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51-0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改革,结合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寓创新于语文教学的肥沃土壤之中,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巧妙设置悬念和疑问,激发兴趣诱导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决。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还能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的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1.以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在讲新课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想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到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在古典章回小说里,往往在情节向前推进时,中途打一个结,让它暂时挂起,给读者产生一个期待的心境。又如《背影》一课中,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教师适时启发: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再如教学《杨修之死》一文,我们就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为什么要杀死杨修?为什么要厚葬杨修?这样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潮,兴趣油然而生。
2.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利用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高,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的特点,针对教学内容,用绘声绘色的语言和挂图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深厚兴趣。语文范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如《白杨礼赞》第一自然段中,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澜的高原景色,这是作者对高原无比热爱的直观因素。上课时,教师可以先用美读示范,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小声读—放声读—欣赏读,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高原的美,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除上述的做法以外,还有以游戏激趣、以导语激趣、以活动激趣等常用方法,教师应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二、结合实际促进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打破教学上的老框框,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刺激的动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鼓励他们对一些现成的理论和传统的观点从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方向进行大胆的质疑,探索求异,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在教学《松鼠》后,我让学生用本课学过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动物,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在阅读教学中亦可以通过求同存异等比较手段训练学生思维的迁移性。如将《孔乙己》与《范进中举》比较,思考假如孔乙己也中举了,他会发疯吗?同样是纪念烈士的文章,在学习《为了忘却的纪念》时,可以与已学过的《纪念刘和珍君》进行对照,看看鲁迅先生两篇文章在写法上的异同。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再如教学《羚羊木雕》一文后,我以《我的心爱礼物》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礼物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了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三、启发想象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
想像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应该在房子旁边画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认为小溪不应绕屋而过……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我还让学生把古诗编演成一个故事,学生则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例如,学生表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诗人询问苍天的场面时,他们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象,创造性的表演。不同的学生对作者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有摸着后脑,一片茫然的,有仰天长叹的……学生种种表现,不正是创新的表现吗?求新、求异,就是创新精神的所在。我又让学生对古诗进行改写。例如,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学的最后,教师进行这样的启发:诗中送别的场面是如此感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的场面,同学转学、亲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让我们都来学学作者,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赠给自己最不舍的人。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纷纷模仿古诗书写出自已的诗篇。我们不强求学生的诗作是否工整漂亮,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他们一个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以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从而展开想像的翅膀;教学《春》时,可以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只要有这样的土壤,孩子们创新之花必定灿烂缩放。
语文课堂是创造性思维训练和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基地。学生正是在广泛的作品阅读中汲取知识,认识社会,感受生活;在写作训练中抒发情怀,感悟人生,萌发创见,因此,语文课堂应该给学生无限的空间,让畅想的思绪自由飞翔,语文教学应该流淌着时代精神的活水,高扬创新教育的主旋律,肩负起创新人才的崇高使命。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改革,结合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寓创新于语文教学的肥沃土壤之中,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巧妙设置悬念和疑问,激发兴趣诱导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决。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还能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的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1.以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在讲新课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想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到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在古典章回小说里,往往在情节向前推进时,中途打一个结,让它暂时挂起,给读者产生一个期待的心境。又如《背影》一课中,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教师适时启发: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再如教学《杨修之死》一文,我们就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为什么要杀死杨修?为什么要厚葬杨修?这样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潮,兴趣油然而生。
2.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利用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高,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的特点,针对教学内容,用绘声绘色的语言和挂图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深厚兴趣。语文范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如《白杨礼赞》第一自然段中,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澜的高原景色,这是作者对高原无比热爱的直观因素。上课时,教师可以先用美读示范,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小声读—放声读—欣赏读,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高原的美,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除上述的做法以外,还有以游戏激趣、以导语激趣、以活动激趣等常用方法,教师应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二、结合实际促进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打破教学上的老框框,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刺激的动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鼓励他们对一些现成的理论和传统的观点从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方向进行大胆的质疑,探索求异,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在教学《松鼠》后,我让学生用本课学过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动物,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在阅读教学中亦可以通过求同存异等比较手段训练学生思维的迁移性。如将《孔乙己》与《范进中举》比较,思考假如孔乙己也中举了,他会发疯吗?同样是纪念烈士的文章,在学习《为了忘却的纪念》时,可以与已学过的《纪念刘和珍君》进行对照,看看鲁迅先生两篇文章在写法上的异同。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再如教学《羚羊木雕》一文后,我以《我的心爱礼物》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礼物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了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三、启发想象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
想像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应该在房子旁边画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认为小溪不应绕屋而过……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我还让学生把古诗编演成一个故事,学生则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例如,学生表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诗人询问苍天的场面时,他们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象,创造性的表演。不同的学生对作者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有摸着后脑,一片茫然的,有仰天长叹的……学生种种表现,不正是创新的表现吗?求新、求异,就是创新精神的所在。我又让学生对古诗进行改写。例如,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学的最后,教师进行这样的启发:诗中送别的场面是如此感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的场面,同学转学、亲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让我们都来学学作者,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赠给自己最不舍的人。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纷纷模仿古诗书写出自已的诗篇。我们不强求学生的诗作是否工整漂亮,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他们一个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以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从而展开想像的翅膀;教学《春》时,可以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只要有这样的土壤,孩子们创新之花必定灿烂缩放。
语文课堂是创造性思维训练和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基地。学生正是在广泛的作品阅读中汲取知识,认识社会,感受生活;在写作训练中抒发情怀,感悟人生,萌发创见,因此,语文课堂应该给学生无限的空间,让畅想的思绪自由飞翔,语文教学应该流淌着时代精神的活水,高扬创新教育的主旋律,肩负起创新人才的崇高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