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继续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应用英语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应用英语打好基础。高中学英语教学目的,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尤其是侧重培养阅读能力。高中英语教学的核心是课文阅读,它具有双重性:一是对学生进行阅读技能、技巧的训练,培养其阅读理解能力;二是通过阅读,使学生不断学到新的语言知识,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从近几年的高考英语试题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分值比例和阅读量一直在递增,已经占到总题量的85%。所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在强调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强调发展思维能力为此,教师必须狠抓阅读训练,下大力气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阅读通常是指“依靠视觉,通过文字符号接受信息,理解书面语言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求得知识。阅读能力是指视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对所读材料的评价能力,它是衡量一个人英语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一。”显而易见,如果阅读是一个集合,按“是否出声读”为标准,可划分为“默读”和“朗读” 两个子集。“默读”包括“略读、浏览”等,是粗粗地读,主要用来捕捉阅读材料中的重要信息;“朗读”则包括“朗诵、诵读”等,是精读,偏重于理解书面语言,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说普通话的能力。可见,默读是学生个体阅读行为的主要方式之一;和朗读一样,是训练、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
一、朗读
朗读是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最好形式。朗读是出声的阅读,它的基础是拼读,兼有读和说两种能力因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诵读过程中,音形入于眼耳,声迹存留于口,就能刺激大脑神经,促进思维;通过各部分器官长期无数次的反复刺激,就会逐渐转化成为一种熟练的技巧,即能力。进行朗读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读出单词、句子和文章的能力。因此,朗读是打好口语基础的有力手段之一,也是从听说过渡到读写的重要步骤。正因为如此,我着重指导学生做到:1.重点课文反复读,如有篇讲动物的课文,旨在教育学生保护生态平衡,爱护野生动物,爱护大自然。我在让学生自由读、分组读的基础上,请朗读基础较好的同学到黑板前来朗读,然后带领全班齐读。2.难懂课文段落重点读。此外,背诵是提高朗读水平的最好方法之一。古人云,数诵以贯之,思索以通之,这说的即是诵读能帮助思考,思考需要借助诵读。因而对故事、名人传记性课文,我要求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加以背诵,既丰富了知识储备,又提高了人文素养。
二、默读
默读是培养学生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的必要形式。默读是不出声的阅读,进行默读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默读也是阅读的一种基本形式,也是考试时最常用的一种阅读方式。优点在于可以和思索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理解能力。
但是学生在平时的默读过程中速度较为缓慢,为此,我在教学中尝试了两种阅读方法:
1.速读。这是要求在短时间内找出文章大意的一种快速阅读。我启发学生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着重理解段落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注重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快速获取文章大意。训练默读时,要求学生视线移动要迅速,眼光扫视要有一定的宽度,单位时间里捕捉的语言、信息要多,注意人物和事件,重视日期数目和地点,以及大写词(或包含主要单词的短语),从而解决何时、何地、什么人,干什么等问题,加快阅读速度。
2.精读。这是要求和思考结合起来,掌握文章全部信息,把握文章中心脉络的阅读。每节阅读课我都要求学生解决What、How、Why这三个问题。为了配合阅读技能的训练,我吸取了问答教学法的长处,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形式多样,启发学生思考,并进行口头回答。
三、教师的阅读引导
教师的阅读引导是强化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必要举措。我针对学生阅读理解的薄弱环节,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启迪,有效地提高了阅读教学效果。
1.抓住作品的社会、历史背景,明了取材来由,为学生阅读原著做准备。如教《林肯》一文时,我先向学生介绍了美国南北战争前后的政治形势、经济状况,以及战争爆发的起因,还介绍了林肯在整个战争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这样的铺垫之后,学生不仅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提高了学习兴趣。2.分析短剧中的人物对话,让学生理解其意思,体会短剧主题。3.抓词语对比。4.抓主题句。在教授科普类文章的时候,我让学生找出段落的主题句及作者推理,展开步骤的句子来明确主题。
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文进行阅读训练,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使精读与泛读紧密结合,强调独立阅读课文,旨在形成能力,每教一篇新课文时,先让学生用10-20分钟进行快速阅读,同时做课文的理解题,然后,再按精读要求,给学生指定段落,让他们自己研究主要语言点,鼓励他们提问和讨论,以求弄懂。精读也全是由学生自己去研读,改变了那种课堂中从泛读到精读,全由教师包讲到底的局面,使学生自学能力得到提高,有效的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四、精选阅读材料,引领学生广泛阅读
近年来高考试题阅读部分除了逐步加大难度之外,在能力的考查上更注重实际掌握英文的能力,从趣味性故事到计算机信息产业、基因工程、网络教育、社科类和科普文章等无所不有。任何语言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对人文、历史、地理、科技、体育、卫生、环境、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知识的多寡直接影响对文章理解的水平。因此我们要精选材料,广泛阅读。所谓精选,首先要考虑材料的难度,一般情况下,阅读材料应略浅于所学的课文内容,生词量不要太多,如果生词太多、内容太深读起来就会困难重重、索然无味,学生就会望文兴叹,便很难坚持下去。其次要做的是四新,即内容新,不落俗套;题材新,天文地理、政治经济、风土人情、人物传奇、新闻报道、旅游杂记、科普知识无数不包;体裁新,记叙文、应用文、说明文、议论文面面俱到;问题新,对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领域,要构思新颖,设疑巧妙,以求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潜在能力。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广泛阅读能巩固已学的词汇、语法知识,能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语言信息,从而丰富他们的语言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中学生在懂得了一些阅读的基本方法,加上日积月累的训练,讲究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法得当,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扩大学生知识视野,发展他们的阅读才能,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再上一个新台阶。
