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学生健康现状
2005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对16省(区、直辖市)超过18万的大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教体艺〔2005〕6号),与2002年相比,60%左右的年龄组超重及肥胖检出率继续呈上升趋势,学生的爆发力、力量等素质继续呈下降趋势;反映身体柔韧性的坐位体前屈水平与2002年相比,有60%的年龄组出现下降;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
与城市学生营养过剩,肥胖率呈上升趋势相反,农村学生在身高、体重等指标上均低于城市学生,特别是贫困地区学生其生存现状、营养状况堪忧。中国发展基金会、贫困地区寄宿制学校儿童营养改善项目组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以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平均标准为参照依据,随机抽查了西部四省区10~13岁年龄段学生1458名,受调查的孩子中,10岁年龄组平均体重低3公斤,13岁年龄组中男女生体重分别低10公斤和7公斤,男女寄宿生身高分别比2005年农村学生平均身高低11厘米和9厘米。调查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农村学生发育迟缓已是不争的事实。同时,针对农村贫困学生营养状况的调查报告也表明,贫困地区学生营养摄入严重不足,维生素C的摄入量几乎为零,生长迟缓率近12%,72%被调查的寄宿生上课期间有饥饿感。另外,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缺少父母的关爱,孩子心理失衡,出现性格孤僻敏感,自卑自闭不和群,情绪低落易波动等不同程度的人格扭曲隐患。
二、影响农村学生健康的因素
1.经济落后、生活贫困,是影响学生健康的首要问题。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我国城乡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现状依然存在,尤其是边远山区的广大农村,经济落后与文化贫困相生相伴,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经济的落后,迫使很多家长外出打工挣钱养家,无暇顾及孩子,许多孩子因此成为了留守儿童或寄宿制儿童。他们大多跟爷爷奶奶生活,这种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的教育形式的存在暴露出的种种弊端,极大地影响了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在孩子人生的关键时期,遇到心理问题和不当行为的苗头时,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疏导和有效制止,他们怎能健康成长?
2.文化贫困,导致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存在误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解决农村孩子上学难问题,采取了许多积极而有效的措施,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和“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确保了农村孩子进得起学校,满足了农村孩子读书的需求,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逐年增加,新一代的农村孩子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但是,作为孩子的家长,他们中有不少人文化层次较低,长期以来,他们囿于没有疾病就是健康的传统认识,只要孩子的身体没有什么大碍,其体质状况、心理健康状况、营养状况等一系列问题,一般不会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有的家长甚至认为,我们过去生活比现在还差,我们现在身体不也很好吗。这种意识禁锢着家长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使他们变得更为务实和保守,他们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短期内的经济利益,至于孩子的教育、孩子的健康只能留给学校。
3.教育基础薄弱,制约着学校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管理。从2001年起,为了整合教育资源,增强教育实力,全国范围的拆点并校,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然而,新的矛盾也随之而来,一些偏远村寨的学生不再能就近入学。合并后达到寄宿条件和具备有食堂的学校,可以享受到针对寄宿生的国家“一补”政策。而那些不具备这些条件的学校,学生的食宿就成了一个大问题,他们有的每天六点钟就要起床,走上好几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学校,除了背书包,还额外地背上一天所需的柴米油盐,据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组记者采访报道,贵州罗甸县班仁乡小学没有宿舍和食堂,全校670名学生中有500多名学生吃饭问题学校无法解决,他们只能自己在校外租住房子,吃饭时也只能在房子周围和一些空旷的场地自己生火做饭。这样的露天厨房在班仁乡小学已经持续了近10年。在云南、广西等贫困地区同样存在类似这样的状况。
教育基础设施的落后,直接制约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除了要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完成教学任务,还有义务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必需的环境。然而,仅靠学校有限的经费,别说改善环境,有的就连维持正常教学秩序都有困难,学校的确也免为其难,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成了学校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管理的瓶颈。我国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使教育缺乏鲜活的动力。
三、西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健康问题的思考
