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设与生成关系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话题,不管何种课堂形态,预设与生成始终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因此,不同方式的预设,体现着教学者不同的教学境界,下面笔者试图例谈预设与生成的四种境界。
一、为预设而预设
为预设而预设是最糟糕的预设,这种预设人为割裂了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关系,使得教师的预设不仅不能为学生课堂的生成提供支持,反而使得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走上了对立。
例如,有教师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为指导学生领悟三味书屋的生活,作了这样预设:他首先试图使学生通过理解三味书屋枯燥的生活,体会到作者之所以写三味书屋,是因为作者想借三味书屋生活的枯燥,来反衬百草园生活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和趣味无穷,进而理解作者对束缚学生身心发展的封建旧教育的批判。
可是,在教学时,偏偏有学生认为,三味书屋的生活也是很有趣的,比如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小园,“我”可以去折腊梅花,可以在那里寻蝉蜕,可以捉了苍蝇喂蚂蚁,课堂上还可以在指甲上做戏,画画......笔者仔细看课文后也觉得,正如学生所说,三味书屋有趣的事还真不少。可这位教师却偏偏固守自己的预设,固执于自己预期想达成的教学效果,最后只能无视学生的真实感受,把他们硬生生地拉回自己的预设中,由此“顺利”完成了预设的教学内容。
显然,这种预设,预设者苦心孤诣,学生却不愿意钻入你的“圈套”。这样为预设而预设的教学,注定违背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违背教学本身的规律性与科学性,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二、为生成而预设
其实,多数教师不忍或害怕抛开自己“精心”预设的东西,以致“生成”型课堂难以见到,进而使得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缺少一种“开放”的大气!究其原因,实为教师自身素养不够,底气不足所致。因此,为学生的生成而预设应该成为教师最起码的阅读教学观。预设也只有基于学生课堂生成的需要,才能与生成在教学内容上形成有机统一。
我们不妨还是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为例。一般老师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都会问:百草园里写了哪些景物和动物,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描写时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写。这样的预设,肯定是基于学生的课堂生成,学生也肯定能找出文中的景物动物描写和描写的顺序。而且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也能生成“作者是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的”这一教学内容。
这种预设,是与课堂教学内容生成形成统一关系的预设。但问题是,这种预设与生成关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是有问题的。试问,学生对百草园生活中的写作顺序感兴趣吗?学生知道写百草园是从植物到动物,是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顺序,他们就真正理解了百草园的生活了吗?他们能体验到百草园中最值得我们品味的童趣与快乐了吗?
显然,这种预设,教师一定能生成自己期望达成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生成也不会发生什么意外,甚至整堂课可以像数学公式推导一样,整齐划一。但这样充分而精心的设计,生成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以及教学的价值是值得质疑的。
三、为好学而预设
俗话说,“艺高人胆大”,“艺”不高,怎敢“放”?不敢放,你就只好战战兢兢地紧紧抓住“预设”的僵绳,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了。因此,要达成高效和高质的预设与生成是很艰难的。新课程教学形式确实比以前新颖了许多,课堂氛围也热闹、活泼了不少,但事实上“生生”、“师生”之间真正的互动还是少之又少,学生的自主性并没有真正得到体现。
鉴于此,我们有必要为好学而预设。于是,笔者干脆来个反其道而行的尝试——上几节毫无准备的阅读课,以考验自己的能耐和对真正的“生成”课型的探索。
笔者大致是这样做的。首先,从课外找来文章,自己基本不作任何的内容准备和教学设计,大致把握以下两个步骤:
第一步,师生一起同步阅读文本,解决课文“写什么”的问题。先是初读,师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平等交流,没有标准答案,各抒己见。教师主要是做好点评组织工作,同时也作为课堂一分子参与交流。初读后再引入更深的品味与思考,即“质疑”阶段。各人执笔自读,给以适当时间,形成若干明确的问题。教师同时也找出或设计出若干问题,尽量优化,并酌情抛出,合作解决,以让学生达到对文本内容更深入、透彻的理解。
