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意向性自我调节和自主发展都旨在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自己主动协调学校、家庭、社会资源的能力并管理自己的重要品质。意向性自我调节的可操作性,使得意向性自我调节可以成为自主发展的重要指标,通过研究中学生意向性自我调节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提出提升意向性自我调节水平的支持方案,从而促进中学生的自主发展。
关键词:中学生;意向性自我调节;自主发展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18-0009-03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中,“自主发展”被列为六大学生核心素养之一。自主发展重在强调使学生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意向性自我调节,是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的重要概念和研究青少年积极发展的心理基础。简单来讲,就是个体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或者为促进自己的发展,而协调情境中的要求、资源和个体目标关系的一系列行动过程。意向性自我调节和自主发展都旨在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自己主动协调并管理自己的重要品质。意向性自我调节已提出近20年,大量的心理学研究显示意向性自我调节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意向性自我调节可作为自主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研究中学生的意向性自我调节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提高中学生意向性自我调节水平以促进中学生的自主发展。
一、意向性自我调节对中学生自主发展的意义
(一)意向性自我调节的内在涵义
意向性自我调节是指个体以增强个体功能或优化自我发展为目标,积极协调情境中的要求、资源与个体目标之间关系的一系列行动过程。意向性自我调节调控学生在学习等领域中如何为自己设立目标,如何调节协调当下所面对的要求、自己所掌握的资源和个体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而来影响自身的发展。比如,一个高中生高考目标是国内顶尖双一流大学,而其所在高中水平一般,学校教育资源不够充足,他会尽可能地去丰富自己的教育资源,如针对弱势科目上一对一辅导班、向名校学长寻求学习经验等方式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学业水平,直到考上心仪高校实现自己的目标;一个初中生喜欢弹吉他,他会通过购买书籍、观看教学视频学习,并充分练习,直到达到自己满意的吉他弹奏水平。这种个体对自身行为及协调学校、家庭、社会资源的能力称之为意向性自我调节能力。
意向性自我调节的操作性定义以SOC理论(selection、optimization and compensation)为基础,是个体有目的地通过目标选择、目标优化和目标补偿来积极协调自身发展需求与环境资源,以获得更好的机能和自我发展。目标选择,指的是个体对目标的选择,如在某一个阶段,个体的目标是提高学习成绩还是提升特长水平;目标优化,是指个体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有效行动,如为了提高小提琴演奏水平而选择拜访名师和延长练习时间等方法;目标补偿,指的是个体在为达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中遇到失败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运用资源来抵消损失,如一个学生由于发展特长影响了学业,而选择暂时放弃发展特长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和努力放在学习上来提升学业水平。
(二)意向性自我调节对中学生自主发展的影响
大量研究表明,意向性自我调节对中学生当下和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是中学生积极发展的心理基础。意向性自我调节与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呈显著正相关,并对个体未来的发展具有预测性。意向性自我调节指引中学生可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目标选择(如考入重点学校),制定完成目标的计划(如学习行动计划),拒绝阻碍目标完成的事情(如沉迷玩手机或网络游戏),采取有效的行动,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目标和发展目标。同时,意向性自我调节水平是可变化的、可培养的,中学生阶段的意向性自我调节具有可塑性。通过相关训练活动,目标选择、目标优化、目标补偿技能水平可以得到提高,从而使意向性自我调节水平得到提升。
二、中学生意向性自我调节的特点
整个中学阶段是人生的第二个十年,是意向性自我调节的关键期。这一阶段的学生生理结构、认知结构都逐渐发展成熟,与家人、老师、同学等人际关系发生新的变化,学校和社会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促使意向性自我调节在这一阶段迅速发展成熟,呈现与早期年龄段不同的发展变化特点,并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自我调节内化程度更高
