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如《九寨沟》、《庐山的云雾》、《田园诗情》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蚁国英雄》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外层蚂蚁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外层蚂蚁被火烧的极度痛苦。而此时此刻外层蚂蚁为了整蚁团能冲出火海,及时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外层蚂蚁的意志。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加强朗读训练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教学
1.教师范读 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比如像《永远的白衣战士》、《第一次抱母亲》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2.重点段落 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当读到《黄河的主人》中的“皮筏上的乘客谈笑风生,他们向岸上指指点点,那从容的神情,就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这一句巧妙的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乘客的谈笑风生、不惊不慌来衬托艄公的勇敢和智慧。这些乘客坐在羊皮筏子上,羊皮筏子在激流巨浪里漂流着,在“我“看来,他们似乎随时都会有灭顶之灾,随时都有可能被激流卷走。然而坐在皮筏上的乘客却无忧无虑,谈笑风生,神态从容,饶有兴趣的观赏岸上的景色,艄公的勇敢和智慧给了他们信心与从容。读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乘客的无忧无虑、怡然自乐是建立在艄公的高超本领和非凡智慧上的,艄公不愧是黄河的主人。
二、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新课标》要求:“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兴趣。”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训练学生读学生朗读时、耳、口、脑多种感官密切配合,迅速协调,注意力高度集中,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这个复合感知过程,能开拓思维,激发情感。
1.多读少讲,在读得准确、流利上下功夫
一节课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个别检查,看年进否读得准确,对比较容易读错字正音。注意做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读,以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整堂课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不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停顿恰当、不顿读、不唱读,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总之在“准确”、“流利”上下功夫。通过一年的训练,我班学生在读课文时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发音准确、声音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训练读的过程,让学生读出文中语句,帮助学生组织思维,把对局面文字的感知和情感联系来理解课文,再现情境,意会内涵。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认真思考,引导学生用完整、准确、通顺的句子回答,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使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和课文的内容的理解,逐步使口语规范化,发展语言,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2.熟读成诵 激发兴趣
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文章状物怀人,构思巧妙,写法别致。文章主体内容是对樟树的描写,分别写樟树的外形特征和可贵之处。而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则从不同的角度点明并强调了樟树所生长的地方:宋庆龄故居。这样,文章的布局就显得匀称合度、匠心独具:一方面,首尾呼应,紧扣题意,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另一方面,借树写人,以树寄情,文章的旨趣因此而深厚,文章的构思因此而精巧。学习这篇文章首先就要让学生充分朗读全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而理解课文,背诵课文。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如《九寨沟》、《庐山的云雾》、《田园诗情》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蚁国英雄》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外层蚂蚁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外层蚂蚁被火烧的极度痛苦。而此时此刻外层蚂蚁为了整蚁团能冲出火海,及时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外层蚂蚁的意志。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加强朗读训练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教学
1.教师范读 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比如像《永远的白衣战士》、《第一次抱母亲》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2.重点段落 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当读到《黄河的主人》中的“皮筏上的乘客谈笑风生,他们向岸上指指点点,那从容的神情,就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这一句巧妙的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乘客的谈笑风生、不惊不慌来衬托艄公的勇敢和智慧。这些乘客坐在羊皮筏子上,羊皮筏子在激流巨浪里漂流着,在“我“看来,他们似乎随时都会有灭顶之灾,随时都有可能被激流卷走。然而坐在皮筏上的乘客却无忧无虑,谈笑风生,神态从容,饶有兴趣的观赏岸上的景色,艄公的勇敢和智慧给了他们信心与从容。读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乘客的无忧无虑、怡然自乐是建立在艄公的高超本领和非凡智慧上的,艄公不愧是黄河的主人。
二、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新课标》要求:“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兴趣。”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训练学生读学生朗读时、耳、口、脑多种感官密切配合,迅速协调,注意力高度集中,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这个复合感知过程,能开拓思维,激发情感。
1.多读少讲,在读得准确、流利上下功夫
一节课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个别检查,看年进否读得准确,对比较容易读错字正音。注意做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读,以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整堂课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不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停顿恰当、不顿读、不唱读,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总之在“准确”、“流利”上下功夫。通过一年的训练,我班学生在读课文时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发音准确、声音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训练读的过程,让学生读出文中语句,帮助学生组织思维,把对局面文字的感知和情感联系来理解课文,再现情境,意会内涵。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认真思考,引导学生用完整、准确、通顺的句子回答,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使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和课文的内容的理解,逐步使口语规范化,发展语言,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2.熟读成诵 激发兴趣
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文章状物怀人,构思巧妙,写法别致。文章主体内容是对樟树的描写,分别写樟树的外形特征和可贵之处。而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则从不同的角度点明并强调了樟树所生长的地方:宋庆龄故居。这样,文章的布局就显得匀称合度、匠心独具:一方面,首尾呼应,紧扣题意,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另一方面,借树写人,以树寄情,文章的旨趣因此而深厚,文章的构思因此而精巧。学习这篇文章首先就要让学生充分朗读全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而理解课文,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