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1日晚,在澳门文化中心综合剧院观看由中国国家京剧院演出的新编历史剧《汉苏武》。“苏武牧羊”的故事倡导的是中国人的爱国情怀和凛然气节。这使我想起香港回归前,新加坡华裔诗人潘受老先生创作的一首《好事近》,其中将香港回归比喻为“子卿(苏武的字)归汉”。此次看《汉苏武》,使我对潘老的《好事近》有了新的一层认识和感动。
从“终古含愁”到“子卿归汉”
1997年,对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的7月1日,香港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当时我正在中国驻新加坡使馆工作。是年2月12日,农历正月初五,我和使馆同事在新加坡文华大酒店设宴款待潘受老先生,在场的还有新加坡书法家协会主席陈声桂伉俪等。
潘老是福建南安人,1911年生。19岁去国赴新,此后一直定居南洋。他是诗人、教育家、书法家,也是名副其实的“爱国华人”,几十年如一日在南洋推广华文教育,弘扬中华文化。他为新加坡书协题写的会训“爱我中华”,现在仍庄重地挂在书协大门上。他担任南洋大学秘书长的四年间,在没有校长的情况下,呕心沥血,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培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事迹至今仍被那些散落世界各地的“南大生”所铭记。早年,潘老的诗作曾受到郁达夫、徐悲鸿等人高度赞赏,章士钊更惊呼“诗在南洋矣!”潘老书法独树一帜,看上去很美、很大气,功底深而充满诗人气质。在担任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任秘书期间,潘老在帮助国内人民抗战方面也曾出过大力,是颇值得后人记住的。
潘老虽在19岁就离开中国,但他时时刻刻都关心着中国的命运,在事关中国领土主权和国家统一这样的大事情上,更是壮怀激烈,大义凛然。
那天,潘老为出席由我代表使馆主持的宴会作了精心准备。他带来了一幅书法长卷,说是特意起了个大早写就的,要我转赠傅学章大使。内容是他在过去60多年间写下的多首有关香港的诗词,最早的一首是19岁坐船途经香港时写的。该诗全文如下:
香岛风光蓬岛夸,楼台千叠接飞霞。
盘空车与云争路,入港舟如客到家。
百粤天连山有态,九州地尽水无涯。
和戎当日珠崖弃,终古含愁是浪花。
潘老强调这首诗从未被收入诗集,现在香港即将回归,拿出来正逢其时。另外几首则都与时局变化密切相关,或是邓小平同志与撒切尔夫人会谈后写就,或是中英发表“香港问题联合声明”时所作,最后一首《好事近》,则是他日前专门为庆祝香港回归所作。他说,头天整个晚上都没睡好,辗转反侧,直到凌晨才终于吟哦成篇。该词全文如下:
鼓乐忽喧天,舞海鱼龙赞。
从此东方不夜,有灵珠奇灿。
牧羝持节老匈奴,血汗为谁荐?
还我堂堂面目,喜子卿归汉。
看了潘老的大作,听了他的介绍,我们在场的所有人都被深深感染,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我代表大使接下了这份厚礼。其实,这岂止是一幅书法作品,它分明是海外华人送给祖国人民的一片赤子之心!
