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Posner)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 反思。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也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那么,如何进行物理教学的教学反思呢?我对此作了一些探讨。
一、反思物理教学中的概念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支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实际,通过实物演示消除错误概念。例如“太阳曝晒下的木块和金属块的温度如何?”学生容易根据自己的感觉,认为金属块温度高,形成错误认识。教师只有通过实验测定后,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感觉的错误,才能消除错误前概念,否则任何讲授都是苍白无力的。由于学生思维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往往以物质外部的非本质的属性作为依据,形成错误认识。如学生认为马拉车前进是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从而对牛顿第三定律产生怀疑。所以在教学中我针对这种问题设计了一个实验:2个滑块,2个轻质弹簧秤,使一个弹簧秤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滑块上,用另一弹簧秤拉动连在一起的木块,去演示使一物块前进时,另一物块同时前进,通过弹簧秤显示两物块之间相互作用力,这样就使学生排除了错误认识,进一步理解了牛顿第三定律。在“自由落体”一节教学中,学生对任何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从同一高度竖直落下时不同的物体将同时落地很难想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强调“自由落体运动”是指在只受重力作用下的竖直下落运动,但在实验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空气等阻力影响,结果当然不会完美。当然,更重要的是做好演示实验也就是要重复“伽利略斜塔实验”,使学生建立密度和重力都不相同的物体在空气中,从同一高度落下,快慢几乎一样的事实,然后对自由落体运动加以分析、研究。所以,抓住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特点,充分利用实物演示及创造条件进行实物演示,积极消除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对提高物理学习效果是重要的。
二、反思物理教学中的师生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课堂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的好与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的角色是否投入,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否融洽,学生是否愉快地投入课堂的全过程,是否深切地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华到自己精神的需要。例如在《原子核式结构》的教学中,我先将学生分成了八个学习小组,然后提出问题:汤姆生的“葡萄干布丁”模型是否正确呢?假如你是科学家,你如何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接着我让各小组选出代表发言。大家各抒己见,热闹空前,有的小组提出用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但立即受到这样的反对:当时有电子显微镜吗?有的小组提出做实验,但不能拿出具体可行的实验方案。大家激烈地讨论了一段时间后,终于有学生提出用极细的子弹打击物体中的原子,从而探讨原子内部的结构。我欣喜地表示:这是个了不起的主意。同时启发学生,探索物质的内部结构通常采用黑箱原理,就是先向黑箱输入某些信息,看它的反馈信息,从而对黑箱的内部结构作出推理。我进一步引导:极细的“子弹”如何获得呢?“子弹”如果能“带电”,我们就能根据带电粒子的相互作用规律,进行更加准确的分析。如何获得“极细的、带电的”子弹呢?让我们来看科学家是如何探究的吧。学生兴趣十足,这时我再引导学生看课本及动画“α粒子散射实验”。最后我同学生一起得出在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究中,科学家的思维是:提出问题(电子的发现导出了原子正负电荷如何分布的问题)、作出猜想(汤姆生的原子模型)、设计实验并做实验(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获取数据(大多数α粒子沿原方向前进、少数α粒子作大角度偏转,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分析论证(汤姆生的原子模型站不住脚,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交流评估等。最后我因势利导地鼓励学生:有些同学很有创意,他们对生活的用品稍作改动就成了方便实用的新型工具,这些同学就是善于用科学家的思维来探究问题。在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科学界仍有很多问题未得到解决,同学们要奇思异想,敢于质疑,大胆猜想,大胆实验,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为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作出自己的贡献。枯燥抽象的原子物理学,变成了一个生动活泼、曲折动人的原子结构发现的故事,变成了提高科学探究素养的乐园。这样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不但学到了新的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
三、反思物理教学中的方法
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教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适当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如网络、投影仪、录音录像、制作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制作复杂物理过程的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它除了能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客观事物和各种物理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展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进行形象而生动的模拟表现,它是传统教学手段的补充和延伸,两者协调配合,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而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采用。在新形势下,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要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