第二步,点评欣赏文章的写作优点,即进入探究“怎么写,为何这么写”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师生一起从写作层面寻找文章最大的亮点。大凡文章也与万物同理,有其“个性”。一篇好的文章,总会在其写作上有一、二处让人称道学习的地方,或构思巧妙,或语言优美,或以角度新颖取胜,或凭诗意蕴藉成优。寻找文章写作上的亮点,我以为,不失为一个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一般师生交流后,再在教师的引导下整合集中到某点上,再力求在这一点上有所突破,并拓展写作练习,以求获得实实在在的写作方法与能力。
经过实践,我们觉得,这种为好学而进行的预设,至少有以下几个改变:首先,形式的改变。这样的预设,为课堂吹进一股自然的清风,学生表现颇有兴致,参与心比以往更强烈,课堂常出现意想不到的生机活力;其次,这样的预设更真切地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平等互动”等新课程教学理念;再则,这样的预设与生成,由于教师没有太多主观的阅读与思考,是与学生同步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就减少了诸多因教师的前位认识所致的对学生的思想束缚的问题。同时,教师也可以从自身的学习心理更确切地了解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容易找到与学生心灵契合的位置,使得教学中师生“打成一片”成为可能。
由此,我们觉得,这样处理预设与生成,使得学生的个性得以伸展,心灵的火花时常闪烁,“个性化阅读”要求在此本真地体现。总之,这种预设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生成比较自然,不露痕迹。
四、无预设之预设
“为好学而预设”的预设不仅为有效甚至高效教学内容生成而预设,而且它尊重了学生因需要而学、教师因学生的需要而教的生本课堂理念。这是完全符合当下新课程课改方向的,但这也必然对教师课堂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课程下的新课堂应努力追求“开放”和“生成”。 但这种“开放”和“生成”使得学生提的问题好多是我们意想不到的,有着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因此,为好学而预设的课堂,课堂上定会出现诸多不可预料的现象、信息,若不加以及时调节、整理、引导,势必会弄得一团糟,一节课可能什么也干不成,热热闹闹、纷纷扰扰,如同落花飘飞般随风而去,什么也没有留下。并且一个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很大,学生对文本的把握,存在着较大的时差性和层次性,你如何能照顾到更多的学生,甚而全体?学生所提的问题,角度难易会有不同,质量也有优劣,有些毫无价值,或过于生涩、冷僻、钻牛角尖的,你怎么处理才能不打击提问者的积极性?发言时,有的学生很活跃,老抢着发言,而胆小懦弱的则冷居一隅,你又怎么对待?……
语文课堂内容包罗万象,涉及面极广,自然常识、社会人生、生命宇宙,我们自己又了解多少呢?你能否对学生多样的探询给予满意的答复呢?我们的语言、文学修养又如何呢?我们能否给予学生正确的导引和明晰的训练呢?
要知道,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人性那么复杂,心灵又极其丰富难以捉摸。所以,任何再好的预设都无法成为模式化的操作过程。何况,真正具有活力的课堂也是难以用模式、框架来处理的。这些都是具挑战性的、棘手的日常教学问题。
可以说,新课程理念,接受起来不难,课堂形式新颖、丰富些,也较容易,而真正的课堂把握艺术,却断非短时间能学到手的。所以,在学识和能力上,我们必须站在一个相当的高度,方能引领学生更快更好地发展。
听过几节特级教师的课,那种自然简洁的设计,从容自若的仪态,笑语盈盈的气氛,常让我们回味无穷。那是教学的一种境界!他们的“相机而行”、“临场机智”,让我们感到他们的预设已经达到了预设的极致,也就是,无论学生如何展开学习,教师的预设都能顺着学生的随机生成而推进学习。
这种无预设之预设,正是预设达到极致之后,形成了预设与生成的高度统一,达到了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境界。他们处处有预设,却处处看不出预设,甚至预设本身就是生成,生成与预设已经融为一体。从这个意义上讲,一节“满堂灌”的课,也有可能是一节好课,即如果这节课使学生收获了许多。正所谓,技至大处便无技,教学“大家”之“大”,绝不炫乎其技,乃其博大的学识与思想,是一种处变不惊、操纵自如的风范。“大家”之高明,在于其懂得以最简约的手段直击事物的本质。达到这种境界的老师不但需要深厚的学识与教育素养,更需要为教育而生的天赋,可遇不可求。
那对我们平凡的教师而言,该怎么办呢?我想,一节课若想获得更高的效益与质量,必须得经过事先精心的准备,周密的设计。事先做充分些,我们在课堂上,操作才会更从容,把握才会更到位,这样也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课堂浪费。而一旦进入课堂,我们就应该暂时抛开心中的一切,因为我们必须得根据当时学生的学情进行教学,准备的东西只为现实的教学行为作更有效的服务。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本色的,唯本色才更富实效。
于漪先生说:“一辈子教语文,一辈子学教语文”。可见,成长的路其实也是最平凡的路。在追求语文应有的境界之路上,我们唯一可行的成长之路就是多尝试、多摸索、多体验、多积累、多学习,并不断综合、凝聚、提炼。虽然我们不一定做得到无预设之预设的极高境界,但我们如果能做到得心应手、收放自如之境,那也算是教育的一种造化了。
