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是未来社会的高素质建设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力军,是文明礼仪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学校教育以德育为先,因而学校的品德教育应重视礼仪教育。礼仪教育必须纳入到学校德育活动之中,使德育开展得更为有效。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历代的当政者以及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对青少年的礼仪教育,
荀子就曾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孔子也曾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并强调“不学礼,无以立”。可见礼仪教育不仅对于一个国家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对于一个人来说,它是立足社会,成就事业和获得美好人生的基本条件。
在现代社会,虽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综合国力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在评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时,通常是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人们的言行举止、文明习惯所体现的公民素质与精神面貌人手的。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讲,礼仪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及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从公民个体的角度说,礼仪是一个人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面貌和文化教养的综合反映。通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对礼仪运用的程度,可以看出其教养的高低、文明的程度和道德的水准。
世界上许多国家始终把建设现代化与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推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大力开展对国民的礼仪教育,为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例如,新加坡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伴随经济的飞速发展,道德出现危机,李光耀总理及时提出,要把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富而有礼”的国家;80年代初,他又进一步把“仁、智、勇、义、礼、信”确定为中学《儒家伦理》课的重要内容,把“忠、孝、仁、爱、札、义、廉、耻”作为政府必须贯彻的“治国之纲”;90年代新加坡政府又发表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进一步提出了树立“敬业乐群、勤劳进取、廉洁奉公、讲求效率”的新加坡精神。
礼仪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知识、有道德、爱劳动、守纪律的一代新人,使他们将来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建设者。然而,近年来学生礼仪失范的现象却日益严重。小至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大至行为放荡,甚至触犯法律。在学校,相当一些学生不懂礼让,目无师长,在教室大吵大嚷,甚至对同学恶语相加;在集体活动中表现为不合群,任性霸道;在公共场所,不守规则,随心所欲,恣意妄为;在家里,不懂得尊重和孝敬长辈,唯我独尊,颐指气使……这种现象让人担忧: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美誉能否在这一代继续传承?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学生礼仪缺失是其主要原因。
一是学校对礼仪教育不够重视,降低了青少年学习礼仪的热情。学校是传播文明的重要场所,在普及礼仪知识、增强伦理教育、传播现代文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起着积极作用。但从目前实际状况看,在我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只注重书本知识,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德育的内容理解狭隘,把礼仪教育排斥在外。学习成绩是否优秀几乎成了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导致学生面对社会独自处理问题的时候茫然不知所措,表现出极端的个人主义。
二是家庭教育失误,严重影响了学生礼仪素养的形成。家庭教育主要来自良好的家风和正确的教育观念。只有具备了高尚健康和谐的家风才有可能培养出品德高尚、礼仪周全、心理健康、行为规范的孩子。这取决于家长本身的文化素养和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今天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没有兄弟姐妹,无法建立兄弟姐妹间的伙伴关系,无形中造成了孩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相当多的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教育孩子以礼待人,使孩子的行为举止过于放纵,不懂礼让,不懂个人对家人、他人及所在团体、社会应有的责任,更不懂得关爱和感恩。
礼仪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引导学生自觉地把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道德实践的过程。开展礼仪教育是德育的基础任务,也是行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要制订严明的礼仪常规,养成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要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要引导公民增强礼仪、礼节、礼貌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因此,礼仪教育要想得到实效,必须制定出详细、具体、严明的礼仪常规。礼仪常规要求越具体,越有利于学生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要让学生养成礼仪习惯,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在什么场合应当怎么做。比如,在人际交往方面,如何正确运用“微笑、鞠躬、握手、鼓掌、右行礼让、立正敬礼”等礼貌体态;怎样做到“居处必恭”,怎样做到“步立必正”,怎样做到“衣冠必整”等等,要制订得明白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学生对照训练,也便于教师、家长检查监督。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道德规范和礼仪行为的养成贯穿于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体现在日常行为的各方面。从“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等方面做起,学会尊重他人,完善自己。
