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中国的经济已成功转型到市场经济。职业技术教育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就业为指导。德育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以学校德育教育为主体,以家庭德育教育为辅助,以社会德育教育为依托,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德育教育体系,才能取得最大效能。
关键词:职业教育 德育 学校家庭社会 一体化构建
导 言
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应对应试教育逐步转向素质教育的今天,德育教育显得特别重要。单一的学校教育不能再满足社会的发展要求,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在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后,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更需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且德育教育因用人单位的要求,必须放在首位。要构建有效的德育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来共同组成网络系统,形成一体化。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已由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建立,进一步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求。职业教育,由市场来调节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中国制造业,决定了“职业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指导的人才培养观。今天,教育要服务社会,要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零学费入学、零距离上岗”的“顺德职教模式”已成为各地学习和借鉴的典范。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德育教育,必须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
一、以学校为主体的德育教育
(一)德育教育在学校的主体地位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我国的学校德育主要包括三部分: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指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社会道德规范,履行道德义务,以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政治教育指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社会所要求的政治立场、观念和行为,在我国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领导,逐步形成爱憎分明的政治态度和立场;思想教育指引导学生逐步掌握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观点,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
“发展教育主要是政府的责任”“人民教育人民办”,因此,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是政府办的学校,国强民强。少年富国富,人民政府对国民的教育,特别是青少年的教育是责无旁贷的。也只有政府支持的教育,才能更加完善,尤为德育。
(二)德育教育在学校的形式和内容
1.管理工作。(1)思想认识方面,主要内容有一是学校党政领导对加强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明确,切实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列入学校的工作日程,办学思想端正;二是学校党政领导重视学习上级有关德育的文件、法规,做到依时学习,统一认识;三是学校保证德育工作所需的时间、场地、经费。(2)队伍建设方面.一是学校形成校长负责制,党支部发挥核心作用,班主任、政治课教师、共青团、少先队起骨干作用;二是德育工作队伍人员素质精良,职责明确,配备德育专职干部;三是学校重视德育人员的培训,不断加强团结对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教育,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员管理。(3)规划计划、规章制度内容方面,一是学校有德育整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教导处、班级、团队、学生会等职能部门按照总体目标制订工作计划;二是学校能做到德育工作有部署、有检查、有总结,形成制度;三是学校有定期研究、部署德育工作的制度,有对各职能部门和教师师德工作实绩的考核、评估、奖励制度,有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的考查、奖励制度;四是学校有实施《中学德育大纲》或《小学德育纲要》及《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具体安排和考评办法;五是教导处、班主任有转化后进生的具体措施,班级有同各科教师联系、同家长的联系、组织形式多样的班会计划、团队、学生会开展正常活动,配合班主任、政治课教学发挥作用,进行自我教育;六是德育工作档案材料齐全。(4)德育研究内容方面,一是学校定期研究德育改革,确定实验项目,召开专题研究会,不断提高德育效果;二是学校注意德育工作研究成果资料汇集与经验推广工作,定期召开德育工作总结会、经验交流会和研讨会;三是学校经常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研究工作。
