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目的是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学习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通过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操作、实践、调查研究、收集处理信息、合作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长久地保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一、运用情境探究法,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的,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在心理状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都要由学习动机激发和维持。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中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通过情境或提出问题、或展现冲突、或揭示矛盾,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进而形成内在动机,如在教学《繁星》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观看夜晚星星的多媒体图片。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接着问:观看了繁星你有哪些感受?生畅所欲言,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再让学生看书,比较一下,你的感受与巴金的感受有没有不同?学生的探究欲立刻被激发出来,于是迅速地进行探究,或读、或画、或记、或低头沉思、或与人交流。又如《离别的礼物》的最后写彼得说:把毛毯“剪成两半”,“一半足够送走一个老头,省下一半,留着以后会用得着的”,后来大家都哭了。彼得为什么这样说?他又为什么哭?作为同龄人,假如是你,你会怎样做呢?这些问题的设置,立刻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
二、运用问题探究法,培养自主探索精神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能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勇于提出疑问,一开始,学生的问题可能很浅显,甚至可笑,但教师不能责备或讽刺,而要鼓励和引导,使他们初步养成良好的提问习惯。然后慢慢地教会他们如何提问: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循。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对标题进行质疑;对矛盾处进行质疑;对篇章中的详略安排、叙述顺序的变化、标点符号进行质疑;甚至对课文插图进行质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只要学生在知识拓展范围内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价值,教师便应大力表扬和赞赏,应积极引导、启发他们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三、运用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探究
古人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活动和交往是发展的源泉。”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较快,伙伴间有效合作,不仅能提高学习质量,而且能促进学生知识的有效更新,更是学生适应社会的一种重要本领,使学生终身受用。合作学习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是一个交往过程。在小组或团队中合作学习,可以互相启发,互相激励,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在小组学习时,教师应深入各合作小组中,真正担当起参与者、指导者、促进者。教师只有亲自参与到各合作小组中,才能贴近学生,才能随时关注和掌握小组合作的焦点、认知的进程、合作的效果等问题,以便及时进行调控,同时给予巧妙的点拨与导向。语文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在合作中掌握探究方法,在合作中积累探究经验,在合作中形成探究成果,在合作中扩大探究领域,在合作中发展探究能力、增强探究意识、养成探究习惯。一般来说,学生的合作学习内容应根据课文的重点、难点、学生的疑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当然,到底该选择怎样的话题让学生合作学习,应根据具体的内容来决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四、挖掘课程资源,开放探究性学习的空间和时间
探究性学习由于关键问题思维的空间大,实践性强,开放性程度大,因此,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为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自主性的发挥提供比较充足的时间和开阔的空间,在探究性学习中一定要开放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充分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拓展课程空间,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在语文教学中,只要老师肯动脑、多用心,注重学生的质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学校和学生所拥有的课程资源,那么,语文探究性学习必将会顺利地进行下去,语文教学必将“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充满着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要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感受人生的精彩。
参考文献:
[1]语文课堂标准.
[2]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第一版).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一、运用情境探究法,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的,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在心理状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都要由学习动机激发和维持。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中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通过情境或提出问题、或展现冲突、或揭示矛盾,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进而形成内在动机,如在教学《繁星》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观看夜晚星星的多媒体图片。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接着问:观看了繁星你有哪些感受?生畅所欲言,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再让学生看书,比较一下,你的感受与巴金的感受有没有不同?学生的探究欲立刻被激发出来,于是迅速地进行探究,或读、或画、或记、或低头沉思、或与人交流。又如《离别的礼物》的最后写彼得说:把毛毯“剪成两半”,“一半足够送走一个老头,省下一半,留着以后会用得着的”,后来大家都哭了。彼得为什么这样说?他又为什么哭?作为同龄人,假如是你,你会怎样做呢?这些问题的设置,立刻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
二、运用问题探究法,培养自主探索精神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能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勇于提出疑问,一开始,学生的问题可能很浅显,甚至可笑,但教师不能责备或讽刺,而要鼓励和引导,使他们初步养成良好的提问习惯。然后慢慢地教会他们如何提问: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循。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对标题进行质疑;对矛盾处进行质疑;对篇章中的详略安排、叙述顺序的变化、标点符号进行质疑;甚至对课文插图进行质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只要学生在知识拓展范围内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价值,教师便应大力表扬和赞赏,应积极引导、启发他们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三、运用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探究
古人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活动和交往是发展的源泉。”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较快,伙伴间有效合作,不仅能提高学习质量,而且能促进学生知识的有效更新,更是学生适应社会的一种重要本领,使学生终身受用。合作学习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是一个交往过程。在小组或团队中合作学习,可以互相启发,互相激励,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在小组学习时,教师应深入各合作小组中,真正担当起参与者、指导者、促进者。教师只有亲自参与到各合作小组中,才能贴近学生,才能随时关注和掌握小组合作的焦点、认知的进程、合作的效果等问题,以便及时进行调控,同时给予巧妙的点拨与导向。语文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在合作中掌握探究方法,在合作中积累探究经验,在合作中形成探究成果,在合作中扩大探究领域,在合作中发展探究能力、增强探究意识、养成探究习惯。一般来说,学生的合作学习内容应根据课文的重点、难点、学生的疑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当然,到底该选择怎样的话题让学生合作学习,应根据具体的内容来决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四、挖掘课程资源,开放探究性学习的空间和时间
探究性学习由于关键问题思维的空间大,实践性强,开放性程度大,因此,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为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自主性的发挥提供比较充足的时间和开阔的空间,在探究性学习中一定要开放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充分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拓展课程空间,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在语文教学中,只要老师肯动脑、多用心,注重学生的质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学校和学生所拥有的课程资源,那么,语文探究性学习必将会顺利地进行下去,语文教学必将“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充满着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要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感受人生的精彩。
参考文献:
[1]语文课堂标准.
[2]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