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路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zslj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年后第一天的北京还是美的,因为下雪了。原籍江浙沪一带的人对于下雪总怀有和北地人不一样的好感,因为它能给人带来奇迹发生般的快乐而顺从的心情,像捐过了门槛领受了祝福的祥林嫂。白色的小雪片细密地从铅灰阴霾的天空落下,飘渺而迅速,街对面的旧楼变得模糊不清,仿佛一个印象派画家的梦境。因为这冬天唯一的一场雪下得艰难并浅薄,路人都习惯性边走边抬头看天空,然后伸出手接住以确定那是真正的雪,而寒冷刺激下的圆明园里廊柱的通红也是最美艳的,朋友们一早跑出去拍了照片。
  就在此刻,淡水路出现了,在她的深处覆盖着处女雪,因为没有我的脚印。在我守着淡水路出生长大的岁月里,我们一次也没有遭遇过雪天,而据说今年上海下过几场大雪,身在异乡的我全部错过。
  从微博“保卫上海”群里得到淡水路老建筑被拆的消息,“潘的复兴路SOHO工地就在重庆公寓的对面,是一座基督教堂和一组裙房,全部都是青石板,尽管有八十多年,但是由于是石头建的,牢固得很,竟然被拆了,心痛,潘你不心痛吗?你还不如阎锡山有文化?”、“有买卖就有杀戮”、“她是被保护的优秀历史建筑,按照规定一根钉一扇窗都不能动只能修,现在教堂的整体建筑美感已被破坏了,孤零零的教堂就像被砍断了左手的独臂老人,只剩下躯干。”愤怒忧伤的年轻人聚在一起整日转发着文字和图片。你会惊讶于,做这些事情的大都是年轻人,非常的年轻,他们努力想要成为过去岁月的证人,证明从前那个传说中奇迹般的城市的确存在过,而这次是一条路的存在——淡水路。
  既不是武康路,张爱玲小说《色戒》中乱世里用来偷情,那落满了细尘的小公寓所在地,从前叫做福开森路的;也不是绵延的长乐路,一户家道中落的典型上海人家,八十年代末在红房子西餐馆庆祝家中的第三代即将去往美国;也不是上官云珠同姚姚的五原路或者金枝玉叶黛西小姐的湖南路;也不是兴国路,我的英国朋友妮可从剑桥大学毕业,2002年夏天同我一起在上海演了一出小话剧,从此就定居下来,她甚至在兴国路住处的附近另外租了一间老房子,用来把本地人不要的旧物什收集起来,她晚上下班后就在那屋子里走来走去,排演她概念中当年上海的样子。都不是呢,这些幸运的,被誓言将永不拓宽的街道,都不是,曾经让能我们拥有过的就是这条淡水路。
  平淡的,短短的淡水路,原名Rue Chapsal萨坡赛路。除了上海新感觉派作家穆时英出生于此,再就是一座同复兴中路交汇处的小教堂。诸圣堂的建筑采用17世纪圣公会高派教堂格式,红砖,三角形屋顶,门柱为混凝土雕刻艺术,门廊上设有圆形玫瑰窗,西北角附有方形塔楼,内有六十三级台阶。诸圣堂建于1925年,我的曾外祖父是建造者之一,抗战中诸圣堂曾收容大批抗日人士长达四年之久,文革中它被幸运地保留下来,眼下正面临为强势房产资本所摧毁的命运。
  穆时英,诸圣堂,除去这些典故,淡水路,就全部是我的了——我的家,我的小学校,我的朋友,我的游戏,我晒台上的第一次表演——我的时间与回忆纵横的街道。
  终于写到街道了,这个若隐若现作为线索穿插在城市体内的灵魂。他们进入老城区狭窄的街道,淡水路、余庆路、永福路,租界时期造的旧楼房被连夜的梅雨打湿了,多年废弃不用的壁炉烟囱摇摇欲坠地站立在红瓦的屋顶斜坡上,这是我们生长过的街区,一些保留着布尔乔亚气氛的老街区——失修的二十年代旧公寓,三十年代石库门,四十年代旧洋房和七十年代随处栽种的泡桐树。红瓦屋顶上树立着的废弃了的壁炉烟囱,从花园的矮墙里探出来的蔷薇藤蔓,街角的法式面包房里灯火通明。这就是我们的信仰吧,不是一个过路人或是旅客所能够看到的,绝不是一个逐利的商人会为其善罢甘休的。
  城市里的人会说,我们不能在山野河流间获得故乡感,我们只能在街道上获得它。与我们的生活相关联的几条街道,它的气味,它的建筑,它反射着霓虹灯喧嚣的光线,它的电车喇叭声,它树影里飘拂在沿街阳台上的床单与衣物,它深深倦怠了的行道树树叶,以及在那里生活,又在那里变老的人们,它们等同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心中故乡的山野河流与父老乡亲。
  只是记忆中的故乡是回不去的,因为记忆本身已不是那时的样子。你与这城市有特殊的缘分,这段缘分里包含有愉快的,美好的,辛酸的,痛苦的,有命中该得的,也有万劫不复的,这些你都不能不承认不接受。
