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的学习过程中有两大因素发生作用。一是智力因素,一是非智力因素。所谓非智力因素即智力之外能决定效益的心理因素。课堂是素质教育的阵地,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既要重视智力素,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在数学实践活动中亦如此。非智力因素激活了实践活动,同时实践活动也培养了学生非智力因素。优化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说:学习的最佳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激发和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1、以悬生趣
悬念能产生最直接的探索欲望,也是调动学生兴趣最有效方法之一。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使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驱动思维活动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们利用多媒体的声情并茂,创设这们的故事场面:米老鼠要走访“欧洲城”,先坐正方形轮子的车子,小车不会动。接着改椭圆形轮子的小车,车子虽开动了,但颠簸得历害,非常不舒服。最后他登上圆形轮子的小车,小车平稳向前。这时,老师启发大家思考:圆形与过去学过的正方形、三角形等有什么不同?圆形轮子的小车行走为什么平平稳稳?这样的新课导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自然产生主动的心理冲动,带着渴求的心态进入学习状态。
2、以情激趣
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情绪会随之高涨,并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师生情感融洽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发挥出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皮格马利效应,热爱每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教师更应该鼓励、关心、同情和信任,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
3、借物添趣
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看得清摸得着,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同时,把数学与学生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数学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购物、测量等都与数学紧密联系。
二、注意活动常规的养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常常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如果学生缺少思考的习惯,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变成自问自答的形式。相反,如果教师一贯注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行为,并使之成为习惯会完全不同,不管是讨论式教学,还是启发式教学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良好的作业习惯
学生的作业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巧、发展智力的有效手段。在教学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常常出现通分、约分、带分数化假分数、 假分数化带分数、小数化分数、分数化小数等一系列复杂的运算过程。学生在计算时只要稍出差错,就得不到准确的答案。平时因时时提醒学生注意。如在活动课“树叶的面积”上,我给学生讲了一个农夫挑油的故事:一位农夫为了把一担菜油从油厂安全挑回家,开始绑得严严实实,路上行走神情专注,小心翼翼,一步一个脚印。但挑到家门一时疏忽,脚碰到门槛摔倒在地,顿时油坛粉碎,油花四溅,结果前功尽弃,悔恨不已。通过这个简短故事让学生悟出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细心做到底的道理。练习计算时,也是这样,在繁杂的运算过程中思想上不能有丝毫的疏忽,才能使计算结果准确无误。
三、优化活动过程,培养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能满足或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就会引起人的积极态度,使人产生一种肯定的情感。如愉快满意、喜爱等等。在<寻找最佳算法>活动中,实施“节约下的钱可以干什么?”这一环节时,学生回答中有:等妈妈过生日时,可以给妈妈买一束鲜花;帮助那些家庭困难的同学,买些文具送给他们;把钱捐献给希望工程,好让没钱的小朋友继续上学。在活动中因势利导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不光懂得父母对自己的爱,更要让其学会关心、帮助他人。
四、训练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素质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特殊的心理认知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不同状态下的学习状态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学生具有积极的心理状态,他们的思维就敏捷,记忆就强,对学习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反之,如果学生处在消极状态,那么学习劲头就不足,注意力就分散,反应就慢。
五、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便于学生形成一种良好数学的心理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在<小小发票的学问>这一课题中,设计了了解发票格式,师生共同填发票,学生分工自制发票,讨论发票的作用……这些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我组织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收集资料、制作发票,既有分工、又有协作,为学生提供一次有益的合作机会。在<设计楼顶花园>这一活动中,设计亭子时采用小组活动、小组讲座的形式、预算亭子围墙的砖块时允许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与与能力,同时比一比哪一组设计得最好,培养了竞争意识。
