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全国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四个先行区之一的广东省,自2004年启动高中新课程实验,已完成了三年的一个循环。回顾三年的课改历程,我们有成功的喜悦,也有挫折的教训。简要作个总结,希望能给正在或将要实验的同行一点启发。
一、 以积极的心态参与新课程实验
高中新课程实施当年乃至如今,各种的议论一直没有停息。作为在第一线的普通高中的教师,我们应如何对待新课程实验?我想正确的态度是以积极的心态参与新课程实验。
守旧不可取,等待不可能,埋怨没有用,积极投身新课程实验是我们的责任,这就是积极的心态。“态度决定一切。”
为什么说积极投身新课程实验是我们的责任?
第一,这是教师的职业岗位所决定的。新课程改革是自上而下推动的,是政府行为,作为学校和教师必须贯彻执行。
第二,这是新课程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它必须在实践中生成、在实践中完善,跟每一位教师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新课程实际有四种形态:一是设想的课程,即国家制订的课程标准等政策性文件;二是设计的课程,即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编制的教科书等文字文本资料;三是实施的课程,即学校实际运行的课程安排;四是实现的课程,即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学生对教科书所规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获得和掌握。
最终把设想的课程变成实现的课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主导性和决定性的因素。离开了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新课程就无法实现。
二、 以正确的观念实施新课程
对新课程实验,我们总的态度是积极稳妥。积极,就是迎难而上,不等、不靠、不怨,努力探索创新。稳妥,就是实事求是,不冒进、不唯书、不唯上,讲求实际效益。这也是我校“求实开拓”办学理念的要求。
我们的职业操守要求我们要对参加课改的学生负责,我们不能把学生当作试验的小白鼠,对学生的成长我们不能套用“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格言。媒体披露的“南京高考现象”,对我们是一个警示。
1. 对传统:扬弃而不否定
新课程实验,必须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必须把传统中好的东西发扬,比如重视习得,重视积累,重视规范。常常有人拿小孩子的大胆想像来批评中学教育的不行。在小孩子的想像世界里,月亮可以吃,云彩可以骑,这种想像力可贵吗?可贵,但这不是建立在科学的知识之上的,所以也很幼稚。又常常听到批评说国人衡量孩子画画的标准是“像不像”,而外国人的标准是个性化。其实,外国著名画家也是从“像不像”练起的。少年达芬奇在老师要求他反复练画蛋画得不耐烦时,老师告诉他,不同角度观察到的鸡蛋是呈不同形态的。达芬奇终于练就了准确把握物体特征的本领。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式,而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常用的形式。在探索如何真正发挥小组讨论的作用时,也可以借鉴前人的经验。叶圣陶先生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提出:“讨论要进行得有意义,第一要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准备得充分,如果准备得不充分,往往就会敷衍了事,说些无关痛痒的话,或者好久都无人开口,只好由老师自己讲。第二,还得在平时养成学生讨论问题、发表意见的习惯。讨论的过程中,有错误的给与纠正,有疏漏的给与补充,有疑难的给与阐明,虽说全班学生都参与讨论,但最后的责任还在教师方面。讨论结束时,要给学生一个简明的提要。”叶先生几十年前说的这些意见,今天读来不是仍然很有针对性么?
