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本科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知识为主,本科阶段的教学方法以单向灌输式为主,不强调研究型学习,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往往很难获得科学研究的训练,结果使得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输,而不能主动地获取知识,这显然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也不利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兴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学生创新团队的成员通常都来自不同年级、学科、专业和地域,对同一目标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而且还有资深教师指导。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是一种自发的习惯,学生不再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学习和实践知识。为完成团队任务,团队每位成员必须要经历相应的独立研究、查询资料、自主学习等实践环节,而这些环节正是传统教学较为欠缺的,也是培养创新人才必不可少的环节。所以,加强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无论是对学校长久发展还是对学生个人发展来说都是尤为重要的。本文就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提出若干建议。
一、创建一个积极健康的大学文化氛围
一个健康、和谐、积极的大学文化氛围,不仅对于人才培养具有不可替代、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作用,更是调动学术人员积极性的重要诱因,对大学教师的成长、发展和发挥作用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影响。大学文化作为大学学术人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寄托了他们的理想和希望,因而能够产生极大的内聚力,使学术人员拥有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因此,大学文化愈发达,群体心理就愈相容,大学对学术人员的吸引力、凝聚力、激励力就愈大。这样的大学文化不仅具有强大的同化功能,使身处其中的成员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而且能够内化为一种向上的力量,促进成员积极进取,勇攀高峰。“能够使一个组织与众不同的是组织的文化氛围以及用一系列的制度和行动来强化的价值观。”事实上,组织文化是组织发展最好的方向标。在一个运行健康、发展良好的大学创新学术团队中,团队的组织文化为团队成员提供了一种组织认知的感觉,并能使他们产生对超越自我的信仰和价值观的承诺。理论上说,团队文化或文化的一部分可能来自团队的每一个成员,无论是带头人、骨干,还是支撑人员,甚至是流动的研究生,但事实上团队文化通常开始于团队的创始人或者早期领导人,他们以愿景、哲学或者战略的形式清楚地提出并贯彻他们独特的治学思路和发展价值观。这一价值观为团队明确了共同愿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也决定了团队运行和发展模式的纲领和基调。
二、创造合适的外部环境
在外部牵引力与内部凝聚力的共同作用下,分散的大学学术人员有可能组建成一个全新的大学创新学术团队。这些客观条件包括:
(一)合适的学科背景
无论团队是要解决具体的科学技术问题还是定位于在某个学术方向取得新的突破,团队成员都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团队成员的学科和专业背景必须与团队的目标相关。
(二)充足的条件保障
实验室、科研经费、仪器设备以及其他基础条件是团队开展研究工作的基本保障,条件支撑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团队能否顺利开展工作。因此,依托基地平台和重大装备组建团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团队构建方式。如果在团队组建之前并无相应的条件支撑,也至少应该能够做出团队组建后尽快争取到相关资源的预期,否则即使团队从形式上得以组建,也不可能真正开展工作。
(三)配套的政策支持
由于我国大学目前的组织体制、人员隶属机制和绩效评估机制尚未完全适应团队创新的模式,国家和大学很多现行的政策是不利于团队形成的。如果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创新学术团队的组建会受到很严重的阻碍。
三、加强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建设
创新实验室是学生创新团队以及本科生开展科技项目实验研究的平台。专门设立指导本科生创新实验的指导老师和强大的技术支持小组,帮助本科生进行本专业的科学和教学研究,同时鼓励他们在交叉学科、跨专业等领域进行自主创新,提高综合创新实践能力。
安排专人负责实验室和实验仪器的开放与管理工作,并建立配套的实验室管理措施。由教研较为丰富的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提出研究课题或由学生自己提出可行的课题,将课题题目公布,然后由学生自主选择,查阅文献、组织讨论和整理材料,提交解决方案并进行实验,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四、加强大学生开放实验室创新平台建设
