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统计学是社会学研究必备工具之一,是确保其科学性的重要条件。随着社会学研究本身的发展,纯粹的定性研究已经无法满足其基本要求,定量研究的广泛应用已然成为不争的事实。对于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而言,掌握基本的社会统计学方法无论对于求职、就业还是继续深造都是大有裨益的。但是,目前大多数从事社会统计学教学的教师普遍面临的困境是授课对象大多是对数学类课程存有畏难情绪的文科学生。因此,这就对社会统计学授课教师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如何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的。结合四年多的社会统计学教学经验,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一 案例教学,化繁为简
抽象的社会统计学原理往往会使学生们望而生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尽量采用通俗、准确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来阐释概念、原理,力图避免繁杂的公式推导。授课教师一方面要乐于与同行交流经验,另一方面更要积极观察生活,积累有助于阐释统计概念、原理的例子,这样才能使枯燥、艰深的社会统计学课变得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如果直接生硬地给出概念或者原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由于学生并没有深刻理解这些概念或原理,因此只能形成短时记忆而非永久性记忆;相反,如果能够从实际问题出发,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件作为范例,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领会概念或原理的要义,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小概率原理的过程中就可以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事件(比如买瓜子时的品尝行为,尝到的第一颗就是变质的,自然是不会去买的)做例子,这样特别有助于对这一原理的理解,而且学生们会惊奇地发现原来社会统计学就在身边,人们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运用着社会统计学,如此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畏难情绪也会慢慢地烟消云散。
总之,社会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更好地实现是使学生理解基本概念与理论并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衔接。同时,教师围绕学生学习过程来组织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这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确保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的主体地位。
二 互动教学,教学相长
教学不仅仅是“老师教,学生学”的单向过程,而是师生之间生命与生命的沟通、思想与思想的触碰,是教与学统一的交互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调节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良好的多向互动,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在社会统计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营造互动教学的氛围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或事先收集贴近学生生活的数据,如全班同学的身高、体重、月生活费支出、每天学习时间等等。在课堂上可以结合所授内容引导学生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进行分组讨论与评议。教师当以辅助者的身份随时向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支持。互动教学的长处在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真正以学习主体的身份进入教学过程中来,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开发自身学习潜能,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有效掌握社会统计学课程的具体内容,甚至还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学习能力,找到适用于个人的学习方法,显著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也能够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在授课方面存在问题,积累经验,丰富授课技巧。另外,良好的互动对于建立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培养师生友谊也是非常重要的,而这显然是非常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的。
三 启发教学,学生是主体
确保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保障课堂效率的关键,只有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得到承认和维护,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学生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永远都是他们刻苦钻研的不竭动力。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如何点燃并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则能够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要通过教学内容的设计方式尤其是新颖、独特的问题创设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提出的问题既要具备一定的挑战性,又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这样才有利于帮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获得成就感,避免挫败感。社会学统计学方法的主要目的在于透过纷繁复杂的数据找到隐藏在其背后的统计规律。在这个“寻宝”过程中,授课教师一定要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整理、分析、解释数据,通过自身的努力挖掘出隐藏在数据背后的统计规律,助其获得成就感,这又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相反,一言堂式的灌输式教学无疑是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否定,是对其求知欲的无情打击。
实践中,可以采取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这种方式如果运用得当,即可以达到师生“双赢”的效果。在研究性学习方式下,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吸收学生进入自己的研究小组,引导学生自主收集有关资料信息,通过探究问题的本质、寻找问题解决之道来获取并运用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与信任,这种尊重与信任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科学探索精神,使学生自身潜力外化为真正的实力。研究性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的、向上的学习氛围,在这种积极的氛围之下,学生被塑造为一个学习的“主体”而非授课的“对象”,这一根本性的转变的意义在于切实承认并保障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学生的思想的闪光点也可以给教师以启发,有利于教师本人做好自己的科学研究工作。
四 实践教学,学以致用