中学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对自我的认识逐渐深刻,自主性不断增强。与早期注重外部标准相比,中学生在进行自我调节时更多的是从内在标准出发,意向性自我调节内化程度显著增高。例如,笔者在对中学不同年级学生访谈时,提出“你怎么看老师和父母对自己学习的监督”。初中低年级的学生会偏向老师和父母对自己的监督很必要,可以帮助约束自己;而随着年级的增高,中学生更倾向于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认为内因是关键。
(二)目标设立更加长远
随着中学生认知和思维的不断发展成熟,中学生目光更加长远,从着眼于过去和当下到着眼于未来,从设立短期目标到设立长期目标。例如,笔者在对中学生访谈时发现,中学生目标不仅只着眼于短期目标(如:期末考試考出好名次),更为自己设立了长期的目标(如初一、高一新入学的学生会给自己设立目标高中和目标大学,会有对自己未来职业选择的思考)。
(三)目标导向性更加明确
中学生的目标较为单一,主要为学习方面的目标,仅部分学生有特长发展目标。因此,中学阶段的目标导向更加明确。中学生面临各项学业测评考试和中高考压力,主要目标为考出好名次、考入重点高中和理想的大学,为达到目标,学生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采取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计划、投入更多的学习时间等行动。 三、中学生意向性自我调节的影响因素
意向性自我调节概念的提出将近20年,我国围绕意向性自我调节及其影响因素展开了丰富的研究。意向性自我调节的影响因素涉及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的多方面因素。对于中学生群体,意向性自我调节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个人方面的影响因素主要涉及认知和大脑的发展、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控制力、自我反思能力、自身经验等层面。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问题解决等认知能力的发展促使青少年可以合理地判断当前所处情境并开始展望未来,通过设立短期、长期目标去激发行为动机,并付出努力去缩短实际水平与目标的差距。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发展,促使他们能够根据当前形势预测行为后果,通过自主调节行为做出能够达成目标的最佳选择。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逐渐增强。他们以自己的目标为导向,在目标的驱动下制定合理的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克服阻碍影响自我发展的各种因素,尤其是源于自身的一些缺点与不足。比如克服懒惰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控制自己不沉迷于游戏等,有意识调节与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更强。自我反思能力的发展,促进中学生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行为和学习效率,预测哪些目标是可以达成的,是帮助他们找到达成目标的最有效的方式。自身经验的正强化可以促使中学生摆脱消极影响,进而朝着积极的发展努力,从而促进意向性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
第二,环境方面的因素主要涉及主体包括父母、教师、大众传媒等。相关研究表明,父母对子女良好的教养方式可对青少年的目标选择和补偿调节起到促进作用。学校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积极导向的大众传媒,在青少年意向性自我调节的形成与发展中也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结语
个人发展的最大动力是内驱力,只有基于内在的、自觉的、自发的动力去调节行为才是最有建设性的。为提高个人发展水平而采取的外部措施固然有效,但个体是否去有效的利用外部资源才是关键。意向性自我调节水平高的学生,在教学资源匮乏的环境,仍然可以通过个人努力去获得更多优质资源。所以,在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和优质的教育资源之外,还应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提高中学生意向性自我调节水平,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让“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意向性自我调节既是目标导向的调节行为,也是未来导向的调节行为,对个体的长远发展更有意义。这种导向促使中学生自身成长的积极品质的养成,促进学生可以在发展中提高抗挫力、自制力、问题解决等能力的提升。通过自我调节可以完善个体自身的发展,预测未来的发展,意向性自我调节是中学生积极发展和自我教育的心理基础。意向性自我调节为理解中学生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指标,涉及中学生发展的学业、社会适应等各个领域,在中学生的积极发展、自主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中学阶段是意向性自我调节的关键期,意向性自我调节的可塑性,使意向性自我调节可以作为自主发展的一个可操作性指标,未来可以开发设计中学生意向性自我调节的干预方案,从而提高意向性自我调节水平,促进中学生的积极发展和自主发展,为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提供驱动力。
参考文献:
[1]王国霞,盖笑松.青少年期的意向性自我调节[J].心理科学进展,2001,(08):1158~1165.
[2]王国霞,李 涛,兰公瑞,盖笑松.青少年意向性自我调節特点的访谈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8,(10):11~14.
