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理解是中考语文的重头戏,“现代文阅读理解题”则是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前几年相比,2013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题”在取材、题型等方面呈现出“稳中有变”的趋势,即在沿袭前几年命题风格和亮点的同时,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呈现出新的变化,令人耳目一新。
一、 文本取材方面
“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的文本选择至关重要。拿什么样的文章给考生读,直接关系到“现代文阅读理解题”质量的高下以及检测的信度,因此,各地命题者在文本选择方面都煞费苦心。2013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题”在文本选择方面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从出处看,注重课外,淡化课内。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自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以来,现代文阅读考查“应以课外文字材料为主”的理念在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中逐步得到了体现。到了2013年,这种趋势更为明显。就笔者抽样分析的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而言,仅有江苏苏州(所选文本《故乡》)、山东东营(所选文本《云南的歌会》)等几个考区考查了课内文本,所占比例甚小。
(二) 从内容看,优先选择具有“四性”的文章。
1. 时代性
“文章合为时而著。”优秀的作者,总会号准时代脉搏,紧扣时代热点进行创作;而中考命题者也会优先选择那些反映社会热点、焦点的时文作为命题材料,以彰显试题的时代性。比如,2013年“3D技术”开始为人们所瞩目,云南曲靖的命题者就选择了《3D打印的革命性》这样一篇说明文,让考生走近3D打印技术,感受高新科技的魅力。再比如,一名中国学生在埃及的文物上刻了“到此一游”几个字,引发了公众对中国游客素质的大讨论,山东淄博的命题者就选择了《激发“到此一游”的文明耻感》一文,让考生接受正能量的引领。
2. 情感性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的文本选择注重“以情动人”,命题者往往选择那些人文内涵丰富、极富审美价值的美文作为阅读材料。综观2013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题”文本,表现至爱亲情的美文不胜枚举。比如,四川资阳卷的《这辈子最爱的人》一文,通过叙述弟弟替姐姐受罚、供姐姐念书、送姐姐发夹、迎接姐夫、照顾父母、受伤住院等几个感人至深的事例,表现了弟弟甘愿为姐姐付出的可贵品质,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手足之情令人动容。考生在答题的同时,一定会受到心灵的洗礼。
3. 励志性
近些年,“励志类”文章层出不穷,反映了现代人在社会转型期对价值取向的新诉求。这种诉求,主要通过文学作品来实现。比如,2013年湖南长沙卷的《磨难是最好的礼物》一文,紧扣“磨难是最好的礼物”这一论点,论述了磨难使人进步、坚强、超越的道理,深刻的见解振聋发聩。考生在阅读文本的同时,精神上也得到了深刻的启迪。
4. 贴近性
中考是选拔性考试,考生的情绪会较为紧张,如果选择贴近考生生活的文本,可以迅速拉近考生与试题的心理距离,有利于考查考生的真实阅读水平。综观2013年全国各地的“现代文阅读理解题”,可以看出不少地区的命题者在这方面做了有心人。比如,湖北襄阳卷的《转角遇到爱》一文,写住在楼上的老人们嫌拎着小椅子下楼费事,干脆选择不下楼,成了“宅老”。居民们知道后,为了方便老人们下楼,就在楼梯转角处放置了折叠椅。老人们开心极了,又开始每天下楼和老伙伴们见面、聊天。由于该故事发生在邻里之间,很接地气,所以很容易激起考生的共鸣。
(三) 从体裁看,偏向于说明文和散文。
笔者抽样统计分析了50套中考语文试卷,发现“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的文体选择和组配没有统一的模式,但以“说明文(议论文) 散文(小说)”的组合形式最为常见。其中,说明类文章约占篇目总数的31.4%,议论类文章约占篇目总数的19.1%,散文类文章约占篇目总数的29.6%,小说类文章约占篇目总数的18.2%,其他类文章约占篇目总数的1.7%。
二、 题型设计方面
从宏观上看,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的题型设计大致包括下列三大类题型:
1. 文体要领考查类
此类试题紧扣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文体特点进行命制,着重考查记叙文的要素、线索、顺序、人称,说明文的说明对象、顺序、方法,以及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等。比如,2013年甘肃兰州卷的议论文阅读《“知入”与“知出”》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一题,就考查了议论文阅读中的“中心论点”这一个“点”。
2. 阅读能力考查类
此类试题立足现代文文本,着重考查考生的感知、理解、提取、概括、分析、阐释以及鉴赏评价的能力。比如,2013年江苏盐城卷的小说阅读《大风》的“莫言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一题,就考查了考生的概括能力。
3. 拓展迁移考查类
此类试题从现代文文本出发,进行拓展考查,引导考生对文本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考查考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此类试题形式多样,具体又可分为感悟类、启示类、列举类、探究类、批注类等小类型。比如,2013年云南大理卷的说明文阅读《奇妙的唾液》的“你还知道大自然中有哪些奇妙的现象?请举出两例。”一题,就属于列举类拓展迁移题。
针对2013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题”呈现的上述特征和趋势,建议同学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积极应对:
一是熟悉文体。同学们平时应加强课外现代文阅读的针对性训练,在此基础上,熟悉各类常见文体,了解一般的文体常识,特别是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小说的文体特征与规律,掌握相应的解题技法。
二是咬住文本。尽管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题”在题型、考查角度、考查范围方面变化甚多,但不论怎样变化,都是从所提供的阅读材料中派生出来的。因此,题目的答案也应该到阅读材料中去寻找。基于此,必须“咬住文本不放松”,努力寻求“解”的突破。