2.政治课教学及其他各科教学工作。(1)政治课教学内容:一是学校是否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开课,保证教学时数;二是老师认真备课、上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成绩优秀率在30%以上,及格率在98%以上;三是政治课教学适合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密切联系学生思想实际,不空谈,具有针对性;四是政治课教师能深入班级、团队参加学生活动,了解学生动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五是学校编写了实际有用的、生动形象、符合学生特点的乡土教材。(2)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政治课之外的其他学科,也都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内容。这方面内容一是各学科要根据自身特点,有目的、有层次地渗透德育内容;二是各学科教学既教书又育人,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教育;三是各科教师主动配合班主任工作,协调一致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课外活动开展。课外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学校组织各班级通过有计划地开展丰富有教育意义的课外活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意志性格和生活情趣,形成良好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这方面内容有:(1)学校加强对课外活动的领导和组织,认真落实各类活动内容、时间、辅导教师、场所、经费、器材等。(2)学校组织丰富多彩的适应中小学特点的教育活动,寓德育于各项活动之中。班级根据学校的要求开展各种教育活动。(3)学生在学校和教师的指导下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并开展多种竞赛活动。(4)学校利用板报、广播、橱窗、展览室等宣传设施,不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5)利用有纪念意义的节日,围绕一定主题,开展集中、传统的教育活动。在常规的德育教育基础上。坚持不断地开展主题德育教育,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师生一般较容易接受并乐于参加,效果显著。
二、以家庭德育教育为辅助
(一)德育在家庭中的辅助作用
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主体场所,但家庭是学生的第一生存环境。俗语说:家长是子女的第一老师。现代社会中,子女跟家长沟通非常重要,有的家长不愿意或不重视子女的德育教育,以为这是学校的行为和责任。其实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在学校里,学生即使全面接受了正规的德育教育,也不能包罗所有的教育,家庭毕竟是个特殊的地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家长是衣食父母,学校的教师是不能替代的。学生在家庭接受的德育教育,能起到辅助的作用,能完善学生的人格发展。
(二)德育在家庭中的形式和内容
(1)言传身教,家长要起到示范作用,家长本身不能在家中进行违法的赌博活动,经常跟子女谈心和沟通,不压制 子女,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需要,既当家长,又当朋友。(2)尊重长辈、尊重他人、尊重邻里。常常在长辈面前表恭维给子女看,如给父母打饭、装开水,适当时候带领子女走访亲戚、邻居。(3)宣传儒家思想,适当进行忆苦思甜教育,必要的仁、义、孝、敬、忠、信等教育。(4)恰当利用节日进行教育。如清明节进行不要忘记祖先的教育、五一节进行爱劳动的教育、父亲节和母亲节进行以孝为题的感恩教育,重阳节进行尊敬老人的教育。
(6)倡导子女在家文明上网。不到电玩室、网吧、游戏机室活动。
三、以社会德育教育为依托
(一)德育教育在社会中的形式和内容
德育网络建设。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主渠道虽然是学校,但须有社会和家庭的配合,如图1德育网络建构图。特别是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就业方式以及经济、货币观念等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对人的道德观念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就要求德育必须同家庭、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以取得综合的教育效应。内容包括:(1)学校与家长的联系组织健全,沟通渠道畅通。(2)举办家长学校,指导家长如何科学地教育学生。(3)学校设立家长接待日,定期召开家长会,共同研究教育学生的方法。(4)学校与有关厂矿、企业、农村、集体组织建有经常的挂钩联系,相互协作开展德育工作。(5)聘请各行业的先进模范人物、离退休干部、工人、校友等担任校外辅导员。(6)定期邀请英雄人物、改革带头人或当地党政领导干部向学生进行政治教育、形势政策教育。(7)主动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有军民、警民共建组织和“关心下一代协会”,并发挥教育作用。
学校、家庭、社会三管齐下,构建一体化的德育教育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冲击,学校德育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虽然党和政府一再强调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但真正体现在学校工作中,德育却变得“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因此,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是学校德育改革的步伐却举步维艰,因为,学校德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要受到学校、家庭及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
提高德育管理的效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不能指望德育管理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德育是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影响过程,而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奏效的,况且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具有反复性,因此,这就决定了德育管理效果具有长斯性、模糊性、隐形性、后显性的特点。
同时,德育管理强调的是各种德育力量的一致性,强调的是德育因素的整体作用,这又决定了德育管理的效果具有整体性,所以要提高德育管理的交通性必须从整体出发,建立德育管理的一体化机制。
内外互动模式:是指学校与学校所在的社区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以此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内外互动模式是变传统的封闭式的德育为开放式德育,注重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德育环境的一致性,形成道德教育的合力。学校德育教育必须依托社区,与社区共同发展。在德育管理过程中。学校应树立学校德育必须依托社区的观念,因为社区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学校在社区里活动,学生及学生家长、家庭也都在社区中,社区的各种影响都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学生,整个社区都具有教育作用。社区既是学生生活的场所,也是教育和发展的场所,学校必须和社会紧密结合,才能有效地发挥德育的整体作用。