2. 对三个维度:要和谐发展而不是片面追求
新课程关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提法,简明而有新意。三个维度中,第一维度是重要的基础。就语文教学而言,识字、解词、对文本的理解仍然是最基本的知识与能力的要求。
张志公先生指出:学好语文要掌握好基本功,而基本功首要的是字。前几年台湾几位政要人物来大陆访问,到大学作演讲。我们的两所名牌大学的校长在欢迎仪式上都因语言文字上修养的不足而出了洋相。一位在向客人赠送一幅小篆书法并朗读这幅作品所录的黄遵宪的一首诗时,被一个“侉”字卡住了。一位在致欢迎辞时,将“七月流火”这个典故当成“天气很热”来用了。
字词的确是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我们常说的学生思维不够灵活,思路打不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掌握的字、词不够多。词汇量就是思维广度,而思维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的。
三个维度要和谐发展,但目前第一维度有被轻视的倾向。专家们对语言教学有“大鸡不吃细米”和过高估计学生水平两个问题。而教师则比较喜欢用五光十色的课件展示来代替学生独自对文本的静心阅读,包括对语言的咬文嚼字。现在中学生的作文错别字多、语句不通顺的现象很普遍,这跟教师重视不够、要求不高有关。广东2007年高考作文评卷说明规定:有错别字1-2个不扣分,3个扣1分,4个扣2分,5个扣3分,6个以上扣4分。从这可见对学生作文错别字现象的忧虑和整治之心的迫切。当年的高考年报还指出:考生普遍的语言表达能力仍待提高,具体表现在有的作文想表达的意义是清楚的,但语句表达不畅;有的作文是说过的话反复说;考生写作的读者意识不强,与读者沟通的语言体现不够。语言的准确流畅的表达是语文基本能力之一,2007年高考作为对三年课改的一个客观的大范围的检验,其评卷的总结意见是值得我们一线教师认真思考的。
三、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新课程
1. 新教材要及时修订
戏剧界有“剧本剧本,一剧之本”的说法,套用到教学,也可以说“课本是课堂之本”。新课程的教材对原有教材作了大幅度的改革,这是必要的,也是卓有成效的。而如何做好修订,使之完善,也是组织者应该重视的。建议教材的编写专家和教学一线的教师加强沟通合作,根据使用的情况进行必要的修改。从我们使用的粤版新教材看,该教材较好地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突出了引导和启发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但是也存在不足。主要有:
容量过大。一个学期两个模块(两册书),比人教社根据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编写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语文》(每个学期一册书)多出8万字,大约多1/3。教师为了赶进度,课文的教学难以深入,而教材中预设的一些活动内容也只好舍弃。编者的出发点是多提供些课文,方便不同层次的学校选择,其实不少学校并不都能全部用上教材的课文,与其这样浪费资源,不如精选必教课文作为必修课本,减省印张节约开支,另编扩展阅读课文作为补充课本,供不同学校选择,以各得其所。
选材有些不当。现代名家如茅盾、巴金的作品没有收入必修课本,如果不讲茅盾、巴金,学生就缺失了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了解。对另一位现代名家冰心却收了她晚年的两篇散文《霞》和《我的家在哪里》,这并不能作为她的代表作,文中所表达的心境学生也不容易理解。当代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好作品,但教材收录的是该部作品的一、六两节,第六节讲的是个人对生死的感悟,带有很浓的禅味,并不适合中学生的理解和吸收。为什么不选第一、二节呢?第二节写的是母亲对儿子的担忧与爱护,无论是文笔的优美还是思想的纯朴,都更适合中学生学习借鉴。至于古代文学,新教材选了庄子的《逍遥游》,其实从培养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力的要求来看,不如选庄子的《庖丁解牛》更好。
还有文章内容和注释中存在一些错漏,这里就不举例了。
2. 要大力加强校本培训
在新课程实验的头三年,国家教育部及省、市教育部门都大规模地举行了新课程的教师培训活动,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如今经过一个循环,新课程的教师培训还需要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一方面每年都有新的教师加入实验队伍,另一方面参加过实验的教师仍需要提高。我们尤其强调校本培训。地市以上的高中新课程培训主要是对实验的理论性、预设性的培训,而实验是一个实践性、生成性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会有种种预设不到的问题出现。校本培训由于其基于学校,更有便捷性、针对性和恒常性的特点,能够与实验同步,更有效地发挥指导功能。校本培训也是学校发展的内在要求。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不同层次的培训,参加的对象不同,解决的问题也不同。由于受规模和时间的限制,部、省、地市的培训很难对所有学校的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校本培训可以承担起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的任务。一般来说,层次高的培训水平较高,但地市以上的集中培训,要求划一,难以适应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的实际需求。校本培训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教师进行更有效的帮助。在新一轮的培训中,要着重引导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理念进行研讨,关注如何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的发挥。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地推进新课程实验,中学的教育改革就可望取得新的成绩。
责任编辑 王 蕾
一、 以积极的心态参与新课程实验
高中新课程实施当年乃至如今,各种的议论一直没有停息。作为在第一线的普通高中的教师,我们应如何对待新课程实验?我想正确的态度是以积极的心态参与新课程实验。
守旧不可取,等待不可能,埋怨没有用,积极投身新课程实验是我们的责任,这就是积极的心态。“态度决定一切。”
为什么说积极投身新课程实验是我们的责任?