总之,动机是挖掘力量的源泉,兴趣是学习的内存驱动力,习惯能为学习定型,肯定的情感可以说是加油站,能不断补充能量。总之这些非智力因素都能决定智力活动的效益,充分发挥了它们的作用,课堂效益就一定能提高,活动一定更精彩。
既要重视智力素,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在数学实践活动中亦如此。非智力因素激活了实践活动,同时实践活动也培养了学生非智力因素。优化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说:学习的最佳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激发和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1、以悬生趣
悬念能产生最直接的探索欲望,也是调动学生兴趣最有效方法之一。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使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驱动思维活动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们利用多媒体的声情并茂,创设这们的故事场面:米老鼠要走访“欧洲城”,先坐正方形轮子的车子,小车不会动。接着改椭圆形轮子的小车,车子虽开动了,但颠簸得历害,非常不舒服。最后他登上圆形轮子的小车,小车平稳向前。这时,老师启发大家思考:圆形与过去学过的正方形、三角形等有什么不同?圆形轮子的小车行走为什么平平稳稳?这样的新课导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自然产生主动的心理冲动,带着渴求的心态进入学习状态。
2、以情激趣
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情绪会随之高涨,并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师生情感融洽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发挥出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皮格马利效应,热爱每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教师更应该鼓励、关心、同情和信任,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
3、借物添趣
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看得清摸得着,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同时,把数学与学生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数学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购物、测量等都与数学紧密联系。
二、注意活动常规的养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常常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如果学生缺少思考的习惯,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变成自问自答的形式。相反,如果教师一贯注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行为,并使之成为习惯会完全不同,不管是讨论式教学,还是启发式教学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良好的作业习惯
学生的作业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巧、发展智力的有效手段。在教学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常常出现通分、约分、带分数化假分数、 假分数化带分数、小数化分数、分数化小数等一系列复杂的运算过程。学生在计算时只要稍出差错,就得不到准确的答案。平时因时时提醒学生注意。如在活动课“树叶的面积”上,我给学生讲了一个农夫挑油的故事:一位农夫为了把一担菜油从油厂安全挑回家,开始绑得严严实实,路上行走神情专注,小心翼翼,一步一个脚印。但挑到家门一时疏忽,脚碰到门槛摔倒在地,顿时油坛粉碎,油花四溅,结果前功尽弃,悔恨不已。通过这个简短故事让学生悟出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细心做到底的道理。练习计算时,也是这样,在繁杂的运算过程中思想上不能有丝毫的疏忽,才能使计算结果准确无误。
三、优化活动过程,培养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能满足或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就会引起人的积极态度,使人产生一种肯定的情感。如愉快满意、喜爱等等。在<寻找最佳算法>活动中,实施“节约下的钱可以干什么?”这一环节时,学生回答中有:等妈妈过生日时,可以给妈妈买一束鲜花;帮助那些家庭困难的同学,买些文具送给他们;把钱捐献给希望工程,好让没钱的小朋友继续上学。在活动中因势利导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不光懂得父母对自己的爱,更要让其学会关心、帮助他人。
四、训练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素质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特殊的心理认知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不同状态下的学习状态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学生具有积极的心理状态,他们的思维就敏捷,记忆就强,对学习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反之,如果学生处在消极状态,那么学习劲头就不足,注意力就分散,反应就慢。
五、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便于学生形成一种良好数学的心理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在<小小发票的学问>这一课题中,设计了了解发票格式,师生共同填发票,学生分工自制发票,讨论发票的作用……这些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我组织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收集资料、制作发票,既有分工、又有协作,为学生提供一次有益的合作机会。在<设计楼顶花园>这一活动中,设计亭子时采用小组活动、小组讲座的形式、预算亭子围墙的砖块时允许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与与能力,同时比一比哪一组设计得最好,培养了竞争意识。
总之,动机是挖掘力量的源泉,兴趣是学习的内存驱动力,习惯能为学习定型,肯定的情感可以说是加油站,能不断补充能量。总之这些非智力因素都能决定智力活动的效益,充分发挥了它们的作用,课堂效益就一定能提高,活动一定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