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物理教学;主体性;师生关系;学习兴趣;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1—0036—01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要实现主体性教学,就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学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以下四个方面能有效帮助教师在物理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投入诚挚的感情,真诚地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随时表达对他们的关爱之心,以增强教师的亲和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对物理教师的爱戴崇敬会很快地转移到物理学科的兴趣上来,从而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诲,并把兴趣落实到学习中去,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般来说,学生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地学习,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认知欲望和兴趣。如,为什么死海不死,为什么麻雀站在高压线上不会被电死,为什么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为什么空心的铁盒子浮在水面上而实心的铁块却沉入水底等。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各抒己见,从而更加主动扎实地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大气压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要多做些演示实验再现逼真的物理现象,使枯燥的学习尽量变得轻松愉快。如将一玻璃杯灌满水,用一张塑料片盖住杯口,再按住塑料片把水杯倒过来。然后提问: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他们都肯定说:“水会撒出来,塑料片会掉下来。”但是松手后学生却惊讶不已,情况并不像他们猜想的那样。再如,讲“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时,合理进行分组实验,给学生两只小灯泡和两只开关以及导线、电池,让学生自己动手,相互配合,连接串并联电路。当学生看到自己设计的电路发光时,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最后,让学生走上讲台相互点评,分析各种电路的优缺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电路的连接方式和各自的特点,再画出电路图,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在引导学生动手动脑的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够独立学习是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如,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你是怎样理解”、“陈述一下你的理由”,“请你对前面几个同学的回答进行点评”等方式启发和鼓励学生。还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作用,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再现型教学变成探究型教学。
在物理教学中,课内要狠抓“双基”教学和训练,讲要精,学要透,练要巧,用要活,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让学生扎实地学好课内基础知识,练好基本技能,让学生能够独立分析问题。在习题教学中,教师应力求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开拓思路。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思路去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例如,请问一个质量是64千克、体积是6立方分米的铜球是空心还是实心?此题可以分别用质量、体积、密度三方面来探讨铜球是实心还是空心的。教学中这类题型不少,做题时思路不同,方法也就不同。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去思考、分析和解决。这不仅能帮助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题能力,更能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又如,某同学提着重500N的重物竖直上升5m,他所做的功是多少?根据功的概念可得出以下题目:1. 某同学提着重500N的重物在水平方向匀速移动5m,他做的功是多少?2. 某同学提着重500N的重物沿倾角30度的斜坡匀速上移5m,他做的功是多少?这类题目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解题思路。
四、做好课外扩展延伸教学
主体性教学本身具有开放性,我们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同时还要把学生引入广阔的课外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格。结合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需要,组织科普知识讲座、实验操作技能比赛、科技小制作活动及相关课外实践活动等能很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用所学知识去进一步观察、分析乃至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自信、进取、合作、创新的科学素养。
编辑:张 昀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1—0036—01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要实现主体性教学,就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学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以下四个方面能有效帮助教师在物理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投入诚挚的感情,真诚地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随时表达对他们的关爱之心,以增强教师的亲和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对物理教师的爱戴崇敬会很快地转移到物理学科的兴趣上来,从而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诲,并把兴趣落实到学习中去,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般来说,学生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地学习,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认知欲望和兴趣。如,为什么死海不死,为什么麻雀站在高压线上不会被电死,为什么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为什么空心的铁盒子浮在水面上而实心的铁块却沉入水底等。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各抒己见,从而更加主动扎实地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大气压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要多做些演示实验再现逼真的物理现象,使枯燥的学习尽量变得轻松愉快。如将一玻璃杯灌满水,用一张塑料片盖住杯口,再按住塑料片把水杯倒过来。然后提问: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他们都肯定说:“水会撒出来,塑料片会掉下来。”但是松手后学生却惊讶不已,情况并不像他们猜想的那样。再如,讲“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时,合理进行分组实验,给学生两只小灯泡和两只开关以及导线、电池,让学生自己动手,相互配合,连接串并联电路。当学生看到自己设计的电路发光时,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最后,让学生走上讲台相互点评,分析各种电路的优缺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电路的连接方式和各自的特点,再画出电路图,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在引导学生动手动脑的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够独立学习是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如,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你是怎样理解”、“陈述一下你的理由”,“请你对前面几个同学的回答进行点评”等方式启发和鼓励学生。还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作用,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再现型教学变成探究型教学。
在物理教学中,课内要狠抓“双基”教学和训练,讲要精,学要透,练要巧,用要活,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让学生扎实地学好课内基础知识,练好基本技能,让学生能够独立分析问题。在习题教学中,教师应力求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开拓思路。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思路去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例如,请问一个质量是64千克、体积是6立方分米的铜球是空心还是实心?此题可以分别用质量、体积、密度三方面来探讨铜球是实心还是空心的。教学中这类题型不少,做题时思路不同,方法也就不同。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去思考、分析和解决。这不仅能帮助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题能力,更能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又如,某同学提着重500N的重物竖直上升5m,他所做的功是多少?根据功的概念可得出以下题目:1. 某同学提着重500N的重物在水平方向匀速移动5m,他做的功是多少?2. 某同学提着重500N的重物沿倾角30度的斜坡匀速上移5m,他做的功是多少?这类题目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解题思路。
四、做好课外扩展延伸教学
主体性教学本身具有开放性,我们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同时还要把学生引入广阔的课外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格。结合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需要,组织科普知识讲座、实验操作技能比赛、科技小制作活动及相关课外实践活动等能很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用所学知识去进一步观察、分析乃至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自信、进取、合作、创新的科学素养。
编辑:张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