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因此,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竭尽全力地去做好本职工作。下面,我将结合自己成长的经历谈谈如何做好关注贫困生工作的。
一、思想引导,启迪贫困生心灵之光
正如不少教育工作者指出,贫困生不仅仅指的是经济上的贫困,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贫困。物质上的贫困并不可怕,我们可以通过物质补助、资助等手段加以解决;而 精神上的贫困唯有通过精神途径去加以解决。人的精神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解决不好,往往容易出极大的问题。因此,我们不得不慎。那么,我们怎样去激活贫困生的精神状态呢?我想,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必不可少。人们常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也是我们对精神贫困生教育帮助的有效方法之一。
其次,为贫困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孔子曾提出“仁”的学说,其中,它包含一切美德。如果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能灵活运用这种思想,必将使校园充满浓浓的人文情怀。校园是学生的第二个大家庭,只要我们大家努力去创造,我相信,一个美好的氛围必将形成。大家和谐相处,贫困生也会从精神上感到生活中的阳光,从而激发他们的生活热情。
第三,我们要及时搞好家校联系,努力创设一个让贫困生健康成长的良好家庭环境。家庭是贫困生成长的摇篮,可是,由于贫困生的家庭往往是支离破碎的,或者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等诸多因素,非常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我们做教育工作的,一定要及时了解沟通,采取对症下药的方式加以解决,使家庭处处充满爱和温馨的阳光。
第四,引导贫困生读名人传记、读经典,让楷模树立在他们的人生高地。说实话,我求学的时代就曾经是一名贫困生,在学校老师们的关照下,我还是坚强地挺了过来。我永远难忘:小学五年级时的班主任,那时他还是一名民办教师,工资收入很低。然而,他却从微薄的工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为我买了20支铅笔和20个本子。不仅如此,他还赠我一本那时罕见的励志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岁月飘逝,这本书却永远珍藏在我的心中。保尔,我心中的英雄,帮助我度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后来,我考上了中学,一直到大学,至今已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从这一点来看,我认为,读名著意义极为重大。因此,我建议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多用名著开启学生心灵之光。充分利用学校图书资源,选择那些典型的书籍,如《马克思、恩格斯传》、《列宁传》、《毛泽东传》、《邓小平传》、《林肯传》、《居里夫人传》等一系列名人传记,来启迪贫困生的精神之光。读书是美丽的,读书能熏陶一个人的心灵,能培养贫困生高雅的精神气质等等。
二、心理疏导,是打开贫困生心灵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贫困生的贫困,并非仅仅表现在物质生活的匮乏上,更为匮乏的是精神。主要表现在他们缺乏自信心,心理往往有一种自卑感。针对这种学生,我们必须采取恰当策略。如教师多进行心理安慰、辅导,让贫困生抬起头来,树立自己近期目标和远大理想,在学业、生活诸多方面,争取日日有所进步,日日见到光明。
心理状态如何,往往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设立心理咨询室,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办法。心理咨询室要定点、定人员,此外,还要广泛发动教职工,争取人人都当心理辅导员,从大气候上创造一种心理和谐、融洽的氛围。在这里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学科教师必须充当好心理辅导教师。如数学这门学科,相对来说比较抽象难懂,是造成贫困生的因素之一。这就要求教师教学中,必须使用直观手段化抽象为具体,便于学生接受知识。再如语文学科,在心理教育方面也承担着重要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借助于大量课外知识,进行理想教育。通过课外阅读,学习那些身残志坚的楷模。像20世纪80年代的张海迪,身残心不残。她坐在轮椅上完成了自己的人生之梦:翻译了文学作品《海边诊所》,著有小说《轮椅上的梦》、散文集《生命的追问》等书,海迪的名言:“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身残志不残,塑造了张海迪辉煌的人生!……我想,以次来激发心理有障碍的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必将产生极大的感染力。总之,进行科学的心理疏导,是一把打开贫困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
