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宗濂是一位有作为的外交官,职业生涯跨越晚清与民国,在清末就提出应大力推广舞会,“以彰国体而结邦交”;认为外交官的服式关系到国体邦交的重大情势,因此需要适应国际惯例而加以改变,“以期便利而祛隔膜”;在他的建言之下,清政府决定参加都灵世博会,而且送展物品获得奖项二百多个,向世界展示和传播了中国文化,更加强了中国商人的自信。他还编写《随轺笔记四种》,翻译《罗马尼亚国志》,积极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推动中国外交礼俗改革
吴宗濂(1856~1933),字挹清,号景周,今上海嘉定人。1876年考入上海广方言馆学法语,继后又进入京师同文馆攻读法语、俄语。毕业后,进入京汉铁路局当法文翻译,不久调入外务部。1883年,吴宗濂随李鸿章赴俄国订立边界条约。1885年起,任驻英和驻俄使馆翻译,之后长期任职于当时中国各驻外使馆,积极服务于中国外交。
光绪十六年(1890年),吴宗濂作为清廷驻英钦差大臣龚照瑷的随员出使西欧。驻外期间的见闻经历开阔了吴宗濂的外交视野,使他对开展外交活动的方式方法有了全新的认识。1893年,吴宗濂上书龚照瑷,指出舞会对中国了解世界大有裨益,应将其作为开展外交的一种有益方式大力推广。他在条陈中着力强调两点:第一,“各处盛会宜亲到也”。因为在舞会中,“男女可以在彼连袂握臂,双双跳舞;不明西语者,赴此盛会,可以一开眼界;至出使大臣与参赞翻译,则借此可与名公巨卿、淑媛命妇,稍叙阔衷,推广交谊,是原非无谓之应酬也”。第二,中国驻外使领馆也应适时举办舞会。这既是出于礼尚往来,“以彰国体而结邦交”;更是因为使领馆举办此等盛会,可以显示“敬上尊王之意”。他以驻法的俄国、德国公使在其君主生日之际举办舞会为例,向龚照瑷建议,在慈禧太后60大寿之时举办舞会,大宴宾客、广结邦交。
1910年7月,时任清政府驻意大利公使的吴宗濂认为“各国外交礼服,采异制同,视为一律,独我冠裳宽博,参差显著,非所以尊国体协邦交”,并以此为由,建议清政府按照1905年练兵处改易军服的办法,对外交官的礼服品级以及出席宴会时的服装进行改良,以与西方各国保持协调一致。吴宗濂在上书中强调,外交官的服式关系到国体邦交的重大情势,因此清政府十分重视,遂命外务部就此进行商议。外务部认为,派员出使各国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与对方的联系,外交官的服制直接关系到清政府的声誉和形象,故而必须认真对待。鉴于当时中外使节交接之时,清政府外交官已经采行了西方的鞠躬礼,“礼文已通融,即服式亦不妨酌改”。为此,外务部奏请朝廷同意“参仿练兵处王大臣奏改军服办法,拟将出洋外交官(国内的外交官服式暂不改易)服式量为变更,以期便利而祛隔膜”。
服务民国外交
辛亥革命爆发后,吴宗濂继续留任驻意钦差大臣,改称驻意大利公使。1912年1月3日,在梁士诒策划下,驻俄公使陆征祥联合驻外使臣电请清帝逊位。1月22日,吴宗濂与驻日公使汪大燮等电请清帝退位,实行共和。出任驻意大利公使期间,吴宗濂受孙中山委托,积极向英、法、意和比利时等国筹集资金,建设沪宁、津浦、陇海三大铁路干线,期间特别与比利时沙柴尔公司多次接触,就借款额度、借款条件等问题进行了接洽。在筹款过程中,他忠实地履行了孙中山所订筹款原则:一、事权不落外人手,不碍主权;二、用中国铁路总公司名义而不用国家名义借外债。由于他办事正直干练,有理有节,颇得孙中山赞赏。
1914年,吴宗濂从意大利回国,先后任大总统府外交谘议、外交部特派吉林交涉使。期间,吴宗濂曾建议政府,派遣中东铁路督办,以为收复中东路权之计。由于“北京惮事”,他的建议未被及时采纳。但随着中国与俄国对中东铁路的争夺加剧,1917年12月29日,北京政府正式任命吉林省长郭宗熙为中东铁路督办。吴宗濂还与日本和俄国谈判东北事宜,为维护祖国主权做了不懈努力。1918年,吴宗濂当选安福国会参议员。1924年又被任命为浦口商埠督办,筹划开辟港口和建造长江大桥事宜。
建言政府参加都灵世博会
