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如何从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出发,在求真、求善、求美中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培育,是每一位政治教师不懈的追求。
一、求真,钻进教材,跳出教材
求真首先要带着学生钻进教材,学习新知。“真”是客观世界及其变化发展的规律,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人们求知的对象。“真知”是外界事物的真实反映。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忽视了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必要的讲授与训练,不善于引导学生去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那么素质教育就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此,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必须加强对一些活性知识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社会案例入手,尤其注重列举一些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的真实材料,包括国内外重大时事、本地区所发生的事件以及实物、图片等材料,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理解、接受教材内容。教师只有带领学生以求真务实的态度钻研教材,以科学有效的方法学习教材,才能保证学生准确无误地掌握各类科学理论知识。
求真更重要的是跳出教材,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善于“挑剔”甚至“批判”一些知识,跳出教材,就是鼓励学生不迷信教材,不迷信教师以及各种现成的答案,努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品质。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向教材或教师挑战是常见的事。比如,有的学生提出,教材中“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确定国家的大政方针,制定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这话是错误的,这种表述等于承认我国有许多立法机关。还有的学生提出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的教材怎么能回避劳动力商品呢?不管这些看法是否偏颇,但其中也包含着一些真知灼见。教师要通过辩论,引导学生去理性思考。同时,师生双方都能感受到一种思想交锋的酣畅淋漓和精神交流的兴奋与愉悦。
事实证明,我们只有真正做到既钻进教材又跳出教材;既努力学习又善于批判,才能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反复的“求真”过程中逐渐得以提高。
二、求善,贴近学生,走近学生的心灵
如果说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求真”是为了教给学生必要的法律、经济、哲学、政治等基础知识,培养他们勇于探索问题的能力,那么“求美”则是要求学生运用其真实的生活体验去感知和领悟所学知识中蕴含着的“善”,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完善自己的人格,并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人生。因此,作为政治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导他们学会做人。
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学生,他们可以出口成章地背诵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但在日常行为上却满口脏话而毫不顾忌;他们可以从流利表述“个人与集体、国家”的关系,但对于班级、学校、国家的利益却置之不问。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他们对世态、世事、世情的局部感性评价,模糊了他们还未完全确立的善恶标准。这就需要教师把“求善”视作对教学内容的剖析过程,精心组织学生对知识、原理、观点进行深入透彻的剖析,将隐含于其中的点点滴滴的“善”如春风细雨般渗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碰撞那“善”的火花,让火花在学生心中燃起熊熊烈火。求善的过程需要智力因素的参与,更应有非智力因素,特别是情感的共鸣。可见,教师不只是人类知识的传播者,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学生,懂得怎样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并帮助他们去发展和完善个性。
三、求美,注重熏陶展示魅力
求美是道德的要求,也是创造的动力。它是在求真和求善的基础上,做出判断的一个认识活动。在美的熏陶下,人们容易出现愉悦、惬意、昂扬的情感体验,人的求知欲望愈迫切,精力集中度愈高,大脑运作加速而且有序,因而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技巧,讲究教育艺术,努力营造“美”的情境,充分展示“美”的魅力,以美言、美理、美行去感召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思想政治课逻辑的严谨、结构的精巧、意蕴的深邃、言辞的妙趣,使学生随时陶醉于世人的理想、道德、情操、行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美妙之中。
这样,一旦思想政治课美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它就成了美的熏陶课,学生自会迷恋学习,勤于学习。不仅可以促进政治课整体效能的提高,还能借此净化学生浮躁的心灵,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激发他们昂扬的斗志。一旦学生切实懂得了什么是高尚与卑劣,什么是光荣与耻辱,他们就会努力去改变丑恶的东西,追求美好的目标。这样,对美的浓厚兴趣和执著追求,也就成了他们进取的催化剂和创造的内驱力。
总而言之,“真”是思想政治课的基石,“善”是它的灵魂,“美”是其最高境界。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以纯洁的心灵,理性的判断,敢于鞭策假、恶、丑,不断追求真、善、美。学生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科学知识,健康向上的情操,明是非、辨美丑的能力,才能真正热爱生活,向往未来,锐意进取,学有所成,奉献社会。
