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形态与谦和的心态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dy1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研究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时间的角度来研究文学,也可以从空间的角度来研究文学,也许后者甚至比前者更为重要。从前的文学研究,无论中外,从时间的角度是通常的选择,因为人们总是从前天、昨天到今天、明天,一生中对于时间的感受是特别强烈的,并且人们总是有一种怀旧的倾向。而最近一百年以来在中国所兴起的文学地理学,则是一种新的进步与发展。文学地理学是由中国学者提出并正在努力建立的一门研究文学的新学科,也是中国学者提倡并已经取得显著成效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文学地理学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因为它研究文学和地理之间的广泛而丰富的关系,而地理则有宽广的内涵,凡人在天地中间所能见到的“天地之物”,皆可列为地理之范围,所以需要研究的文学和地理的关系,也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而气候以及在气候影响之下而产生的物候,则成为文学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关系和关键内容。正是在此意义上,曾大兴新著《气候、物候与文学——以文学家生命意识为路径》,作为有史以来第一部相关专题论述,就具有了重要的学术价值,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在这部著作中,作者对于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集中而全面的探讨,并得出了具有说服力的结论。除“绪论”和“结束语”之外,全书由上下两篇,共七章构成,在书的前面附有七张彩图插页,在书的中间有多达11张的图表。在上篇中,作者针对“气候、物候对文学家之影响”这一题目,分以下四章进行了集中、深入的分析。第一章,气候、物候对文学家生命意识之影响;第二章,气候的差异性对文学家的分布与迁徙之影响,分第三章,气候对文学家气质和作品风格之影响;第四章,“应物斯感”:气候、物候与文学家的灵感触发机制。在下篇中,作者集中、深入地探讨了气候、物候对文学作品之影响。以下三章而展开:第一章,气候、物候对文学作品主题之影响;第二章,气候、物候变化与文学人物心情、性格及命运之变化;第三章,气候、物候的差异性与文学内部景观的差异性。在这本著作中,作者从作家到作品,从外部到内部,抓住“文学家的生命意识”和“作品灵感的生成机制”这两个中心环节,全面地区分了中国文学中地理的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集中、重点、深入地讨论了气候、物候与文学三者之间的关系。人类有史以来,学界有了如此厚实的论述,我在认真地读了以后感到惊喜,并为作者所取得的学术成果而感到特别高兴。这本著作对文学地理学研究范围的扩展,对文学地理学研究角度的创新,是显而易见的。它的最重要意义,首先在于对于文学研究的丰富,说明文学研究不只是文学史这一个维度,而是有多种多样的维度,就气候与物候这一个维度,作者就做出了如此丰富与复杂的论述,并且从理论上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一
  《气候、物候与文学——以文学家生命意识为路径》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是作者所提出的气候、物候与文学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文学与地理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广泛的话题,因为地理所涉及的面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了地质、地貌、气候、物候、水文、天文之类的“天地之物”,所以,如果我们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讲地理,则容易让地理落空,同时也无法讨论具体的地理现象与文学现象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在我看来,在地理的所有因素之中,气候对文学所产生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因为作家作为生命的个体,每一天都离不开特定的气候环境,以及在气候影响之下所形成的物候环境,即具体环境中的春、夏、秋、冬中的每一天。在此之下,作者将气候分为自然气候与人文气候,人文气候是在自然气候的影响下才产生的,因此该书的诸多论述,让我们对于气候的理解更加准确。在气候之下,作者不仅注重中国气候的南北差别对文学所产生的影响,并且也注重中国气候的东西差别对文学所产生的影响。也许有人认为从前所谓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是不科学的,然而,也许不会有人否定气候特别是物候对于作家与作品等文学现象所产生的决定性的影响。