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模块教学“放”与“收”的辩证法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fly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选修模块的教学上,往往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放得太开,“放羊式”教学,学习处于无序、无法、低效的状态;二是收得太紧,牢牢牵着学生鼻子走,和必修教学区别不开,忽视选修教材在拓展、探究、提高上的要求。“放”与“收”是一对矛盾,处理得好自然是相得益彰。
  一、教材处理放中有收,着眼知识建构与素养提升
  选修是对必修的拓展与补充,选修必须重视对必修内容的梳理和巩固,选修课仍然具有基础性,选修课的地位决定了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必须收放结合。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必须以建构学科知识为着眼点和课堂内核。
  《项脊轩志》在《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清兵卫与葫芦》在《外国小说欣赏》的第五单元,单元话题是情节,单元目标着眼于学生关于古代散文和外国小说鉴赏的知识建构。赏析散文中的形象与情感,赏析小说的情节,是必修模块课堂已经讲过的东西,但在选修模块中,单元知识与话题对赏析内容作了规定,相对必修,规定更加具体,这就是选修模块在教材处理上的“收”。关于“文无定格,贵在鲜活”,教材表述为“感受生活气息,感受其中的情趣,欣赏它的摆脱拘束,务去陈言”。这些表述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对老师而言也是比较虚无不好操作的,将其转化为“形象鲜明”和“景物生动”,并在赏析鲜明生动的形象过程中感受古代读书人的日常生活,体会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情趣与浓郁的亲情和深沉细腻的爱情。
  二、教学过程收放自如,老师该出手时就出手
  赏析《项脊轩志》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一个字词、某一句话、某处描写进行点评并交流,但是老师还可以巧用教师点评、追问、补充等方式带领学生将鉴赏进一步深入。也就是说不仅做到了眼中有学生,还做到了眼中有教材。比如学生点评“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从中读出家族衰落、礼法崩坏的悲哀。老师顺势引导学生读前几句,板书“爨”字,并解说这个字的构成,帮助学生理解“异爨”即为分灶头,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因为大家族的分崩离析带来的人与人之间关系日渐隔膜的悲哀。“爨”字的解读简洁而形象,一个繁难的汉字顿时栩栩如生,解除了文言文学习中文与言的隔阂,使课堂充满浓郁的文化味,将学生的鉴赏引向深入。这就是教师适时恰当的“收”的作用。随着学生的鉴赏,老师适时加以小结:景物形象生动——以景传情,人物形象鲜明——以琐传神,并在最后对本文作出了“事琐细、象鲜明、语简淡、情至真。文贵鲜活,时间就是最好的试金石”的评价,可谓卒章显志,亮明“鲜活”这一单元话题。这一环节让整节课形散神聚,让学生的放有了目标和归结点。
  赏析《清兵卫与葫芦》则是先收后放,这也是这节课的内容决定的。因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鉴赏情节的摇摆,但是学生对“摇摆”的概念比较陌生,因此,老师要在理论引路上下足功夫。首先学生齐读概念,然后教师解说概念。老师还可亲自示范,选择文中两个典型的情节摇摆——错看葫芦和介绍教员的喜好,分别解说摇摆的两种类型:放慢速度和宕开一笔。这是必要的“收”,没有这一教学环节,后面的“放”便无从展开,或者只能无效展开。
  三、学习方法灵活多变,以放开为主
  《项脊轩志》一课可让学生自主评点,展示评点成果;《清兵卫与葫芦》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寻找课文中的情节摇摆。前者的点评,学习时间集中在课外,老师已经布置了相关学案的学习,课堂主要用于展示交流自主学习成果,后者的合作探究在课内。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了一些问题,通过交流展示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也及时暴露出认识上的问题,从而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选修模块,全都是文学作品,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是非常多的,更需要这种开放的学习方式,使不同的观点得到交流碰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在讨论交流中,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互相启发,从而产生更新的观点,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当然,除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等学习方式,还可采用了评点法、朗读法等方法,方法多样,课堂呈现一种动态美、变化美,学生就会学得轻松自如,兴趣盎然。
其他文献
各地践行高效课堂的举措轰轰烈烈,在改革的浪潮中我也担当一名水手,加入其中。经历了由刚开始的考察学习、模仿实施、逐步探究到现在的深入贯彻阶段,我的心情也由刚开始的怀疑、犹豫不决到中期的相见恨晚转变到现在的豁然开朗、坚定执着,因为我亲身见证了课堂的惊人变化!老师讲得少了,学生讲得多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视野拓宽了;学生的问题增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多了;学生的思考点越来越深入了,实际操控能力越来越强了