[3]刘芳晴.青少年意向性自我调节水平提升项目(GPS-r)的效果[D].东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2015.
[4]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6.
关键词:中学生;意向性自我调节;自主发展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18-0009-03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中,“自主发展”被列为六大学生核心素养之一。自主发展重在强调使学生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意向性自我调节,是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的重要概念和研究青少年积极发展的心理基础。简单来讲,就是个体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或者为促进自己的发展,而协调情境中的要求、资源和个体目标关系的一系列行动过程。意向性自我调节和自主发展都旨在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自己主动协调并管理自己的重要品质。意向性自我调节已提出近20年,大量的心理学研究显示意向性自我调节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意向性自我调节可作为自主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研究中学生的意向性自我调节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提高中学生意向性自我调节水平以促进中学生的自主发展。
一、意向性自我调节对中学生自主发展的意义
(一)意向性自我调节的内在涵义
意向性自我调节是指个体以增强个体功能或优化自我发展为目标,积极协调情境中的要求、资源与个体目标之间关系的一系列行动过程。意向性自我调节调控学生在学习等领域中如何为自己设立目标,如何调节协调当下所面对的要求、自己所掌握的资源和个体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而来影响自身的发展。比如,一个高中生高考目标是国内顶尖双一流大学,而其所在高中水平一般,学校教育资源不够充足,他会尽可能地去丰富自己的教育资源,如针对弱势科目上一对一辅导班、向名校学长寻求学习经验等方式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学业水平,直到考上心仪高校实现自己的目标;一个初中生喜欢弹吉他,他会通过购买书籍、观看教学视频学习,并充分练习,直到达到自己满意的吉他弹奏水平。这种个体对自身行为及协调学校、家庭、社会资源的能力称之为意向性自我调节能力。
意向性自我调节的操作性定义以SOC理论(selection、optimization and compensation)为基础,是个体有目的地通过目标选择、目标优化和目标补偿来积极协调自身发展需求与环境资源,以获得更好的机能和自我发展。目标选择,指的是个体对目标的选择,如在某一个阶段,个体的目标是提高学习成绩还是提升特长水平;目标优化,是指个体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有效行动,如为了提高小提琴演奏水平而选择拜访名师和延长练习时间等方法;目标补偿,指的是个体在为达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中遇到失败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运用资源来抵消损失,如一个学生由于发展特长影响了学业,而选择暂时放弃发展特长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和努力放在学习上来提升学业水平。
(二)意向性自我调节对中学生自主发展的影响
大量研究表明,意向性自我调节对中学生当下和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是中学生积极发展的心理基础。意向性自我调节与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呈显著正相关,并对个体未来的发展具有预测性。意向性自我调节指引中学生可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目标选择(如考入重点学校),制定完成目标的计划(如学习行动计划),拒绝阻碍目标完成的事情(如沉迷玩手机或网络游戏),采取有效的行动,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目标和发展目标。同时,意向性自我调节水平是可变化的、可培养的,中学生阶段的意向性自我调节具有可塑性。通过相关训练活动,目标选择、目标优化、目标补偿技能水平可以得到提高,从而使意向性自我调节水平得到提升。
二、中学生意向性自我调节的特点
整个中学阶段是人生的第二个十年,是意向性自我调节的关键期。这一阶段的学生生理结构、认知结构都逐渐发展成熟,与家人、老师、同学等人际关系发生新的变化,学校和社会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促使意向性自我调节在这一阶段迅速发展成熟,呈现与早期年龄段不同的发展变化特点,并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自我调节内化程度更高
中学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对自我的认识逐渐深刻,自主性不断增强。与早期注重外部标准相比,中学生在进行自我调节时更多的是从内在标准出发,意向性自我调节内化程度显著增高。例如,笔者在对中学不同年级学生访谈时,提出“你怎么看老师和父母对自己学习的监督”。初中低年级的学生会偏向老师和父母对自己的监督很必要,可以帮助约束自己;而随着年级的增高,中学生更倾向于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认为内因是关键。