中外文学作品中大量存在的气候与物候现象,就是重要的证明。中国学者对于这个问题虽然有零星的论断,却不曾有过专门的研究,根据我有限的阅读以及该书之后所附“参考文献”,可以认为曾大兴这部书是中国历史上研究气候、物候与文学关系的第一本书。只要明确了这一点,也就足以显示出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第二,该书不仅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一个具有原创性的理论价值的问题,而且作者还以大量的文学作品与历史材料,证明了这个问题的存在与本质。该书为了说明气候、物候对于文学家与文学作品所产生的影响,引用中国古代的诗词作品数以百计,引用中国古代文论材料数以百计,也还有不少地理学、天文学、植物学、动物学等方面的材料,让作者所提出的问题不再流于空想而成为一个伪命题,而是有大量的实证材料可以得到切实的说明。作者本是研究中国古代诗词的专家,一直以来特别注重对于相关文献的整理,因此,文献的引用与说明在本书中就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与明显的优势。当然,该书在文献的利用上,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外国文学方面的材料,相对少了一些,然而这并没有影响其对相关问题论证的说服力。从其后所附的“参考文献”来看,为了研究这个课题,作者所查阅的图书文献资料是相当丰富的,其中也有不少实地考察的体验。后面所附的《岭南文学与气候、物候之关系》,作为一个地方文学的专题研究,是相当具体而深入的。作者长期主持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中心的工作,他的许多经历与认识,也体现在这样的研究中,正是所谓在广十年,已经成为一个岭南之人了。第三,通过具体而深入的研究,该书得出了令人信服的重要理论见解与学术结论。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不同,与文学批评也不相同,必须要有明确的结论。文学创作可以是一个过程,文学批评也可以是一个过程,然而如本课题之类的学术研究,则必须要有自己的结论。在本书中,每一章、每一节之中本来有作者自己的认识,而在最后的结束语中,第一个部分就是“本书的结论”。我们发现,其(一)就是“本书总的结论”:“气候影响文学,是以物候为中介的;物候影响文学,是以文学家的生命意识为中介的。换言之,气候是通过物候影响文学家的生命意识,进而影响文学作品的。”“气候通过物候影响文学家的生命意识,文学家的生命意识又影响文学家对生活与写作环境的选择,影响文学家的气质与风格的形成,影响文学家的灵感触发机制,进而影响文学作品的主题、人物、内部景观,等等。”(第218页)这样明确的结论,说明作者研究的目标已经实现。“(二)本书各章之结论”就没有必要再详细引述了。作者对于研究目标、研究途径与研究方法都是相当明确的,他之所以做这样的研究是要解决问题的,这个问题就是文学与气候、物候之间的关系。第四,在研究的方法上是有所突破的,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与优势。探讨气候、物候与文学的关系,关系到两个要件。第一个是“气候”与“物候”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比较明确:气候是指地球周围之大气变化而形成的整体环境,包括风云雷电在江河湖海中的种种反响及其变化,而物候则是指气候的形成及其变化,以及通过这种种变化而产生的结果,即天地之间所形成的植物、动物、水文、气象的总体情况。作者对此的理解是相当准确的,体现在书前所列的七幅彩图中:《中国历代文学家之气候带分布图》《第二个温暖期(春秋、战国、秦及西汉)文学家之气候带分布图》《第二个寒冷期(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学家之气候带分布图》《第三个温暖期(隋唐、五代、北宋/辽)》《文学家之气候带分布图》《第三个寒冷期(南宋/金)文学家之气候带分布图》《第四个温暖期(元代)文学家之气候带分布图》《第四个寒冷期(明代、清代)文学家之气候带分布图》,这些地图不是引述他人的结论,而是作者自己通过诸多研究得出来的结果。第二个要件就是“文学”,而“文学”的含义则比较广泛,包括了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社团、文学运动、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接受、文学传播等等,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文学作品与文学家。作者在书中所关注的“文学”,主要就是这样的两个方面,一个是文学家,一个就是文学作品;而作者所说的气候与物候对于文学所可能产生的影响,也就最直接地体现在两个要件上。那么,研究气候物候对文学家所产生的影响,主要就是着眼于作为生命个体的作家本身,所以要更多地采用心理学与生理学的方法,来研究作家的生命意识、作家的气质、作家的灵感触发机制和文学家的迁移与分布,从而发现它们之间的真实关系。因此,只有从作家的传记、后人的回忆以及一些重要的历史文献中来进行探寻,当然还可以包括一些历史地理、文化地理的著述,自然也可以从现有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一些说明。文学作品是如何被创作出来的?