1909年,吴宗濂奉派出任驻意大利钦差大臣。1911年,都灵举行世博会。在此之前的1907年,意大利政府曾照会清政府驻意使臣钱念劬,邀请中国参展。然而,处在风雨飘摇中的清政府根本无暇顾及此会,遂拒绝了意大利的邀请。吴宗濂出任驻意使臣后,多方努力,积极建言清政府与会,中国最终决定参加都灵世博会。
参会事宜由政府部门与各省商会具体筹备,以上海为参会物品的总理处,订出“参赛方法”,出版了“赛会须知”,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严禁反映“颓俗”的“小脚绣鞋”、“烟具”、“春宫图册”等物品参展。最终参展的中国物品有江西瓷器、北京景泰蓝、上海中西服装、山东玻璃、丝绸、绣货等,还有各地学堂学生的洋文成绩、上海制造局的军舰图纸及其他体现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物品。此届博览会,中国送展物品获得奖项二百多个,其中沈寿的刺绣等四项获得卓绝大奖,还有58个超等奖、79个优等奖、65个金牌奖、60个银牌奖、17个铜牌奖和六个纪念奖。
中国得以在都灵世博会上向世界各国展示自我,当首推吴宗濂的劝展之功。中国参加都灵世博会,不仅有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也有助于加强中西方之间沟通交流。在此次世博会上取得的成功和荣誉,对中国的商人也是一种鼓舞和激励,对社会生产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为促进中国棉纱产品外销,吴宗濂还于1911年4月30日特意致电盛宣怀,建议其棉纱厂与意大利直接交涉,改变过去由他国作中间商进行贸易的局面,以更好地促进中意商贸的发展。
积极介绍外国概况
在担任驻外使节期间,吴宗濂编写了《随轺笔记四种》。“四种”即四卷,第一卷《记程》,主要记述跟随龚照瑷自上海至法国的行程;第二卷《记事》,主要涉及龚照瑷任内所交涉的档案;第三卷《记闻》是吴宗濂本人对外国见闻的记录;第四卷《记游》是吴宗濂替海军衙门派往英、法、意、比四国的“游历官”所作的考察报告。《记事》一卷中还记录了孙中山在伦敦被捕之事。
1902年,吴宗濂和郭家骥一起,在薛福成的安排下,翻译了法文著作《罗马尼亚国志》。这可能是中国最早一部参照各种洋务记载专述罗马尼亚国情的方志,内容涉及罗马尼亚的地理、人口、历史、议会、军队、邮电、进出口贸易、矿产、资源、行政区划等,提供的信息已经相当全面详尽。《罗马尼亚国志》是20世纪罗马尼亚文学和文化进入中国的先声。除此之外,为向国内陆军建设提供借鉴参考,吴宗濂还翻译了《德国陆军考》,并与黄宗宪一起翻译了《澳大利亚新洲志》,对澳大利亚情况进行了介绍。
建议引种桉树,编著《桉谱》
桉树原产澳洲,自1804年开始向外地移植。吴宗濂在出使意大利期间,了解到桉树生长迅速,易于在温湿之地种植,不仅能起到驱疟避疫的作用,且“大者可备栋梁之选,小者堪应器具之需,……与国脉民生大有裨益”,故而上书朝廷,奏请移植桉树。
为在国内引种推广桉树,吴宗濂乘公务之余,参照法国植物学家白兰姆和恭斯丹二人的《植物丛编》,并经门生徐球荟萃欧洲植物学各种著作,详加校订,完成了《桉谱》一书,该书内容丰富,分名义、形体、产地、生长、历史、功用、特质、种法、购种地址和附图等,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有关桉树各方面的科学知识。它不仅是我国第一部有关引种外来树种的专著,而且在现代植物学著作中也是较早的一部专类著作,现已成为我国珍贵的科技史料。
“桉树”这一名称也为吴宗濂始创。它根据法文音译而来,因“桉”古文与“案”、“碗”字皆通,有其材堪制器物之意,又因这种树有治病避疫之效,故又有定而无危之意。
吴宗濂出使国外时曾娶一法国女子为侧室。回国后,他花去多年积蓄,购买一栋小洋楼藏娇,显赫一时。有政治、金融明星之称的张嘉璈、著名地质学学者翁文灏等名人经常出入他的公馆。但后来吴宗濂被子连累,家中洋楼易主,积蓄尽罄。吴宗濂在南京浦口商埠督办任上,又因筹划在浦口开辟港口并筹建长江大桥未成,赔银五万两,从此一蹶不振。年届70的吴宗濂不得已寄居在翁文灏家。在杜月笙、张啸林等人的帮助下,吴宗濂于1925年出任上海法租界市政会议委员,1930年起任国民党政府修约委员会委员。1933年9月15日,病逝于上海。
