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特币等加密货币的价格狂飙和巨幅波动,是近来全球金融市场的关注焦点。随着各种加密货币逐渐从技术人士的小圈子走向普通金融投资者,主要国家的央行和金融科技公司在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法定数字货币(DFC)方面的探索也逐渐浮出水面。
数字货币的出现为国际支付和金融体系的变革带来了机遇,减少纸币流通带来的好處不言而喻,数字货币在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普惠金融领域的优势,也让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都对此很有兴趣。但与此同时,流通于传统货币体系之外的数字货币,也给跨境支付监管带来了挑战,特别是在反洗钱/反恐融资、消费者保护、征税和资本管制等方面。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就急需各界合作探讨法定数字货币的运作机理,生态系统所面临的政策和技术挑战,数字货币的安全性、兼容性及标准化等问题。
为此,《陆家嘴》专访了国际电信联盟(ITU)法定数字货币焦点组主席文武(David Wen)。他向记者详细阐述了法定数字货币的特点、当下发展和未来前景,并对发展中国家弯道超车、率先推出法定数字货币表示乐观。
法定数字货币具有无风险、无摩擦特点
《陆家嘴》:近年来大家对比特币特别感兴趣,也因此,对数字货币的未来发展产生了兴趣。你作为一个科学家以及该领域全球最好的专家之一,引领了该领域的标准制定,目前你的工作重点主要是在法定数字货币领域,我们觉得这个新概念很有意思,能否介绍一下,法定数字货币是何概念?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未来在这个领域,会发生哪些我们能够想象到的巨大变化?
文武:打个通俗的比方,现有的金融基础设施是“管子”,各种数字货币是“水”,但数字货币种类太多,又无法互相转换,因此,“水”无法汇成一股在管子中自由流动。联系实际就是,如今从银行转账,背后涉及很多需要结算、清算的事宜。并且,将现金存入银行账户或支付宝账户,现金是不流通的,而仅仅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使用,也达不到即时结算,需要一个庞大的系统清算、结算系统,花费很多社会成本。
而央行法定数字货币相当于把各种“水”汇集在一起成为一股,使得水能够在管子中流通。法定数字货币从功能上而言,与现金类似。央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可以理解为通过通信系统寄送数字化现金,相当于央行直接发给个人数字现金,中间不需要其他机构/人参与。法定数字货币是一种通货,可以在任何系统里流通,也只有法定数字货币才能成为记账单位。
因为该数字化现金是由央行发行的,我们就会对其有信任度,这能有效降低整个社会的支付成本,提高效率,即无摩擦。此外,如果把数字货币放在私人机构,可能会面临机构破产的情况,而央行不会,即无风险。无摩擦、无风险是法定数字货币的两个特点。
未来,法定数字货币可能成为代替现金的一个技术。目前,央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技术性问题在于,需要构建一个比较详尽的技术构架,运用现有的所有各类技术,把各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全部打通,纳入到构架内。
此外,正如中国古代的铜钱,法定数字货币也是“外圆内方”的,外部的“圆”即上述提到的技术层面的事宜,在技术上要做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中间的“方孔”是规矩、法律层面的配套措施。法定数字货币由“外圆”和“内方”两部分共同构成。
《陆家嘴》:谈及技术问题,现在的数字货币主要基于加密技术、区块链技术,那如果发行央行的法定数字货币,加密技术、区块链技术和其他各种当下最热的技术会发挥什么作用?
文武:比特币现在运用的加密技术比较简单,如果运用于央行的法定货币,安全性完全不够。各国央行和ITU都认为,暗号学与硬件密不可分,一定要通过硬件的方式加密,才能保证整体安全性。目前,银行、政府也是依靠硬件的方式进行加密的。比特币采用的是一种数据的结构,而没有用硬件的结构。如果像比特币这样,仅仅依靠历史的数据,是无法完全确保安全性的。
《陆家嘴》:你此前曾提及,所谓的分布式记账技术,并不分布,也不是记账,能否向我们解释一下其具体意思。
文武:从计算机方面而言,分布式是指有不同的子系统。例如一个银行和另一个银行之间,账单是分布式的,每个人管理自己的账单。而区块链的分布式账单的概念,即有一个总账单、分给每个银行或每个人各一份,实际上不应该叫“分布式”,而应该叫“冗余”或者“备份”系统,是防范篡改的措施。
基于此,分布式记账实际上不仅仅不是去中心化的,而且是一个最中心化的模式。也就是每发生一笔交易,所有人都要记一次账,也因此,存在效率问题。
《陆家嘴》:大家目前对区块链技术依旧有很大热情,同时随着不断改进,区块链也从起初的POW的模式变成了POS的模式,其后又有了智能合约的模式。假设新的技术能够很好地发展,未来某一天区块链是否有可能成为法定数字货币的核心技术?