阅读通常是指“依靠视觉,通过文字符号接受信息,理解书面语言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求得知识。阅读能力是指视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对所读材料的评价能力,它是衡量一个人英语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一。”显而易见,如果阅读是一个集合,按“是否出声读”为标准,可划分为“默读”和“朗读” 两个子集。“默读”包括“略读、浏览”等,是粗粗地读,主要用来捕捉阅读材料中的重要信息;“朗读”则包括“朗诵、诵读”等,是精读,偏重于理解书面语言,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说普通话的能力。可见,默读是学生个体阅读行为的主要方式之一;和朗读一样,是训练、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
一、朗读
朗读是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最好形式。朗读是出声的阅读,它的基础是拼读,兼有读和说两种能力因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诵读过程中,音形入于眼耳,声迹存留于口,就能刺激大脑神经,促进思维;通过各部分器官长期无数次的反复刺激,就会逐渐转化成为一种熟练的技巧,即能力。进行朗读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读出单词、句子和文章的能力。因此,朗读是打好口语基础的有力手段之一,也是从听说过渡到读写的重要步骤。正因为如此,我着重指导学生做到:1.重点课文反复读,如有篇讲动物的课文,旨在教育学生保护生态平衡,爱护野生动物,爱护大自然。我在让学生自由读、分组读的基础上,请朗读基础较好的同学到黑板前来朗读,然后带领全班齐读。2.难懂课文段落重点读。此外,背诵是提高朗读水平的最好方法之一。古人云,数诵以贯之,思索以通之,这说的即是诵读能帮助思考,思考需要借助诵读。因而对故事、名人传记性课文,我要求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加以背诵,既丰富了知识储备,又提高了人文素养。
二、默读
默读是培养学生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的必要形式。默读是不出声的阅读,进行默读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默读也是阅读的一种基本形式,也是考试时最常用的一种阅读方式。优点在于可以和思索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理解能力。
但是学生在平时的默读过程中速度较为缓慢,为此,我在教学中尝试了两种阅读方法:
1.速读。这是要求在短时间内找出文章大意的一种快速阅读。我启发学生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着重理解段落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注重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快速获取文章大意。训练默读时,要求学生视线移动要迅速,眼光扫视要有一定的宽度,单位时间里捕捉的语言、信息要多,注意人物和事件,重视日期数目和地点,以及大写词(或包含主要单词的短语),从而解决何时、何地、什么人,干什么等问题,加快阅读速度。
2.精读。这是要求和思考结合起来,掌握文章全部信息,把握文章中心脉络的阅读。每节阅读课我都要求学生解决What、How、Why这三个问题。为了配合阅读技能的训练,我吸取了问答教学法的长处,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形式多样,启发学生思考,并进行口头回答。
三、教师的阅读引导
教师的阅读引导是强化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必要举措。我针对学生阅读理解的薄弱环节,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启迪,有效地提高了阅读教学效果。
1.抓住作品的社会、历史背景,明了取材来由,为学生阅读原著做准备。如教《林肯》一文时,我先向学生介绍了美国南北战争前后的政治形势、经济状况,以及战争爆发的起因,还介绍了林肯在整个战争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这样的铺垫之后,学生不仅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提高了学习兴趣。2.分析短剧中的人物对话,让学生理解其意思,体会短剧主题。3.抓词语对比。4.抓主题句。在教授科普类文章的时候,我让学生找出段落的主题句及作者推理,展开步骤的句子来明确主题。
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文进行阅读训练,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使精读与泛读紧密结合,强调独立阅读课文,旨在形成能力,每教一篇新课文时,先让学生用10-20分钟进行快速阅读,同时做课文的理解题,然后,再按精读要求,给学生指定段落,让他们自己研究主要语言点,鼓励他们提问和讨论,以求弄懂。精读也全是由学生自己去研读,改变了那种课堂中从泛读到精读,全由教师包讲到底的局面,使学生自学能力得到提高,有效的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四、精选阅读材料,引领学生广泛阅读
近年来高考试题阅读部分除了逐步加大难度之外,在能力的考查上更注重实际掌握英文的能力,从趣味性故事到计算机信息产业、基因工程、网络教育、社科类和科普文章等无所不有。任何语言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对人文、历史、地理、科技、体育、卫生、环境、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知识的多寡直接影响对文章理解的水平。因此我们要精选材料,广泛阅读。所谓精选,首先要考虑材料的难度,一般情况下,阅读材料应略浅于所学的课文内容,生词量不要太多,如果生词太多、内容太深读起来就会困难重重、索然无味,学生就会望文兴叹,便很难坚持下去。其次要做的是四新,即内容新,不落俗套;题材新,天文地理、政治经济、风土人情、人物传奇、新闻报道、旅游杂记、科普知识无数不包;体裁新,记叙文、应用文、说明文、议论文面面俱到;问题新,对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领域,要构思新颖,设疑巧妙,以求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潜在能力。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广泛阅读能巩固已学的词汇、语法知识,能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语言信息,从而丰富他们的语言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中学生在懂得了一些阅读的基本方法,加上日积月累的训练,讲究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法得当,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扩大学生知识视野,发展他们的阅读才能,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再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