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观察中西药结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的症临床疗效。方法:将3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口服小剂量米非司酮加中药活血化瘀、行气散结治疗临床分析。结果:36例患者32例见效,总有效率达88.9%。结论: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采用中西药联合治疗疗效肯定,见效快,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结合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由于功能性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腔以外的身体其它部位而引起的病变,近年来其发病率明显上升,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多发于育龄妇女,是引起女性痛经和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治疗的目的主要是控制症状和解决生育问题[1]。 以往采用西药或手术保守治疗,疗效欠佳易复发,而手术根治仅适于少数病人。为了患者的需求,近年来,我们通过临床观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总结分析如下。
1资料选择
1.1一般资料
自2007年3月~2010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36例,年龄最小的20岁,最大的42岁,平均年龄33岁,未婚5例,已婚31例,有剖宫产史8例,有流产史的12例,以不孕就诊的9例。根据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标准分:轻度16例,中度14例,重度6例。
1.2诊断标准
根据《妇产科学》的临床诊断标准[2],结合患者的症状、妇科检查及B超结果,依病变的部位,病灶的多少、大小及粘连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2治疗方法
36例患者,自月经第1天开始,口服米非司酮12.5mg ,1次/d ,1个月为1疗程,连服3~6个月,如果治疗期间患者没有闭经,可增加药量至25mg/d,使其达到闭经。同时中药内服,自拟方:丹参15g,川芎15g,香附10g,蒲黄10mg, 川牛膝15g ,延胡索10g,乳香10mg,没药10mg,三棱12g,莪术12g,地鳖虫10g,白花蛇舌草30g。临床随症加减,有湿热者加龙胆草9g , 黄芩10g,气虚者加党参12g,棉芪12g,血虚者加当归12g,阿胶9g ,肾虚者加杜仲12g,续断10g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早晚服,连服3~6个月。
3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根据卫生部1993年所发中药新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指导原则中的效果判断。(1)痊愈:症状全部消失,盆腔包块及结节全部消失,不孕患者受孕。(2)显效:症状基本消失,盆腔包块及结节缩小。(3)有效:症状减轻,盆腔包块及结节无增大或缩小。(4)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变,或有加重趋势。
3.2 疗效分析
36例患者经过治疗后,症状全部消失治愈11例,占27.8%,自感良好,查包块缩小显效者14例,占38.8% ,好转有效的8例,占22.2%,无效4例,占11.1%,总有效率88.9%, 9例不孕患者治愈,停药1年有5例受孕。
4讨论
4.1近些年来很多研究表明,子宫内膜异位症于免疫系统有关,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自身产生一种抗子宫内膜抗体,使子宫内膜发生异位,而继发痛经,重者导致不孕[3]。严重影响了中青年妇女的身心健康,现已引起人们的重视,通过西药治标、中药固本联合治疗来调节机体的自身免疫力,已得到医疗界的认可。
4.2西医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受体内卵巢激素周期性变化的影响,使异位的内膜发生周期性增生、分泌、脱落出血症状,使病情程进行性加重,所以采用闭经疗法,其机理是米非司酮是孕酮拮抗剂,与孕激素受体有很强的亲和力,具有较强的抗孕酮作用[4]。通过小剂量米非司酮口服后,从而抑制了丘脑下部—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使机体促性腺激素和卵巢激素分泌减少,而抑制排卵,诱发黄体溶解,造成闭经。闭经后受雌孕激素的影响,异位的内膜逐渐萎缩,进而使腹痛缓解。
4.3中医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中医“痛经”、“症瘕”的范畴,其病理是“血瘀内阻”而引起疼痛,因此治疗的原则主要是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散结消瘕。中药活血化瘀能改善盆腔组织的血液循环,抑制异位内膜的增生和粘连,行气、散结止痛药可促进包块结节的吸收,使粘连的组织软化,使病灶局部得到修复和再生,此外再加上补肾固本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更利于疾病的治疗。
总之,子宫内膜异位症随女性激素的变化而程进行性加重,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我们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标本兼顾,西药抑制体内激素的变化,中药活血化瘀,益气补肾改善机体免疫力,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即保留了患者的生育功能又减少了手术带来的痛苦,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子丹、章凡、方晓红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50例疗效观察,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08,23:1350
[2]乐杰.妇产科学,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版社.2004,110
[3] 郎景和,子宫内膜异位症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实用妇产科和产科杂志,2002,18(30):134-135.