文武:我认为所有事情都是有可能的。区块链技术这个概念很好,可以被用来解决某些问题,例如身份认证、物联网等领域。但在实际运用中,需要把应用、问题和技术分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问题理清楚,从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技术出发。
从科学家的角度,要先理清需要解决的问题,再去寻找技术,而不是反过来,解决一个问题可能会同时用到包括区块链技术在内的多种技术。就法定数字货币来看,可以分为多层技术层结构,区块链仅是其中一层的技术,起到数据保护的作用。
《陆家嘴》:在涉及隐私问题方面,现在的数字货币,例如比特币,是匿名的,这被认为能够保护大家的隐私。但在涉及全球反洗钱反恐怖主义融资方面,大家又认为数字货币是需要做到可跟踪的,那两者(匿名的和可跟踪的)在技术上是怎样的关系?对于法定数字货币,隐私和安全如何两全?
文武:其实从技术上来说,在数字世界里很难真正做到匿名。比特币实际上并不匿名,可以追踪比特币账号,查出在哪里登录等,只要使用者在某一天某个地点登录过,所有的轨迹都可以被查出来。即使是使用者运用暗网,也会留下痕迹,无法做到完全匿名。但这就使得一些人心生疑问——法定数字货币如何保护消费者权益和隐私权呢? 事实上,归根结底,这是一个政策问题,而不是一个技术问题。技术上,能做到把隐私分层,因此,可以从不同层次上保护。居民的日常正常交易行为受到匿名保护,但涉及法律层面的问题时,则不受到保护,而是可被追踪的。
《陆家嘴》:去年,中国央行等七部委联合发文,将ICO(首次数字货币发行)定性为非法融资。此后,中国国内的数字货币交易平台也陆续关停。但国际上对于ICO和数字货币交易的态度与中国不尽相同。你如何看待在这方面监管措施的国际协调一致?ITU能在其中扮演何角色?
文武:各国对于数字货币和ICO的监管措施根据各个国家的国情决定。ITU是联合国的一个机构,工作在于提供让各国达成协议的平台,从而使得相关技术更加具有透明性,让各国更加理解技术,并在ITU的平台上加以协作,更有效地达到相关政策效果。
发展中国家有望弯道超车
《陆家嘴》:全球范围内,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央行均在为推动法定数字货币努力。又因为推法定数字货币是可包容性的金融,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的需求更加迫切。但目前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实验更多。你认为第一个法定数字货币会由哪方先推出?
文武:发达国家起步早,实验做得多,但还没有完成。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对法定数字货币的需求和接受度可能更高;另一方面数字货币的相关技术并没有技术壁垒,一个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可能推广得比在发达国家更快。因此,在法定数字货币方面,发展中国家可能会弯道超车。
《陆家嘴》:如前所述,中国在ICO和比特币等数字货币的监管方面的做法与全球其他国家不同,你怎么看待中国在这方面的政策尝试,如何判断中国未来在这个领域的发展?
文武:ICO被定义为和股票发行类似的行为,而比特币被定义成(没有法律支持的)商品行为。虽然在数字货币技术领域,现在已有了新的技术,但将技术用于哪个范围,决定了该数字货币或与数字货币相关的行为是否合适、是否合法。
中国在数字货币监管方面的政策很先进,并且把相关问题,即该数字货币或与其相关行为是什么东西、应由哪些部门管理等都理得很清楚。中国央行同时也意识到,如果要管制ICO、比特币,就要在推动法定数字货币方面加快步伐,不讓劣币驱逐良币。这就意味着,一方面,中国央行需要把ICO、比特币纳入其监管框架;另一方面,中国央行也需要加快发行自己的法定数字货币。
《陆家嘴》:根据你对于整个技术平台和中国的交易、支付和央行系统的了解,如果中国要推出法定数字货币,需要多久?
文武:很难判断。中国的金融系统比较复杂,多样性太多,某些地方很先进,某些地方落后,某些地方还是空白,监管也不一致。基于此,中国开始在推出法定货币方面做出努力可能会很早,但要完全建成,可能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亦即破冰容易,完全迁移则需更长时间。
因此,我认为,在部分较窄的应用场景,例如清算、结算领域,中国会较快推广法定数字货币的使用。但要推及每个人,则会耗时更久。
《陆家嘴》:其他发展中国家会率先推出法定数字货币吗?