我特别喜欢这首《好事近》,至今仍认为这是庆祝香港回归所有诗词当中最好的作品之一。当时,我们大家都很激动,提议将《好事近》谱写成曲,没想到后来还真的由中央音乐学院的一位教授协助完成了。
“从此九州歌玉帛”
时隔不久,我奉调回国,担任外交部负责东南亚事务的副司长。临行前,潘老让我带一封信给赵朴初老先生,因缘是赵朴老为凭吊此前不久逝世的邓小平同志写了一首诗,其中提到赵朴老为送小平同志最后一程,竟在长安街迎着寒风站立了三个多小时。赵朴老诗写成后请潘老指正。潘老也写了一首,对邓小平同志的历史功绩给予了极高评价,可惜当时未能将它记录下来。
此后,“七一”前夕,我突然接到使馆同事电话,询问有无办法将潘老的《好事近》在“七一”当天的庆回归节目中播出。经向中央台和北京台了解,告曰,相关节目单在一年以前就已敲定,无法再改。当时,我很想促成此事,情急之下,想起央视有一摄制组赴新加坡现场采访当地华人。这样一来就顺理成章了。果然,在“七一”当天,我在央视四套看到了潘老现场挥毫书写《好事近》的镜头,他边写边讲,充满欣喜和自豪。
潘老关心国家的和平统一,对两岸之间的事情也十分关注。记得那是1996年,他收到启功老从北京寄来的一首诗,内容是抒发即将赴台湾的欣喜之情。潘老当即和诗一首,其中有两句“不教两岸判温寒,从此九州歌玉帛”。后因李登辉挑起台海危机,启功老台湾之行未能实现,但潘老仍将上述两句写成一幅对联,托人赠送于我。我很能理解老人的心情,两岸是兄弟,不应再启战端,和平统一是正确途径,也是所有炎黄子孙的共同期盼。潘老已经于1999年离开人间,但他送的这幅字,我始终珍藏,不仅因为其书法价值,更因它是我在处理相关问题时经常可用来参照的标杆。
反战老人的长卷
潘老是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的一分子,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那么,他如何看待新加坡、马来西亚两地的华侨、华人的历史定位和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呢?我想在这里全文照录由他亲自撰写的两篇极其重要的作品:一是《日本占领时期新加坡死难人民纪念碑志铭》;二是潘老为马来西亚槟榔屿华人大会堂“平章堂”所撰长联。
日本占领时期新加坡死难人民纪念碑志铭
这座碑标识着新加坡一次空前的浩劫。
一九四二年二月十五日至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八日,新加坡在日本军占领下是一段悲惨的黑色岁月——鞭笞、侮辱、奴役、搜刮,种种迫害之余,占领军还借名“检证”,秘密屠杀了一批又一批算不清的非武装人民。神被嘲笑!文明被埋藏!人类的尊严被践踏!到处血,到处恐怖。
一九六二年一月,大屠杀的遗骸被发现。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于是成立“日本占领时期死难人民遗骸善后委员会”,负责调查、发掘,以及筹建公塚和纪念碑。七月,政府批准发掘的申请。翌年三月,政府允许这四亩半的空地作为建碑兴塚的园地。四年来,大屠杀的遗骸越发掘越多,而纪念碑也于“人民群众每献金一元政府加助一元”的鼓励中完成筹建工作。
如今,这座碑巍然矗立在赤道上,将日夜警惕地了望着东南亚以至世界不断变化的风云。
如今,这座碑巍然矗立在东半球与西半球的交通枢纽上,将日夜亲切地招呼着东南亚以至全世界不断经过的人士。
无人能知道大屠杀死难的新加坡各族同胞的确数;作为公塚的这座碑的基石,虽然重新集体安顿了历次发掘的盈千累万遗骸,其实仍可能是五倍或十倍于此的死难者的代表而已。
无人能知道大屠杀死难的新加坡各民族同胞的全部姓名;但我们尽可能一律谥之为“忠”、为“勇”、为“仁”、为“义”。这许多忠肝、勇胆、仁魂、义魄,既先新加坡的独立而成为国殇,也自然会伴同新加坡的独立而成为国之精神基础。
这座碑的四根高薄云天的柱子,正是忠、勇、仁、义的化身,同时也象征着一向和谐团结的新加坡多元种族及其多元文化与宗教。
这座碑证明过去新加坡各民族同胞能共患难,也祝福今后新加坡各民族同胞可共安乐。
这座碑传达出新加坡人民的心声:
战争是罪恶的!和平是神圣的!大国强国需要生存,小国弱国也需要生存。任何大欺小、强凌弱的行为,一定难逃历史的裁判与惩罚。冤不可结!仇必须解!新加坡的人民时时与全世界包括日本所有爱和平、反侵略、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的广大人民在一起!
愿日本占领时期死难的我新加坡各民族同胞万千英灵,永栖息于此,并接受此铭:
花兮泪红,海兮血碧。魂随潮而上下兮,以护此新兴之国!