总之,物理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顺应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这样方能顺利地完成高中物理教学任务。
一、反思物理教学中的概念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支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实际,通过实物演示消除错误概念。例如“太阳曝晒下的木块和金属块的温度如何?”学生容易根据自己的感觉,认为金属块温度高,形成错误认识。教师只有通过实验测定后,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感觉的错误,才能消除错误前概念,否则任何讲授都是苍白无力的。由于学生思维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往往以物质外部的非本质的属性作为依据,形成错误认识。如学生认为马拉车前进是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从而对牛顿第三定律产生怀疑。所以在教学中我针对这种问题设计了一个实验:2个滑块,2个轻质弹簧秤,使一个弹簧秤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滑块上,用另一弹簧秤拉动连在一起的木块,去演示使一物块前进时,另一物块同时前进,通过弹簧秤显示两物块之间相互作用力,这样就使学生排除了错误认识,进一步理解了牛顿第三定律。在“自由落体”一节教学中,学生对任何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从同一高度竖直落下时不同的物体将同时落地很难想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强调“自由落体运动”是指在只受重力作用下的竖直下落运动,但在实验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空气等阻力影响,结果当然不会完美。当然,更重要的是做好演示实验也就是要重复“伽利略斜塔实验”,使学生建立密度和重力都不相同的物体在空气中,从同一高度落下,快慢几乎一样的事实,然后对自由落体运动加以分析、研究。所以,抓住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特点,充分利用实物演示及创造条件进行实物演示,积极消除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对提高物理学习效果是重要的。
二、反思物理教学中的师生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课堂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的好与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的角色是否投入,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否融洽,学生是否愉快地投入课堂的全过程,是否深切地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华到自己精神的需要。例如在《原子核式结构》的教学中,我先将学生分成了八个学习小组,然后提出问题:汤姆生的“葡萄干布丁”模型是否正确呢?假如你是科学家,你如何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接着我让各小组选出代表发言。大家各抒己见,热闹空前,有的小组提出用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但立即受到这样的反对:当时有电子显微镜吗?有的小组提出做实验,但不能拿出具体可行的实验方案。大家激烈地讨论了一段时间后,终于有学生提出用极细的子弹打击物体中的原子,从而探讨原子内部的结构。我欣喜地表示:这是个了不起的主意。同时启发学生,探索物质的内部结构通常采用黑箱原理,就是先向黑箱输入某些信息,看它的反馈信息,从而对黑箱的内部结构作出推理。我进一步引导:极细的“子弹”如何获得呢?“子弹”如果能“带电”,我们就能根据带电粒子的相互作用规律,进行更加准确的分析。如何获得“极细的、带电的”子弹呢?让我们来看科学家是如何探究的吧。学生兴趣十足,这时我再引导学生看课本及动画“α粒子散射实验”。最后我同学生一起得出在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究中,科学家的思维是:提出问题(电子的发现导出了原子正负电荷如何分布的问题)、作出猜想(汤姆生的原子模型)、设计实验并做实验(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获取数据(大多数α粒子沿原方向前进、少数α粒子作大角度偏转,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分析论证(汤姆生的原子模型站不住脚,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交流评估等。最后我因势利导地鼓励学生:有些同学很有创意,他们对生活的用品稍作改动就成了方便实用的新型工具,这些同学就是善于用科学家的思维来探究问题。在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科学界仍有很多问题未得到解决,同学们要奇思异想,敢于质疑,大胆猜想,大胆实验,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为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作出自己的贡献。枯燥抽象的原子物理学,变成了一个生动活泼、曲折动人的原子结构发现的故事,变成了提高科学探究素养的乐园。这样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不但学到了新的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
三、反思物理教学中的方法
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教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适当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如网络、投影仪、录音录像、制作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制作复杂物理过程的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它除了能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客观事物和各种物理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展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进行形象而生动的模拟表现,它是传统教学手段的补充和延伸,两者协调配合,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而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采用。在新形势下,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要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
总之,物理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顺应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这样方能顺利地完成高中物理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