文武:我对某些发展中国家率先推出法定数字货币的预测比较乐观。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现金成本达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2%以上。法定数字货币可以大幅降低这个成本;第二,这些国家大部分公民没有银行账户,移动支付在这些国家虽然开始普及,但存在监管、安全和互不兼容和流通的问题,法定数字货币正好可以解决这几个问题;最后,法定数字货币技术和手机支付等新型金融科技是互补的关系:法定数字货币可以通过任何现有的移动支付或银行转账体系流通,极大减少支付系统间清算和结算的成本,增加央行监管的透明度,更好防范金融欺诈和网络攻击。
我的另外一个头衔是硅谷eCurrency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和首席科学家,我可以告诉大家,eCurrency已经在三个发展中国家开始商业运营,同时也接受这些国家央行的监管和指导,所以我的乐观预测并非猜测。
《陆家嘴》:可否透露一下你们和菲律宾央行在这方面合作的最新进展?
文武:事实上,早在去年年底,菲律宾证券交易委员会和菲律宾央行均表示,将共同努力探索将数字货币作为筹资的金融工具。证券交易委员会也考虑将众筹中使用的某些代币分类为证券,而银行将通过注册渠道进行交易,以满足监管规定要求,同时在菲律宾央行的监管下提供数字货币交易服务。
最近,eCurrency已经与菲律宾最大的民营银行Rizal Commercial Banking Corporation(RCBC)合作推出了数字现金产品。这一产品是RCBC的最新产品,可在菲律宾提供便捷、价格合理的数字金融服务。RCBC将基于eCurrency的技术实施这一数字化解决方案,可以说是迈出了实现数字法定货币的第一步。
菲律宾央行公布的一则调查结果显示,86%的菲律宾家庭没有银行账户,而旨在促进金融包容性的RCBC数字货币将为菲律宾人民提供一种安全高效的数字存储和交易工具。为了支持菲律宾央行引入的“沙盒监管”倡议,RCBC推出的数字现金可以在菲律宾现有支付交易平台上进行流通,并且适用于所有电子货币钱包。eCurrency和RCBC将与菲律宾央行合作,最早在2018年二季度推出RCBC的电子货币。
数字货币的出现为国际支付和金融体系的变革带来了机遇,减少纸币流通带来的好處不言而喻,数字货币在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普惠金融领域的优势,也让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都对此很有兴趣。但与此同时,流通于传统货币体系之外的数字货币,也给跨境支付监管带来了挑战,特别是在反洗钱/反恐融资、消费者保护、征税和资本管制等方面。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就急需各界合作探讨法定数字货币的运作机理,生态系统所面临的政策和技术挑战,数字货币的安全性、兼容性及标准化等问题。
为此,《陆家嘴》专访了国际电信联盟(ITU)法定数字货币焦点组主席文武(David Wen)。他向记者详细阐述了法定数字货币的特点、当下发展和未来前景,并对发展中国家弯道超车、率先推出法定数字货币表示乐观。
法定数字货币具有无风险、无摩擦特点
《陆家嘴》:近年来大家对比特币特别感兴趣,也因此,对数字货币的未来发展产生了兴趣。你作为一个科学家以及该领域全球最好的专家之一,引领了该领域的标准制定,目前你的工作重点主要是在法定数字货币领域,我们觉得这个新概念很有意思,能否介绍一下,法定数字货币是何概念?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未来在这个领域,会发生哪些我们能够想象到的巨大变化?