1.加强对“一补”经费使用的监管力度。关注贫困地区学生的“小餐桌”,让“一补”经费的每一分钱真正能够用在每个需要的孩子身上,成为了目前人们十分关心的话题。如何管理、用好这笔经费,各地在具体使用时所采用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有的直接将补助转入学校食堂,有的是将补助打入到学生的饭卡或者是换算为饭票。这种资金的管理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对食堂的监管,如何让国家、家长花了钱,孩子能吃饱,吃好,保证孩子能有合理的营养补给,这是学校管理中不能疏忽的重要环节,就像让孩子读书“一个都不能少”一样,也要让孩子应该享受到的“一补”经费,“一分都不能少”地全用在孩子们的身上。也有的地方把补助以现金的方式直接发给学生和家长,这样的执行方式,缺少了经费执行过程中的监管环节,家长在使用这些经费时,可能就会考虑的是整个家庭的需要,加上他们观念上对孩子营养问题的不重视,这笔经费很难全部用于孩子身上,这种经费发放形式,不利于经费真正发挥其效力,也让学生的受益程度打了折扣。因此,加大对“一补”经费的管理,从根本上杜绝经费使用上的无序管理,让有限的经费用在迫切需要的孩子身上,是各级政府和学校应高度重视的问题。
2.西部贫困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能否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两免一补”是国家资助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一项优惠政策,这是加强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关系千百万贫困群众的大好事。这项政策从2001年开始实施,让千百万贫困学生享受到了国家公共财政的阳光。2007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均享受到了“两免一补”政策。2010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的支出总额已经超出了100亿元,覆盖了1225万的贫困寄宿生。以上一组数据表明,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受益面也在逐年提高,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农村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视。虽然西部贫困地区学校享受到了政府公共财政的阳光,但由于西部地区落后、贫困等因素的长期积淀,使这些地区不能在短期内摆脱贫困的束缚,当地财政深感力不从心。要从根本上解决西部贫困地区学校目前的困境,除了国家继续加大投入,继续扩大受益面外,各界爱心人士伸出援手,也可以弥补一部份资金缺口。近年来,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在国家和“阳光工程”的关怀下,座座拔地而起的新教学楼已成为农村学校最亮丽的风景,我们相信,依靠国家和社会各界的继续支持,未来的农村儿童将会告别“露天餐桌”和简陋的宿舍,吃上营养可口的饭菜,彻底改变他们的体质状况。
3.营养问题不解决,提高民族素质只能是一句空话。从增强学生体质的角度去考虑,加强体育锻炼以及全国范围“阳光体育”的开展,对增强广大青少年的体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制约西部贫困地区学生体质增强的因素很多,并非单纯依赖体育就能马上改变学生的体质状况。少年儿童时期是人生中发育快、代谢旺盛的时期,是一个对各类营养的需要量骤增而相当敏感的时期。只有及早改善目前学生的营养状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从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考虑,营养状况的改善更是关系祖国未来的重要问题,因为,身体健康是人类从事一切活动最基础的条件,没有健康的身体,民族素质的提高只能是一句空话。从我们的邻国日本来看,他们就十分重视儿童的营养问题,“每天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营养策略,让日本近几年学生的身高有了很大改善。我们应借鉴日本的经验,根据我国西部农村少年儿童的实际,制定出适合我国西部农村实际的营养改善政策,让更多的孩子从中获得实惠,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雁.学校教育与学生健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 韦善干.学生体质下降症结散点透视.河池学院学报,2007(5).
[3] 阎智力,顾渊彦.中国与日本中、小学健康教育的比较研究.体育科学,2005(5).
(责任编辑陈国庆)
2005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对16省(区、直辖市)超过18万的大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教体艺〔2005〕6号),与2002年相比,60%左右的年龄组超重及肥胖检出率继续呈上升趋势,学生的爆发力、力量等素质继续呈下降趋势;反映身体柔韧性的坐位体前屈水平与2002年相比,有60%的年龄组出现下降;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
与城市学生营养过剩,肥胖率呈上升趋势相反,农村学生在身高、体重等指标上均低于城市学生,特别是贫困地区学生其生存现状、营养状况堪忧。中国发展基金会、贫困地区寄宿制学校儿童营养改善项目组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以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平均标准为参照依据,随机抽查了西部四省区10~13岁年龄段学生1458名,受调查的孩子中,10岁年龄组平均体重低3公斤,13岁年龄组中男女生体重分别低10公斤和7公斤,男女寄宿生身高分别比2005年农村学生平均身高低11厘米和9厘米。调查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农村学生发育迟缓已是不争的事实。同时,针对农村贫困学生营养状况的调查报告也表明,贫困地区学生营养摄入严重不足,维生素C的摄入量几乎为零,生长迟缓率近12%,72%被调查的寄宿生上课期间有饥饿感。另外,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缺少父母的关爱,孩子心理失衡,出现性格孤僻敏感,自卑自闭不和群,情绪低落易波动等不同程度的人格扭曲隐患。
二、影响农村学生健康的因素
1.经济落后、生活贫困,是影响学生健康的首要问题。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我国城乡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现状依然存在,尤其是边远山区的广大农村,经济落后与文化贫困相生相伴,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经济的落后,迫使很多家长外出打工挣钱养家,无暇顾及孩子,许多孩子因此成为了留守儿童或寄宿制儿童。他们大多跟爷爷奶奶生活,这种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的教育形式的存在暴露出的种种弊端,极大地影响了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在孩子人生的关键时期,遇到心理问题和不当行为的苗头时,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疏导和有效制止,他们怎能健康成长?