二是要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礼仪文化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文明习惯。礼仪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仅仅从理论上进行规范和引导,这只是让学生在理论上进入了知礼这一步,还不能够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做到守礼。礼仪教育要取得成效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要让学生在各种社会实践中理解礼仪知识和规范。可以通过开设兴趣班,或是以培训的方式出现,使其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在这里得到验证;也可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通过组织开展礼仪知识竞赛和礼仪实践活动,在校园中营造文明氛围,加强学生的礼仪修养,如开展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来弘扬文明礼貌之风,利用小品来讽刺不文明行为;学生会可利用校园广播站、校报等展示名人礼仪修养轶事,树立礼仪榜样;聘请礼仪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举办礼仪讲座;发挥网络优势,鼓励德育教师设立个人网页,采取网上聊天、论坛、咨询等形式,进行网上礼仪修养教育。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共活动,不断积累礼仪实践经验。
三是要建立家校一体化的礼仪教育网络。《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的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要在家庭生活中,通过每个成员良好的言行举止,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形成良好的家风。”家庭是人才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在家庭中,父母和子女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血缘关系,有着“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颜氏家训·序致》)的教育优势,从人与人的关系来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最亲近,父母的教育要求更易为子女接受。因此,学校的礼仪教育必须与家庭紧密结合,礼仪教育要延伸到家庭中去。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让家长及时知道学校各阶段对学生的礼仪行为方面的训练要求,并要求家长自己也要按学校的礼仪要求去做,给子女作出表率,让学生在家庭和谐的礼仪环境熏陶中潜移默化,成长为一个懂礼仪、讲礼貌的好公民。
参考文献
[1]李树青,甘玲,礼仪教育:增强德育有效性的重要环节,现代教育科学,2008(7)
[2]李炎,明礼:构建和谐校园的道德维度,理论月刊,2008(7)
[3]王慧玲,论礼仪教育对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理论月刊,2005(8)
[4]沈河清,学校德育应重视礼仪教育,中国教育学刊,2008(6)
(责任编辑 关燕云)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历代的当政者以及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对青少年的礼仪教育,
荀子就曾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孔子也曾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并强调“不学礼,无以立”。可见礼仪教育不仅对于一个国家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对于一个人来说,它是立足社会,成就事业和获得美好人生的基本条件。
在现代社会,虽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综合国力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在评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时,通常是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人们的言行举止、文明习惯所体现的公民素质与精神面貌人手的。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讲,礼仪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及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从公民个体的角度说,礼仪是一个人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面貌和文化教养的综合反映。通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对礼仪运用的程度,可以看出其教养的高低、文明的程度和道德的水准。
世界上许多国家始终把建设现代化与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推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大力开展对国民的礼仪教育,为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例如,新加坡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伴随经济的飞速发展,道德出现危机,李光耀总理及时提出,要把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富而有礼”的国家;80年代初,他又进一步把“仁、智、勇、义、礼、信”确定为中学《儒家伦理》课的重要内容,把“忠、孝、仁、爱、札、义、廉、耻”作为政府必须贯彻的“治国之纲”;90年代新加坡政府又发表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进一步提出了树立“敬业乐群、勤劳进取、廉洁奉公、讲求效率”的新加坡精神。
礼仪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知识、有道德、爱劳动、守纪律的一代新人,使他们将来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建设者。然而,近年来学生礼仪失范的现象却日益严重。小至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大至行为放荡,甚至触犯法律。在学校,相当一些学生不懂礼让,目无师长,在教室大吵大嚷,甚至对同学恶语相加;在集体活动中表现为不合群,任性霸道;在公共场所,不守规则,随心所欲,恣意妄为;在家里,不懂得尊重和孝敬长辈,唯我独尊,颐指气使……这种现象让人担忧: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美誉能否在这一代继续传承?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学生礼仪缺失是其主要原因。
