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脚步走进武义。解读新课标,感受新课程,我深刻地体会到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不仅给我们历史与社会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也提醒我们每个教师在这场变革面前正视自己,找到自己的位置,作出自己的回答。
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变革,而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驾轻就熟的东西。这对许多人来说,不是没有矛盾和痛苦的,但是,要使自己真正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们就该面对挑战,重塑自我,再创辉煌。
一、走进新课堂,教师要适应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欢呼人的主体精神,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针对此要求,教师的角色随之而变,新课程环境下,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和分享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合作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互动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地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实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的“双主作用”,最终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统一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知识传授者,更多地是以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将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教师从知识的权威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师必须集中更多地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创造的活动,使自己更快地融入新课程。
二、感受新课程,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是教学的唯一主体,是课堂的主宰,教师是导演兼演员,学生往往只是课堂的配角,是看客与听众。教学关系是你听我讲,我问你答,我写你抄,学生跟在教师后面,被动的接受学习,学生的创造性和思维发展受到制约。新课程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取知识,而不是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有时还要对现实中出现的某些问题进行实践与探究,因此,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多让学生参与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要求我们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寻找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模式。
人海茫茫,教法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也不会找到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找到一种或几种带有普遍性的方法是有科学依据的。因为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 ,是新课堂下的一种普遍教学方式。在这种新方式下,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之下,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最终达到教学相长。当然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初次接受新观念会有一定的难度,我们教师要善于并敢于迎接新挑战。
三、解读新课标,教师要重塑知识与能力结构
新课程,教师传授知识有了以下一些变化:1.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2.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3.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4.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等等。这些转变呼唤综合型的教师。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新课程实施后,我们历史与社会课的内容更加广泛、更加丰富,地理、历史甚至数学等都会有所涉及,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理念正在逐步得以树立。了解新课程,我们进一步感到教师不仅要考虑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还要考虑重整知识与能力的问题。此次课程改革,在改革现行分科为主的基础上,也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知识,既有历史内容又有地理知识,还有一些边缘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应当涉猎科学、艺术等其他相关领域知识,以广博自己的知识。比如,在探究性学习中,只有获得比学生更为丰富、详尽的资料,才能应对课题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过去,中小学课程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教材教参、统一标准,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影响了创造性的发挥。如今,新课程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支配的因素增多了。随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给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为此,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和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而对教科书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低。总之,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来重塑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四、树立新理念,教师要适应改革浪潮
社会的发展、初中生身心发展、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的本质使得历史与社会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新课程以不可逆转的潮流向我们武义走来。这次课改对我们教师的知识素养、组织能力、思想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教师需要不断的“充电”,不断的进行自我完善。特别是随着学校人事制度的推进,优胜劣汰的事实将残酷地摆在我们教师面前,我们更应抓紧学习,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改革是一种新旧势力的较量,新与旧的学习方式、新与旧的教学方式相互碰撞,相互磨察,相互矛盾,需要我们教师好好地把握,好好地驾驭。
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难以预测,十分复杂,也不可能找到唯一的应变方法。因此,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终身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以适应新的变革和迎接新的挑战。
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变革,而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驾轻就熟的东西。这对许多人来说,不是没有矛盾和痛苦的,但是,要使自己真正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们就该面对挑战,重塑自我,再创辉煌。
一、走进新课堂,教师要适应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欢呼人的主体精神,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针对此要求,教师的角色随之而变,新课程环境下,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和分享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合作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互动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地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实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的“双主作用”,最终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统一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知识传授者,更多地是以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将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教师从知识的权威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师必须集中更多地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创造的活动,使自己更快地融入新课程。
二、感受新课程,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是教学的唯一主体,是课堂的主宰,教师是导演兼演员,学生往往只是课堂的配角,是看客与听众。教学关系是你听我讲,我问你答,我写你抄,学生跟在教师后面,被动的接受学习,学生的创造性和思维发展受到制约。新课程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取知识,而不是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有时还要对现实中出现的某些问题进行实践与探究,因此,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多让学生参与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要求我们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寻找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模式。
人海茫茫,教法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也不会找到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找到一种或几种带有普遍性的方法是有科学依据的。因为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 ,是新课堂下的一种普遍教学方式。在这种新方式下,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之下,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最终达到教学相长。当然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初次接受新观念会有一定的难度,我们教师要善于并敢于迎接新挑战。
三、解读新课标,教师要重塑知识与能力结构
新课程,教师传授知识有了以下一些变化:1.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2.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3.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4.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等等。这些转变呼唤综合型的教师。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新课程实施后,我们历史与社会课的内容更加广泛、更加丰富,地理、历史甚至数学等都会有所涉及,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理念正在逐步得以树立。了解新课程,我们进一步感到教师不仅要考虑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还要考虑重整知识与能力的问题。此次课程改革,在改革现行分科为主的基础上,也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知识,既有历史内容又有地理知识,还有一些边缘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应当涉猎科学、艺术等其他相关领域知识,以广博自己的知识。比如,在探究性学习中,只有获得比学生更为丰富、详尽的资料,才能应对课题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过去,中小学课程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教材教参、统一标准,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影响了创造性的发挥。如今,新课程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支配的因素增多了。随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给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为此,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和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而对教科书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低。总之,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来重塑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四、树立新理念,教师要适应改革浪潮
社会的发展、初中生身心发展、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的本质使得历史与社会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新课程以不可逆转的潮流向我们武义走来。这次课改对我们教师的知识素养、组织能力、思想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教师需要不断的“充电”,不断的进行自我完善。特别是随着学校人事制度的推进,优胜劣汰的事实将残酷地摆在我们教师面前,我们更应抓紧学习,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改革是一种新旧势力的较量,新与旧的学习方式、新与旧的教学方式相互碰撞,相互磨察,相互矛盾,需要我们教师好好地把握,好好地驾驭。
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难以预测,十分复杂,也不可能找到唯一的应变方法。因此,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终身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以适应新的变革和迎接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