三、生活指导,是促进贫困转化的温暖阳光
众所周知,贫困生往往缺乏生活上的关照。因此,进行生活指导又显得极为重要。目前,我们教育界广泛倡导“做学生爱戴的老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我想,其中一种重要的方法就是进行——生活上的指导。所谓生活指导就是指导学生的生活习惯,如一日三餐要定时定量,不要饥一顿饱一顿,看起来是些小事,其实这都是大教育,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就包括这些。当然,具体的指导方法还有叮嘱法、调查法等。经过长期熏陶,贫困生的生活状态必将有所变化。
其次,我们要教育贫困生要正视自己物质上的贫困。贫困只是暂时的、相对的,没有永远的贫困,也没有永远的富有,物质的贫富主要靠自己未来去创造。同时,我们也要教育他们懂得:家贫出孝子,家贫出人才。这不就是人们常说的“逆境成材定律”吗?如曹雪芹举家食粥,竟写出千古经典《红楼梦》,我们生活的时代,从物质上来说,毕竟优于那个时代,我们更应该走上成材之路。
我们常说,教育要充满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生活指导是教师实施爱的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我倡导广大教育工作者,努力实施生活指导教育,生活指导犹如阳光,它会给贫困生的心灵注入暖流,让他们在爱的春天里茁壮地成长。
四、学习指导,是贫困生成长成才的坚强基石
贫困生能否成才,将奠基于他们的知识基础。因此,加强对贫困生的学习辅导,是他们成长成才的关键。知识贫乏,也往往是贫困生的一大特征。教师如果能及时解决这个问题,其意义将是非常重大。因此,我希望广大教师要搞好分类,例如:哪些贫困生理科差,那些贫困生文科差……以便做到相互配合,因材施教。
解决了贫困生的知识匮乏,无疑是在起成长成才之路上大力推进一步。这样,他们就会在知识的大道上,抬起头来走路,就会发现人生之路上的阳光!
促进教育公平发展,这是当代教育向全社会发出的重要呼唤。教育要走向人文化,更好地体现出人性教育,这是时代的巨大进步。促进教育公平发展,也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其内涵很多,外延也很丰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发掘其中蕴涵的教育手段与方法,尤其要关注“弱势群体”学生的成长,扶助他们健康成长——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也是凝聚师德师魂的重要体现。总之,让我们高扬敬业、奉献、科学、开拓精神的大旗,为打造新世纪新型人才,为实现教育公平、和谐发展而努力奋斗!
一、思想引导,启迪贫困生心灵之光
正如不少教育工作者指出,贫困生不仅仅指的是经济上的贫困,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贫困。物质上的贫困并不可怕,我们可以通过物质补助、资助等手段加以解决;而 精神上的贫困唯有通过精神途径去加以解决。人的精神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解决不好,往往容易出极大的问题。因此,我们不得不慎。那么,我们怎样去激活贫困生的精神状态呢?我想,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必不可少。人们常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也是我们对精神贫困生教育帮助的有效方法之一。
其次,为贫困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孔子曾提出“仁”的学说,其中,它包含一切美德。如果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能灵活运用这种思想,必将使校园充满浓浓的人文情怀。校园是学生的第二个大家庭,只要我们大家努力去创造,我相信,一个美好的氛围必将形成。大家和谐相处,贫困生也会从精神上感到生活中的阳光,从而激发他们的生活热情。
第三,我们要及时搞好家校联系,努力创设一个让贫困生健康成长的良好家庭环境。家庭是贫困生成长的摇篮,可是,由于贫困生的家庭往往是支离破碎的,或者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等诸多因素,非常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我们做教育工作的,一定要及时了解沟通,采取对症下药的方式加以解决,使家庭处处充满爱和温馨的阳光。
第四,引导贫困生读名人传记、读经典,让楷模树立在他们的人生高地。说实话,我求学的时代就曾经是一名贫困生,在学校老师们的关照下,我还是坚强地挺了过来。我永远难忘:小学五年级时的班主任,那时他还是一名民办教师,工资收入很低。然而,他却从微薄的工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为我买了20支铅笔和20个本子。不仅如此,他还赠我一本那时罕见的励志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岁月飘逝,这本书却永远珍藏在我的心中。保尔,我心中的英雄,帮助我度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后来,我考上了中学,一直到大学,至今已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从这一点来看,我认为,读名著意义极为重大。因此,我建议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多用名著开启学生心灵之光。充分利用学校图书资源,选择那些典型的书籍,如《马克思、恩格斯传》、《列宁传》、《毛泽东传》、《邓小平传》、《林肯传》、《居里夫人传》等一系列名人传记,来启迪贫困生的精神之光。读书是美丽的,读书能熏陶一个人的心灵,能培养贫困生高雅的精神气质等等。