(二)目标设立更加长远
随着中学生认知和思维的不断发展成熟,中学生目光更加长远,从着眼于过去和当下到着眼于未来,从设立短期目标到设立长期目标。例如,笔者在对中学生访谈时发现,中学生目标不仅只着眼于短期目标(如:期末考試考出好名次),更为自己设立了长期的目标(如初一、高一新入学的学生会给自己设立目标高中和目标大学,会有对自己未来职业选择的思考)。
(三)目标导向性更加明确
中学生的目标较为单一,主要为学习方面的目标,仅部分学生有特长发展目标。因此,中学阶段的目标导向更加明确。中学生面临各项学业测评考试和中高考压力,主要目标为考出好名次、考入重点高中和理想的大学,为达到目标,学生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采取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计划、投入更多的学习时间等行动。 三、中学生意向性自我调节的影响因素
意向性自我调节概念的提出将近20年,我国围绕意向性自我调节及其影响因素展开了丰富的研究。意向性自我调节的影响因素涉及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的多方面因素。对于中学生群体,意向性自我调节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个人方面的影响因素主要涉及认知和大脑的发展、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控制力、自我反思能力、自身经验等层面。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问题解决等认知能力的发展促使青少年可以合理地判断当前所处情境并开始展望未来,通过设立短期、长期目标去激发行为动机,并付出努力去缩短实际水平与目标的差距。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发展,促使他们能够根据当前形势预测行为后果,通过自主调节行为做出能够达成目标的最佳选择。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逐渐增强。他们以自己的目标为导向,在目标的驱动下制定合理的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克服阻碍影响自我发展的各种因素,尤其是源于自身的一些缺点与不足。比如克服懒惰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控制自己不沉迷于游戏等,有意识调节与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更强。自我反思能力的发展,促进中学生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行为和学习效率,预测哪些目标是可以达成的,是帮助他们找到达成目标的最有效的方式。自身经验的正强化可以促使中学生摆脱消极影响,进而朝着积极的发展努力,从而促进意向性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
第二,环境方面的因素主要涉及主体包括父母、教师、大众传媒等。相关研究表明,父母对子女良好的教养方式可对青少年的目标选择和补偿调节起到促进作用。学校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积极导向的大众传媒,在青少年意向性自我调节的形成与发展中也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结语
个人发展的最大动力是内驱力,只有基于内在的、自觉的、自发的动力去调节行为才是最有建设性的。为提高个人发展水平而采取的外部措施固然有效,但个体是否去有效的利用外部资源才是关键。意向性自我调节水平高的学生,在教学资源匮乏的环境,仍然可以通过个人努力去获得更多优质资源。所以,在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和优质的教育资源之外,还应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提高中学生意向性自我调节水平,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让“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意向性自我调节既是目标导向的调节行为,也是未来导向的调节行为,对个体的长远发展更有意义。这种导向促使中学生自身成长的积极品质的养成,促进学生可以在发展中提高抗挫力、自制力、问题解决等能力的提升。通过自我调节可以完善个体自身的发展,预测未来的发展,意向性自我调节是中学生积极发展和自我教育的心理基础。意向性自我调节为理解中学生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指标,涉及中学生发展的学业、社会适应等各个领域,在中学生的积极发展、自主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中学阶段是意向性自我调节的关键期,意向性自我调节的可塑性,使意向性自我调节可以作为自主发展的一个可操作性指标,未来可以开发设计中学生意向性自我调节的干预方案,从而提高意向性自我调节水平,促进中学生的积极发展和自主发展,为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提供驱动力。
参考文献:
[1]王国霞,盖笑松.青少年期的意向性自我调节[J].心理科学进展,2001,(08):1158~1165.
[2]王国霞,李 涛,兰公瑞,盖笑松.青少年意向性自我调節特点的访谈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8,(10):11~14.
[3]刘芳晴.青少年意向性自我调节水平提升项目(GPS-r)的效果[D].东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2015.
[4]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