社会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工具类科目。对于这类科目,实践教学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向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机会,使其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熟练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否则,不仅无法使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得到巩固,甚至会引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意义的质疑,显然,这是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自己设计调查问卷,在校园里开展各种小规模的调查活动,这样不仅可以避免由于实训基地、實习经费的限制所带来的不便,而且这种调查贴近学生生活,易于激发其兴趣,并且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所属的群体的生活状态。例如:学习时间调查、生活费用调查、学习成绩调查、课余活动、生活习惯调查等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指导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开展更为广泛的大规模调查活动,这更加有助于学生开阔眼界,了解社会现实。当学生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方法将通过问卷调查得到的杂乱无章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得到规律性的认识之后,他们就能更为深刻地理解统计方法的强大功能,而社会统计学这门课的意义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调查问卷、收集与某个主题有关的数据之外,另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任务是使学生能够熟练应用各种统计软件。统计软件能够大大地简化各种复杂的计算过程,例如区间估计、假设检验、列联分析、回归方程的建立与检验等等,利用软件的相应模块即可快速、准确地完成分析任务,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有效掌握软件的应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会进一步加深,从而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 软件助力,事半功倍
众所周知,大量数据的处理是任何一门专门的统计学都无法回避的任务,社会统计学同样如此。繁重的数据处理任务确实容易让人望而生畏。幸好软件开发人员早已开发出适应不同专业、领域需要的各种统计分析软件,这大大提高了统计人员的工作效率。统计软件同样可以助力社会统计学的课堂教学。例如可以利用SPSS,SAS或者Excel等软件进行绘图、制表、数值计算和预测等,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特有的模拟功能和动态演示功能,使社会统计学的抽象理论变得直观、形象,从而强化学生对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运用计算机软件提供的便利条件,设计各种生动有趣的随机试验,使学生介入建模和求解的动态过程,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应用统计学理论以及统计软件的能力,并培养其务实、客观的科学态度。总之,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能够使社会统计学的教学变得轻松有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数据的整理、分析和推断变得快捷、准确,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统计理论素养、掌握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
完备的数据库是运用社会统计软件进行教学的基础。教师应事先选取合适的案例,建立数据库。此外,更为有意义的数据获取渠道是向学生布置任务,收集一手数据或二手数据,这样既能够使教学数据库更加丰富,又能够锻炼学生的数据收集能力。
总之,圆满完成社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实属不易。破解难题的方法总是存在的,只要授课教师能够做到勤于思考、积极交流、善于学习并及时总结,就一定能够发现并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授课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卢淑华,社会统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徐军辉,社会统计学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统计教育,2007(1):33-35
[3]周晓宏,管理专业统计学教学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09(2):123-125
[4]王见定,社会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统一[J],前沿科学,2008(2):20-33
一 案例教学,化繁为简
抽象的社会统计学原理往往会使学生们望而生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尽量采用通俗、准确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来阐释概念、原理,力图避免繁杂的公式推导。授课教师一方面要乐于与同行交流经验,另一方面更要积极观察生活,积累有助于阐释统计概念、原理的例子,这样才能使枯燥、艰深的社会统计学课变得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如果直接生硬地给出概念或者原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由于学生并没有深刻理解这些概念或原理,因此只能形成短时记忆而非永久性记忆;相反,如果能够从实际问题出发,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件作为范例,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领会概念或原理的要义,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小概率原理的过程中就可以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事件(比如买瓜子时的品尝行为,尝到的第一颗就是变质的,自然是不会去买的)做例子,这样特别有助于对这一原理的理解,而且学生们会惊奇地发现原来社会统计学就在身边,人们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运用着社会统计学,如此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畏难情绪也会慢慢地烟消云散。
总之,社会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更好地实现是使学生理解基本概念与理论并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衔接。同时,教师围绕学生学习过程来组织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这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确保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的主体地位。
二 互动教学,教学相长
教学不仅仅是“老师教,学生学”的单向过程,而是师生之间生命与生命的沟通、思想与思想的触碰,是教与学统一的交互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调节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良好的多向互动,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在社会统计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营造互动教学的氛围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或事先收集贴近学生生活的数据,如全班同学的身高、体重、月生活费支出、每天学习时间等等。在课堂上可以结合所授内容引导学生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进行分组讨论与评议。教师当以辅助者的身份随时向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支持。互动教学的长处在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真正以学习主体的身份进入教学过程中来,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开发自身学习潜能,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有效掌握社会统计学课程的具体内容,甚至还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学习能力,找到适用于个人的学习方法,显著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也能够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在授课方面存在问题,积累经验,丰富授课技巧。另外,良好的互动对于建立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培养师生友谊也是非常重要的,而这显然是非常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的。