二、心理疏导,是打开贫困生心灵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贫困生的贫困,并非仅仅表现在物质生活的匮乏上,更为匮乏的是精神。主要表现在他们缺乏自信心,心理往往有一种自卑感。针对这种学生,我们必须采取恰当策略。如教师多进行心理安慰、辅导,让贫困生抬起头来,树立自己近期目标和远大理想,在学业、生活诸多方面,争取日日有所进步,日日见到光明。
心理状态如何,往往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设立心理咨询室,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办法。心理咨询室要定点、定人员,此外,还要广泛发动教职工,争取人人都当心理辅导员,从大气候上创造一种心理和谐、融洽的氛围。在这里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学科教师必须充当好心理辅导教师。如数学这门学科,相对来说比较抽象难懂,是造成贫困生的因素之一。这就要求教师教学中,必须使用直观手段化抽象为具体,便于学生接受知识。再如语文学科,在心理教育方面也承担着重要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借助于大量课外知识,进行理想教育。通过课外阅读,学习那些身残志坚的楷模。像20世纪80年代的张海迪,身残心不残。她坐在轮椅上完成了自己的人生之梦:翻译了文学作品《海边诊所》,著有小说《轮椅上的梦》、散文集《生命的追问》等书,海迪的名言:“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身残志不残,塑造了张海迪辉煌的人生!……我想,以次来激发心理有障碍的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必将产生极大的感染力。总之,进行科学的心理疏导,是一把打开贫困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
三、生活指导,是促进贫困转化的温暖阳光
众所周知,贫困生往往缺乏生活上的关照。因此,进行生活指导又显得极为重要。目前,我们教育界广泛倡导“做学生爱戴的老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我想,其中一种重要的方法就是进行——生活上的指导。所谓生活指导就是指导学生的生活习惯,如一日三餐要定时定量,不要饥一顿饱一顿,看起来是些小事,其实这都是大教育,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就包括这些。当然,具体的指导方法还有叮嘱法、调查法等。经过长期熏陶,贫困生的生活状态必将有所变化。
其次,我们要教育贫困生要正视自己物质上的贫困。贫困只是暂时的、相对的,没有永远的贫困,也没有永远的富有,物质的贫富主要靠自己未来去创造。同时,我们也要教育他们懂得:家贫出孝子,家贫出人才。这不就是人们常说的“逆境成材定律”吗?如曹雪芹举家食粥,竟写出千古经典《红楼梦》,我们生活的时代,从物质上来说,毕竟优于那个时代,我们更应该走上成材之路。
我们常说,教育要充满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生活指导是教师实施爱的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我倡导广大教育工作者,努力实施生活指导教育,生活指导犹如阳光,它会给贫困生的心灵注入暖流,让他们在爱的春天里茁壮地成长。
四、学习指导,是贫困生成长成才的坚强基石
贫困生能否成才,将奠基于他们的知识基础。因此,加强对贫困生的学习辅导,是他们成长成才的关键。知识贫乏,也往往是贫困生的一大特征。教师如果能及时解决这个问题,其意义将是非常重大。因此,我希望广大教师要搞好分类,例如:哪些贫困生理科差,那些贫困生文科差……以便做到相互配合,因材施教。
解决了贫困生的知识匮乏,无疑是在起成长成才之路上大力推进一步。这样,他们就会在知识的大道上,抬起头来走路,就会发现人生之路上的阳光!
促进教育公平发展,这是当代教育向全社会发出的重要呼唤。教育要走向人文化,更好地体现出人性教育,这是时代的巨大进步。促进教育公平发展,也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其内涵很多,外延也很丰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发掘其中蕴涵的教育手段与方法,尤其要关注“弱势群体”学生的成长,扶助他们健康成长——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也是凝聚师德师魂的重要体现。总之,让我们高扬敬业、奉献、科学、开拓精神的大旗,为打造新世纪新型人才,为实现教育公平、和谐发展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