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和实现师生良好互动的舞台。而课堂教学有效性则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纵观当今的数学课堂,大多数教师还依旧遵循着传统的教学观念,只是机械单一地向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讲授和灌输。在这种情况下,不仅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消磨教师的教学热情。鉴于此,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并通过不断创新优化教学方法,着力于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活动的参与兴趣,以此增强学生自身的学习主体意识,同时深化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认知水平,进而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接下来,我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一问题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化教学是通过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下能挖掘自己内心的情感,进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教师采用情境教学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方便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是,有的教师在采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存在对情境理解不够,应用情境不合理的现象,不仅没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反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耽误了课堂教学时间,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景时,应与课本有效结合,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中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相关内容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了教学情境。由于此前我已经给学生讲解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而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具有相似性,所以为了使创设的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在创设教学情境时结合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我对学生说:“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大扫除,每个班级都划分了各自的卫生区,而且学校给每个班级划分的卫生区的面积都是相等的,我们班分到的卫生区是平行四边形的,我们隔壁班级分到的卫生区是长方形的,那么我们这两个班级的卫生区的面积到底是不是相等的呢?”同学们纷纷开始发表自己的意见,于是我接着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大家想不想知道?”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于是我顺利地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可见,要实现课堂的有效性,首先要做的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开展动手实践,培养学生数学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环境中,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只有具备了高度的学习兴趣,才能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主动投入学习,进而能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并能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保持长久的激情和热情,学习兴趣对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长远发展极为重要。而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授课模式已让学生产生疲劳感和厌倦感,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生成,教师可以开展动手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对数学概念进行实践探究,进而提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丰富多彩以及自身课堂学习主体的地位,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产生。
例如,在《多边形的面积》教学时,我首先便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制作各种多边形,如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等,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测量多边形边长,去计算多边形的面积。其次,我会让学生通过裁剪去探究图形间的关系,如平行四边形减去最少面积后转换成长方形,其面积减少了多少,减少的面积是平行四边的几分之几,是所形成的长方形的几分之几等。通过这样的学习与探究,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和学习数学的热情,还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从而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与质量。
三、培养空间观念,为学生发展奠定基础
空间概念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空间概念的重要地位。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是新时期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应該具备的基本数学素质。首先,小学生的思维一般依赖于形象思维,所以要想形成小学生的空间观念,就必须依赖某些实物。因此,在形成学生空间概念的过程中,我们通常会引导学生基于实物对象让学生观察。其次,小学生还未具备思维的积极性,所以即使面对直观的实物或图形,也有可能不会去思考,其中最为明显情况就是观察和思维的严重分离,没有做到观察为思维服务,更没有做到利用思维对观察进行抽象性的提升。所以在建立小学生的空间关观念时,我们必须努力促使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开动自己的脑筋,展开想象,提倡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以此帮助学生真正提升自身的空间概念。
例如,在《多边形的面积》教学时,我会有意识地将图形进行变化,这变化不是违背其本质特征的变化,而是在位置上的变化、在大小上的变化,还有在形状的变化。学生在比较多地观察到本质不变的多边形基础上,对多边形的认识才算得上是比较完美的,建立起来的表象才算得上是高度清晰的。然后我会利用电子白板呈现完整静态的图形,让学生进行整体性的观察思考。同时,我会给学生演示图形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去领略动态的图形。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教学,还能促进学生更直观地去分析与理解图形,提升自身的想象力,并在动态形成基础上建立空间观念。当然除了我以上的教学,教师们还可以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回忆与想象,帮助学生对图形产生认识。在学生进行了如此的学习与想象后,想象力就会得以充分挖掘,思维也会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那么空间观念的形成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培养师生感情,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师生在课堂上顺畅高效地进行交流和沟通,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教师要重视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和学生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和合理诉求,并且采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多和学生沟通和互动,善于利用肢体语言,对学生的错误要采用合理的方式委婉指出。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和学生做朋友,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积极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遇到的困难,进而逐渐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感,促进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例如,在《多边形的面积》教学时,我会先带领学生共同复习了两个问题:1.我们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2.你们会求哪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在复习结束后,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用多媒体将多边形分成一个一个的小方格,并要求“每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之后带领学生共同探究本节课的内容。我在教学中会和学生进行广泛互动,和他们一起探讨多边形面积的算法,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很激烈。在学习结束后,我还组织学生自由回答“通过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纷纷说了自己的收获与学习心得。这样,我就在师生的友好沟通下很轻松地完成了这一节课的内容。通过这次教学我们就能发现,良好的师生关系会提升课堂效率,并且能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教师要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师要注重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课上积极思考问题。教师要使每个学生成为课堂的参与者,注重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创设多种课堂活动,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在互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数学知识。
