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踝关节是人体的重要关节,承受了人体上身的主要力量,尤其对于散打、跆拳道运动来说,体重加上人体落地或者起跳以及其他非规则运动产生的加速力,踝关节受到的力就更加的巨大以及多变,加上踝关节本身特殊的结构,造成踝关节受伤的几率相对较大。本研究试图通过ISOMED2000等速测试系统的Stat.-Coord训练模式对陕西省优秀跆拳道、散打运动员的下肢力量进行训练并得到其训练前后的力量特征指标,希望通过实际的训练效果为陕西省跆拳道运动员进行力量训练提供一种新的训练手段,为该省跆拳道运动进一步的发展进行一定的探索。
关键词:踝关节 ISOMED2000等速测试系统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陕西省优秀跆拳道、散打队员24名队员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其中12名采用ISOMED2000等速测试系统进行踝关节的力量训练;另外12名队员进行传统的踝关节肌肉力量训练。
两组受试者的身高、体重、年龄、级别无显著性差异。
1.2 训练安排
对24名队员进行随机分组。其中12名队员按照传统情况进行2个月的训练,称为对照组;另外12名除了传统的力量训练,还进踝的Stat.-Coord模式训练,称为实验组。
传统的力量主要包含训练的主要措施:循环力量(45%-55%)训练8站*15*3,(逐渐缩短练习时间和间歇时间),练习内容是高拉杠铃,卧推,负重半蹲起,俯卧屈腿,坐姿提踵,跪姿单臂拉壶铃,硬拉杠铃,俯卧跪起;核心力量训练6动作*40秒*3组[1]。Stat.-Coord模式训练,严格等速2000的实验手册的要求进行。
1.3 测试
采用 ISOMED2000膝、踝关节测试方案,严格按照实验手册规定的方法进行固定和测试。令被试者做充分准备活动,以便测试数据准确和避免肌肉拉伤。
2 结果
踝关节测试结果:
表1可以看出,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内、外翻相对峰力矩及背屈相对峰力矩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外翻相对功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实验前后实验组的相对峰力矩显著增加,说明传统训练结合等速训练模式对于运动员的踝关节内外翻向心力量增长均具有显著地效果。实验前后对照组的踝关节的内外翻肌群的相对峰力矩虽有一定的增加,但是不具有显著性差异。
3 分析与讨论
踝关节的稳定与韧带的关系密切。踝关节外侧有外侧韧带加固,它起自外踝,分三束止于距骨前外侧、外侧和距骨后方,被分别称为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和距腓后韧带。外侧韧带是踝部最薄弱的韧带,也是着陆过程较易损伤到的结构。踝关节内侧有强大而坚韧的三角韧带加固。三角韧带的解剖结构多而细小,其维持关节生物力学稳定的机制复杂[2]。根据踝关节的该特点,加强踝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对于提高踝关节的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表1可以看出,随着测试角速度的增加,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内外翻的相对峰值力矩均在减小,产生这种显现的主要原因在于:肌肉收缩速度不同,中枢神经对肌肉类型的激活程度不同,在等速向心低速状态下,由于肌肉工作时间长,肌肉中的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均被神经激活,这样参与活动的肌群能够达到较高的激活状态,产生较大肌力,表现出的肌力矩峰值较大;在等速向心高速状态下,由于肌肉工作时间短,神经可能仅激活肌肉中的快肌纤维,参与活动肌群的肌肉可能未完全被激活,因此产生肌力较小,肌力矩峰值也会随之下降[3-6]。
表1还可以看出,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内、外翻相对峰力矩及背屈相对峰力矩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外翻相对功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实验前后实验组的相对峰力矩显著增加,说明传统训练结合等速训练模式对于运动员的踝关节内外翻向心力量增长均具有显著地效果。实验前后对照组的踝关节的内外翻肌群的相对峰力矩虽有一定的增加,但是不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该模式的力量训练对于提高踝关节内外翻的向心力量具有很大帮助。
踝关节内外翻的向心力量的提高,说明其周围力量增加非常的明显,也证明了实验组的力量训练模式具有很好的作用。
这与实验组的力量训练的特点有关,该模式首先可以测试出踝关节在正常的关节活动范围内进行背伸和跖屈、以及内翻和外翻时所产生的最大力量,根据此力量值,该模式为受训练者提供在最大力量范围内的多变的、连续的、不确定的外加负荷,受训队员在进行力量训练时需要对这种不断变换的外加负荷进行对抗,以保证踝关节的活动范围在其正常的范围内,如踝关节的运动范围超出其正常范围时,该仪器的自有程序以及机械限位会保证踝关节不偏离正常位置,以保证踝关节的安全。因此使用ISOMED2000等速测试系统进行踝关节的力量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传统训练的不足。如训练负荷可以比较接近踝关节的周围肌群的最大负荷,同时提供了踝关节进行内、外翻时的力量训练,以及该模式提供的负荷是“突然的”、“连续的”、“不可预测的”,这种训练模式也尽可能多的接近了踝关节在运动中所面临的真实情况,因此通过该模式进行踝关节的稳定性训练,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4 结论
两种力量训练方法对于受试队员的踝关节内外翻的向心力量有所增加,但是实验组的力量训练模式对于提高其踝关节的向心力量具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膝关节向心力量有一定的提高,但是不具有显著地差异。
参考文献:
[1]彭召方,范安辉.我国优秀跆拳道运动员力量训练探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08):66-72.
[2]崔松超.体育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新进展[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08):139-140.
[3]屈建华.优秀水球运动员膝关节肌群等速向心收缩力量特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5):643-644.
[4]杨静宜,赖柳明.肌肉离心收缩研究现状综述[J].体育科学,1991,11(6):32-35.
