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就决定了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的教育,而这些主要是通过每堂课的科学学习来培养的。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与推进,教师的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新课改下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下面结合几个案例谈谈我在这方面的一些思考。
一、目标的设计要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
案例1:
师:春天是一个繁殖的季节,请看录像,动物们在干什么?
生:产卵,交配。
师:这些都是动物在繁殖后代,你知道有哪些方式?
生:胎生和卵生。
师:什么是胎生,什么是卵生呢?在你们熟悉的动物中,哪些是产卵的?(生回答)
师:植物和动物在繁殖后代上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沉默。
评析:作为本节课的导入部分,教师大约用了十几分钟的时间,不断地提问,让学生在课的开始就感觉摸不着边际,最后的结果只能是“雾里看花、水中捞月”,达不到老师预设的目标。仔细想想,这样设计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平时高喊要“备学生”,“要抓住学生的知识起点”,事实上,我们最多只会根据自己的思维去主观臆断学生的想法和知识起点,不管我们变换多少提问的方式,问题的症结依然存在。只有我们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学生的想法,了解他们现有的知识基础,才能找到教学的“最近发展区”,构建属于他们的知识成长体系。而我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也会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往往被教学表面的、形式上的东西所迷惑,把目光定位于教学技巧上,在这上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而对于这样的教学设计要达到一个什么目标,要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到底有没有效果等等这些本质的问题却没有去思考。缺乏精心的设计,就会导致许多无效或低效的语言、提问。要想上出一堂好课,必须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并把这一意识贯彻到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中,这样才能创设高效的课堂,精彩的课堂。
二、目标的落实要在教师感悟目标设计意图的基础上内化为实践行为
案例2: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已经观察了鸡蛋的外部特征)
师:如果我们想观察鸡蛋的内部结构,应该怎么做呢?
生:我可以把鸡蛋轻轻地敲开,把里面的东西放在小盘子里进行观察。
师:如果是熟的,应该怎么办呢?
生:可以把壳剥掉或者切开观察。
师:好,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当学生正在认真观察时,突然听见“啪”的一声,一枚鸡蛋掉在地上了。当学生把求救的目光转向老师时,老师用报纸把摔碎的鸡蛋简单地擦了一下,随手放在了学生的抽屉里,然后又去指导其他学生的实验了。
下课了,这枚摔碎的鸡蛋仍然静静地躺在学生的抽屉里,没人理睬。
评析:从上面的片段中,不难看出这是一节不成功的课。作为本节课来讲,学生所学的科学知识不应是“死知识”,而应该是“活知识”,不仅仅是死记硬背知道动物的卵包括哪几部分,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到,一枚卵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他们的生命也需要关爱与呵护,培养起亲近动物和珍爱生命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爱护和保护动物。当鸡蛋摔碎在地上的时候,如果不是简单地用报纸把鸡蛋擦掉,而是及时地引导:“有个同学不小心把鸡蛋摔碎了,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呢?”在学生的回答中,把珍爱生命,爱护生命的教育渗透于无形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像传授知识那样,可以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而这个过程的实现,只有在相关的理念深入到我们教师的内心,自己真正感悟到,才能在头脑中重建,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实践,才能把观念转化为行动。
三、目标的实现要在教师的引领下内化为学生的智慧
案例3:灯泡亮了
师:通过刚才的努力,我们已经让两个灯泡亮了起来,现在,你能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吗?
生:能。
师:好,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学生汇报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
在小组活动的时候,其中有一个小组向老师寻求帮助,老师却让他们自己先思考,然后就去别的小组了。在教师来回巡视指导的过程中,对这个小组始终退避三舍,绕道而行。在最后小组的汇报展示中,这个小组的同学仍然在忙碌着,想让手中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对其他小组的汇报更是充耳不闻。
评析: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作为小学阶段的科学探究,不像科学家那样是严格意义上的探究,而是一种模拟的教育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一种学习活动和学习方式。那么,上述片段的症结何在?教师把“探究”二字理解成了“万金油”,把一切都放给了学生,把对学生的指导点拨看做是对学生小组活动的干涉,其原因是对新理念的空洞理解和对教学方法的形式掌握,关注形式和表面,忽视了时效和本质。
在上面的片段中,如果老师面对学生的请求,能及时地给予帮助和指导,帮助学生找准关键点,也就扫除了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痒”,学生也能顺利地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在生生交流的过程中,或许会碰撞出新的智慧火花。
总之,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有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追寻教学的本质来开展教学,才是教学根本,这样师生才能一起演绎有效的课堂。如果丢失了教学之根本,不管形式怎样花哨,也是经不起推敲的。对于自己而言,只有实实在在地沉下心去,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领悟,才能有所得。
一、目标的设计要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
案例1:
师:春天是一个繁殖的季节,请看录像,动物们在干什么?
