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探微 直抵文心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834367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文本细读强调沉入言语,但这种解读也并非只重细部而忽略整体。为防止细读产生窄化文本甚至歪解文本的现象,教师指导学生细读时就不必面面俱到,也不能囫囵吞枣。我们得抓住课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之处,重锤敲打,然后细嚼慢咽,从整体参与性上指导学生积淀言语经验、获取言语感悟、启迪言语智慧、砥砺言语风格。那么,如何勾连全篇,整体切入呢?
  其一是文眼切入法,以此感知内容,突出主题
  文眼可以是标题、关键词、主题词、重复词句、中心句等。
  《金岳霖先生》以主题句“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来设计活动,“金岳霖先生是如何有趣呢?”高屋建瓴。《始得西山宴游记》可抓住文题,以“为何冠以‘始得’二字”作为设计问题主纲,然后分而议之:西山之景有何特点?游西山之前的状态如何?再合之:作者通过始得想告诉我们什么。《项脊轩志》可以用“然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个过渡句来组织教学,细致体会文本中字里行间所渗透的“四喜四悲”。《逍遥游》文中关于“笑”重复三次,可找出来说说,是谁在笑?笑的是谁?《纪念刘和珍君》描写刘和珍的有三个词,提出来串联一下:欣然、毅然、决然。《汉家塞》多次提到“坚守”,是谁(塞、人、我)?为什么要坚守?如此主问,即可对文本进行勾玄提要,直抵文心。这样处理都不失为一种教学上的机智。
  又如《陈情表》,围绕标题中的“情”字拓展:衷情?忧情?惧情?忠情?孝情?依托文本一一落实。《一个人的遭遇》小说篇幅长,不易把握,但只要对照标题来设计主问,即可流畅地完成任务。一个人指的是谁?他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一个人遭遇到了哪些事?这说明了什么?遭遇战争、失去亲人、泪浸枕头的只有索科洛夫一个人吗?层层深入,直抵文本主旨。《品质》可直接把“作者是怎样来写出格斯拉兄弟手艺的高超和人品的高尚的?”为主问线索,贯穿全文。《清兵卫与葫芦》以主题“你认为清兵卫天性被扼杀的悲剧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切入,进而沾连起全文:一是天性被扼杀;二是扼杀的直接元凶竟是父亲,且以爱的名义;三是理应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教员竟理直气壮地也来扼杀;四是客人也不认同清兵卫;五是扼杀天性之门仍未关闭,还在发生。这种反溯式的探究(从主旨到文本)无疑也是行之有效的。
  其二是写作技巧切入法,以此分析特色,体会风格
  所谓技巧,传统的如线索、悬念、突转、误会、巧合、照应、比兴、白描、细节、插叙、倒叙、欲扬先抑、欲擒故纵、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现代的如意识流、蒙太奇、反讽、黑色幽默、象征、变形、怪诞、拼贴等。利用这些技巧,选择阅读教学切入点,都能够优化课堂教学。
  《赤壁赋》可以抓住“乐—悲—喜”这条感情变化的线索来设计教学过程。《最后的常春藤叶》,如果我们按常规进行阅读教学,往往从五个方面展开:理情节、析人物、研环境、揭主题、赏写法。千篇一律,不免落入俗套。如果我们从情节的伏笔照应处切入展开教学,会别有新意。《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体现雨果美丑对照创作原则。故可从对比技巧切入讨论:最表面的对比是伽西莫多的美与丑;最触目惊心的对比是伽西莫多与副主教克洛德;最鲜明的对比是爱斯梅拉达与围观者;最令人动容的对比是围观者前与后的表现。《牲畜林》以“延迟”技巧切入,找出六次“延迟”并议一议这样的“延迟”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一切都变简单了。
  《礼拜二的午睡时刻》笔者主要抓住一个细节来设计勾连:小女孩、妈妈、神父都认为坟墓的大门钥匙是长满了锈的样子。为什么?通过讨论明确:这是通往天国的钥匙,现在长满了锈,象征着拯救之路受阻了。接着寻找事实来证明:自以为善的人们围观他们基本毫无认知的恶;雷薇卡太太甚至想都没想就眼睛一闭就打死了所谓的小偷;神父也没能拔出庸常的善恶等等,都反映了人人相爱的艰难、拯救有多么艰难、反抗庸常善恶有多艰难这个事实。从形式到内容也往往能得其中之妙。
  其三是“趣点”切入法,以此探究深入,体味感情
  所谓趣点,是指文本中的那些疑点、异点、难点、悬点、奇点等,因为这些点极易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兴趣,所以我姑且称它为“趣点”。
  《鸿门宴》中刘邦的“软”是一个奇点,因为人之常情,打了胜仗又是领袖不应该如此卑屈,这难道不奇怪吗?能否以其在鸿门宴的过程中表现为例分析个中原因?于是可通过“结软姻、说软话、坐软座、软看斗、软溜走”五个方面推敲人物性格及成原因。《长亭送别》中有四首带泪的曲词:[端正好]、[朝天子]、[耍孩儿]、[四煞]。这可作为一学习难点来突破,以写泪的手法为桥梁,让学生感受、品读、演读崔莺莺的眼泪,走进她那复杂的情感世界,并以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古典戏曲的范式。
  《始得西山宴游记》作者漫游时为“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西山游时为“引觞满酌,颓然就醉”,同样是倒酒动作,前为“倾壶”,后为“引觞”,面对这个前后不一的动作异点,洞烛幽微,必见真金。
  再如《老王》末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作者也对老王不错,何来愧怍?利用学生对此疑点展开追溯活动,便有新的获得:原来是缺少对老王的尊重和平等的交往。还有《我与地坛》中的第二部分主要写了我与母亲之间发生的故事,但文章的题目是《我与地坛》,为什么不用《我与母亲》作为标题?这是否背离了文章的中心?教学时用好这些点,就能引爆深层次课堂活动,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组织学生细读,切入点是关键。那么教师就要具备目标意识,勇敢地抉择,在切入文本时致力于巧妙、流畅,才能激活课堂,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生命化的言语存在,并以此唤醒学生的言语意识和审美意识。
