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教学是苏教版四下《三角形的认识》一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我教过很多次,也听过很多次。有意思的是,每次我都教得很轻松,但每次我都听得很吃力。尽管如此,我还是期待着下一次的相遇。因为我饶有兴趣地发现,公开课中无论是大家还是新手每一次都有遗憾,每一次又都有不同,这是一个不服输的挑战、征服的过程。
最初教者是用小棒摆,明明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可就是有学生执着地认为能围成,而且围成了给教师看,眼见为实,教师再怎么解释都成苍白。大家感慨小棒太粗,体现不出边线。接着有人想到用长方形纸条,在纸条上画线,可纸条太宽边太多,学生还是能讨巧。再接着有人想到用透明胶片,在胶片上画线,都成线了,可还是有较真的学生能搭出三角形。再然后有人想到课件演示,长边不动,两条短边旋转,从开口很大到慢慢趋于重合,当学生惊喜地发现围起来时,借助放大镜放大接口,让他们看到看似靠在一起了,实际上还是有缝隙的,这种方法应该比较科学了,可毕竟曾有影像留在学生脑海里,总有个别学生执拗地相信可以围成。
2013年,作为市级骨干教师,我到一所乡村小学指导教学。学校推荐了几位年轻教师,但那天恰巧碰上年纪大一些的李老师去上《三角形的认识》,我很好奇:在乡村这课怎么上?征询他的意见后,我听了一节没准备的课。
师:会画三角形吗?好画吗?画几个不一样的三角形看看。(学生动手)
师:比长方形、正方形好画吗?
生:好画,它只要画三条边,而且边的长短随便。
生:还有角也不一定要画成直角。
师(很满意地笑笑):它的边真的可以随便画吗?把你文具盒里的笔拿出来,看看是不是随便哪三支笔都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很兴奋地操作,突然有个学生操作中出现了问题,李老师快步走过去,把他的笔收过来藏了起来,后来又有两个学生也发现难以围成,李老师同样处理。)
师:刚才大家一口咬定可以随便画,现在我们发现也有不行的情况,想看吗?
生:想。
师:想呀?先猜猜看是什么情况。你现在突然想到什么样的三条边肯定围不成三角形了吗?用线段画出来,并标上数据,看谁聪明。
(学生开始行动,他们几乎都想到了两边长度之和小于第三边不行,个别学生还想到了等于第三边也不行。)
师:同学们都想对了吗?我们来看看两边长度之和小于第三边是不是真的不行。这两根之和是不是比这根短,比划一下还差多少。现在是平的,拱起来会怎么样?把它们的距离画下来你发现什么了?(教师演示并整理板书)
生:越裂越大,开始只差一点点,围不成;张开来后越差越大,更围不成了。
师:两边加起来没有第三边长,够不着,围不成三角形,那如果正好够得着行不行?它们拱起来会是什么样?没有正好的三支笔是吗?可以像老师这样在桌上画一条线,用这条线代替长的笔,然后向上拱拱看又会怎样。先告诉你同桌,然后动手验证。
(学生很快乐地进行交流和实验。)
师:这次又是什么情况?
生:开始正好碰到,是一条直线而不是三角形;一张开就越裂越大了,更围不成三角形了。
师:谁来表演给大家看看。
(师生共同操作并完成板书。)
师:现在知道要围成三角形,它的三条边必须得符合什么要求了吗?
