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史略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pur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的人们,多将风筝视为文化娱乐用品。然而在历史上,风筝的用途曾有过多次转换,其最初的功能,据说是用于军事的。
  相传公元前203年,楚汉战争时期,汉将韩信率军四十万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进行决战。韩信命人用牛皮制作了一只大风筝,于夜间腾空而起,飞到楚营上空唱起楚地之歌。悲怨委婉的曲调,唤起了楚军士兵的思乡之情,楚军不战而溃。
  还有一则故事说,公元559年,北齐文宣帝高洋为了取乐,下令让囚犯乘坐风筝。从六十丈(200米)高的金凤台上向下飞行,能够飞出城便可免其死罪。結果,有一个叫黄头的死囚乘坐风筝,安然飘到城外一个叫紫陌的地方,得以生还。
  通过一些传说与记载,我们可以推测出唐代以前的风筝形制很大,可以载人,放飞技术也已相当成熟。
  《新唐书·田悦传》又记,公元781年,唐代将领张侄被田悦军队困在临沼,弹尽粮绝,情况危急。张侄“急以纸为风鸢高百余丈,过悦营上”,田悦命射手射之,竟不能及。求救书终于由风筝送达援军,取得胜利。这段记载,说明唐代初年的风筝采用了纸做材料,减轻了风筝自重,可以飞得更高,操纵技术也有了进一步提高。唐代中期,社会稳定繁荣,风筝的功能开始转向娱乐方面,形制也开始缩小。事实上,纸风筝的出现在风筝功能的转换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唐代造纸技术普及,纸物美价廉,在生活里的应用范围迅速拓展,取代了其他薄型材料。也因为纸的使用,风筝的制作工艺简略了许多,但这一时期出现了象形风筝和带响的风筝。
  早期的带响风筝非常简单,将一弓形装置安在风筝背上。放飞时,张紧了的弓弦迎风振动,便会发出如同筝鸣的声音。
  五代汉隐帝时,大臣李邺将一种类似竹笛的发音装置安在风筝头上,“风人竹笛而鸣”,能够产生比背弓更为悠扬的声音。
  到了宋代,风筝的流传更为广泛。宋徽宗赵佶不仅自己在宫中放风筝,更是一位热心的风筝文化倡导者,据说他还曾主持编撰了一本《宣和风筝谱》。因为文人士大夫的参与,使象形风筝在扎制和装饰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每到春日,小儿竞放风筝已成为一景。放风筝对于儿童来说,还是一项很好的体育医疗活动,放飞时“令小儿张口仰视,可以泄内热”“小儿放之空中,最能清目”。
  社会对风筝的需要,使风筝制作成为一项专门的职业,甚至还出现了专门放风筝的“赶趁人”。一些有钱的公子哥,花了银子买只风筝,但自己又不会放,只好叫别人代放,自己看着,也算是玩了风筝了。
  到了元代,放风筝在民间已形成习俗,中国的风筝也在这时传向欧洲。
  明清时期,是风筝发展的鼎盛阶段。每到春日晴天,天空中便飞起五彩缤纷的风筝。入夜,还在风筝线上挂一长溜鹞灯,远远看去,好似满天繁星。有的还在风筝上装“梨花雪爆”焰火,夜晚在高空点燃,非常壮观。
  明清的风筝,无论在形制、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及放飞的技巧上,均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顾禄《清嘉录》引张元长《笔谈》载:“梁伯龙戏以彩缯作凤凰,飞入云端,有异鸟百十拱之,观者大骇。近作女人形,粉面黑鬓,红衣白裙,入于云霄,袅娜莫状。悬丝鞭于上,辄作悦耳之音。”
  除了过去已有的品种被扎制得更为精致外,明清时期主要发展了写实的造型风筝,扎人物,动态传神;扎动物,惟妙惟肖。还出现了不少扎成吉祥纹样的风筝。
  造型风筝对扎制技术的要求非常高,除要求符合平衡原理外,还要求运用空气动力学的原理,使造型风筝不但能够飞上天,还能按设计要求在空中做出优美的动作来。如蜈蚣风筝,要求放上天后头能够昂起来;双蝶风筝放飞后,要能左、右、上、下扑腾;龙型风筝,上天后要能左右来回游动;老鹰风筝,能在天上盘旋;而大板鹞风筝,放上天后要稳如泰山。这些风筝,在当时均能制作出来。
  那时许多文人也亲手扎、绘风筝,在用料上相当讲究。风筝的骨架用楠竹削制,再蒙上绢纱进行绘制,这样存放时间也长。在苏州博物馆,至今还藏有清代文人制作的风筝和线轴。一些文人在扎制时,认真总结经验,并整理成文字记录,以传后人。其中以文学家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的著述最为系统、完整。书中详细介绍了43种风筝的扎制技法,每种风筝均配有一画一诗。直到解放前,北京扎风筝的名手用的图式基本都是他的。
  近代以来,我国的风筝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还出现了采用新构思、新技术和新材料的风筝,如软体风筝、遥控风筝等。风筝的功能,也由原来的军用和娱乐,扩展到了科学研究、政治宣传、交通运输和装饰艺术等方面。