  作者单位:浙江龙游县横山中学。
其他文献
初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指出要“加强积累,感悟运用”。从积累来说,诗歌教学要让学生理解和准确背诵名篇,进行名句的积累,从而引发学生的自主感悟;而感悟是积累和运用的中间环节,也是关键的环节。运用则建立在积累和感悟的基础之上,成为诗歌教学的最高层次和目标。  如何达到以上表现性目标,这是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必须思考的问题。从文本阅读的角度而言,诗歌教学要从推敲关键词句、深度挖掘思想、拓展内容几方面
在高三语文复习中,文学类文本因理解有难度,占分比重大而成为多数考生比较畏惧的题型。面对漫无边际的试卷如何进行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训练也是高三语文老师思考的问题,题海战术早已失效,找思路找规律才是事半功倍的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披其文才能入其情,遵其路才能识其真;同时重视答题习惯的培养,通过题型的归类,对答案的分析,发现解题规律,那么,短时间内提高阅读成绩并非难事。  一、阅读习
美,是不灭的,因为她是永恒的。  一、美之吾解  本人认为美是可观、可闻、可触、可味、可悟、可人的意象或物象,可获得心身的享受。即“六可”说。  “可”在《庄子·天运》里解析为“适合”,“其味相反,百皆可于口。”“可”为适合、适宜、适应、适可、适中、适当等。故选择了《庄子》中的解析。  二、美之吾读  (一)“可观”者为适视也,为视觉享受观,谛视也。——《说文》。  《国语·周语下》:“夫乐不过以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编排的一大特色和亮点,但是长期以来它却是语文教学中的棘手问题,特别是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冻土坚冰。  一﹑透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科学理解﹑准确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有这样的描述:“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美国
一、云锦裁剪遭遇困惑  《论语》是一方多么端庄秀美而富于韵味的云锦啊!观之,你会赞叹《论语》的变幻无穷,不同的角度呈现不同的华彩与光泽,一如孔子的百技绕身;触之,你会惊叹《论语》的温厚平滑,丝丝纹理细致而清晰,一如孔子的纯粹灵魂;嗅之,你更会深深陶醉于《论语》的醇而不腻,不霸道不冲撞却深深浅浅萦绕心头,一如孔子的良言暖春。所以,面对《论语》选修课程,内心喜忧参半。喜的是,“半部《论语》治天下”,从
拜读了刘国正先生的《论文》诗,刘先生从文章有法、习法要精、思想感情的积累、勇于创新等方面对文章写法作了论述,见解可谓精要得当,读后总结自己的教学,对刘先生的见解深有同感,觉得要培养出写作水平高的学生来,应做到:身体力行、培养习惯、教给方法、鼓励创造,如此才能培养出更多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来。  一、教师身体力行写作  作家朱自清说过:“写作是基础的训练,是生活技术的训练——说是做人的训练也不是不可。”
在调查中,我发现了我们的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师教材钻研得不够深入,教学设计过于简单,程式化、模式化的现象较为严重。二是目标意识不强,随意性大,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意识淡薄,完成也好,没完成也罢,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三是有些老师虽然也预设了一些教学步骤,但是老师设计过于严谨,必须按老师的预设一个萝卜一个坑,老师指哪儿学生打哪儿。四是应试心理太严重,师生阅读的目的就是为
一、教师平台  1.结合大纲,确定目标。  2.教材分析,确定重点。  3.学情调查,确定难点。  4.文本教学,确定方式。  二、教学设想  1.整体上分三步走:课前预习,初步感知;课上互动,完成目标;课后反思,梳理感悟。  2.贯彻“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练习式、师生互动式相结合教学法。  三、课前预习  1.要求学生结合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文注逐字逐句口头翻
【设计说明】    语文出版社《〈论语〉选读》选录了《论语》全书521章中的174章,按主题分编成十五课,每一课集中了《论语》中各章各节孔子有关这几方面的言论、思想。这种主题的编排,要求教师避免逐条讲述,而应重新整合各章节,或提挈某一章,或补充另一章对主题拓展,使学生对主题的内涵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  《高山仰止》所选材料从多方面呈现孔子的“性情”、“人格”、“操守”这一主题。本设计采取“迂回”战
笔者曾不断地反思:“怎样的语文课堂才是完美的让学生喜欢的课堂?”我终于明白:“不完满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  所谓“不完满”课堂教学模式,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教学目标要大胆地取舍,给学生留下更多的空白,目标不求面面俱到,选准一个点,加以突破,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二是上课形式要留空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摒弃从头到尾滔滔不绝的习惯。三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层层深入,分析结论不必说尽,要留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