从前我们只关注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之类的问题,而不关注它们是如何产生的问题。其实许多文学作品的产生,都与作家所在的地理环境,特别是气候与物候环境直接相关,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文气候也会发生特别关键的作用。文学作品与气候、物候的关系,则可以直接在作品中得到充分的、生动的说明,所以研究这个问题,可以直接通过对于作品的审美阅读与实证分析来得到证明。作者正是这样做的,他引用了从《诗经》《楚辞》开始以来中国文学史的大量作品,特别是唐诗与宋词里对于气候与物候的种种描写与表现,做了具体深入的分析与探讨,以大量的文学作品和历史材料说明了气候与物候对于中国文学所产生的重要影响。首先是气候、物候对于文學作品主题所产生的影响,着重探讨了“悲秋”主题与“伤春”主题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价值。其次是讨论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之心情、性格、命运与气候、物候之间的关系,主要以小说与戏剧人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因为诗词的人物形象往往并不完整。再次是探讨了中国气候与物候的差别性与文学作品内部景观的差别性之间的关系。我认为作者对于这些问题的选择与探讨是有眼光、有见识的,因为就文学作品中所存在的东西而言,特定的气候、物候所产生的影响,也主要体现在这样三个方面,虽然也许还有其他方面,比如说在前面讨论的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与气候、物候之关系,既然前面已经讨论过了,也就没有必要在此重复。基于以上四个方面,我认为该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理论意义,这样的从另一个角度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对于文学理论的建设,对于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设,甚至对于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的研究,都会具有重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二
  当然,由于是第一部从理论上来探讨文学与气候、物候关系的专著,也就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比如有的部分比较简略、有的部分比较详细的不平衡问题,如第三章的第五节“气质、风格与文学家的生命意识之关系”、第七章第五节“气候、物候的东西差别与文学内部景观的东西差别”,第六节“气候、物候的高下差别与文学内部景观的高下差别”、第七节“气候的时段差别与文学内部景观的时段差别”等三节,也稍嫌简略,在修订的时候可以更加详细、深入一些。同时,“附录一”“岭南文学与气候、物候之关系”一文对于该书的整体结构来说是必要的,而“附录二”“附录三”的专家审读意见,则是没有必要的,至少是没有特别的必要。因为书出版之后,就是任读者评说,专家意见也就只是一种意见而已。
  《气候、物候与文学——以文学家生命意识为路径》是一本新颖的、重要的、值得一读的著作,还并不完全在于它的内容与观点,同时也在于它的形式与语言。在形式上它具有相当的科学性,除了上篇与下篇之间以及各节之间具有比较强的逻辑性以外,还有“绪论”“结束语”和“主要参考文献”这样的内容,书后还附录有十一张图表,并且绝大部分图表都具有原创性的特点,是作者研究之后所得出来的结果。在“绪论”中,作者从“本书的性质”“前人有关言论之综述”“本书所要解答的问题”“主要步骤与研究方法”和“本书的结构”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开宗明义的论述,这样的内容在许多学术著作中是少有的。作者也很谦虚,在“结束语”中专门列了“研究中的局限”,其中说:“本项研究的局限,主要在于对外国文学缺乏相应的考察。这主要是由笔者本人知识结构的欠缺所造成的。”(第220页)这样求真求实的学术态度,让我们相信作者在学术上可以有更大的发展,这样的自谦并没有影响读者对该书的评价,反而成为该书的亮点之一,因为我们许多当代学者是没有谦和心态的。本书作者所采用的语言,虽然在总体上来说是学术性的,然而是简明、准确、科学而有滋有味的,有的时候也可以见出作者的性情,与作者的心灵、随笔的语言、对话的方式是相通的。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思维细密、问题突出与见解深刻,是本书的诸多亮点,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感到诸多的惊奇,许多内容與形式可以让我们会心一笑,发现研究文学地理学与研究文学的人,在思想、人格与学术追求上得到了高度的统一。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其他文献
《左传》是先秦时期传下来的一部经典,几千年来对传统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不但在中国影响深远,在国外,也一样产生巨大影响。上世纪20年代,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就对《左传》进行了深入研究,写出了《左传真伪考》等论著。后来,瑞典汉学家马悦然也说:我1946年8月到斯德哥尔摩大学跟高本汉学习古代汉语和先秦文学。我当时的第一本书便是《左传》,我一直认为《左传》是世界文学中最精彩的著作之一。(原载《光明日报》201