第一,这是教师的职业岗位所决定的。新课程改革是自上而下推动的,是政府行为,作为学校和教师必须贯彻执行。
第二,这是新课程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它必须在实践中生成、在实践中完善,跟每一位教师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新课程实际有四种形态:一是设想的课程,即国家制订的课程标准等政策性文件;二是设计的课程,即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编制的教科书等文字文本资料;三是实施的课程,即学校实际运行的课程安排;四是实现的课程,即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学生对教科书所规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获得和掌握。
最终把设想的课程变成实现的课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主导性和决定性的因素。离开了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新课程就无法实现。
二、 以正确的观念实施新课程
对新课程实验,我们总的态度是积极稳妥。积极,就是迎难而上,不等、不靠、不怨,努力探索创新。稳妥,就是实事求是,不冒进、不唯书、不唯上,讲求实际效益。这也是我校“求实开拓”办学理念的要求。
我们的职业操守要求我们要对参加课改的学生负责,我们不能把学生当作试验的小白鼠,对学生的成长我们不能套用“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格言。媒体披露的“南京高考现象”,对我们是一个警示。
1. 对传统:扬弃而不否定
新课程实验,必须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必须把传统中好的东西发扬,比如重视习得,重视积累,重视规范。常常有人拿小孩子的大胆想像来批评中学教育的不行。在小孩子的想像世界里,月亮可以吃,云彩可以骑,这种想像力可贵吗?可贵,但这不是建立在科学的知识之上的,所以也很幼稚。又常常听到批评说国人衡量孩子画画的标准是“像不像”,而外国人的标准是个性化。其实,外国著名画家也是从“像不像”练起的。少年达芬奇在老师要求他反复练画蛋画得不耐烦时,老师告诉他,不同角度观察到的鸡蛋是呈不同形态的。达芬奇终于练就了准确把握物体特征的本领。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式,而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常用的形式。在探索如何真正发挥小组讨论的作用时,也可以借鉴前人的经验。叶圣陶先生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提出:“讨论要进行得有意义,第一要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准备得充分,如果准备得不充分,往往就会敷衍了事,说些无关痛痒的话,或者好久都无人开口,只好由老师自己讲。第二,还得在平时养成学生讨论问题、发表意见的习惯。讨论的过程中,有错误的给与纠正,有疏漏的给与补充,有疑难的给与阐明,虽说全班学生都参与讨论,但最后的责任还在教师方面。讨论结束时,要给学生一个简明的提要。”叶先生几十年前说的这些意见,今天读来不是仍然很有针对性么?