三 启发教学,学生是主体
确保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保障课堂效率的关键,只有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得到承认和维护,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学生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永远都是他们刻苦钻研的不竭动力。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如何点燃并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则能够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要通过教学内容的设计方式尤其是新颖、独特的问题创设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提出的问题既要具备一定的挑战性,又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这样才有利于帮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获得成就感,避免挫败感。社会学统计学方法的主要目的在于透过纷繁复杂的数据找到隐藏在其背后的统计规律。在这个“寻宝”过程中,授课教师一定要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整理、分析、解释数据,通过自身的努力挖掘出隐藏在数据背后的统计规律,助其获得成就感,这又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相反,一言堂式的灌输式教学无疑是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否定,是对其求知欲的无情打击。
实践中,可以采取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这种方式如果运用得当,即可以达到师生“双赢”的效果。在研究性学习方式下,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吸收学生进入自己的研究小组,引导学生自主收集有关资料信息,通过探究问题的本质、寻找问题解决之道来获取并运用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与信任,这种尊重与信任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科学探索精神,使学生自身潜力外化为真正的实力。研究性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的、向上的学习氛围,在这种积极的氛围之下,学生被塑造为一个学习的“主体”而非授课的“对象”,这一根本性的转变的意义在于切实承认并保障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学生的思想的闪光点也可以给教师以启发,有利于教师本人做好自己的科学研究工作。
四 实践教学,学以致用
社会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工具类科目。对于这类科目,实践教学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向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机会,使其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熟练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否则,不仅无法使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得到巩固,甚至会引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意义的质疑,显然,这是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自己设计调查问卷,在校园里开展各种小规模的调查活动,这样不仅可以避免由于实训基地、實习经费的限制所带来的不便,而且这种调查贴近学生生活,易于激发其兴趣,并且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所属的群体的生活状态。例如:学习时间调查、生活费用调查、学习成绩调查、课余活动、生活习惯调查等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指导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开展更为广泛的大规模调查活动,这更加有助于学生开阔眼界,了解社会现实。当学生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方法将通过问卷调查得到的杂乱无章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得到规律性的认识之后,他们就能更为深刻地理解统计方法的强大功能,而社会统计学这门课的意义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调查问卷、收集与某个主题有关的数据之外,另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任务是使学生能够熟练应用各种统计软件。统计软件能够大大地简化各种复杂的计算过程,例如区间估计、假设检验、列联分析、回归方程的建立与检验等等,利用软件的相应模块即可快速、准确地完成分析任务,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有效掌握软件的应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会进一步加深,从而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 软件助力,事半功倍
众所周知,大量数据的处理是任何一门专门的统计学都无法回避的任务,社会统计学同样如此。繁重的数据处理任务确实容易让人望而生畏。幸好软件开发人员早已开发出适应不同专业、领域需要的各种统计分析软件,这大大提高了统计人员的工作效率。统计软件同样可以助力社会统计学的课堂教学。例如可以利用SPSS,SAS或者Excel等软件进行绘图、制表、数值计算和预测等,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特有的模拟功能和动态演示功能,使社会统计学的抽象理论变得直观、形象,从而强化学生对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运用计算机软件提供的便利条件,设计各种生动有趣的随机试验,使学生介入建模和求解的动态过程,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应用统计学理论以及统计软件的能力,并培养其务实、客观的科学态度。总之,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能够使社会统计学的教学变得轻松有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数据的整理、分析和推断变得快捷、准确,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统计理论素养、掌握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
完备的数据库是运用社会统计软件进行教学的基础。教师应事先选取合适的案例,建立数据库。此外,更为有意义的数据获取渠道是向学生布置任务,收集一手数据或二手数据,这样既能够使教学数据库更加丰富,又能够锻炼学生的数据收集能力。
总之,圆满完成社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实属不易。破解难题的方法总是存在的,只要授课教师能够做到勤于思考、积极交流、善于学习并及时总结,就一定能够发现并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授课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卢淑华,社会统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徐军辉,社会统计学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统计教育,2007(1):33-35
[3]周晓宏,管理专业统计学教学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09(2):123-125
[4]王见定,社会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统一[J],前沿科学,2008(2):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