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即人生

来源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NICH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历史上伟大的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出身贫寒,连一本书也买不起,但他坚持在教室外旁听,流连于邻居家的旧书,用燃烧后的木头在粗糙的木板上一遍遍涂抹……在快乐的读书中,林肯一步步成长为赫赫有名的执业律师、美国总统。
  大凡林肯那樣的成功人士,无不从读书起步,以读书为乐,而成就辉煌的人生。与书为友,以读书为乐,诚如朱熹所言:“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真正做到了,人生之路算是有了一个正确的起步。继之以不懈的努力,尽可能地多读书,吸收前人的思想养分,人生大致能有个不错的结局。“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然而世间读书人无数,能有所建树者寥寥,也是事实。鲁迅先生说,书读得多了,文章自然也就写出来了,可鲁迅终究只有一个,其中缘由,无非怎么读、读什么。
  读前人之书,是谓读“有字之书”,是读书做人的必由之路,可以增进知识,启蒙智慧。然而只读有字之书而忽略了社会实践,躲在书斋里独自沉醉,“两耳不闻窗外事”,难免读成书虫。鲁迅先生也曾说:“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如此读书,只能在前人的故纸堆中徘徊而迷失。
  明代林希元说:“自古圣贤之言学也,咸以躬行实践为先,识见言论次之。”经典的作品,无一不是来自实践。达尔文亲身实践而成《物种起源》,创立进化论;马可·波罗遍游中国,才成就他的游记,对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经典来自生活,来自社会,是人生這本无字之书的高度结晶。读书者在博览群书的同时,既要体味作者的精神人格,更需用学到的知识细察人生、社会,“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唯其如此,才能化知识为力量,走出书斋而能指点江山。
  王阳明先生首倡知行合一,认为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称得上“善”;陶行知先生直接就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读书人只有将有字之书读到烂熟于胸,化而为社会实践的起始资本,进而细读社会人生这本“无字之书”,不断提升自己,铸就自己的“心灵之书”,才能成为合格的读书人,也才敢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点评
  文章以“成功”为标杆,倡导读书以“有字之书”始,同时重视实践,体味作者精神人格,细察人生、社会,最终“知行合一”,铸就“心灵之书”,层次推进顺畅,论据充实。
  从各部分论证来看,文章重在解释“为什么读”,关于“怎么读”的问题提出来了,却未作深层阐述。将“成功”作为读书的目的,立意上也有些单薄。标题“经典即人生”与文章内容不太切合。
  另外,第2段的引用从作者到内容均有误,“布衣暖”一句应该是宋代郑思肖的话,“菜根香”应为“菜羹香”,“读书滋味长”应为“诗书滋味长”。
其他文献
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到达时,爷爷看着通知书上的“农学”两字,抱怨:“我们都摆脱农民身份了,怎么孙女又要去种地?”  “我喜欢呀!”我从爷爷手中抽出那张红色的纸,转身笑嘻嘻地看了一遍又一遍。  我是女生,出生在城市,上大学之前,对农田知之甚少。但我从小就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植物种植的浓厚兴趣,让我对学习农学相关知识埋下了渴求的种子。  进入专业学习后,每个班分配到一块地,全班同学一起规划种植蔬菜瓜果
期刊
有字之书以书为载体传承知识,无字之书以生活为土壤积累经验,心灵之书观照精神成长,重在修缮德行。人生能尽读三书固然可喜,然眼不可观两路,三书未必能够并读,迫不得已,何者为先,何者为重?  无字之书是生存所需,应当前置。仓颉造字之前,人类已有刀耕火种。无论采集抑或狩猎,只有总结经验才能提高生产效率。由此可见读无字之书是生存所需。现今看来,搬砖也罢,码字也好,总得先谋得生存。《诗经》之前,民歌不辍,靠的
期刊
高考的严肃性总让人觉得有点害怕,我们认为一纸录取通知书就会决定自己的前程。直到进了校园,许多人纷纷念叨起“我实在是不适合这个专业”“唉,太枯燥了,我当时不应该报这个系的”……闪闪发光的少年逐渐“学会了与生活互相妥协”,困囿于安全圈内,忘却年少时的梦想。  但其实在大学,你还有机会选择。这个机会叫作:“转专业”。而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从法学到建筑学,一个多么巨大的跳跃。  设定方向,导航线路,
期刊
读书何为?黑塞说:“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我以为,读好“有字之书”,读懂“无字之书”,读进“心灵之书”,才能真正“悄悄成为你自己”。这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阶梯式关系,仿佛是王国维的三重境界,需要不断进阶。  有字之书,自然是客观存在于世间的各类有益书籍。莎士比亚说:“书籍对于我,比王位更为宝贵。”唯有广博涉猎各种于我们有益的“有字之书”,才能获得渊博的学识,
期刊
期刊
有人说,人生要读三大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固然有其道理,但如果就此认为这三者乃并驾齐驱的关系,甚至将读无字之书、心灵之书凌驾于读有字之书之上,那就大错特
期刊
一群人,分享着同一间教室,却来自不同专业。  一群人,用不同的视角看世界,却拥有同一份热忱。  这样的大学生活,或许是还未进入大学时的我最向往的。然而学习新闻学专业后,我才发现,每次专业课上,遇见的都是熟悉的面孔,大家交流分享的,都是同一学科视角下的见闻。  几十人的教室,默契有余,碰撞不足。  也正是在此时,我萌生了再辅修一门学科的想法。我所在的浙江大学,开设了很多辅修课程,选择什么专业作为自己
期刊
刘墉有言曰:“人生需有三得:沉得住气,弯得下腰,抬得起头。”这正如读人生三大本书的姿态:沉得住气静读“有字之书”,弯得下腰践行“无字之书”,抬得起头仰望“心灵之书”。这是一个相辅相成、循序渐进、不断升华的过程。  有人说,我们走在人生的迷宫里,如果想找到人生之路,那么就需要读懂“有字之书”。  沉住气,静读“有字之书”。赫尔曼·黑塞说:“对思想家或作家的每一部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
期刊
Q=李 萍(本刊特约记者)  A=欧阳宏伟  欧阳宏伟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  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院长  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  Q:高中时,老师们总会说“彩色”的谎言,为了唤起学生对大学的憧憬,把大学描绘得如天堂般美好,而事实上却不一定如此。您认为高中和大学的学习有哪些不同?  A:高中和大学的学习区别非常大。高中学习是接受式的学习,学生接受知识点,掌握运用方法,这是一种“防止错误”
期刊
有作家说,人生需要读三本大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这种看法的正确性显而易见,然而就不同时代、不同个体而言,这三本书未必都能读到,也未必都能读完。因此,我认为,读人生的这三本大书,是因时而变、因人而异的。  “有字之书”与“无字之書”,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异曲同工之处。“读万卷书”即如读“有字之书”,这些“书”对人类具有启迪作用。  首先,可以增长人的知识。古往今来的大学者,学识渊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