博览群书编辑部:  近日,我研读不少中华诗词,获得一些心得。  中华诗词是讲究韵律的。而诗词的韵律又是发展演变的。我们概括为“持正知变”(诗词界以霍松林老、刘征老和我本人为代表)。所谓“持正知变”,就是在诗词的平仄与韵律的运用中,既遵从基本样式、传统习惯,又不为所拘,有所变通,走向宽容。这,既是诗词的传统,又有当代诗人成功的经验。探研诗词韵律的变通或突破,对于诗词的继承与创新,实现新的文化繁荣,具
由“史”入“文”《世说新语》传播史的基本面貌  就《世说新语》影响传播而言,有几件大事特别值得注意。《世说新语》面世后不久,刘义庆的孙辈南朝梁刘孝标就为其作注,改八卷为十卷,可以说是其传播史上最早的重要事件。初唐之时,官修正史《晋书》广采《世说》的同时又对其内容加以裁剪、修订,这成为后人研究《世说新语》在唐代的接受以及其史学地位的重要切口。同时刘知几《史通》把《世说新语》归为“琐言”,但肯定其对修
牛年春节刚过完,青岛出版社的朋友便送来了最新出版的《中国人的服饰与礼俗》。面对着这部装帧精美而别致的大书,我的思绪不由得飘回了五年前。  那是2016年的深秋,我有幸随团前往罗马尼亚访书。  罗马尼亚向以“吸血鬼的故乡”闻名。一下飞机,凛冽与阴郁便扑面而来,我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了中世纪欧洲的种种——异端,火刑,念咒语的炼金术士,有魔力的精装书……  “欢迎来到布加勒斯特,这个地名的意思是欢乐之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会用五点法作函数y=Asin(ωχ φ)(A>0,φ>0)的简图,理解并掌握与函数y=Asin(ωχ φ)(A>0,φ>0)相关的基本变换。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归纳等数学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自己动手,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
儿童是教育的主体,是祖国的未来。在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弱势群体。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有一个美好的童年,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在农村留守儿童题材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编导们对乡村留守儿童生活、教育等问题的关怀。学校教育的关爱叙事  在《这条小鱼在乎》一文中,小男孩虽然知道自己并不能拯救所有的小鱼,但还是尽己所能地将捡起的小鱼扔进大海,因为“这条小鱼在乎”。如果我们把这些正处于绝境中的小鱼
一般来说,韩非之所以是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是因为他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学说。这固然不错,但对于此中曲折,却有些未能说尽,尤其是韩非与三位前辈的思想之间具体关系如何,也很难明白看出。关于这个问题,韩非自己曾做过集中的论述。在《定法》《难势》两篇中,他采用问答的方式,层层推进,阐明了他对于法、术、势的理解,从而使我们了解到商、申、慎、韩思想的差异,也
科技正在深层次地改变人们的生活,人工智能正悄无声息地渗入我们生活的诸多方面。由中国纪录片女性导演代表陈怡执导,中国首部8K变形银幕科技纪录片《你好 AI》9月2日登陆优酷独家播出,讲述前沿科技为人类改造世界赋能,推动人类拥抱未来,朝着美好方向勇敢前行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看这部纪录片,给人最明白、最现实、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拥抱AI(人工智能),创造美好生
关于李白的研究文章,汗牛充栋,这一辑的四篇文章,分别从四个方面来新探,角度新颖,解读深到,写法各尽其妙。  人但言李白诗以“气象胜”,《李白诗的雄逸气象及其成因》文章重在成因的探讨,作者认为:“大体而言,李诗雄逸气象的主要成因,就是上文所述的意象、境界和篇体三重因素。”韦勒克、沃伦在《文学理论》中说:“从作者的个性和生平方面解释作品,是一种最古老和最有基础的文学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却能够使诗人与
《一个都不能少》是根据施祥生小说《天上有个太阳》改编的一部剧情片,由张艺谋导演,上映于1999年。电影讲述了13岁的小女孩魏敏芝成为水泉小学的代课老师后,为了高老师临走前交待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的嘱咐,想方设法进城寻找一个辍学打工男孩的故事。影片获得十余项国际电影奖项,包括金鸡奖、百花奖、华表奖、威尼斯金狮奖以及圣保罗国际电影节观众评选最佳影片奖等。  这部电影深入农村小学的现实场景,对偏远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