推动中国外交礼俗改革
吴宗濂(1856~1933),字挹清,号景周,今上海嘉定人。1876年考入上海广方言馆学法语,继后又进入京师同文馆攻读法语、俄语。毕业后,进入京汉铁路局当法文翻译,不久调入外务部。1883年,吴宗濂随李鸿章赴俄国订立边界条约。1885年起,任驻英和驻俄使馆翻译,之后长期任职于当时中国各驻外使馆,积极服务于中国外交。
光绪十六年(1890年),吴宗濂作为清廷驻英钦差大臣龚照瑷的随员出使西欧。驻外期间的见闻经历开阔了吴宗濂的外交视野,使他对开展外交活动的方式方法有了全新的认识。1893年,吴宗濂上书龚照瑷,指出舞会对中国了解世界大有裨益,应将其作为开展外交的一种有益方式大力推广。他在条陈中着力强调两点:第一,“各处盛会宜亲到也”。因为在舞会中,“男女可以在彼连袂握臂,双双跳舞;不明西语者,赴此盛会,可以一开眼界;至出使大臣与参赞翻译,则借此可与名公巨卿、淑媛命妇,稍叙阔衷,推广交谊,是原非无谓之应酬也”。第二,中国驻外使领馆也应适时举办舞会。这既是出于礼尚往来,“以彰国体而结邦交”;更是因为使领馆举办此等盛会,可以显示“敬上尊王之意”。他以驻法的俄国、德国公使在其君主生日之际举办舞会为例,向龚照瑷建议,在慈禧太后60大寿之时举办舞会,大宴宾客、广结邦交。
1910年7月,时任清政府驻意大利公使的吴宗濂认为“各国外交礼服,采异制同,视为一律,独我冠裳宽博,参差显著,非所以尊国体协邦交”,并以此为由,建议清政府按照1905年练兵处改易军服的办法,对外交官的礼服品级以及出席宴会时的服装进行改良,以与西方各国保持协调一致。吴宗濂在上书中强调,外交官的服式关系到国体邦交的重大情势,因此清政府十分重视,遂命外务部就此进行商议。外务部认为,派员出使各国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与对方的联系,外交官的服制直接关系到清政府的声誉和形象,故而必须认真对待。鉴于当时中外使节交接之时,清政府外交官已经采行了西方的鞠躬礼,“礼文已通融,即服式亦不妨酌改”。为此,外务部奏请朝廷同意“参仿练兵处王大臣奏改军服办法,拟将出洋外交官(国内的外交官服式暂不改易)服式量为变更,以期便利而祛隔膜”。
服务民国外交
辛亥革命爆发后,吴宗濂继续留任驻意钦差大臣,改称驻意大利公使。1912年1月3日,在梁士诒策划下,驻俄公使陆征祥联合驻外使臣电请清帝逊位。1月22日,吴宗濂与驻日公使汪大燮等电请清帝退位,实行共和。出任驻意大利公使期间,吴宗濂受孙中山委托,积极向英、法、意和比利时等国筹集资金,建设沪宁、津浦、陇海三大铁路干线,期间特别与比利时沙柴尔公司多次接触,就借款额度、借款条件等问题进行了接洽。在筹款过程中,他忠实地履行了孙中山所订筹款原则:一、事权不落外人手,不碍主权;二、用中国铁路总公司名义而不用国家名义借外债。由于他办事正直干练,有理有节,颇得孙中山赞赏。
1914年,吴宗濂从意大利回国,先后任大总统府外交谘议、外交部特派吉林交涉使。期间,吴宗濂曾建议政府,派遣中东铁路督办,以为收复中东路权之计。由于“北京惮事”,他的建议未被及时采纳。但随着中国与俄国对中东铁路的争夺加剧,1917年12月29日,北京政府正式任命吉林省长郭宗熙为中东铁路督办。吴宗濂还与日本和俄国谈判东北事宜,为维护祖国主权做了不懈努力。1918年,吴宗濂当选安福国会参议员。1924年又被任命为浦口商埠督办,筹划开辟港口和建造长江大桥事宜。
建言政府参加都灵世博会
1909年,吴宗濂奉派出任驻意大利钦差大臣。1911年,都灵举行世博会。在此之前的1907年,意大利政府曾照会清政府驻意使臣钱念劬,邀请中国参展。然而,处在风雨飘摇中的清政府根本无暇顾及此会,遂拒绝了意大利的邀请。吴宗濂出任驻意使臣后,多方努力,积极建言清政府与会,中国最终决定参加都灵世博会。