[5]王清.我国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诊断和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建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2004:38-39.
[6]姚俊,秦鸿飞.游泳运动员不同速度下膝关节的力量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4):38-39.
课题项目:
课题为西安体育学院院管资助课题:课题类别,一般项目,07号。
作者简介:
李小生(1980-),男,西安体育学院健康科学系教师,研究方向:运动生物力学。
关键词:踝关节 ISOMED2000等速测试系统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陕西省优秀跆拳道、散打队员24名队员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其中12名采用ISOMED2000等速测试系统进行踝关节的力量训练;另外12名队员进行传统的踝关节肌肉力量训练。
两组受试者的身高、体重、年龄、级别无显著性差异。
1.2 训练安排
对24名队员进行随机分组。其中12名队员按照传统情况进行2个月的训练,称为对照组;另外12名除了传统的力量训练,还进踝的Stat.-Coord模式训练,称为实验组。
传统的力量主要包含训练的主要措施:循环力量(45%-55%)训练8站*15*3,(逐渐缩短练习时间和间歇时间),练习内容是高拉杠铃,卧推,负重半蹲起,俯卧屈腿,坐姿提踵,跪姿单臂拉壶铃,硬拉杠铃,俯卧跪起;核心力量训练6动作*40秒*3组[1]。Stat.-Coord模式训练,严格等速2000的实验手册的要求进行。
1.3 测试
采用 ISOMED2000膝、踝关节测试方案,严格按照实验手册规定的方法进行固定和测试。令被试者做充分准备活动,以便测试数据准确和避免肌肉拉伤。
2 结果
踝关节测试结果:
表1可以看出,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内、外翻相对峰力矩及背屈相对峰力矩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外翻相对功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实验前后实验组的相对峰力矩显著增加,说明传统训练结合等速训练模式对于运动员的踝关节内外翻向心力量增长均具有显著地效果。实验前后对照组的踝关节的内外翻肌群的相对峰力矩虽有一定的增加,但是不具有显著性差异。
3 分析与讨论
踝关节的稳定与韧带的关系密切。踝关节外侧有外侧韧带加固,它起自外踝,分三束止于距骨前外侧、外侧和距骨后方,被分别称为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和距腓后韧带。外侧韧带是踝部最薄弱的韧带,也是着陆过程较易损伤到的结构。踝关节内侧有强大而坚韧的三角韧带加固。三角韧带的解剖结构多而细小,其维持关节生物力学稳定的机制复杂[2]。根据踝关节的该特点,加强踝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对于提高踝关节的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表1可以看出,随着测试角速度的增加,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内外翻的相对峰值力矩均在减小,产生这种显现的主要原因在于:肌肉收缩速度不同,中枢神经对肌肉类型的激活程度不同,在等速向心低速状态下,由于肌肉工作时间长,肌肉中的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均被神经激活,这样参与活动的肌群能够达到较高的激活状态,产生较大肌力,表现出的肌力矩峰值较大;在等速向心高速状态下,由于肌肉工作时间短,神经可能仅激活肌肉中的快肌纤维,参与活动肌群的肌肉可能未完全被激活,因此产生肌力较小,肌力矩峰值也会随之下降[3-6]。
表1还可以看出,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内、外翻相对峰力矩及背屈相对峰力矩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外翻相对功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实验前后实验组的相对峰力矩显著增加,说明传统训练结合等速训练模式对于运动员的踝关节内外翻向心力量增长均具有显著地效果。实验前后对照组的踝关节的内外翻肌群的相对峰力矩虽有一定的增加,但是不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该模式的力量训练对于提高踝关节内外翻的向心力量具有很大帮助。
踝关节内外翻的向心力量的提高,说明其周围力量增加非常的明显,也证明了实验组的力量训练模式具有很好的作用。
这与实验组的力量训练的特点有关,该模式首先可以测试出踝关节在正常的关节活动范围内进行背伸和跖屈、以及内翻和外翻时所产生的最大力量,根据此力量值,该模式为受训练者提供在最大力量范围内的多变的、连续的、不确定的外加负荷,受训队员在进行力量训练时需要对这种不断变换的外加负荷进行对抗,以保证踝关节的活动范围在其正常的范围内,如踝关节的运动范围超出其正常范围时,该仪器的自有程序以及机械限位会保证踝关节不偏离正常位置,以保证踝关节的安全。因此使用ISOMED2000等速测试系统进行踝关节的力量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传统训练的不足。如训练负荷可以比较接近踝关节的周围肌群的最大负荷,同时提供了踝关节进行内、外翻时的力量训练,以及该模式提供的负荷是“突然的”、“连续的”、“不可预测的”,这种训练模式也尽可能多的接近了踝关节在运动中所面临的真实情况,因此通过该模式进行踝关节的稳定性训练,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4 结论
两种力量训练方法对于受试队员的踝关节内外翻的向心力量有所增加,但是实验组的力量训练模式对于提高其踝关节的向心力量具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膝关节向心力量有一定的提高,但是不具有显著地差异。
参考文献:
[1]彭召方,范安辉.我国优秀跆拳道运动员力量训练探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08):66-72.
[2]崔松超.体育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新进展[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08):139-140.
[3]屈建华.优秀水球运动员膝关节肌群等速向心收缩力量特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5):643-644.
[4]杨静宜,赖柳明.肌肉离心收缩研究现状综述[J].体育科学,1991,11(6):32-35.
[5]王清.我国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诊断和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建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2004:38-39.
[6]姚俊,秦鸿飞.游泳运动员不同速度下膝关节的力量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4):38-39.
课题项目:
课题为西安体育学院院管资助课题:课题类别,一般项目,07号。
作者简介:
李小生(1980-),男,西安体育学院健康科学系教师,研究方向:运动生物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