文武:打个通俗的比方,现有的金融基础设施是“管子”,各种数字货币是“水”,但数字货币种类太多,又无法互相转换,因此,“水”无法汇成一股在管子中自由流动。联系实际就是,如今从银行转账,背后涉及很多需要结算、清算的事宜。并且,将现金存入银行账户或支付宝账户,现金是不流通的,而仅仅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使用,也达不到即时结算,需要一个庞大的系统清算、结算系统,花费很多社会成本。
而央行法定数字货币相当于把各种“水”汇集在一起成为一股,使得水能够在管子中流通。法定数字货币从功能上而言,与现金类似。央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可以理解为通过通信系统寄送数字化现金,相当于央行直接发给个人数字现金,中间不需要其他机构/人参与。法定数字货币是一种通货,可以在任何系统里流通,也只有法定数字货币才能成为记账单位。
因为该数字化现金是由央行发行的,我们就会对其有信任度,这能有效降低整个社会的支付成本,提高效率,即无摩擦。此外,如果把数字货币放在私人机构,可能会面临机构破产的情况,而央行不会,即无风险。无摩擦、无风险是法定数字货币的两个特点。
未来,法定数字货币可能成为代替现金的一个技术。目前,央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技术性问题在于,需要构建一个比较详尽的技术构架,运用现有的所有各类技术,把各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全部打通,纳入到构架内。
此外,正如中国古代的铜钱,法定数字货币也是“外圆内方”的,外部的“圆”即上述提到的技术层面的事宜,在技术上要做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中间的“方孔”是规矩、法律层面的配套措施。法定数字货币由“外圆”和“内方”两部分共同构成。
《陆家嘴》:谈及技术问题,现在的数字货币主要基于加密技术、区块链技术,那如果发行央行的法定数字货币,加密技术、区块链技术和其他各种当下最热的技术会发挥什么作用?
文武:比特币现在运用的加密技术比较简单,如果运用于央行的法定货币,安全性完全不够。各国央行和ITU都认为,暗号学与硬件密不可分,一定要通过硬件的方式加密,才能保证整体安全性。目前,银行、政府也是依靠硬件的方式进行加密的。比特币采用的是一种数据的结构,而没有用硬件的结构。如果像比特币这样,仅仅依靠历史的数据,是无法完全确保安全性的。
《陆家嘴》:你此前曾提及,所谓的分布式记账技术,并不分布,也不是记账,能否向我们解释一下其具体意思。
文武:从计算机方面而言,分布式是指有不同的子系统。例如一个银行和另一个银行之间,账单是分布式的,每个人管理自己的账单。而区块链的分布式账单的概念,即有一个总账单、分给每个银行或每个人各一份,实际上不应该叫“分布式”,而应该叫“冗余”或者“备份”系统,是防范篡改的措施。
基于此,分布式记账实际上不仅仅不是去中心化的,而且是一个最中心化的模式。也就是每发生一笔交易,所有人都要记一次账,也因此,存在效率问题。
《陆家嘴》:大家目前对区块链技术依旧有很大热情,同时随着不断改进,区块链也从起初的POW的模式变成了POS的模式,其后又有了智能合约的模式。假设新的技术能够很好地发展,未来某一天区块链是否有可能成为法定数字货币的核心技术?
文武:我认为所有事情都是有可能的。区块链技术这个概念很好,可以被用来解决某些问题,例如身份认证、物联网等领域。但在实际运用中,需要把应用、问题和技术分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问题理清楚,从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技术出发。
从科学家的角度,要先理清需要解决的问题,再去寻找技术,而不是反过来,解决一个问题可能会同时用到包括区块链技术在内的多种技术。就法定数字货币来看,可以分为多层技术层结构,区块链仅是其中一层的技术,起到数据保护的作用。
《陆家嘴》:在涉及隐私问题方面,现在的数字货币,例如比特币,是匿名的,这被认为能够保护大家的隐私。但在涉及全球反洗钱反恐怖主义融资方面,大家又认为数字货币是需要做到可跟踪的,那两者(匿名的和可跟踪的)在技术上是怎样的关系?对于法定数字货币,隐私和安全如何两全?
文武:其实从技术上来说,在数字世界里很难真正做到匿名。比特币实际上并不匿名,可以追踪比特币账号,查出在哪里登录等,只要使用者在某一天某个地点登录过,所有的轨迹都可以被查出来。即使是使用者运用暗网,也会留下痕迹,无法做到完全匿名。但这就使得一些人心生疑问——法定数字货币如何保护消费者权益和隐私权呢? 事实上,归根结底,这是一个政策问题,而不是一个技术问题。技术上,能做到把隐私分层,因此,可以从不同层次上保护。居民的日常正常交易行为受到匿名保护,但涉及法律层面的问题时,则不受到保护,而是可被追踪的。
《陆家嘴》:去年,中国央行等七部委联合发文,将ICO(首次数字货币发行)定性为非法融资。此后,中国国内的数字货币交易平台也陆续关停。但国际上对于ICO和数字货币交易的态度与中国不尽相同。你如何看待在这方面监管措施的国际协调一致?ITU能在其中扮演何角色?