槟榔屿华人大会堂“平章堂”长联
平其不平,安其所安。喜今日一杯称庆,旧基新宇。遥挹注五千年源源历史文化,落成此中华会堂。登临拍手高歌,爱槟榔屿壮丽风光,山环海绕;
章以当章,美以加美。念先人万里投荒,斩棘披荆。渐结合三大族世世同胞感情,建立我南洋邦国。俯仰伸眉展望,看轩辕氏神明苗裔,霞蔚云兴。(作者供图)
从“终古含愁”到“子卿归汉”
1997年,对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的7月1日,香港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当时我正在中国驻新加坡使馆工作。是年2月12日,农历正月初五,我和使馆同事在新加坡文华大酒店设宴款待潘受老先生,在场的还有新加坡书法家协会主席陈声桂伉俪等。
潘老是福建南安人,1911年生。19岁去国赴新,此后一直定居南洋。他是诗人、教育家、书法家,也是名副其实的“爱国华人”,几十年如一日在南洋推广华文教育,弘扬中华文化。他为新加坡书协题写的会训“爱我中华”,现在仍庄重地挂在书协大门上。他担任南洋大学秘书长的四年间,在没有校长的情况下,呕心沥血,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培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事迹至今仍被那些散落世界各地的“南大生”所铭记。早年,潘老的诗作曾受到郁达夫、徐悲鸿等人高度赞赏,章士钊更惊呼“诗在南洋矣!”潘老书法独树一帜,看上去很美、很大气,功底深而充满诗人气质。在担任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任秘书期间,潘老在帮助国内人民抗战方面也曾出过大力,是颇值得后人记住的。
潘老虽在19岁就离开中国,但他时时刻刻都关心着中国的命运,在事关中国领土主权和国家统一这样的大事情上,更是壮怀激烈,大义凛然。
那天,潘老为出席由我代表使馆主持的宴会作了精心准备。他带来了一幅书法长卷,说是特意起了个大早写就的,要我转赠傅学章大使。内容是他在过去60多年间写下的多首有关香港的诗词,最早的一首是19岁坐船途经香港时写的。该诗全文如下:
香岛风光蓬岛夸,楼台千叠接飞霞。
盘空车与云争路,入港舟如客到家。
百粤天连山有态,九州地尽水无涯。
和戎当日珠崖弃,终古含愁是浪花。
潘老强调这首诗从未被收入诗集,现在香港即将回归,拿出来正逢其时。另外几首则都与时局变化密切相关,或是邓小平同志与撒切尔夫人会谈后写就,或是中英发表“香港问题联合声明”时所作,最后一首《好事近》,则是他日前专门为庆祝香港回归所作。他说,头天整个晚上都没睡好,辗转反侧,直到凌晨才终于吟哦成篇。该词全文如下:
鼓乐忽喧天,舞海鱼龙赞。
从此东方不夜,有灵珠奇灿。
牧羝持节老匈奴,血汗为谁荐?
还我堂堂面目,喜子卿归汉。
看了潘老的大作,听了他的介绍,我们在场的所有人都被深深感染,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我代表大使接下了这份厚礼。其实,这岂止是一幅书法作品,它分明是海外华人送给祖国人民的一片赤子之心!
