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低效的课堂提问,降低了课堂实效,究其原因,是备课不充分、课堂预设不到位.提问要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促动学生的思维.因此,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深刻性,要深浅适度、难易适度、准确精准.
【关键词】启发性;深刻性;深浅适度;难易适度;准确精准
在课堂教学中,总会发生如下现象:教师抛出的问题没有人举手,或回答不精准;有时教师只是提出特别简单的问题,学生的回答却千奇百怪;教师在课堂上从头讲到尾,学生作业从头写到尾;教师上课上得累,学生无精打采,课堂氛围差,教学质量低.由此可见,教师如何提高问的艺术是需要思考、探究的问题.
一、困惑
(一)低效的课堂提问
教学情境:活动导入.教师呈现PPT,并绘声绘色地向学生讲述“森林的早晨”.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在这幅画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开始自己的想象:我发现天上有许多白云,我发现小兔在拔萝卜,我发现一群小鸡在找吃的……时间慢慢地流逝,学生的回答络绎不绝,但偏离了中心:数学课却像语文课;学习的是乘法的初步认识,硬生生上成看图说话.究竟是什么让数学课变得如此难上,学生变得如此难教呢?显然,课上学生没有按照教师的思路走、预设的点上想问题,这是低效的课堂提问.
(二)热闹的满堂问
例如,“认识角”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认识角与生活的关系,教师创设了“一起去旅游”的游戏情境,游戏中有许多与交通标识有关的牌子:紧急出口(长方形),红绿灯(圆形),马路边的转弯路牌(三角形),车牌(长方形),魔方(正方体)等等.让学生体会并大胆说出它们的区别.
设问:这些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生1:交通标志;有些是圆的,有些是方的.生2:它们表示的意义不同.追问:什么不同?生3:转弯指示牌表示……限速警示牌表示…….生4:我不同意……
接着学生争论起来.在都是提问声的课堂上,这样的课堂气氛十分轻松、愉悦、热闹,但是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教师总是想方设法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设置各种各样有趣的教学情境,而教师提出的问题,让课堂越走越远.如当生1已经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教师却一句“还有吗?”预设是想让其他学生也往这个知识点上想、大胆说,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结果违背教学初衷.
二、思索
导致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启发性或无效性的根本原因,是备课不充分、不了解学情,课堂预设不全,问题浅显没有针对性.要想课堂变得科学高效,课堂提问很关键.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和深刻性,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重难点;要深浅适宜、难易适度、准确精准并能激发学生生疑的核心问题.对此,教师需要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掌握提问的方法与技巧,课堂提问的实时性,并了解相关知识、学情、充分准备相关学材.让课堂变得轻松,让课堂不再是授课而是师生沟通、交流、交心的平台.
三、建議
(一)激活学生经验的“问”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上课时,游戏情境的导入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创设,例如,在学习“包装纸的学问”时,教师设置包装长方体生日礼品盒的场景,学生解决“需要多少包装纸?”这个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展示交流时,学生各抒己见说出包装方案,有些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注意到了纸张破损、重叠等问题,指出应该多准备一些包装纸,以防损耗.这样的问题,与生活联系,提高学生操作、探究能力,既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又发展学生的智力.
(二)激发学生兴趣的“问”
课堂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有时可以从课题入手.例如,教学“认识比”一课时,说:“老师请来了新朋友——比,听了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有的说:“我想知道什么是比?”“学习比有什么用?”“比怎样写?”“比和我们原来学的知识有联系吗?”……由学生提出疑问导入的方式,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思路跟着教师走,从而让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自主生疑的好习惯,实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占主体的目标,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参与性.
(三)留给学生时间的“问”
教师在对学生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思考,不过多地强调和参与,放手让学生自己成长;当学生学习碰到困难的时候,教师要做引导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学生获得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学生的潜力;在提出问题后,要关注全班学生;在学生犹豫不决时,利用非语言的方式鼓励学生,就能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因此,教师提问之后要停顿,留心观察学生的状态,根据当堂课的重难点,“问”出学生的兴趣,“问”出学生的参与性.
(四)促动学生思维的“问”
案例:学习圆的周长.教师出示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设问:怎样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呢?学生回答:把铁丝解开、拉直,直接用尺子量就可以了(化曲为直).再问:怎样量出这个硬纸板圆(出示)的周长呢?讨论得出:把硬纸板沿着尺子滚动测出一周的长,即圆的周长(滚动法).追问:那么怎样量出我们学校的圆形花坛的周长呢?学生提出用卷尺测量(这是一个好方法——测绳法).继续追问:那么八百米的圆形操场也用卷尺量出它的一周吗?如果教师想让你量出教师手上小球的运动轨迹呢?(边问边展示带线的小球在空中转了一圈)
在刚才的环节中,教师通过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经历了由疑问—讨论—解疑—再讨论的过程,在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已掌握了新知识,主动探究的欲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白丽萍.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探索、创新意识的培养[J].新课标(中),2011(5):235.
