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30年以来,当代传统诗词迅速兴起,近几年来从复苏走向复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盛景象。传统诗词何以能在当代生存?现代生活对诗词写作有什么影响?本文从诗词的平仄、押韵和对仗三方面入手,既分析了传统诗词形式美的因素,又佐以自身创作实践加以阐释。
关键词:传统诗词 形式之美 创作实践
传统诗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经过千百年的自身发展和完善,以及历代诗人的锤炼与升华,已经较好地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语码系统,有着自己组词造句的规则,如平仄、押韵和对仗等形式美的因素。古人云:无规矩不成方圆。那种所谓不想戴着镣铐跳舞,不愿意接受任何规则约束的人,其实是不懂得诗词韵律的特点及其写作规范。当代诗词创作的当务之急,是以传统诗词的形式建立一个智性的汉语空间。
一、熟记格律诗词的平仄格式
初学者要想真正掌握诗词格律知识,其实关键只有两个:首先要熟记平仄格式,其次要会辨别具体字的平仄。以五绝为例,其常见的句型有:A种句,仄仄平平仄;B种句,平平仄仄平;C种句,平平平仄仄;D 种句,仄仄仄平平。这四个句型组合起来就是一首五绝。它可以有四种不同的组合,这样就构成了五绝的四种平仄格式。而七言是对五言的扩展,律诗是对绝句的扩展,只要掌握了五绝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它假以时日自然掌握。不论是运用哪一种格式,第一联末句第二个字的平仄,一定要和第二联第二字的平仄相同否则就叫做失黏,是做律诗的大忌。
以个人创作的七律为例,既有对诗的平仄、粘连的把握,亦有对具体字所属平仄的辨识,而这恰恰是最重要也困难的地方。也就是一个字在中古时期所属平仄的识别,这个难点一定要突破,否则诗词格律部分将永远无法掌握! 如《春初登凤凰山》:“冬去严霜能有几,松坡幽径喜登临。一江清景堪连梦,满树琼枝独醉心。寂寞天光驰远道,妖娆山色动新吟。春初罕有桃花雪,足步凤凰聊寄音。”,如《冬日二九登高》“错走南沟雪满堆,堪堪几度冬云徊。投林寒雁逐烟下,入壑闲驴登顶来。向取丹峰观胜迹,今从四道上仙台。玲珑玉雪由人赏,淡淡轻风迤逦开。”两首七律都注意运用平仄格式,以及其它规定。
二、懂得格律诗词的押韵规则
传统诗词主要是用来吟咏的,为使其能歌咏动听,除了平仄声调上力求合律外,尚须押韵咏诵起来才有抑扬顿挫,起伏跌宕的韵味。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这种同韵部字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构成了声音的回环之美,使作品声韵谐和,也方便记忆。押韵所押的“韵字”通常都是放在句子的尾端,所以又称韵脚。传统诗词的押韵是有严格的规则规律的。譬如四行的绝句,一般是一二四,二四的押韵;譬如八行的律诗,一般是一二四六八,至少是二四六八的押韵。大概因为身在诗词圈的缘故,常有应景之作,而把握传统诗词的押韵规则,也是学写格律诗的一个重要因素,应该谨慎对待,稍微不留意,就会犯出韵的错误。
如今年重阳节,是菊花节,也是老人节,和诗友们唱和,我创作的《七绝﹒重阳节咏菊兼赠镜泊四老》:“霜凌未减真风雅,寒噬犹抽旖旎芽。愈是经秋香益远,冰心一片绽芳华。”押的是平水韵之下平声六麻韵,诗中韵脚“芽”、“华”两字属于同韵字押韵。而我创作的《七律﹒咏谷雨》“谷雨溶溶霜未断,银珠点点缀枝桠。早莺吟暖春已至,末雪吹寒冬又加。忍踏田畴黄湿土,喜拈原上白蒿芽。凭高但祈夏归日,满野青葱禾遍插。”虽也押的是六麻韵,但最后一个字“插”字却出韵了。对于押韵问题,一般来讲,只要读或写过诗词的人来说,似乎是很容易理解的,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古今语音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诗友们写诗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常常就是该用什么韵,用古韵还是用新韵的问题。我赞成现在通行的双轨并行制,不管用古韵还是新韵,写出诗词风骨才好。
三、掌握格律詩词的对仗要求。
对仗,是诗词楹联中所特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极为高度地运用汉语的优势,产生一种音韵和谐,文字铿锵有力的节奏句式。它在诗词中的存在,如同美玉珍珠,而在楹联中则如同皇冠宝石,都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那么,什么叫对仗呢?简而言之,就是把字数相等、意思相对(或相反)、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使两句之间从形式上相互映衬、从内容上相互补充。天地万物,都具有某种程度时空上的规律性和对称性。因此,诗词艺术出现对称之美,是非常自然的。诗词中的对仗字句可以增加文意的表达力量,显得声调铿锵,让人们能更容易地欣赏其音韵和含义的巧妙安排,留下深刻的印象。