关键词:职业教育 德育 学校家庭社会 一体化构建
导 言
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应对应试教育逐步转向素质教育的今天,德育教育显得特别重要。单一的学校教育不能再满足社会的发展要求,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在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后,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更需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且德育教育因用人单位的要求,必须放在首位。要构建有效的德育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来共同组成网络系统,形成一体化。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已由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建立,进一步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求。职业教育,由市场来调节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中国制造业,决定了“职业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指导的人才培养观。今天,教育要服务社会,要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零学费入学、零距离上岗”的“顺德职教模式”已成为各地学习和借鉴的典范。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德育教育,必须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
一、以学校为主体的德育教育
(一)德育教育在学校的主体地位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我国的学校德育主要包括三部分: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指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社会道德规范,履行道德义务,以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政治教育指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社会所要求的政治立场、观念和行为,在我国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领导,逐步形成爱憎分明的政治态度和立场;思想教育指引导学生逐步掌握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观点,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
“发展教育主要是政府的责任”“人民教育人民办”,因此,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是政府办的学校,国强民强。少年富国富,人民政府对国民的教育,特别是青少年的教育是责无旁贷的。也只有政府支持的教育,才能更加完善,尤为德育。
(二)德育教育在学校的形式和内容
1.管理工作。(1)思想认识方面,主要内容有一是学校党政领导对加强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明确,切实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列入学校的工作日程,办学思想端正;二是学校党政领导重视学习上级有关德育的文件、法规,做到依时学习,统一认识;三是学校保证德育工作所需的时间、场地、经费。(2)队伍建设方面.一是学校形成校长负责制,党支部发挥核心作用,班主任、政治课教师、共青团、少先队起骨干作用;二是德育工作队伍人员素质精良,职责明确,配备德育专职干部;三是学校重视德育人员的培训,不断加强团结对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教育,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员管理。(3)规划计划、规章制度内容方面,一是学校有德育整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教导处、班级、团队、学生会等职能部门按照总体目标制订工作计划;二是学校能做到德育工作有部署、有检查、有总结,形成制度;三是学校有定期研究、部署德育工作的制度,有对各职能部门和教师师德工作实绩的考核、评估、奖励制度,有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的考查、奖励制度;四是学校有实施《中学德育大纲》或《小学德育纲要》及《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具体安排和考评办法;五是教导处、班主任有转化后进生的具体措施,班级有同各科教师联系、同家长的联系、组织形式多样的班会计划、团队、学生会开展正常活动,配合班主任、政治课教学发挥作用,进行自我教育;六是德育工作档案材料齐全。(4)德育研究内容方面,一是学校定期研究德育改革,确定实验项目,召开专题研究会,不断提高德育效果;二是学校注意德育工作研究成果资料汇集与经验推广工作,定期召开德育工作总结会、经验交流会和研讨会;三是学校经常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研究工作。
2.政治课教学及其他各科教学工作。(1)政治课教学内容:一是学校是否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开课,保证教学时数;二是老师认真备课、上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成绩优秀率在30%以上,及格率在98%以上;三是政治课教学适合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密切联系学生思想实际,不空谈,具有针对性;四是政治课教师能深入班级、团队参加学生活动,了解学生动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五是学校编写了实际有用的、生动形象、符合学生特点的乡土教材。(2)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政治课之外的其他学科,也都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内容。这方面内容一是各学科要根据自身特点,有目的、有层次地渗透德育内容;二是各学科教学既教书又育人,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教育;三是各科教师主动配合班主任工作,协调一致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课外活动开展。