  这份承受,正如同长在南京东路边上小马路的裘小龙。这位用英语写作的侦探小说家生活在美国,却有着强烈的上海情结,像她妻子说他:“你至今没走出过黄浦公园”。当他再回到上海,坐在整修中变得面目全非的小公园里,他不带失望情绪慢慢地说:“这是现实,我们不需要为它羞愧,也不需要跟着现实来改变我们自己的情感”。
  目睹着一张张被转来转去的照片,新旧前后的照片迷惑着不同身份角度的人,它们是城市的哑剧,仅有简短的说明。一位地方志专家能告诉我们一条街的百年沿革,要是画家呢?他感兴趣的,不是从中流逝的漫长岁月,而是静止的画面。作为普通人,这如今沦为楼盘工地的淡水路,叫我想起最普通的日子,想起家。想起早晨播放乡村音乐唤我起床的收音机,“大家好,我是查理林”,《怀旧金曲》的王奕贤老先生,这位海派老克勒,今晨亦被微博告知已乘喷射机离去,想起窗外粗壮连天的梧桐,以及夏日暴雨夜同外祖父和邻人在晒台乘凉讲故事的惬意。
  其中的一个故事是讲,上世纪三十年代有一个夏天上海刮台风,把复兴路淮海路上的梧桐树都刮倒了。有人要把这些刮倒的树扔掉,当时的法董说,还是把这些树重新种好,加固好,所以今天才能在卢湾区辖地内看到粗壮连天的梧桐树。
  也许故事讲完了就讲完了,历史翻过去就翻过去了,好戏总在后头。沧海桑田,上海是身份色彩如此复杂的城市,是从来也不缺编故事能力的城市,她正好需要这一份失落的浪漫好去续写新的怀旧呢。就像一位以上海写作为生的作家说的,我习惯在凋败的劲舞中翻捡出她过去的影子,却很不习惯在十全十美的景物中体会它的过去。对我来说,十全十美是一块猪油,腻住了左右的感觉。
  而我自己,通常也有能力把事情说得完整又漂亮,却常常只在上海的话题上,不知该如何来诉说和挽留,手足无措,思绪困顿。同那个兴致勃勃,敏捷流利地描述异乡风貌时的我判若两人。比如,去到伦敦,总有那么多伦敦标志性的红色在色彩尽失的世界提醒着你,这个城市的历史并未集体地在地中海某地休假,而只是整合成一支叫伦敦红的军团,安分有序地在繁忙的双层巴士、日渐空闲的皇家邮政信箱、只因伤感原因而存在的投币电话亭和姑娘日渐单薄的苏格兰衣料上恪守着的职责。
  而我最应该熟悉的淡水路,此刻在我的脑海中呈现为一团洒着阳光斑点的灰扑扑。最残酷的,怀着对远方这条即将消化为乌有(不论出自何种原因)的灰扑扑小街的牵挂,游子还要在雪夜百转千回地写下凌乱枯索的文字,却又被心中的恐惧驱赶着想要刻意去忘怀。记忆找不到回家之路的惶恐不安,在这样的时候会不自觉地从身后推我向失落纠结的梦境。
  你一定也有这样的不安,生怕明天醒来就看不到你与生俱来的一切了,比如你来时的那条淡水路,哪怕,哪怕在心里,我们永远也不会改变我们的情感。
其他文献
20世纪以来,科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类学、心理学、生物学、新物理学等无数新学科诞生,“知识爆炸”了,信息时代降临了,大众文化几乎覆盖了所有的领域,于是当今时代也就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知识分子异常活跃的时代。然而20世纪以来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在历史上命运异常曲折的时代,从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再到民族救亡运动,知识分子最后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在这一阶段里,知识分子又经历了“反
期刊
在上海艺联专程举行的 “玫瑰玫瑰我爱你·纪晓兰独唱音乐会”新闻发布会上,又见到了老牌歌手纪晓兰,这位曾以《远山的夕阳》等原创流行曲闻名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歌坛、并为百部影视剧演唱过主题歌的歌手,风采依旧,宝刀未老,将在人民大舞台献上一台独唱音乐会,把她近年的“老歌”演唱曲目悉数端出,接受检验。   与许多当年的上海歌手一样,纪晓兰曾以翻唱港台歌曲和内地的流行歌曲为主,颇有知名度。但对于一个歌星而言,
期刊
数月前,写过一篇《简缩,搞得脑萎缩》,专门说英语和汉语拼音字母的缩略。有文友说:写得有点意思,其实汉语的缩略比它历史悠久,你怎么不写?  凭我个人的感觉,汉语被大量缩略应该是新闻记者的功劳吧?因为一般来说一个新闻稿的标题超过10个字,就算冗长的了。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今天隆重召开”,一共24个字,小小的窄窄的报纸怎么容得下?于是缩略一下,“七届人大隆重召开”,只有8个字。  
