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朗读能够将无声文字转变成为有声语言,是语文课堂上比较常见的教学活动。只是当前不少语文教师对朗读教学有一定的疏忽,这就有必要让教师重新审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使其学会在朗读的过程中对文本内容进行有效的感悟,并在朗读过程中升华文本情感。基于此,主要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展开有效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朗读能力;教学方法
朗读可以说是比较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既能够增强学生语文知识的记忆,培养其良好的语感,还能加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汲取其中蕴含的大量知识,并感悟其中的情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在了解朗读教学重要性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朗读教学方法,以优化小学语文教学。
一、朗读可增强学生的文本感悟能力
小学生的文本感悟能力是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过程中应该形成的良好素质能力,而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良好感悟能力,则可通过朗读教学来实现该目的[1]。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语言氛围,将自己带入独特的情境之中,体会其中的文本语言魅力,并且感悟一些无形之中的高尚人格力量。这考验了学生的深层感悟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感悟能力。
比如在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的朗读活动中,学生可以在朗读的过程中读出哈尔威船长每句话的气势,甚至在朗读旁白的时候,也能够营造一个伟人正在无私奉献的场景氛围。这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并使其感悟具有无私品格、高尚道德的伟人在面临着生存危机时依旧舍己为人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此外,在学生朗读这篇课文的末尾处时,教师可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思考:“人们看着哈尔威船长沉下海,他们的脑海里会想一些什么?”有的学生说:“感激。”也有的学生说:“震惊。”还有的学生说:“情感肯定很复杂,既震惊感激,又心痛不舍。”通过这样的教学指导,教师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二、朗读可促进学生思想情感的升华
在有些教师的语文教学中,并不注重挖掘深层的思想情感,往往更多的是传授阅读理解技能。但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将关注点放在学生的素养与能力培养方面,兼顾学生的多方面成长。其中,在语文教学中思维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深刻解读文章[2]。而在思维训练中融入有情感的朗读,则可让学生在激活思维的基础上,与文本进行有情感的交流,使其更近距离地接触文本内容,有利于学生挖掘文本内容的深层情感,甚至实现思想情感的升华。
比如在北師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三颗纽扣”的房子》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的有感情朗读,并且使其在朗读的过程中展开自主的思考:“为什么说待得下一个人,就待得下两个人、三个人,甚至是更多的人?三颗纽扣为什么对这些人来者不拒?你如何理解‘一个好人的心容得下全世界的人’这一句子?为什么国王让三颗纽扣将小房子让给他?国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通过多种问题的自主思考,学生可以挖掘其中深层次的内涵,感悟作者创写这一童话故事的思想情感。有的学生甚至学会抓住了文章中比较关键的字——心,对文本内容进行了梳理。学生认为正是因为三颗纽扣有一颗好心才会让一个又一个人进去他的小房子,甚至装得下越来越多的人;也正是因为有一颗好心,国王才会对自己的治国行为进行了反省,甚至采取了行动;正是因为有一颗好心,三颗纽扣再次做了同样的小房子,将这样的好心传扬下去。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这些文本内涵,可促使其思想情感的升华。
三、朗读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语言学科,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教学任务。而朗读教学是非常基础的语文教学内容,当学生将无声的文本文字转变成为有声的语言时,则可让学生对文本的语言有更深刻的感触,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与提升其语言能力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3]。
比如在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桥之思》这一课的教学中,这篇文章主要以散文诗的形式来生动描述了生活中各种不同的桥,从桥的实用价值谈到了桥的艺术价值,然后写到了人与人之间形成的一座无形之桥,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手法。这整篇文章的篇幅并不多,其语言也非常优美,具有朗朗上口的特点,适合引导学生对其展开有情感的朗读,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例如文章中的“有横在溪水上的独木桥,有下面可以走船的石拱桥……”这样的语句采用了排比的手法,而且语言结构比较齐整,朗读起来比较顺口流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语言与生活元素的有机融合,能够让学生在理解语言内涵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教学价值,既能够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促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得以升华,还能锻炼学生良好的语言能力,有利于保障语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苗远见.依托课文朗读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3):48.