三是精于答题。解答“现代文阅读理解题”,对答案的组织非常讲究。答题时,同学们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完整,既不能忽视题干中的限制要求,又不能遗漏答题要点;要结合文章的具体语境,从实际内容出发,将自己的感悟、理解准确到位地表达出来,从而赢取理想的分数。
一、 文本取材方面
“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的文本选择至关重要。拿什么样的文章给考生读,直接关系到“现代文阅读理解题”质量的高下以及检测的信度,因此,各地命题者在文本选择方面都煞费苦心。2013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题”在文本选择方面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从出处看,注重课外,淡化课内。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自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以来,现代文阅读考查“应以课外文字材料为主”的理念在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中逐步得到了体现。到了2013年,这种趋势更为明显。就笔者抽样分析的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而言,仅有江苏苏州(所选文本《故乡》)、山东东营(所选文本《云南的歌会》)等几个考区考查了课内文本,所占比例甚小。
(二) 从内容看,优先选择具有“四性”的文章。
1. 时代性
“文章合为时而著。”优秀的作者,总会号准时代脉搏,紧扣时代热点进行创作;而中考命题者也会优先选择那些反映社会热点、焦点的时文作为命题材料,以彰显试题的时代性。比如,2013年“3D技术”开始为人们所瞩目,云南曲靖的命题者就选择了《3D打印的革命性》这样一篇说明文,让考生走近3D打印技术,感受高新科技的魅力。再比如,一名中国学生在埃及的文物上刻了“到此一游”几个字,引发了公众对中国游客素质的大讨论,山东淄博的命题者就选择了《激发“到此一游”的文明耻感》一文,让考生接受正能量的引领。
2. 情感性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的文本选择注重“以情动人”,命题者往往选择那些人文内涵丰富、极富审美价值的美文作为阅读材料。综观2013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题”文本,表现至爱亲情的美文不胜枚举。比如,四川资阳卷的《这辈子最爱的人》一文,通过叙述弟弟替姐姐受罚、供姐姐念书、送姐姐发夹、迎接姐夫、照顾父母、受伤住院等几个感人至深的事例,表现了弟弟甘愿为姐姐付出的可贵品质,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手足之情令人动容。考生在答题的同时,一定会受到心灵的洗礼。
3. 励志性
近些年,“励志类”文章层出不穷,反映了现代人在社会转型期对价值取向的新诉求。这种诉求,主要通过文学作品来实现。比如,2013年湖南长沙卷的《磨难是最好的礼物》一文,紧扣“磨难是最好的礼物”这一论点,论述了磨难使人进步、坚强、超越的道理,深刻的见解振聋发聩。考生在阅读文本的同时,精神上也得到了深刻的启迪。
4. 贴近性
中考是选拔性考试,考生的情绪会较为紧张,如果选择贴近考生生活的文本,可以迅速拉近考生与试题的心理距离,有利于考查考生的真实阅读水平。综观2013年全国各地的“现代文阅读理解题”,可以看出不少地区的命题者在这方面做了有心人。比如,湖北襄阳卷的《转角遇到爱》一文,写住在楼上的老人们嫌拎着小椅子下楼费事,干脆选择不下楼,成了“宅老”。居民们知道后,为了方便老人们下楼,就在楼梯转角处放置了折叠椅。老人们开心极了,又开始每天下楼和老伙伴们见面、聊天。由于该故事发生在邻里之间,很接地气,所以很容易激起考生的共鸣。
(三) 从体裁看,偏向于说明文和散文。
笔者抽样统计分析了50套中考语文试卷,发现“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的文体选择和组配没有统一的模式,但以“说明文(议论文) 散文(小说)”的组合形式最为常见。其中,说明类文章约占篇目总数的31.4%,议论类文章约占篇目总数的19.1%,散文类文章约占篇目总数的29.6%,小说类文章约占篇目总数的18.2%,其他类文章约占篇目总数的1.7%。
二、 题型设计方面
从宏观上看,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的题型设计大致包括下列三大类题型:
1. 文体要领考查类
此类试题紧扣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文体特点进行命制,着重考查记叙文的要素、线索、顺序、人称,说明文的说明对象、顺序、方法,以及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等。比如,2013年甘肃兰州卷的议论文阅读《“知入”与“知出”》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一题,就考查了议论文阅读中的“中心论点”这一个“点”。
2. 阅读能力考查类
此类试题立足现代文文本,着重考查考生的感知、理解、提取、概括、分析、阐释以及鉴赏评价的能力。比如,2013年江苏盐城卷的小说阅读《大风》的“莫言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一题,就考查了考生的概括能力。
3. 拓展迁移考查类
此类试题从现代文文本出发,进行拓展考查,引导考生对文本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考查考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此类试题形式多样,具体又可分为感悟类、启示类、列举类、探究类、批注类等小类型。比如,2013年云南大理卷的说明文阅读《奇妙的唾液》的“你还知道大自然中有哪些奇妙的现象?请举出两例。”一题,就属于列举类拓展迁移题。
针对2013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题”呈现的上述特征和趋势,建议同学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积极应对:
一是熟悉文体。同学们平时应加强课外现代文阅读的针对性训练,在此基础上,熟悉各类常见文体,了解一般的文体常识,特别是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小说的文体特征与规律,掌握相应的解题技法。
二是咬住文本。尽管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题”在题型、考查角度、考查范围方面变化甚多,但不论怎样变化,都是从所提供的阅读材料中派生出来的。因此,题目的答案也应该到阅读材料中去寻找。基于此,必须“咬住文本不放松”,努力寻求“解”的突破。
三是精于答题。解答“现代文阅读理解题”,对答案的组织非常讲究。答题时,同学们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完整,既不能忽视题干中的限制要求,又不能遗漏答题要点;要结合文章的具体语境,从实际内容出发,将自己的感悟、理解准确到位地表达出来,从而赢取理想的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