参会事宜由政府部门与各省商会具体筹备,以上海为参会物品的总理处,订出“参赛方法”,出版了“赛会须知”,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严禁反映“颓俗”的“小脚绣鞋”、“烟具”、“春宫图册”等物品参展。最终参展的中国物品有江西瓷器、北京景泰蓝、上海中西服装、山东玻璃、丝绸、绣货等,还有各地学堂学生的洋文成绩、上海制造局的军舰图纸及其他体现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物品。此届博览会,中国送展物品获得奖项二百多个,其中沈寿的刺绣等四项获得卓绝大奖,还有58个超等奖、79个优等奖、65个金牌奖、60个银牌奖、17个铜牌奖和六个纪念奖。
中国得以在都灵世博会上向世界各国展示自我,当首推吴宗濂的劝展之功。中国参加都灵世博会,不仅有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也有助于加强中西方之间沟通交流。在此次世博会上取得的成功和荣誉,对中国的商人也是一种鼓舞和激励,对社会生产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为促进中国棉纱产品外销,吴宗濂还于1911年4月30日特意致电盛宣怀,建议其棉纱厂与意大利直接交涉,改变过去由他国作中间商进行贸易的局面,以更好地促进中意商贸的发展。
积极介绍外国概况
在担任驻外使节期间,吴宗濂编写了《随轺笔记四种》。“四种”即四卷,第一卷《记程》,主要记述跟随龚照瑷自上海至法国的行程;第二卷《记事》,主要涉及龚照瑷任内所交涉的档案;第三卷《记闻》是吴宗濂本人对外国见闻的记录;第四卷《记游》是吴宗濂替海军衙门派往英、法、意、比四国的“游历官”所作的考察报告。《记事》一卷中还记录了孙中山在伦敦被捕之事。
1902年,吴宗濂和郭家骥一起,在薛福成的安排下,翻译了法文著作《罗马尼亚国志》。这可能是中国最早一部参照各种洋务记载专述罗马尼亚国情的方志,内容涉及罗马尼亚的地理、人口、历史、议会、军队、邮电、进出口贸易、矿产、资源、行政区划等,提供的信息已经相当全面详尽。《罗马尼亚国志》是20世纪罗马尼亚文学和文化进入中国的先声。除此之外,为向国内陆军建设提供借鉴参考,吴宗濂还翻译了《德国陆军考》,并与黄宗宪一起翻译了《澳大利亚新洲志》,对澳大利亚情况进行了介绍。
建议引种桉树,编著《桉谱》
桉树原产澳洲,自1804年开始向外地移植。吴宗濂在出使意大利期间,了解到桉树生长迅速,易于在温湿之地种植,不仅能起到驱疟避疫的作用,且“大者可备栋梁之选,小者堪应器具之需,……与国脉民生大有裨益”,故而上书朝廷,奏请移植桉树。
为在国内引种推广桉树,吴宗濂乘公务之余,参照法国植物学家白兰姆和恭斯丹二人的《植物丛编》,并经门生徐球荟萃欧洲植物学各种著作,详加校订,完成了《桉谱》一书,该书内容丰富,分名义、形体、产地、生长、历史、功用、特质、种法、购种地址和附图等,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有关桉树各方面的科学知识。它不仅是我国第一部有关引种外来树种的专著,而且在现代植物学著作中也是较早的一部专类著作,现已成为我国珍贵的科技史料。
“桉树”这一名称也为吴宗濂始创。它根据法文音译而来,因“桉”古文与“案”、“碗”字皆通,有其材堪制器物之意,又因这种树有治病避疫之效,故又有定而无危之意。
吴宗濂出使国外时曾娶一法国女子为侧室。回国后,他花去多年积蓄,购买一栋小洋楼藏娇,显赫一时。有政治、金融明星之称的张嘉璈、著名地质学学者翁文灏等名人经常出入他的公馆。但后来吴宗濂被子连累,家中洋楼易主,积蓄尽罄。吴宗濂在南京浦口商埠督办任上,又因筹划在浦口开辟港口并筹建长江大桥未成,赔银五万两,从此一蹶不振。年届70的吴宗濂不得已寄居在翁文灏家。在杜月笙、张啸林等人的帮助下,吴宗濂于1925年出任上海法租界市政会议委员,1930年起任国民党政府修约委员会委员。1933年9月15日,病逝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