期刊
鲁迅的时代是中国文化现代性转型的重要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中国社会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制度、文化形态、价值观念,从物质到精神的全方位的大变革、大转换。鲁迅及其同时代人介入了这一现代性的文化转换过程当中,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对于这一文化大转型作出了积极的正面回应。他们在文化问题上的回应方式,至今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如何建立“现代中国
期刊
从报上得知,作为“山药蛋派”的最后一位主将,作家胡正已于2011年1月17日在太原去世,享年87岁。“山药蛋派”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形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领衔人物是赵树理,紧随其后的是人称“西李马胡孙”的西戎、李束为、马烽、胡正和孙谦。他们都是山西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都有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和共同的艺术志趣及追求,一时佳作迭出,颇受广大农民读者的喜爱。胡正的代表性小说
期刊
1978年初春,一个晴朗的早晨。我提着简单的行李,从家里出来。父亲执意要送我,他很兴奋,因为,他的在乡下“插队”多年的儿子,考上了大学,今天要到华东师范大学去报到了。在我的一生中,几次离家出门,都是父亲为我送行,一次是60年代初我到郊区读寄宿中学 ,一次是“文革”中我去崇明岛“插队落户”。而这一次考上大学,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文革”结束后,大学终于又恢复公开招考,1977年秋天,无数像我一样
期刊
上世纪九十年代,商品大潮席卷,引发了一场中国学术界、思想界和文艺界的人文精神大讨论。这场讨论发端于上海学术界,继而波及整个知识界,先后掀起几次高潮,影响深广。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人文精神的反思依然需要,甚至显得更为迫切。正如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所忧虑深思的:“当年‘人文精神寻思’一提出就受到批评,而且批评非常尖锐,就说老百姓苦了这么多年好容易有点钱了,好容易开放了,你们又要谈什么‘人文精神’了。二十
期刊
央视春节期间破天荒转播《网络春晚》,很多网络红人纷纷亮相,其中最惹人瞩目的当推龚琳娜的《忐忑》。这首没有实质歌词的“神曲”,被她唱得很High,流行元素像岩浆迸发,颇能感染人。不过,网络内外,也有不少人对此“神曲”不以为然。  想象力匮乏的结果就是语言的干瘪,就像是这听了快一年的“给力”,什么都给力,什么也都无力了。从“带劲”到“给力”,人们张开空荡荡的嘴,却吐不出任何一个属于自己的字眼。“给力”
期刊
我与上海    1996年年底,乘友人车在京城二环路上行驶,快车飘然如船。友人问:多久未去过上海了?想了想,已整10年。这几年,上海变化可就大了,友人说:“一年一个样儿呢。”“有多大?”“怎么给你说呢?”友人一边开着车一边朝我望了一眼,我觉得那一眼似乎在望动物园里的什么物种,他沉吟了片刻,说道:“这么给你说吧,上海——就是放在美国的任何一个地方,也一点儿不逊色!”  我知道他去年去美国考察了两个多
期刊
恐怕再没有一个地方,能像外滩这样深刻地代表着上海。  它是上海都市最初的轮廓线,殖民主义的标志物,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全球化的中心,上海城市近代化的起点。从1843年外黄浦荒芜的泥滩上出现第一座洋楼,到1949年人民解放军跨过外白渡桥,上海全境解放,外滩见证了上海无数的沧桑往事,见证了它从滨海小镇到国际化大都市的曲折历程:这里是万国建筑的博览会,远东的华尔街,是灯红酒绿的十里洋场,是外国冒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