我特别喜欢这首《好事近》,至今仍认为这是庆祝香港回归所有诗词当中最好的作品之一。当时,我们大家都很激动,提议将《好事近》谱写成曲,没想到后来还真的由中央音乐学院的一位教授协助完成了。
“从此九州歌玉帛”
时隔不久,我奉调回国,担任外交部负责东南亚事务的副司长。临行前,潘老让我带一封信给赵朴初老先生,因缘是赵朴老为凭吊此前不久逝世的邓小平同志写了一首诗,其中提到赵朴老为送小平同志最后一程,竟在长安街迎着寒风站立了三个多小时。赵朴老诗写成后请潘老指正。潘老也写了一首,对邓小平同志的历史功绩给予了极高评价,可惜当时未能将它记录下来。
此后,“七一”前夕,我突然接到使馆同事电话,询问有无办法将潘老的《好事近》在“七一”当天的庆回归节目中播出。经向中央台和北京台了解,告曰,相关节目单在一年以前就已敲定,无法再改。当时,我很想促成此事,情急之下,想起央视有一摄制组赴新加坡现场采访当地华人。这样一来就顺理成章了。果然,在“七一”当天,我在央视四套看到了潘老现场挥毫书写《好事近》的镜头,他边写边讲,充满欣喜和自豪。
潘老关心国家的和平统一,对两岸之间的事情也十分关注。记得那是1996年,他收到启功老从北京寄来的一首诗,内容是抒发即将赴台湾的欣喜之情。潘老当即和诗一首,其中有两句“不教两岸判温寒,从此九州歌玉帛”。后因李登辉挑起台海危机,启功老台湾之行未能实现,但潘老仍将上述两句写成一幅对联,托人赠送于我。我很能理解老人的心情,两岸是兄弟,不应再启战端,和平统一是正确途径,也是所有炎黄子孙的共同期盼。潘老已经于1999年离开人间,但他送的这幅字,我始终珍藏,不仅因为其书法价值,更因它是我在处理相关问题时经常可用来参照的标杆。
反战老人的长卷
潘老是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的一分子,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那么,他如何看待新加坡、马来西亚两地的华侨、华人的历史定位和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呢?我想在这里全文照录由他亲自撰写的两篇极其重要的作品:一是《日本占领时期新加坡死难人民纪念碑志铭》;二是潘老为马来西亚槟榔屿华人大会堂“平章堂”所撰长联。
日本占领时期新加坡死难人民纪念碑志铭
这座碑标识着新加坡一次空前的浩劫。
一九四二年二月十五日至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八日,新加坡在日本军占领下是一段悲惨的黑色岁月——鞭笞、侮辱、奴役、搜刮,种种迫害之余,占领军还借名“检证”,秘密屠杀了一批又一批算不清的非武装人民。神被嘲笑!文明被埋藏!人类的尊严被践踏!到处血,到处恐怖。
一九六二年一月,大屠杀的遗骸被发现。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于是成立“日本占领时期死难人民遗骸善后委员会”,负责调查、发掘,以及筹建公塚和纪念碑。七月,政府批准发掘的申请。翌年三月,政府允许这四亩半的空地作为建碑兴塚的园地。四年来,大屠杀的遗骸越发掘越多,而纪念碑也于“人民群众每献金一元政府加助一元”的鼓励中完成筹建工作。
如今,这座碑巍然矗立在赤道上,将日夜警惕地了望着东南亚以至世界不断变化的风云。
如今,这座碑巍然矗立在东半球与西半球的交通枢纽上,将日夜亲切地招呼着东南亚以至全世界不断经过的人士。
无人能知道大屠杀死难的新加坡各族同胞的确数;作为公塚的这座碑的基石,虽然重新集体安顿了历次发掘的盈千累万遗骸,其实仍可能是五倍或十倍于此的死难者的代表而已。
无人能知道大屠杀死难的新加坡各民族同胞的全部姓名;但我们尽可能一律谥之为“忠”、为“勇”、为“仁”、为“义”。这许多忠肝、勇胆、仁魂、义魄,既先新加坡的独立而成为国殇,也自然会伴同新加坡的独立而成为国之精神基础。
这座碑的四根高薄云天的柱子,正是忠、勇、仁、义的化身,同时也象征着一向和谐团结的新加坡多元种族及其多元文化与宗教。
这座碑证明过去新加坡各民族同胞能共患难,也祝福今后新加坡各民族同胞可共安乐。
这座碑传达出新加坡人民的心声:
战争是罪恶的!和平是神圣的!大国强国需要生存,小国弱国也需要生存。任何大欺小、强凌弱的行为,一定难逃历史的裁判与惩罚。冤不可结!仇必须解!新加坡的人民时时与全世界包括日本所有爱和平、反侵略、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的广大人民在一起!
愿日本占领时期死难的我新加坡各民族同胞万千英灵,永栖息于此,并接受此铭:
花兮泪红,海兮血碧。魂随潮而上下兮,以护此新兴之国!
槟榔屿华人大会堂“平章堂”长联
平其不平,安其所安。喜今日一杯称庆,旧基新宇。遥挹注五千年源源历史文化,落成此中华会堂。登临拍手高歌,爱槟榔屿壮丽风光,山环海绕;
章以当章,美以加美。念先人万里投荒,斩棘披荆。渐结合三大族世世同胞感情,建立我南洋邦国。俯仰伸眉展望,看轩辕氏神明苗裔,霞蔚云兴。(作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