其他文献
国货是一种时尚,更是一种情结。国货的回归,是怀旧的选择,也是时代发展的潮流。它们走过一年又一年,跨过一山又一山,每一步的坚守与转身,都值得人们亲历见证。  就像这片复古生活空间,装的是满满的回忆。印着国货图案的网眼布,从高处自然垂下,四方围合,在这自成一片的天地里:台式缝纫机、山城手表、红岩墨水、回力鞋、玖申搪瓷……在墨丽仓库提供的老桌子上,错落展示。许多进入这片天地的人都感叹不已,拿起这个,又舍
宋池位于昆明老街正义坊的“梵草”专卖店,店面装潢化繁为简,产品的包装也选用黑白两色,显得简单素净。一切都是为了使店铺的气质和产品的陈列符合“梵草”这个品牌所蕴含的魅力。宋池说,这是一个“小而美”的品牌,而他将用心至每一处细节,呵护好这一株“清净之草”。  以手代心 由手造物  42岁的宋池自称为香士,最初从楚雄来到昆明创业,他选择了佛教用品行业。那时的宋池在昆明市中心的景星街花鸟市场摆香摊,卖一些
在距离诏安县城约15千米的地方,有一處被河流冲刷出来的三角洲,[龟山]这座小村就在那里。村里与外界的连通,就靠着一座桥,颇有些遗世独立的味道。村子里的30多户村民以及十几头牛,每天都要经过这座侨,不管天晴还是下雨。2016年,陈茹萍和丈夫黑土选择离开厦门,回到黑土的老家漳州诏安,在村子里过起了自在的生活。  离城市远一点  陈茹萍在厦门与黑土相识,3个月后,两人就决定结婚了。也许是价值观相似,也许
荆江热水瓶,因为好用又好看,在1973年的广交会上被誉为『荆江之花』,并在港澳和东南亚广为流传。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衰败,现在荆州市联丰日用制品有限公司继承了沙市热水瓶厂的衣钵,让『荆江之花』继续开放。  铁铝外壳、老式印花图样、纤细的提梁、熟悉的商标……曾经家喻户晓的荆江热水瓶,如今在国内市场已销声匿迹多年。殊不知,在不少人感慨“荆江之花”悄然凋谢之时,湖北荆州开发区,坐落着一家生产和销售保
杂志签样前夕,两会召开,李克强总理在会上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政府工作报告里第一次提到“工匠精神”这个词。因为一个“匠”字,手工艺圈沸腾了,微信朋友圈处处可见含有“工匠精神”关键词的文章。  匠,指有手艺的人,形容从事木工、泥水、石雕等行业的人。这个专属于手工又久违的词,在过去的一年里频繁出现,匠人、匠心、匠魂……它们被不断地提
金工,意为金属加工工艺,所制的金属器皿不及陶瓷温润、木头柔和,但足够灵动。一场集合金工中热锻、冷锻、錾刻、木纹金的工艺作品展,落脚杭州设计师产品集成店——SENSO艺术生活馆。  策展人丁亚洁为其起名“金属问题”。她说:“金属工艺是中国近代工艺里难度最大、最为独特的存在。金属,在于成器的困难。制作的所有技艺都是成器的手段,而手段,则来源于薪火相传。只有解决了困难,技艺没落的问题才不复存在。”  “
江苏省苏州市同里古镇上有个潘木匠,当地无人不知晓。同里最有名的“退思园”微缩景观木雕,就出自他手。潘木匠原名潘爱国,年近六旬,是华东建筑设计院的教授。除了木艺出众,潘爱国还有一个爱好,用他的话说就是“留住同里”。  天晓得我在做什么  2000年的一天,不记得是哪个季节,潘爱国又像往常一样,开始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在世界各地行走是他的日常,他是建筑设计师,旅行对他来说既是工作也是兴趣。他一直在行
看似单调的色彩却可以组成各种不同的纹样,这不是魔法,而是林宇鸣用了三年时间浇灌出的﹁水泥之花﹂。  2007年的夏天,林宇鸣第一次踏进华新路32号。这间门前回廊和一楼客厅都铺着花砖的老别墅,后来被林宇鸣打造成了“32HOW咖啡馆”。在当时,估计林宇鸣自己也没有想到,7年后他会开始手工生产水泥花砖。  阴差阳错  难忘初见时的惊鸿一瞥,林宇鸣询问了房东花砖的来历。年轻的房东哪里说得出子丑寅卯,只依稀
手艺:制胭脂  等级:★★★★★  宝玉最早和胭脂扯上关系,是在小说第九回,他去家塾上学,向黛玉辞行不忘嘱咐“那胭脂膏子也等我来再制”。第十九回,黛玉发现宝玉左边腮上有钮扣大小的一片血渍,宝玉解释“只怕是刚才替他们淘漉胭脂膏子,蹭上一点”。黛玉嗔怪“你又干这些事了”。可见,宝玉做这些事有些时日了。  第四十四回“平儿理妆”,有详细用法:平儿扑了茉莉粉,见“胭脂也不是成张的,却是一个小小的白玉盒子,
2013年9月,考古人在西安咸阳发现了唐代著名才女上官婉儿墓,这一重大发现又一次激发了民间对古代生活的探秘。从饮食起居到服饰穿着,中国古人背后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  千古悠悠,历史长河淘尽风流人物。除了儒雅的文人名士之外,温婉贤淑的大家闺秀、铁骨柔情的江湖侠客、巧夺天工的技艺匠人……不同的身份拥有的生活方式各具韵味。  如今,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向往各具風韵的古生活,从而将古元素注入当代生活中。有人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