一、求真,钻进教材,跳出教材
求真首先要带着学生钻进教材,学习新知。“真”是客观世界及其变化发展的规律,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人们求知的对象。“真知”是外界事物的真实反映。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忽视了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必要的讲授与训练,不善于引导学生去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那么素质教育就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此,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必须加强对一些活性知识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社会案例入手,尤其注重列举一些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的真实材料,包括国内外重大时事、本地区所发生的事件以及实物、图片等材料,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理解、接受教材内容。教师只有带领学生以求真务实的态度钻研教材,以科学有效的方法学习教材,才能保证学生准确无误地掌握各类科学理论知识。
求真更重要的是跳出教材,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善于“挑剔”甚至“批判”一些知识,跳出教材,就是鼓励学生不迷信教材,不迷信教师以及各种现成的答案,努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品质。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向教材或教师挑战是常见的事。比如,有的学生提出,教材中“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确定国家的大政方针,制定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这话是错误的,这种表述等于承认我国有许多立法机关。还有的学生提出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的教材怎么能回避劳动力商品呢?不管这些看法是否偏颇,但其中也包含着一些真知灼见。教师要通过辩论,引导学生去理性思考。同时,师生双方都能感受到一种思想交锋的酣畅淋漓和精神交流的兴奋与愉悦。
事实证明,我们只有真正做到既钻进教材又跳出教材;既努力学习又善于批判,才能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反复的“求真”过程中逐渐得以提高。
二、求善,贴近学生,走近学生的心灵
如果说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求真”是为了教给学生必要的法律、经济、哲学、政治等基础知识,培养他们勇于探索问题的能力,那么“求美”则是要求学生运用其真实的生活体验去感知和领悟所学知识中蕴含着的“善”,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完善自己的人格,并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人生。因此,作为政治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导他们学会做人。
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学生,他们可以出口成章地背诵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但在日常行为上却满口脏话而毫不顾忌;他们可以从流利表述“个人与集体、国家”的关系,但对于班级、学校、国家的利益却置之不问。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他们对世态、世事、世情的局部感性评价,模糊了他们还未完全确立的善恶标准。这就需要教师把“求善”视作对教学内容的剖析过程,精心组织学生对知识、原理、观点进行深入透彻的剖析,将隐含于其中的点点滴滴的“善”如春风细雨般渗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碰撞那“善”的火花,让火花在学生心中燃起熊熊烈火。求善的过程需要智力因素的参与,更应有非智力因素,特别是情感的共鸣。可见,教师不只是人类知识的传播者,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学生,懂得怎样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并帮助他们去发展和完善个性。
三、求美,注重熏陶展示魅力
求美是道德的要求,也是创造的动力。它是在求真和求善的基础上,做出判断的一个认识活动。在美的熏陶下,人们容易出现愉悦、惬意、昂扬的情感体验,人的求知欲望愈迫切,精力集中度愈高,大脑运作加速而且有序,因而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技巧,讲究教育艺术,努力营造“美”的情境,充分展示“美”的魅力,以美言、美理、美行去感召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思想政治课逻辑的严谨、结构的精巧、意蕴的深邃、言辞的妙趣,使学生随时陶醉于世人的理想、道德、情操、行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美妙之中。
这样,一旦思想政治课美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它就成了美的熏陶课,学生自会迷恋学习,勤于学习。不仅可以促进政治课整体效能的提高,还能借此净化学生浮躁的心灵,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激发他们昂扬的斗志。一旦学生切实懂得了什么是高尚与卑劣,什么是光荣与耻辱,他们就会努力去改变丑恶的东西,追求美好的目标。这样,对美的浓厚兴趣和执著追求,也就成了他们进取的催化剂和创造的内驱力。
总而言之,“真”是思想政治课的基石,“善”是它的灵魂,“美”是其最高境界。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以纯洁的心灵,理性的判断,敢于鞭策假、恶、丑,不断追求真、善、美。学生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科学知识,健康向上的情操,明是非、辨美丑的能力,才能真正热爱生活,向往未来,锐意进取,学有所成,奉献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