一、试卷总体分析  2014年宁夏高考语文试卷是在依据新课标谋求学生能力发展,稳定之中谋求变化稳中求创新的总体思路上设计的。所出记忆理解的题目都可以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找到答案,如第4小题考查古文实词的积累,所考查的几个词都在课本之中。“振”:“振长策以御宇内”(《过秦论》)“当”:“以当南日”(《项脊轩志》),“当侍东宫”(《陈情表》)“临”:“今当远离,临表涕零”(《出师表》)“籍”:“云有兰家女
初中语文文言文课文被很多初中学生称为“天书”,生僻的文言词语,古怪的文言句式,成为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阻力。那么,如何能让初中学生更好的学习文言文,如何改变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模式,将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与实际的教学有机结合成为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一个重要目标。  一、培养语感,了解文言文写作背景  1.指导学生“读”懂文言文 初中学生没有文言文语感,而要想读懂文言文,就必须培养学生读文言文的能力。首先
读下面文字,写一篇文章  每日匆匆忙忙的生活,使我们鲜有余暇来审视自己。其实,面对自己,了解自己,才不会迷失自己。请以“我们”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除了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800左右。  【构思指导】  “我们”是一个集合概念,它指包含自己在内的多个人或是一群人。它的范围可大可小,小而言之,它可以指自己和朋友,自己和家人,自己和同学;大而言之,它可以指高中学生这个群体,可以指90后,可以指
过去,语文阅读教学存有一种倾向,就是简单地把阅读教学当成语文训练,而这种阅读训练走向规范化、试题化,朗朗的读书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繁琐的分析和训练。即便根据教材的要求背诵一些文章,也大多是为背诵而背诵,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反而妨碍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经过近几年来的语文课改,在历经“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过分追求形式的课改阶段,终于“浮华洗尽见清醇”,凸显本色语文。因此,要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
诗歌鉴赏是高考必考题型,在高考中所占分值在10分左右。它也是高考的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做诗歌鉴赏题目时不知从何入手,答题时也无话可说。这是因为学生还没有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规律,加之训练得少,所以觉得解这一题型难度大,导致得分很低。  其实,诗歌鉴赏大体分为五个步骤:分析背景、分析题材、分析意象、分析手法、分析关键字词句。本文侧重说说如何分析題材。  题材大体可分为抒情诗和哲理诗。但是,最近几年的高
常听人说:你们老师,年年用一套教材,拿起书本就可以上课了,还要费那么多功夫备课干吗?果真如此吗?笔者虽然从事教学多年,每每翻开书本,潜心进去,却常常有不同的收获。  一、教材编排的整合——温故而知新  人教版教材的特点之一:非常注重与初中教材的衔接。以必修1、2为例,仅从选材方面分析,初中时学过毛泽东、艾青、鲁迅、朱自清、曹操以及陶渊明等人的作品,在高中必修1、2中又出现了这些名家的作品。我们可以
知识与能力  1.诵读诗歌,体会暖暖丰富内涵。  2.探究暖暖,领悟诗中唯美情愫。  3.拓展延伸,找寻生活中的暖暖。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感悟  2.合作探究  3.联系现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中的唯美情愫,感悟生活中的暖暖。  教学重点  1.探究诗歌的唯美情愫。  2.联系生活,感悟暖暖。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第三节。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面对高考第一大题的作文,无论哪个考生都想赢。可怎样才能在千军万马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就文体而言,还是要提倡考生写记叙文,体现自己的“机智的构思”,反映时代的特色。  我们不妨先来听听专家的建议:“(首先要正确审题……)其次是文体问题。考前我们已经说了,高三学生写议论文多为‘公理’、‘常理’、‘大道理’的机械陈述,读来令人困倦。应当提倡写中学生自己日常生活的‘记叙文’,道出自己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
【教学设想】  最近教学《唐诗宋词》,三句离不开“诗言志”,学生们在我不断地强调下也会时常从言志角度来读诗歌。在“清新飘逸的李白诗”这个专题学习中,当我问在预习的学生,《将进酒》你读到了什么。学生借助课后注释进行知人论世,说本首诗表达了李白在被“赐金放还”八年后借酒消愁的情感,其他没什么了。我猛地意识到学生们近阶段学了一些诗后产生的审美疲劳,贴标签的话语不断从他们的嘴里说出来。一首独特的诗在他们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