[2]周晓英.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农村教育,2019(8):110.
[3]朱晓晟.让朗朗书声丰盈小学语文课堂[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3):134.
编辑 王彦清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朗读能力;教学方法
朗读可以说是比较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既能够增强学生语文知识的记忆,培养其良好的语感,还能加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汲取其中蕴含的大量知识,并感悟其中的情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在了解朗读教学重要性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朗读教学方法,以优化小学语文教学。
一、朗读可增强学生的文本感悟能力
小学生的文本感悟能力是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过程中应该形成的良好素质能力,而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良好感悟能力,则可通过朗读教学来实现该目的[1]。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语言氛围,将自己带入独特的情境之中,体会其中的文本语言魅力,并且感悟一些无形之中的高尚人格力量。这考验了学生的深层感悟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感悟能力。
比如在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的朗读活动中,学生可以在朗读的过程中读出哈尔威船长每句话的气势,甚至在朗读旁白的时候,也能够营造一个伟人正在无私奉献的场景氛围。这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并使其感悟具有无私品格、高尚道德的伟人在面临着生存危机时依旧舍己为人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此外,在学生朗读这篇课文的末尾处时,教师可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思考:“人们看着哈尔威船长沉下海,他们的脑海里会想一些什么?”有的学生说:“感激。”也有的学生说:“震惊。”还有的学生说:“情感肯定很复杂,既震惊感激,又心痛不舍。”通过这样的教学指导,教师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二、朗读可促进学生思想情感的升华
在有些教师的语文教学中,并不注重挖掘深层的思想情感,往往更多的是传授阅读理解技能。但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将关注点放在学生的素养与能力培养方面,兼顾学生的多方面成长。其中,在语文教学中思维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深刻解读文章[2]。而在思维训练中融入有情感的朗读,则可让学生在激活思维的基础上,与文本进行有情感的交流,使其更近距离地接触文本内容,有利于学生挖掘文本内容的深层情感,甚至实现思想情感的升华。
比如在北師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三颗纽扣”的房子》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的有感情朗读,并且使其在朗读的过程中展开自主的思考:“为什么说待得下一个人,就待得下两个人、三个人,甚至是更多的人?三颗纽扣为什么对这些人来者不拒?你如何理解‘一个好人的心容得下全世界的人’这一句子?为什么国王让三颗纽扣将小房子让给他?国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通过多种问题的自主思考,学生可以挖掘其中深层次的内涵,感悟作者创写这一童话故事的思想情感。有的学生甚至学会抓住了文章中比较关键的字——心,对文本内容进行了梳理。学生认为正是因为三颗纽扣有一颗好心才会让一个又一个人进去他的小房子,甚至装得下越来越多的人;也正是因为有一颗好心,国王才会对自己的治国行为进行了反省,甚至采取了行动;正是因为有一颗好心,三颗纽扣再次做了同样的小房子,将这样的好心传扬下去。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这些文本内涵,可促使其思想情感的升华。
三、朗读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语言学科,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教学任务。而朗读教学是非常基础的语文教学内容,当学生将无声的文本文字转变成为有声的语言时,则可让学生对文本的语言有更深刻的感触,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与提升其语言能力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3]。
比如在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桥之思》这一课的教学中,这篇文章主要以散文诗的形式来生动描述了生活中各种不同的桥,从桥的实用价值谈到了桥的艺术价值,然后写到了人与人之间形成的一座无形之桥,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手法。这整篇文章的篇幅并不多,其语言也非常优美,具有朗朗上口的特点,适合引导学生对其展开有情感的朗读,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例如文章中的“有横在溪水上的独木桥,有下面可以走船的石拱桥……”这样的语句采用了排比的手法,而且语言结构比较齐整,朗读起来比较顺口流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语言与生活元素的有机融合,能够让学生在理解语言内涵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教学价值,既能够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促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得以升华,还能锻炼学生良好的语言能力,有利于保障语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苗远见.依托课文朗读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3):48.
[2]周晓英.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农村教育,2019(8):110.
[3]朱晓晟.让朗朗书声丰盈小学语文课堂[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3):134.
编辑 王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