(责任编辑 林 娟)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化教学是通过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下能挖掘自己内心的情感,进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教师采用情境教学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方便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是,有的教师在采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存在对情境理解不够,应用情境不合理的现象,不仅没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反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耽误了课堂教学时间,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景时,应与课本有效结合,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中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相关内容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了教学情境。由于此前我已经给学生讲解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而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具有相似性,所以为了使创设的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在创设教学情境时结合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我对学生说:“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大扫除,每个班级都划分了各自的卫生区,而且学校给每个班级划分的卫生区的面积都是相等的,我们班分到的卫生区是平行四边形的,我们隔壁班级分到的卫生区是长方形的,那么我们这两个班级的卫生区的面积到底是不是相等的呢?”同学们纷纷开始发表自己的意见,于是我接着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大家想不想知道?”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于是我顺利地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可见,要实现课堂的有效性,首先要做的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开展动手实践,培养学生数学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环境中,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只有具备了高度的学习兴趣,才能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主动投入学习,进而能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并能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保持长久的激情和热情,学习兴趣对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长远发展极为重要。而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授课模式已让学生产生疲劳感和厌倦感,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生成,教师可以开展动手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对数学概念进行实践探究,进而提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丰富多彩以及自身课堂学习主体的地位,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产生。
例如,在《多边形的面积》教学时,我首先便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制作各种多边形,如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等,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测量多边形边长,去计算多边形的面积。其次,我会让学生通过裁剪去探究图形间的关系,如平行四边形减去最少面积后转换成长方形,其面积减少了多少,减少的面积是平行四边的几分之几,是所形成的长方形的几分之几等。通过这样的学习与探究,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和学习数学的热情,还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从而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与质量。
三、培养空间观念,为学生发展奠定基础
空间概念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空间概念的重要地位。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是新时期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应該具备的基本数学素质。首先,小学生的思维一般依赖于形象思维,所以要想形成小学生的空间观念,就必须依赖某些实物。因此,在形成学生空间概念的过程中,我们通常会引导学生基于实物对象让学生观察。其次,小学生还未具备思维的积极性,所以即使面对直观的实物或图形,也有可能不会去思考,其中最为明显情况就是观察和思维的严重分离,没有做到观察为思维服务,更没有做到利用思维对观察进行抽象性的提升。所以在建立小学生的空间关观念时,我们必须努力促使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开动自己的脑筋,展开想象,提倡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以此帮助学生真正提升自身的空间概念。
例如,在《多边形的面积》教学时,我会有意识地将图形进行变化,这变化不是违背其本质特征的变化,而是在位置上的变化、在大小上的变化,还有在形状的变化。学生在比较多地观察到本质不变的多边形基础上,对多边形的认识才算得上是比较完美的,建立起来的表象才算得上是高度清晰的。然后我会利用电子白板呈现完整静态的图形,让学生进行整体性的观察思考。同时,我会给学生演示图形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去领略动态的图形。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教学,还能促进学生更直观地去分析与理解图形,提升自身的想象力,并在动态形成基础上建立空间观念。当然除了我以上的教学,教师们还可以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回忆与想象,帮助学生对图形产生认识。在学生进行了如此的学习与想象后,想象力就会得以充分挖掘,思维也会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那么空间观念的形成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培养师生感情,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师生在课堂上顺畅高效地进行交流和沟通,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教师要重视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和学生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和合理诉求,并且采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多和学生沟通和互动,善于利用肢体语言,对学生的错误要采用合理的方式委婉指出。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和学生做朋友,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积极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遇到的困难,进而逐渐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感,促进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例如,在《多边形的面积》教学时,我会先带领学生共同复习了两个问题:1.我们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2.你们会求哪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在复习结束后,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用多媒体将多边形分成一个一个的小方格,并要求“每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之后带领学生共同探究本节课的内容。我在教学中会和学生进行广泛互动,和他们一起探讨多边形面积的算法,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很激烈。在学习结束后,我还组织学生自由回答“通过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纷纷说了自己的收获与学习心得。这样,我就在师生的友好沟通下很轻松地完成了这一节课的内容。通过这次教学我们就能发现,良好的师生关系会提升课堂效率,并且能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教师要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师要注重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课上积极思考问题。教师要使每个学生成为课堂的参与者,注重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创设多种课堂活动,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在互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数学知识。
(责任编辑 林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