2.文化贫困,导致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存在误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解决农村孩子上学难问题,采取了许多积极而有效的措施,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和“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确保了农村孩子进得起学校,满足了农村孩子读书的需求,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逐年增加,新一代的农村孩子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但是,作为孩子的家长,他们中有不少人文化层次较低,长期以来,他们囿于没有疾病就是健康的传统认识,只要孩子的身体没有什么大碍,其体质状况、心理健康状况、营养状况等一系列问题,一般不会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有的家长甚至认为,我们过去生活比现在还差,我们现在身体不也很好吗。这种意识禁锢着家长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使他们变得更为务实和保守,他们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短期内的经济利益,至于孩子的教育、孩子的健康只能留给学校。
3.教育基础薄弱,制约着学校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管理。从2001年起,为了整合教育资源,增强教育实力,全国范围的拆点并校,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然而,新的矛盾也随之而来,一些偏远村寨的学生不再能就近入学。合并后达到寄宿条件和具备有食堂的学校,可以享受到针对寄宿生的国家“一补”政策。而那些不具备这些条件的学校,学生的食宿就成了一个大问题,他们有的每天六点钟就要起床,走上好几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学校,除了背书包,还额外地背上一天所需的柴米油盐,据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组记者采访报道,贵州罗甸县班仁乡小学没有宿舍和食堂,全校670名学生中有500多名学生吃饭问题学校无法解决,他们只能自己在校外租住房子,吃饭时也只能在房子周围和一些空旷的场地自己生火做饭。这样的露天厨房在班仁乡小学已经持续了近10年。在云南、广西等贫困地区同样存在类似这样的状况。
教育基础设施的落后,直接制约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除了要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完成教学任务,还有义务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必需的环境。然而,仅靠学校有限的经费,别说改善环境,有的就连维持正常教学秩序都有困难,学校的确也免为其难,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成了学校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管理的瓶颈。我国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使教育缺乏鲜活的动力。
三、西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健康问题的思考
1.加强对“一补”经费使用的监管力度。关注贫困地区学生的“小餐桌”,让“一补”经费的每一分钱真正能够用在每个需要的孩子身上,成为了目前人们十分关心的话题。如何管理、用好这笔经费,各地在具体使用时所采用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有的直接将补助转入学校食堂,有的是将补助打入到学生的饭卡或者是换算为饭票。这种资金的管理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对食堂的监管,如何让国家、家长花了钱,孩子能吃饱,吃好,保证孩子能有合理的营养补给,这是学校管理中不能疏忽的重要环节,就像让孩子读书“一个都不能少”一样,也要让孩子应该享受到的“一补”经费,“一分都不能少”地全用在孩子们的身上。也有的地方把补助以现金的方式直接发给学生和家长,这样的执行方式,缺少了经费执行过程中的监管环节,家长在使用这些经费时,可能就会考虑的是整个家庭的需要,加上他们观念上对孩子营养问题的不重视,这笔经费很难全部用于孩子身上,这种经费发放形式,不利于经费真正发挥其效力,也让学生的受益程度打了折扣。因此,加大对“一补”经费的管理,从根本上杜绝经费使用上的无序管理,让有限的经费用在迫切需要的孩子身上,是各级政府和学校应高度重视的问题。
2.西部贫困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能否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两免一补”是国家资助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一项优惠政策,这是加强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关系千百万贫困群众的大好事。这项政策从2001年开始实施,让千百万贫困学生享受到了国家公共财政的阳光。2007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均享受到了“两免一补”政策。2010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的支出总额已经超出了100亿元,覆盖了1225万的贫困寄宿生。以上一组数据表明,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受益面也在逐年提高,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农村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视。虽然西部贫困地区学校享受到了政府公共财政的阳光,但由于西部地区落后、贫困等因素的长期积淀,使这些地区不能在短期内摆脱贫困的束缚,当地财政深感力不从心。要从根本上解决西部贫困地区学校目前的困境,除了国家继续加大投入,继续扩大受益面外,各界爱心人士伸出援手,也可以弥补一部份资金缺口。近年来,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在国家和“阳光工程”的关怀下,座座拔地而起的新教学楼已成为农村学校最亮丽的风景,我们相信,依靠国家和社会各界的继续支持,未来的农村儿童将会告别“露天餐桌”和简陋的宿舍,吃上营养可口的饭菜,彻底改变他们的体质状况。
3.营养问题不解决,提高民族素质只能是一句空话。从增强学生体质的角度去考虑,加强体育锻炼以及全国范围“阳光体育”的开展,对增强广大青少年的体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制约西部贫困地区学生体质增强的因素很多,并非单纯依赖体育就能马上改变学生的体质状况。少年儿童时期是人生中发育快、代谢旺盛的时期,是一个对各类营养的需要量骤增而相当敏感的时期。只有及早改善目前学生的营养状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从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考虑,营养状况的改善更是关系祖国未来的重要问题,因为,身体健康是人类从事一切活动最基础的条件,没有健康的身体,民族素质的提高只能是一句空话。从我们的邻国日本来看,他们就十分重视儿童的营养问题,“每天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营养策略,让日本近几年学生的身高有了很大改善。我们应借鉴日本的经验,根据我国西部农村少年儿童的实际,制定出适合我国西部农村实际的营养改善政策,让更多的孩子从中获得实惠,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雁.学校教育与学生健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 韦善干.学生体质下降症结散点透视.河池学院学报,2007(5).
[3] 阎智力,顾渊彦.中国与日本中、小学健康教育的比较研究.体育科学,2005(5).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