[4]朱四军,米非司酮对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内膜轴的功能影响,生殖与避孕,1995,15(4):245.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结合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由于功能性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腔以外的身体其它部位而引起的病变,近年来其发病率明显上升,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多发于育龄妇女,是引起女性痛经和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治疗的目的主要是控制症状和解决生育问题[1]。 以往采用西药或手术保守治疗,疗效欠佳易复发,而手术根治仅适于少数病人。为了患者的需求,近年来,我们通过临床观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总结分析如下。
1资料选择
1.1一般资料
自2007年3月~2010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36例,年龄最小的20岁,最大的42岁,平均年龄33岁,未婚5例,已婚31例,有剖宫产史8例,有流产史的12例,以不孕就诊的9例。根据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标准分:轻度16例,中度14例,重度6例。
1.2诊断标准
根据《妇产科学》的临床诊断标准[2],结合患者的症状、妇科检查及B超结果,依病变的部位,病灶的多少、大小及粘连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2治疗方法
36例患者,自月经第1天开始,口服米非司酮12.5mg ,1次/d ,1个月为1疗程,连服3~6个月,如果治疗期间患者没有闭经,可增加药量至25mg/d,使其达到闭经。同时中药内服,自拟方:丹参15g,川芎15g,香附10g,蒲黄10mg, 川牛膝15g ,延胡索10g,乳香10mg,没药10mg,三棱12g,莪术12g,地鳖虫10g,白花蛇舌草30g。临床随症加减,有湿热者加龙胆草9g , 黄芩10g,气虚者加党参12g,棉芪12g,血虚者加当归12g,阿胶9g ,肾虚者加杜仲12g,续断10g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早晚服,连服3~6个月。
3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根据卫生部1993年所发中药新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指导原则中的效果判断。(1)痊愈:症状全部消失,盆腔包块及结节全部消失,不孕患者受孕。(2)显效:症状基本消失,盆腔包块及结节缩小。(3)有效:症状减轻,盆腔包块及结节无增大或缩小。(4)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变,或有加重趋势。
3.2 疗效分析
36例患者经过治疗后,症状全部消失治愈11例,占27.8%,自感良好,查包块缩小显效者14例,占38.8% ,好转有效的8例,占22.2%,无效4例,占11.1%,总有效率88.9%, 9例不孕患者治愈,停药1年有5例受孕。
4讨论
4.1近些年来很多研究表明,子宫内膜异位症于免疫系统有关,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自身产生一种抗子宫内膜抗体,使子宫内膜发生异位,而继发痛经,重者导致不孕[3]。严重影响了中青年妇女的身心健康,现已引起人们的重视,通过西药治标、中药固本联合治疗来调节机体的自身免疫力,已得到医疗界的认可。
4.2西医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受体内卵巢激素周期性变化的影响,使异位的内膜发生周期性增生、分泌、脱落出血症状,使病情程进行性加重,所以采用闭经疗法,其机理是米非司酮是孕酮拮抗剂,与孕激素受体有很强的亲和力,具有较强的抗孕酮作用[4]。通过小剂量米非司酮口服后,从而抑制了丘脑下部—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使机体促性腺激素和卵巢激素分泌减少,而抑制排卵,诱发黄体溶解,造成闭经。闭经后受雌孕激素的影响,异位的内膜逐渐萎缩,进而使腹痛缓解。
4.3中医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中医“痛经”、“症瘕”的范畴,其病理是“血瘀内阻”而引起疼痛,因此治疗的原则主要是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散结消瘕。中药活血化瘀能改善盆腔组织的血液循环,抑制异位内膜的增生和粘连,行气、散结止痛药可促进包块结节的吸收,使粘连的组织软化,使病灶局部得到修复和再生,此外再加上补肾固本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更利于疾病的治疗。
总之,子宫内膜异位症随女性激素的变化而程进行性加重,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我们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标本兼顾,西药抑制体内激素的变化,中药活血化瘀,益气补肾改善机体免疫力,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即保留了患者的生育功能又减少了手术带来的痛苦,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子丹、章凡、方晓红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50例疗效观察,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08,23:1350
[2]乐杰.妇产科学,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版社.2004,110
[3] 郎景和,子宫内膜异位症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实用妇产科和产科杂志,2002,18(30):134-135.
[4]朱四军,米非司酮对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内膜轴的功能影响,生殖与避孕,1995,15(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