[作者通联:浙江台州市路桥第二中学]
一、为预设而预设
为预设而预设是最糟糕的预设,这种预设人为割裂了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关系,使得教师的预设不仅不能为学生课堂的生成提供支持,反而使得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走上了对立。
例如,有教师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为指导学生领悟三味书屋的生活,作了这样预设:他首先试图使学生通过理解三味书屋枯燥的生活,体会到作者之所以写三味书屋,是因为作者想借三味书屋生活的枯燥,来反衬百草园生活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和趣味无穷,进而理解作者对束缚学生身心发展的封建旧教育的批判。
可是,在教学时,偏偏有学生认为,三味书屋的生活也是很有趣的,比如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小园,“我”可以去折腊梅花,可以在那里寻蝉蜕,可以捉了苍蝇喂蚂蚁,课堂上还可以在指甲上做戏,画画......笔者仔细看课文后也觉得,正如学生所说,三味书屋有趣的事还真不少。可这位教师却偏偏固守自己的预设,固执于自己预期想达成的教学效果,最后只能无视学生的真实感受,把他们硬生生地拉回自己的预设中,由此“顺利”完成了预设的教学内容。
显然,这种预设,预设者苦心孤诣,学生却不愿意钻入你的“圈套”。这样为预设而预设的教学,注定违背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违背教学本身的规律性与科学性,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二、为生成而预设
其实,多数教师不忍或害怕抛开自己“精心”预设的东西,以致“生成”型课堂难以见到,进而使得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缺少一种“开放”的大气!究其原因,实为教师自身素养不够,底气不足所致。因此,为学生的生成而预设应该成为教师最起码的阅读教学观。预设也只有基于学生课堂生成的需要,才能与生成在教学内容上形成有机统一。
我们不妨还是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为例。一般老师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都会问:百草园里写了哪些景物和动物,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描写时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写。这样的预设,肯定是基于学生的课堂生成,学生也肯定能找出文中的景物动物描写和描写的顺序。而且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也能生成“作者是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的”这一教学内容。
这种预设,是与课堂教学内容生成形成统一关系的预设。但问题是,这种预设与生成关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是有问题的。试问,学生对百草园生活中的写作顺序感兴趣吗?学生知道写百草园是从植物到动物,是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顺序,他们就真正理解了百草园的生活了吗?他们能体验到百草园中最值得我们品味的童趣与快乐了吗?
显然,这种预设,教师一定能生成自己期望达成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生成也不会发生什么意外,甚至整堂课可以像数学公式推导一样,整齐划一。但这样充分而精心的设计,生成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以及教学的价值是值得质疑的。
三、为好学而预设
俗话说,“艺高人胆大”,“艺”不高,怎敢“放”?不敢放,你就只好战战兢兢地紧紧抓住“预设”的僵绳,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了。因此,要达成高效和高质的预设与生成是很艰难的。新课程教学形式确实比以前新颖了许多,课堂氛围也热闹、活泼了不少,但事实上“生生”、“师生”之间真正的互动还是少之又少,学生的自主性并没有真正得到体现。
鉴于此,我们有必要为好学而预设。于是,笔者干脆来个反其道而行的尝试——上几节毫无准备的阅读课,以考验自己的能耐和对真正的“生成”课型的探索。
笔者大致是这样做的。首先,从课外找来文章,自己基本不作任何的内容准备和教学设计,大致把握以下两个步骤:
第一步,师生一起同步阅读文本,解决课文“写什么”的问题。先是初读,师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平等交流,没有标准答案,各抒己见。教师主要是做好点评组织工作,同时也作为课堂一分子参与交流。初读后再引入更深的品味与思考,即“质疑”阶段。各人执笔自读,给以适当时间,形成若干明确的问题。教师同时也找出或设计出若干问题,尽量优化,并酌情抛出,合作解决,以让学生达到对文本内容更深入、透彻的理解。