生:两条短的边加起来长度要大于第三条边。
师:用铅笔再搭一个三角形,看是不是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才能围成。
对比我们的教学和李老师的教学,我发现李老师这节课学生学得清清爽爽、明明白白,没有一个学生产生歧义:认为两边长度之和等于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
综观李老师的教学,他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科学推理,逆向演示,避开了使不可能成为可能的尴尬。我们的演示是由大变小的渐变,这不仅给了学生有可能的期待,而且在他们注意力越来越集中时让他们看到了围成了的假象。李老师的演示只是反了个方向,然而愣是没有一个学生纠结在那儿。
我去指导别人,却得到了别人的点拨。数学教学真是奇妙,一念之间谁都可以有更棒的处理!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明道小学)
最初教者是用小棒摆,明明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可就是有学生执着地认为能围成,而且围成了给教师看,眼见为实,教师再怎么解释都成苍白。大家感慨小棒太粗,体现不出边线。接着有人想到用长方形纸条,在纸条上画线,可纸条太宽边太多,学生还是能讨巧。再接着有人想到用透明胶片,在胶片上画线,都成线了,可还是有较真的学生能搭出三角形。再然后有人想到课件演示,长边不动,两条短边旋转,从开口很大到慢慢趋于重合,当学生惊喜地发现围起来时,借助放大镜放大接口,让他们看到看似靠在一起了,实际上还是有缝隙的,这种方法应该比较科学了,可毕竟曾有影像留在学生脑海里,总有个别学生执拗地相信可以围成。
2013年,作为市级骨干教师,我到一所乡村小学指导教学。学校推荐了几位年轻教师,但那天恰巧碰上年纪大一些的李老师去上《三角形的认识》,我很好奇:在乡村这课怎么上?征询他的意见后,我听了一节没准备的课。
师:会画三角形吗?好画吗?画几个不一样的三角形看看。(学生动手)
师:比长方形、正方形好画吗?
生:好画,它只要画三条边,而且边的长短随便。
生:还有角也不一定要画成直角。
师(很满意地笑笑):它的边真的可以随便画吗?把你文具盒里的笔拿出来,看看是不是随便哪三支笔都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很兴奋地操作,突然有个学生操作中出现了问题,李老师快步走过去,把他的笔收过来藏了起来,后来又有两个学生也发现难以围成,李老师同样处理。)
师:刚才大家一口咬定可以随便画,现在我们发现也有不行的情况,想看吗?
生:想。
师:想呀?先猜猜看是什么情况。你现在突然想到什么样的三条边肯定围不成三角形了吗?用线段画出来,并标上数据,看谁聪明。
(学生开始行动,他们几乎都想到了两边长度之和小于第三边不行,个别学生还想到了等于第三边也不行。)
师:同学们都想对了吗?我们来看看两边长度之和小于第三边是不是真的不行。这两根之和是不是比这根短,比划一下还差多少。现在是平的,拱起来会怎么样?把它们的距离画下来你发现什么了?(教师演示并整理板书)
生:越裂越大,开始只差一点点,围不成;张开来后越差越大,更围不成了。
师:两边加起来没有第三边长,够不着,围不成三角形,那如果正好够得着行不行?它们拱起来会是什么样?没有正好的三支笔是吗?可以像老师这样在桌上画一条线,用这条线代替长的笔,然后向上拱拱看又会怎样。先告诉你同桌,然后动手验证。
(学生很快乐地进行交流和实验。)
师:这次又是什么情况?
生:开始正好碰到,是一条直线而不是三角形;一张开就越裂越大了,更围不成三角形了。
师:谁来表演给大家看看。
(师生共同操作并完成板书。)
师:现在知道要围成三角形,它的三条边必须得符合什么要求了吗?
生:两条短的边加起来长度要大于第三条边。
师:用铅笔再搭一个三角形,看是不是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才能围成。
对比我们的教学和李老师的教学,我发现李老师这节课学生学得清清爽爽、明明白白,没有一个学生产生歧义:认为两边长度之和等于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
综观李老师的教学,他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科学推理,逆向演示,避开了使不可能成为可能的尴尬。我们的演示是由大变小的渐变,这不仅给了学生有可能的期待,而且在他们注意力越来越集中时让他们看到了围成了的假象。李老师的演示只是反了个方向,然而愣是没有一个学生纠结在那儿。
我去指导别人,却得到了别人的点拨。数学教学真是奇妙,一念之间谁都可以有更棒的处理!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明道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