对仗是诗词中最直观的形式美。它是一种视觉艺术,同听觉艺术(平仄、押韵)构成诗词完整的格律美。在传统诗词的三要素当中,对仗的要求最严格也最难把握。比如五律、七律不仅规定中间两联必须对仗,而且讲究对仗方法,对仗包括工对,宽对,流水对,扇面对,借对,错综对,当句对等,初学诗词楹联创作者,必须学会使用对仗。如本人随诗友到牡丹江南湖公园采风,就写下了“书就松间读,琴来石上弹”、“鱼游知禅境,鸟啭绝尘嚣”、“层层步高阁,湛湛俯清流”、“闲观四时景,静泯一壶茶”、“几处鸭声吟暖至,一泓春色破寒来”、“柳映明湖鱼弄影,桥携幽韵鸟争鸣”等相对工整的楹联,既培养了对诗词的悟性,又把握了对仗的一些基本技巧。因此,我以为只要肯下苦功夫,人人都可以写出对仗工整的诗词来。比如《七律.登牡丹峰》:“幽独兰花林迹隐,妖娆野杏俏崖端。一泓碧水纯能饮,满目青峰翠可餐。诗火趁情添浓兴,笙歌侑酒佐清欢。松风淡月忘归晚,恣墨骋怀意未阑。” 再比如《答刘、丁二长君》:“八月丹江花正好,秋归大地草还薰。闲拈墨笔成新咏,忙趁诗心拜长君。微酒浓情融朗月,殷言切语浥轻云。仁风侠骨高可仰,北叟南翁书剑芬。”其中的对仗都是比较工整的。
清朝诗人赵翼说:“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诗词的恒久魅力就在于创新,而这种创新应该是与时代同步的。当代著名诗人、学者周笃文强调当代格律诗词创作要“激活传统,继雅开新”,而我认为要创新的不是形式,而是题材内容。不是所有的生活都是有诗味的,但我们的绝大多数生活经历和现代意象都是可以入诗的,即苏轼主张的“无事无意不可入诗”,用现代有而古代没有的意象写诗词似乎更容易创新,而不能抱着食古不化的态度。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要想让格律诗词真正融入当代人的生活,就必须突破诗词传统题材的樊篱,自由吟咏性情。
参考文献:
[1]程郁缀《当代旧体诗词创作之刍议》发表于《贵州社会科学》 2009.8.
[2] 周笃文《 平仄,诗词形式美之奇妙魔方(上)》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9月27日.
作者简介:单秀凤,女,1963年出生,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专业研究方向为古典诗词吟诵与创作。
地址: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爱民区兴中路(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 )157011
收件人:单秀凤老师 电话 13836378672
关键词:传统诗词 形式之美 创作实践
传统诗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经过千百年的自身发展和完善,以及历代诗人的锤炼与升华,已经较好地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语码系统,有着自己组词造句的规则,如平仄、押韵和对仗等形式美的因素。古人云:无规矩不成方圆。那种所谓不想戴着镣铐跳舞,不愿意接受任何规则约束的人,其实是不懂得诗词韵律的特点及其写作规范。当代诗词创作的当务之急,是以传统诗词的形式建立一个智性的汉语空间。
一、熟记格律诗词的平仄格式
初学者要想真正掌握诗词格律知识,其实关键只有两个:首先要熟记平仄格式,其次要会辨别具体字的平仄。以五绝为例,其常见的句型有:A种句,仄仄平平仄;B种句,平平仄仄平;C种句,平平平仄仄;D 种句,仄仄仄平平。这四个句型组合起来就是一首五绝。它可以有四种不同的组合,这样就构成了五绝的四种平仄格式。而七言是对五言的扩展,律诗是对绝句的扩展,只要掌握了五绝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它假以时日自然掌握。不论是运用哪一种格式,第一联末句第二个字的平仄,一定要和第二联第二字的平仄相同否则就叫做失黏,是做律诗的大忌。
以个人创作的七律为例,既有对诗的平仄、粘连的把握,亦有对具体字所属平仄的辨识,而这恰恰是最重要也困难的地方。也就是一个字在中古时期所属平仄的识别,这个难点一定要突破,否则诗词格律部分将永远无法掌握! 如《春初登凤凰山》:“冬去严霜能有几,松坡幽径喜登临。一江清景堪连梦,满树琼枝独醉心。寂寞天光驰远道,妖娆山色动新吟。春初罕有桃花雪,足步凤凰聊寄音。”,如《冬日二九登高》“错走南沟雪满堆,堪堪几度冬云徊。投林寒雁逐烟下,入壑闲驴登顶来。向取丹峰观胜迹,今从四道上仙台。玲珑玉雪由人赏,淡淡轻风迤逦开。”两首七律都注意运用平仄格式,以及其它规定。
二、懂得格律诗词的押韵规则
传统诗词主要是用来吟咏的,为使其能歌咏动听,除了平仄声调上力求合律外,尚须押韵咏诵起来才有抑扬顿挫,起伏跌宕的韵味。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这种同韵部字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构成了声音的回环之美,使作品声韵谐和,也方便记忆。押韵所押的“韵字”通常都是放在句子的尾端,所以又称韵脚。传统诗词的押韵是有严格的规则规律的。譬如四行的绝句,一般是一二四,二四的押韵;譬如八行的律诗,一般是一二四六八,至少是二四六八的押韵。大概因为身在诗词圈的缘故,常有应景之作,而把握传统诗词的押韵规则,也是学写格律诗的一个重要因素,应该谨慎对待,稍微不留意,就会犯出韵的错误。