生:产卵,交配。
师:这些都是动物在繁殖后代,你知道有哪些方式?
生:胎生和卵生。
师:什么是胎生,什么是卵生呢?在你们熟悉的动物中,哪些是产卵的?(生回答)
师:植物和动物在繁殖后代上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沉默。
评析:作为本节课的导入部分,教师大约用了十几分钟的时间,不断地提问,让学生在课的开始就感觉摸不着边际,最后的结果只能是“雾里看花、水中捞月”,达不到老师预设的目标。仔细想想,这样设计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平时高喊要“备学生”,“要抓住学生的知识起点”,事实上,我们最多只会根据自己的思维去主观臆断学生的想法和知识起点,不管我们变换多少提问的方式,问题的症结依然存在。只有我们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学生的想法,了解他们现有的知识基础,才能找到教学的“最近发展区”,构建属于他们的知识成长体系。而我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也会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往往被教学表面的、形式上的东西所迷惑,把目光定位于教学技巧上,在这上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而对于这样的教学设计要达到一个什么目标,要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到底有没有效果等等这些本质的问题却没有去思考。缺乏精心的设计,就会导致许多无效或低效的语言、提问。要想上出一堂好课,必须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并把这一意识贯彻到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中,这样才能创设高效的课堂,精彩的课堂。
二、目标的落实要在教师感悟目标设计意图的基础上内化为实践行为
案例2: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已经观察了鸡蛋的外部特征)
师:如果我们想观察鸡蛋的内部结构,应该怎么做呢?
生:我可以把鸡蛋轻轻地敲开,把里面的东西放在小盘子里进行观察。
师:如果是熟的,应该怎么办呢?
生:可以把壳剥掉或者切开观察。
师:好,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当学生正在认真观察时,突然听见“啪”的一声,一枚鸡蛋掉在地上了。当学生把求救的目光转向老师时,老师用报纸把摔碎的鸡蛋简单地擦了一下,随手放在了学生的抽屉里,然后又去指导其他学生的实验了。
下课了,这枚摔碎的鸡蛋仍然静静地躺在学生的抽屉里,没人理睬。
评析:从上面的片段中,不难看出这是一节不成功的课。作为本节课来讲,学生所学的科学知识不应是“死知识”,而应该是“活知识”,不仅仅是死记硬背知道动物的卵包括哪几部分,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到,一枚卵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他们的生命也需要关爱与呵护,培养起亲近动物和珍爱生命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爱护和保护动物。当鸡蛋摔碎在地上的时候,如果不是简单地用报纸把鸡蛋擦掉,而是及时地引导:“有个同学不小心把鸡蛋摔碎了,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呢?”在学生的回答中,把珍爱生命,爱护生命的教育渗透于无形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像传授知识那样,可以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而这个过程的实现,只有在相关的理念深入到我们教师的内心,自己真正感悟到,才能在头脑中重建,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实践,才能把观念转化为行动。
三、目标的实现要在教师的引领下内化为学生的智慧
案例3:灯泡亮了
师:通过刚才的努力,我们已经让两个灯泡亮了起来,现在,你能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吗?
生:能。
师:好,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学生汇报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
在小组活动的时候,其中有一个小组向老师寻求帮助,老师却让他们自己先思考,然后就去别的小组了。在教师来回巡视指导的过程中,对这个小组始终退避三舍,绕道而行。在最后小组的汇报展示中,这个小组的同学仍然在忙碌着,想让手中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对其他小组的汇报更是充耳不闻。
评析: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作为小学阶段的科学探究,不像科学家那样是严格意义上的探究,而是一种模拟的教育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一种学习活动和学习方式。那么,上述片段的症结何在?教师把“探究”二字理解成了“万金油”,把一切都放给了学生,把对学生的指导点拨看做是对学生小组活动的干涉,其原因是对新理念的空洞理解和对教学方法的形式掌握,关注形式和表面,忽视了时效和本质。
在上面的片段中,如果老师面对学生的请求,能及时地给予帮助和指导,帮助学生找准关键点,也就扫除了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痒”,学生也能顺利地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在生生交流的过程中,或许会碰撞出新的智慧火花。
总之,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有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追寻教学的本质来开展教学,才是教学根本,这样师生才能一起演绎有效的课堂。如果丢失了教学之根本,不管形式怎样花哨,也是经不起推敲的。对于自己而言,只有实实在在地沉下心去,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领悟,才能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