一是学校对礼仪教育不够重视,降低了青少年学习礼仪的热情。学校是传播文明的重要场所,在普及礼仪知识、增强伦理教育、传播现代文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起着积极作用。但从目前实际状况看,在我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只注重书本知识,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德育的内容理解狭隘,把礼仪教育排斥在外。学习成绩是否优秀几乎成了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导致学生面对社会独自处理问题的时候茫然不知所措,表现出极端的个人主义。
二是家庭教育失误,严重影响了学生礼仪素养的形成。家庭教育主要来自良好的家风和正确的教育观念。只有具备了高尚健康和谐的家风才有可能培养出品德高尚、礼仪周全、心理健康、行为规范的孩子。这取决于家长本身的文化素养和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今天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没有兄弟姐妹,无法建立兄弟姐妹间的伙伴关系,无形中造成了孩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相当多的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教育孩子以礼待人,使孩子的行为举止过于放纵,不懂礼让,不懂个人对家人、他人及所在团体、社会应有的责任,更不懂得关爱和感恩。
礼仪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引导学生自觉地把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道德实践的过程。开展礼仪教育是德育的基础任务,也是行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要制订严明的礼仪常规,养成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要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要引导公民增强礼仪、礼节、礼貌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因此,礼仪教育要想得到实效,必须制定出详细、具体、严明的礼仪常规。礼仪常规要求越具体,越有利于学生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要让学生养成礼仪习惯,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在什么场合应当怎么做。比如,在人际交往方面,如何正确运用“微笑、鞠躬、握手、鼓掌、右行礼让、立正敬礼”等礼貌体态;怎样做到“居处必恭”,怎样做到“步立必正”,怎样做到“衣冠必整”等等,要制订得明白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学生对照训练,也便于教师、家长检查监督。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道德规范和礼仪行为的养成贯穿于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体现在日常行为的各方面。从“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等方面做起,学会尊重他人,完善自己。
二是要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礼仪文化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文明习惯。礼仪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仅仅从理论上进行规范和引导,这只是让学生在理论上进入了知礼这一步,还不能够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做到守礼。礼仪教育要取得成效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要让学生在各种社会实践中理解礼仪知识和规范。可以通过开设兴趣班,或是以培训的方式出现,使其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在这里得到验证;也可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通过组织开展礼仪知识竞赛和礼仪实践活动,在校园中营造文明氛围,加强学生的礼仪修养,如开展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来弘扬文明礼貌之风,利用小品来讽刺不文明行为;学生会可利用校园广播站、校报等展示名人礼仪修养轶事,树立礼仪榜样;聘请礼仪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举办礼仪讲座;发挥网络优势,鼓励德育教师设立个人网页,采取网上聊天、论坛、咨询等形式,进行网上礼仪修养教育。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共活动,不断积累礼仪实践经验。
三是要建立家校一体化的礼仪教育网络。《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的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要在家庭生活中,通过每个成员良好的言行举止,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形成良好的家风。”家庭是人才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在家庭中,父母和子女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血缘关系,有着“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颜氏家训·序致》)的教育优势,从人与人的关系来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最亲近,父母的教育要求更易为子女接受。因此,学校的礼仪教育必须与家庭紧密结合,礼仪教育要延伸到家庭中去。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让家长及时知道学校各阶段对学生的礼仪行为方面的训练要求,并要求家长自己也要按学校的礼仪要求去做,给子女作出表率,让学生在家庭和谐的礼仪环境熏陶中潜移默化,成长为一个懂礼仪、讲礼貌的好公民。
参考文献
[1]李树青,甘玲,礼仪教育:增强德育有效性的重要环节,现代教育科学,2008(7)
[2]李炎,明礼:构建和谐校园的道德维度,理论月刊,2008(7)
[3]王慧玲,论礼仪教育对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理论月刊,2005(8)
[4]沈河清,学校德育应重视礼仪教育,中国教育学刊,2008(6)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