开放实验室充分利用了实验室的设备、资源,延长了实验室的利用时间,方便学生自主灵活参与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实验内容的多样化、方法的灵活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了求知欲、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加强开放实验室建设是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五、处理好外部协调的压力
团队在发展过程中,会与大学内部的其他部门以及大学外部的相关组织建立各种关系。由于我国大学的权力机制尚不健全,大学创新学术团队的组织结构可能与院系所等基层学术组织发生交叉,权力配置上与基层学术组织和大学职能部门都有重叠,有些本应属于创新学术团队的权力如内部人财物配置权等,往往需要协调外部机构才能履行,甚至完全掌握在外部机构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矛盾与冲突。再者,团队要健康运行、不断发展,也需要与政府有关部门、企业、其他大学或研究机构等进行协调。
一、创建一个积极健康的大学文化氛围
一个健康、和谐、积极的大学文化氛围,不仅对于人才培养具有不可替代、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作用,更是调动学术人员积极性的重要诱因,对大学教师的成长、发展和发挥作用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影响。大学文化作为大学学术人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寄托了他们的理想和希望,因而能够产生极大的内聚力,使学术人员拥有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因此,大学文化愈发达,群体心理就愈相容,大学对学术人员的吸引力、凝聚力、激励力就愈大。这样的大学文化不仅具有强大的同化功能,使身处其中的成员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而且能够内化为一种向上的力量,促进成员积极进取,勇攀高峰。“能够使一个组织与众不同的是组织的文化氛围以及用一系列的制度和行动来强化的价值观。”事实上,组织文化是组织发展最好的方向标。在一个运行健康、发展良好的大学创新学术团队中,团队的组织文化为团队成员提供了一种组织认知的感觉,并能使他们产生对超越自我的信仰和价值观的承诺。理论上说,团队文化或文化的一部分可能来自团队的每一个成员,无论是带头人、骨干,还是支撑人员,甚至是流动的研究生,但事实上团队文化通常开始于团队的创始人或者早期领导人,他们以愿景、哲学或者战略的形式清楚地提出并贯彻他们独特的治学思路和发展价值观。这一价值观为团队明确了共同愿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也决定了团队运行和发展模式的纲领和基调。
二、创造合适的外部环境
在外部牵引力与内部凝聚力的共同作用下,分散的大学学术人员有可能组建成一个全新的大学创新学术团队。这些客观条件包括:
(一)合适的学科背景
无论团队是要解决具体的科学技术问题还是定位于在某个学术方向取得新的突破,团队成员都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团队成员的学科和专业背景必须与团队的目标相关。
(二)充足的条件保障
实验室、科研经费、仪器设备以及其他基础条件是团队开展研究工作的基本保障,条件支撑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团队能否顺利开展工作。因此,依托基地平台和重大装备组建团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团队构建方式。如果在团队组建之前并无相应的条件支撑,也至少应该能够做出团队组建后尽快争取到相关资源的预期,否则即使团队从形式上得以组建,也不可能真正开展工作。
(三)配套的政策支持
由于我国大学目前的组织体制、人员隶属机制和绩效评估机制尚未完全适应团队创新的模式,国家和大学很多现行的政策是不利于团队形成的。如果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创新学术团队的组建会受到很严重的阻碍。
三、加强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建设
创新实验室是学生创新团队以及本科生开展科技项目实验研究的平台。专门设立指导本科生创新实验的指导老师和强大的技术支持小组,帮助本科生进行本专业的科学和教学研究,同时鼓励他们在交叉学科、跨专业等领域进行自主创新,提高综合创新实践能力。
安排专人负责实验室和实验仪器的开放与管理工作,并建立配套的实验室管理措施。由教研较为丰富的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提出研究课题或由学生自己提出可行的课题,将课题题目公布,然后由学生自主选择,查阅文献、组织讨论和整理材料,提交解决方案并进行实验,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四、加强大学生开放实验室创新平台建设
开放实验室充分利用了实验室的设备、资源,延长了实验室的利用时间,方便学生自主灵活参与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实验内容的多样化、方法的灵活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了求知欲、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加强开放实验室建设是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五、处理好外部协调的压力
团队在发展过程中,会与大学内部的其他部门以及大学外部的相关组织建立各种关系。由于我国大学的权力机制尚不健全,大学创新学术团队的组织结构可能与院系所等基层学术组织发生交叉,权力配置上与基层学术组织和大学职能部门都有重叠,有些本应属于创新学术团队的权力如内部人财物配置权等,往往需要协调外部机构才能履行,甚至完全掌握在外部机构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矛盾与冲突。再者,团队要健康运行、不断发展,也需要与政府有关部门、企业、其他大学或研究机构等进行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