第二步,点评欣赏文章的写作优点,即进入探究“怎么写,为何这么写”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师生一起从写作层面寻找文章最大的亮点。大凡文章也与万物同理,有其“个性”。一篇好的文章,总会在其写作上有一、二处让人称道学习的地方,或构思巧妙,或语言优美,或以角度新颖取胜,或凭诗意蕴藉成优。寻找文章写作上的亮点,我以为,不失为一个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一般师生交流后,再在教师的引导下整合集中到某点上,再力求在这一点上有所突破,并拓展写作练习,以求获得实实在在的写作方法与能力。
经过实践,我们觉得,这种为好学而进行的预设,至少有以下几个改变:首先,形式的改变。这样的预设,为课堂吹进一股自然的清风,学生表现颇有兴致,参与心比以往更强烈,课堂常出现意想不到的生机活力;其次,这样的预设更真切地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平等互动”等新课程教学理念;再则,这样的预设与生成,由于教师没有太多主观的阅读与思考,是与学生同步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就减少了诸多因教师的前位认识所致的对学生的思想束缚的问题。同时,教师也可以从自身的学习心理更确切地了解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容易找到与学生心灵契合的位置,使得教学中师生“打成一片”成为可能。
由此,我们觉得,这样处理预设与生成,使得学生的个性得以伸展,心灵的火花时常闪烁,“个性化阅读”要求在此本真地体现。总之,这种预设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生成比较自然,不露痕迹。
四、无预设之预设
“为好学而预设”的预设不仅为有效甚至高效教学内容生成而预设,而且它尊重了学生因需要而学、教师因学生的需要而教的生本课堂理念。这是完全符合当下新课程课改方向的,但这也必然对教师课堂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课程下的新课堂应努力追求“开放”和“生成”。 但这种“开放”和“生成”使得学生提的问题好多是我们意想不到的,有着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因此,为好学而预设的课堂,课堂上定会出现诸多不可预料的现象、信息,若不加以及时调节、整理、引导,势必会弄得一团糟,一节课可能什么也干不成,热热闹闹、纷纷扰扰,如同落花飘飞般随风而去,什么也没有留下。并且一个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很大,学生对文本的把握,存在着较大的时差性和层次性,你如何能照顾到更多的学生,甚而全体?学生所提的问题,角度难易会有不同,质量也有优劣,有些毫无价值,或过于生涩、冷僻、钻牛角尖的,你怎么处理才能不打击提问者的积极性?发言时,有的学生很活跃,老抢着发言,而胆小懦弱的则冷居一隅,你又怎么对待?……
语文课堂内容包罗万象,涉及面极广,自然常识、社会人生、生命宇宙,我们自己又了解多少呢?你能否对学生多样的探询给予满意的答复呢?我们的语言、文学修养又如何呢?我们能否给予学生正确的导引和明晰的训练呢?
要知道,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人性那么复杂,心灵又极其丰富难以捉摸。所以,任何再好的预设都无法成为模式化的操作过程。何况,真正具有活力的课堂也是难以用模式、框架来处理的。这些都是具挑战性的、棘手的日常教学问题。
可以说,新课程理念,接受起来不难,课堂形式新颖、丰富些,也较容易,而真正的课堂把握艺术,却断非短时间能学到手的。所以,在学识和能力上,我们必须站在一个相当的高度,方能引领学生更快更好地发展。
听过几节特级教师的课,那种自然简洁的设计,从容自若的仪态,笑语盈盈的气氛,常让我们回味无穷。那是教学的一种境界!他们的“相机而行”、“临场机智”,让我们感到他们的预设已经达到了预设的极致,也就是,无论学生如何展开学习,教师的预设都能顺着学生的随机生成而推进学习。
这种无预设之预设,正是预设达到极致之后,形成了预设与生成的高度统一,达到了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境界。他们处处有预设,却处处看不出预设,甚至预设本身就是生成,生成与预设已经融为一体。从这个意义上讲,一节“满堂灌”的课,也有可能是一节好课,即如果这节课使学生收获了许多。正所谓,技至大处便无技,教学“大家”之“大”,绝不炫乎其技,乃其博大的学识与思想,是一种处变不惊、操纵自如的风范。“大家”之高明,在于其懂得以最简约的手段直击事物的本质。达到这种境界的老师不但需要深厚的学识与教育素养,更需要为教育而生的天赋,可遇不可求。
那对我们平凡的教师而言,该怎么办呢?我想,一节课若想获得更高的效益与质量,必须得经过事先精心的准备,周密的设计。事先做充分些,我们在课堂上,操作才会更从容,把握才会更到位,这样也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课堂浪费。而一旦进入课堂,我们就应该暂时抛开心中的一切,因为我们必须得根据当时学生的学情进行教学,准备的东西只为现实的教学行为作更有效的服务。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本色的,唯本色才更富实效。
于漪先生说:“一辈子教语文,一辈子学教语文”。可见,成长的路其实也是最平凡的路。在追求语文应有的境界之路上,我们唯一可行的成长之路就是多尝试、多摸索、多体验、多积累、多学习,并不断综合、凝聚、提炼。虽然我们不一定做得到无预设之预设的极高境界,但我们如果能做到得心应手、收放自如之境,那也算是教育的一种造化了。
[作者通联:浙江台州市路桥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