如今年重阳节,是菊花节,也是老人节,和诗友们唱和,我创作的《七绝﹒重阳节咏菊兼赠镜泊四老》:“霜凌未减真风雅,寒噬犹抽旖旎芽。愈是经秋香益远,冰心一片绽芳华。”押的是平水韵之下平声六麻韵,诗中韵脚“芽”、“华”两字属于同韵字押韵。而我创作的《七律﹒咏谷雨》“谷雨溶溶霜未断,银珠点点缀枝桠。早莺吟暖春已至,末雪吹寒冬又加。忍踏田畴黄湿土,喜拈原上白蒿芽。凭高但祈夏归日,满野青葱禾遍插。”虽也押的是六麻韵,但最后一个字“插”字却出韵了。对于押韵问题,一般来讲,只要读或写过诗词的人来说,似乎是很容易理解的,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古今语音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诗友们写诗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常常就是该用什么韵,用古韵还是用新韵的问题。我赞成现在通行的双轨并行制,不管用古韵还是新韵,写出诗词风骨才好。
三、掌握格律詩词的对仗要求。
对仗,是诗词楹联中所特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极为高度地运用汉语的优势,产生一种音韵和谐,文字铿锵有力的节奏句式。它在诗词中的存在,如同美玉珍珠,而在楹联中则如同皇冠宝石,都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那么,什么叫对仗呢?简而言之,就是把字数相等、意思相对(或相反)、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使两句之间从形式上相互映衬、从内容上相互补充。天地万物,都具有某种程度时空上的规律性和对称性。因此,诗词艺术出现对称之美,是非常自然的。诗词中的对仗字句可以增加文意的表达力量,显得声调铿锵,让人们能更容易地欣赏其音韵和含义的巧妙安排,留下深刻的印象。
对仗是诗词中最直观的形式美。它是一种视觉艺术,同听觉艺术(平仄、押韵)构成诗词完整的格律美。在传统诗词的三要素当中,对仗的要求最严格也最难把握。比如五律、七律不仅规定中间两联必须对仗,而且讲究对仗方法,对仗包括工对,宽对,流水对,扇面对,借对,错综对,当句对等,初学诗词楹联创作者,必须学会使用对仗。如本人随诗友到牡丹江南湖公园采风,就写下了“书就松间读,琴来石上弹”、“鱼游知禅境,鸟啭绝尘嚣”、“层层步高阁,湛湛俯清流”、“闲观四时景,静泯一壶茶”、“几处鸭声吟暖至,一泓春色破寒来”、“柳映明湖鱼弄影,桥携幽韵鸟争鸣”等相对工整的楹联,既培养了对诗词的悟性,又把握了对仗的一些基本技巧。因此,我以为只要肯下苦功夫,人人都可以写出对仗工整的诗词来。比如《七律.登牡丹峰》:“幽独兰花林迹隐,妖娆野杏俏崖端。一泓碧水纯能饮,满目青峰翠可餐。诗火趁情添浓兴,笙歌侑酒佐清欢。松风淡月忘归晚,恣墨骋怀意未阑。” 再比如《答刘、丁二长君》:“八月丹江花正好,秋归大地草还薰。闲拈墨笔成新咏,忙趁诗心拜长君。微酒浓情融朗月,殷言切语浥轻云。仁风侠骨高可仰,北叟南翁书剑芬。”其中的对仗都是比较工整的。
清朝诗人赵翼说:“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诗词的恒久魅力就在于创新,而这种创新应该是与时代同步的。当代著名诗人、学者周笃文强调当代格律诗词创作要“激活传统,继雅开新”,而我认为要创新的不是形式,而是题材内容。不是所有的生活都是有诗味的,但我们的绝大多数生活经历和现代意象都是可以入诗的,即苏轼主张的“无事无意不可入诗”,用现代有而古代没有的意象写诗词似乎更容易创新,而不能抱着食古不化的态度。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要想让格律诗词真正融入当代人的生活,就必须突破诗词传统题材的樊篱,自由吟咏性情。
参考文献:
[1]程郁缀《当代旧体诗词创作之刍议》发表于《贵州社会科学》 2009.8.
[2] 周笃文《 平仄,诗词形式美之奇妙魔方(上)》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9月27日.
作者简介:单秀凤,女,1963年出生,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专业研究方向为古典诗词吟诵与创作。
地址: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爱民区兴中路(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 )157011
收件人:单秀凤老师 电话 13836378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