文武:各国对于数字货币和ICO的监管措施根据各个国家的国情决定。ITU是联合国的一个机构,工作在于提供让各国达成协议的平台,从而使得相关技术更加具有透明性,让各国更加理解技术,并在ITU的平台上加以协作,更有效地达到相关政策效果。
发展中国家有望弯道超车
《陆家嘴》:全球范围内,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央行均在为推动法定数字货币努力。又因为推法定数字货币是可包容性的金融,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的需求更加迫切。但目前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实验更多。你认为第一个法定数字货币会由哪方先推出?
文武:发达国家起步早,实验做得多,但还没有完成。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对法定数字货币的需求和接受度可能更高;另一方面数字货币的相关技术并没有技术壁垒,一个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可能推广得比在发达国家更快。因此,在法定数字货币方面,发展中国家可能会弯道超车。
《陆家嘴》:如前所述,中国在ICO和比特币等数字货币的监管方面的做法与全球其他国家不同,你怎么看待中国在这方面的政策尝试,如何判断中国未来在这个领域的发展?
文武:ICO被定义为和股票发行类似的行为,而比特币被定义成(没有法律支持的)商品行为。虽然在数字货币技术领域,现在已有了新的技术,但将技术用于哪个范围,决定了该数字货币或与数字货币相关的行为是否合适、是否合法。
中国在数字货币监管方面的政策很先进,并且把相关问题,即该数字货币或与其相关行为是什么东西、应由哪些部门管理等都理得很清楚。中国央行同时也意识到,如果要管制ICO、比特币,就要在推动法定数字货币方面加快步伐,不讓劣币驱逐良币。这就意味着,一方面,中国央行需要把ICO、比特币纳入其监管框架;另一方面,中国央行也需要加快发行自己的法定数字货币。
《陆家嘴》:根据你对于整个技术平台和中国的交易、支付和央行系统的了解,如果中国要推出法定数字货币,需要多久?
文武:很难判断。中国的金融系统比较复杂,多样性太多,某些地方很先进,某些地方落后,某些地方还是空白,监管也不一致。基于此,中国开始在推出法定货币方面做出努力可能会很早,但要完全建成,可能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亦即破冰容易,完全迁移则需更长时间。
因此,我认为,在部分较窄的应用场景,例如清算、结算领域,中国会较快推广法定数字货币的使用。但要推及每个人,则会耗时更久。
《陆家嘴》:其他发展中国家会率先推出法定数字货币吗?
文武:我对某些发展中国家率先推出法定数字货币的预测比较乐观。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现金成本达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2%以上。法定数字货币可以大幅降低这个成本;第二,这些国家大部分公民没有银行账户,移动支付在这些国家虽然开始普及,但存在监管、安全和互不兼容和流通的问题,法定数字货币正好可以解决这几个问题;最后,法定数字货币技术和手机支付等新型金融科技是互补的关系:法定数字货币可以通过任何现有的移动支付或银行转账体系流通,极大减少支付系统间清算和结算的成本,增加央行监管的透明度,更好防范金融欺诈和网络攻击。
我的另外一个头衔是硅谷eCurrency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和首席科学家,我可以告诉大家,eCurrency已经在三个发展中国家开始商业运营,同时也接受这些国家央行的监管和指导,所以我的乐观预测并非猜测。
《陆家嘴》:可否透露一下你们和菲律宾央行在这方面合作的最新进展?
文武:事实上,早在去年年底,菲律宾证券交易委员会和菲律宾央行均表示,将共同努力探索将数字货币作为筹资的金融工具。证券交易委员会也考虑将众筹中使用的某些代币分类为证券,而银行将通过注册渠道进行交易,以满足监管规定要求,同时在菲律宾央行的监管下提供数字货币交易服务。
最近,eCurrency已经与菲律宾最大的民营银行Rizal Commercial Banking Corporation(RCBC)合作推出了数字现金产品。这一产品是RCBC的最新产品,可在菲律宾提供便捷、价格合理的数字金融服务。RCBC将基于eCurrency的技术实施这一数字化解决方案,可以说是迈出了实现数字法定货币的第一步。
菲律宾央行公布的一则调查结果显示,86%的菲律宾家庭没有银行账户,而旨在促进金融包容性的RCBC数字货币将为菲律宾人民提供一种安全高效的数字存储和交易工具。为了支持菲律宾央行引入的“沙盒监管”倡议,RCBC推出的数字现金可以在菲律宾现有支付交易平台上进行流通,并且适用于所有电子货币钱包。eCurrency和RCBC将与菲律宾央行合作,最早在2018年二季度推出RCBC的电子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