[2]董新文.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案例分析[J].甘肃教育,2015(24):123.
【关键词】启发性;深刻性;深浅适度;难易适度;准确精准
在课堂教学中,总会发生如下现象:教师抛出的问题没有人举手,或回答不精准;有时教师只是提出特别简单的问题,学生的回答却千奇百怪;教师在课堂上从头讲到尾,学生作业从头写到尾;教师上课上得累,学生无精打采,课堂氛围差,教学质量低.由此可见,教师如何提高问的艺术是需要思考、探究的问题.
一、困惑
(一)低效的课堂提问
教学情境:活动导入.教师呈现PPT,并绘声绘色地向学生讲述“森林的早晨”.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在这幅画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开始自己的想象:我发现天上有许多白云,我发现小兔在拔萝卜,我发现一群小鸡在找吃的……时间慢慢地流逝,学生的回答络绎不绝,但偏离了中心:数学课却像语文课;学习的是乘法的初步认识,硬生生上成看图说话.究竟是什么让数学课变得如此难上,学生变得如此难教呢?显然,课上学生没有按照教师的思路走、预设的点上想问题,这是低效的课堂提问.
(二)热闹的满堂问
例如,“认识角”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认识角与生活的关系,教师创设了“一起去旅游”的游戏情境,游戏中有许多与交通标识有关的牌子:紧急出口(长方形),红绿灯(圆形),马路边的转弯路牌(三角形),车牌(长方形),魔方(正方体)等等.让学生体会并大胆说出它们的区别.
设问:这些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生1:交通标志;有些是圆的,有些是方的.生2:它们表示的意义不同.追问:什么不同?生3:转弯指示牌表示……限速警示牌表示…….生4:我不同意……
接着学生争论起来.在都是提问声的课堂上,这样的课堂气氛十分轻松、愉悦、热闹,但是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教师总是想方设法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设置各种各样有趣的教学情境,而教师提出的问题,让课堂越走越远.如当生1已经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教师却一句“还有吗?”预设是想让其他学生也往这个知识点上想、大胆说,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结果违背教学初衷.
二、思索
导致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启发性或无效性的根本原因,是备课不充分、不了解学情,课堂预设不全,问题浅显没有针对性.要想课堂变得科学高效,课堂提问很关键.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和深刻性,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重难点;要深浅适宜、难易适度、准确精准并能激发学生生疑的核心问题.对此,教师需要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掌握提问的方法与技巧,课堂提问的实时性,并了解相关知识、学情、充分准备相关学材.让课堂变得轻松,让课堂不再是授课而是师生沟通、交流、交心的平台.
三、建議
(一)激活学生经验的“问”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上课时,游戏情境的导入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创设,例如,在学习“包装纸的学问”时,教师设置包装长方体生日礼品盒的场景,学生解决“需要多少包装纸?”这个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展示交流时,学生各抒己见说出包装方案,有些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注意到了纸张破损、重叠等问题,指出应该多准备一些包装纸,以防损耗.这样的问题,与生活联系,提高学生操作、探究能力,既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又发展学生的智力.
(二)激发学生兴趣的“问”
课堂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有时可以从课题入手.例如,教学“认识比”一课时,说:“老师请来了新朋友——比,听了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有的说:“我想知道什么是比?”“学习比有什么用?”“比怎样写?”“比和我们原来学的知识有联系吗?”……由学生提出疑问导入的方式,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思路跟着教师走,从而让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自主生疑的好习惯,实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占主体的目标,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参与性.
(三)留给学生时间的“问”
教师在对学生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思考,不过多地强调和参与,放手让学生自己成长;当学生学习碰到困难的时候,教师要做引导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学生获得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学生的潜力;在提出问题后,要关注全班学生;在学生犹豫不决时,利用非语言的方式鼓励学生,就能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因此,教师提问之后要停顿,留心观察学生的状态,根据当堂课的重难点,“问”出学生的兴趣,“问”出学生的参与性.
(四)促动学生思维的“问”
案例:学习圆的周长.教师出示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设问:怎样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呢?学生回答:把铁丝解开、拉直,直接用尺子量就可以了(化曲为直).再问:怎样量出这个硬纸板圆(出示)的周长呢?讨论得出:把硬纸板沿着尺子滚动测出一周的长,即圆的周长(滚动法).追问:那么怎样量出我们学校的圆形花坛的周长呢?学生提出用卷尺测量(这是一个好方法——测绳法).继续追问:那么八百米的圆形操场也用卷尺量出它的一周吗?如果教师想让你量出教师手上小球的运动轨迹呢?(边问边展示带线的小球在空中转了一圈)
在刚才的环节中,教师通过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经历了由疑问—讨论—解疑—再讨论的过程,在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已掌握了新知识,主动探究的欲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白丽萍.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探索、创新意识的培养[J].新课标(中),2011(5):235.
[2]董新文.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案例分析[J].甘肃教育,2015(2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