2. 对三个维度:要和谐发展而不是片面追求
新课程关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提法,简明而有新意。三个维度中,第一维度是重要的基础。就语文教学而言,识字、解词、对文本的理解仍然是最基本的知识与能力的要求。
张志公先生指出:学好语文要掌握好基本功,而基本功首要的是字。前几年台湾几位政要人物来大陆访问,到大学作演讲。我们的两所名牌大学的校长在欢迎仪式上都因语言文字上修养的不足而出了洋相。一位在向客人赠送一幅小篆书法并朗读这幅作品所录的黄遵宪的一首诗时,被一个“侉”字卡住了。一位在致欢迎辞时,将“七月流火”这个典故当成“天气很热”来用了。
字词的确是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我们常说的学生思维不够灵活,思路打不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掌握的字、词不够多。词汇量就是思维广度,而思维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的。
三个维度要和谐发展,但目前第一维度有被轻视的倾向。专家们对语言教学有“大鸡不吃细米”和过高估计学生水平两个问题。而教师则比较喜欢用五光十色的课件展示来代替学生独自对文本的静心阅读,包括对语言的咬文嚼字。现在中学生的作文错别字多、语句不通顺的现象很普遍,这跟教师重视不够、要求不高有关。广东2007年高考作文评卷说明规定:有错别字1-2个不扣分,3个扣1分,4个扣2分,5个扣3分,6个以上扣4分。从这可见对学生作文错别字现象的忧虑和整治之心的迫切。当年的高考年报还指出:考生普遍的语言表达能力仍待提高,具体表现在有的作文想表达的意义是清楚的,但语句表达不畅;有的作文是说过的话反复说;考生写作的读者意识不强,与读者沟通的语言体现不够。语言的准确流畅的表达是语文基本能力之一,2007年高考作为对三年课改的一个客观的大范围的检验,其评卷的总结意见是值得我们一线教师认真思考的。
三、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新课程
1. 新教材要及时修订
戏剧界有“剧本剧本,一剧之本”的说法,套用到教学,也可以说“课本是课堂之本”。新课程的教材对原有教材作了大幅度的改革,这是必要的,也是卓有成效的。而如何做好修订,使之完善,也是组织者应该重视的。建议教材的编写专家和教学一线的教师加强沟通合作,根据使用的情况进行必要的修改。从我们使用的粤版新教材看,该教材较好地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突出了引导和启发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但是也存在不足。主要有:
容量过大。一个学期两个模块(两册书),比人教社根据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编写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语文》(每个学期一册书)多出8万字,大约多1/3。教师为了赶进度,课文的教学难以深入,而教材中预设的一些活动内容也只好舍弃。编者的出发点是多提供些课文,方便不同层次的学校选择,其实不少学校并不都能全部用上教材的课文,与其这样浪费资源,不如精选必教课文作为必修课本,减省印张节约开支,另编扩展阅读课文作为补充课本,供不同学校选择,以各得其所。
选材有些不当。现代名家如茅盾、巴金的作品没有收入必修课本,如果不讲茅盾、巴金,学生就缺失了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了解。对另一位现代名家冰心却收了她晚年的两篇散文《霞》和《我的家在哪里》,这并不能作为她的代表作,文中所表达的心境学生也不容易理解。当代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好作品,但教材收录的是该部作品的一、六两节,第六节讲的是个人对生死的感悟,带有很浓的禅味,并不适合中学生的理解和吸收。为什么不选第一、二节呢?第二节写的是母亲对儿子的担忧与爱护,无论是文笔的优美还是思想的纯朴,都更适合中学生学习借鉴。至于古代文学,新教材选了庄子的《逍遥游》,其实从培养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力的要求来看,不如选庄子的《庖丁解牛》更好。
还有文章内容和注释中存在一些错漏,这里就不举例了。
2. 要大力加强校本培训
在新课程实验的头三年,国家教育部及省、市教育部门都大规模地举行了新课程的教师培训活动,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如今经过一个循环,新课程的教师培训还需要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一方面每年都有新的教师加入实验队伍,另一方面参加过实验的教师仍需要提高。我们尤其强调校本培训。地市以上的高中新课程培训主要是对实验的理论性、预设性的培训,而实验是一个实践性、生成性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会有种种预设不到的问题出现。校本培训由于其基于学校,更有便捷性、针对性和恒常性的特点,能够与实验同步,更有效地发挥指导功能。校本培训也是学校发展的内在要求。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不同层次的培训,参加的对象不同,解决的问题也不同。由于受规模和时间的限制,部、省、地市的培训很难对所有学校的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校本培训可以承担起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的任务。一般来说,层次高的培训水平较高,但地市以上的集中培训,要求划一,难以适应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的实际需求。校本培训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教师进行更有效的帮助。在新一轮的培训中,要着重引导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理念进行研讨,关注如何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的发挥。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地推进新课程实验,中学的教育改革就可望取得新的成绩。
责任编辑 王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