课外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学校组织各班级通过有计划地开展丰富有教育意义的课外活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意志性格和生活情趣,形成良好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这方面内容有:(1)学校加强对课外活动的领导和组织,认真落实各类活动内容、时间、辅导教师、场所、经费、器材等。(2)学校组织丰富多彩的适应中小学特点的教育活动,寓德育于各项活动之中。班级根据学校的要求开展各种教育活动。(3)学生在学校和教师的指导下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并开展多种竞赛活动。(4)学校利用板报、广播、橱窗、展览室等宣传设施,不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5)利用有纪念意义的节日,围绕一定主题,开展集中、传统的教育活动。在常规的德育教育基础上。坚持不断地开展主题德育教育,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师生一般较容易接受并乐于参加,效果显著。
二、以家庭德育教育为辅助
(一)德育在家庭中的辅助作用
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主体场所,但家庭是学生的第一生存环境。俗语说:家长是子女的第一老师。现代社会中,子女跟家长沟通非常重要,有的家长不愿意或不重视子女的德育教育,以为这是学校的行为和责任。其实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在学校里,学生即使全面接受了正规的德育教育,也不能包罗所有的教育,家庭毕竟是个特殊的地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家长是衣食父母,学校的教师是不能替代的。学生在家庭接受的德育教育,能起到辅助的作用,能完善学生的人格发展。
(二)德育在家庭中的形式和内容
(1)言传身教,家长要起到示范作用,家长本身不能在家中进行违法的赌博活动,经常跟子女谈心和沟通,不压制 子女,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需要,既当家长,又当朋友。(2)尊重长辈、尊重他人、尊重邻里。常常在长辈面前表恭维给子女看,如给父母打饭、装开水,适当时候带领子女走访亲戚、邻居。(3)宣传儒家思想,适当进行忆苦思甜教育,必要的仁、义、孝、敬、忠、信等教育。(4)恰当利用节日进行教育。如清明节进行不要忘记祖先的教育、五一节进行爱劳动的教育、父亲节和母亲节进行以孝为题的感恩教育,重阳节进行尊敬老人的教育。
(6)倡导子女在家文明上网。不到电玩室、网吧、游戏机室活动。
三、以社会德育教育为依托
(一)德育教育在社会中的形式和内容
德育网络建设。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主渠道虽然是学校,但须有社会和家庭的配合,如图1德育网络建构图。特别是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就业方式以及经济、货币观念等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对人的道德观念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就要求德育必须同家庭、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以取得综合的教育效应。内容包括:(1)学校与家长的联系组织健全,沟通渠道畅通。(2)举办家长学校,指导家长如何科学地教育学生。(3)学校设立家长接待日,定期召开家长会,共同研究教育学生的方法。(4)学校与有关厂矿、企业、农村、集体组织建有经常的挂钩联系,相互协作开展德育工作。(5)聘请各行业的先进模范人物、离退休干部、工人、校友等担任校外辅导员。(6)定期邀请英雄人物、改革带头人或当地党政领导干部向学生进行政治教育、形势政策教育。(7)主动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有军民、警民共建组织和“关心下一代协会”,并发挥教育作用。
学校、家庭、社会三管齐下,构建一体化的德育教育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冲击,学校德育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虽然党和政府一再强调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但真正体现在学校工作中,德育却变得“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因此,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是学校德育改革的步伐却举步维艰,因为,学校德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要受到学校、家庭及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
提高德育管理的效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不能指望德育管理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德育是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影响过程,而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奏效的,况且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具有反复性,因此,这就决定了德育管理效果具有长斯性、模糊性、隐形性、后显性的特点。
同时,德育管理强调的是各种德育力量的一致性,强调的是德育因素的整体作用,这又决定了德育管理的效果具有整体性,所以要提高德育管理的交通性必须从整体出发,建立德育管理的一体化机制。
内外互动模式:是指学校与学校所在的社区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以此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内外互动模式是变传统的封闭式的德育为开放式德育,注重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德育环境的一致性,形成道德教育的合力。学校德育教育必须依托社区,与社区共同发展。在德育管理过程中。学校应树立学校德育必须依托社区的观念,因为社区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学校在社区里活动,学生及学生家长、家庭也都在社区中,社区的各种影响都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学生,整个社区都具有教育作用。社区既是学生生活的场所,也是教育和发展的场所,学校必须和社会紧密结合,才能有效地发挥德育的整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