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体育基地学校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是青少年业余训练的重要基础,是选拔培养教练员和体育后备人才的源头。通过对乐清虹桥镇第一中学、乐清市育英学校、乐清实验小学、乐清万家学校四所学校被乐清市体育局命名为体育基地学校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几年来训练现状等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市队校办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积极探索业余训练改革的新路子,树立“不求所在,但求所得;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大体育观,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加快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基层学校;专业运动队;训练;市队校办
1 引言
长期以来,青少年的业余训练一直由各级少体校承担,这种体制相对封闭、独立,具有专业化程度高、力量集中的优势,为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这种单一的业余训练模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体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其弊端日益显现:选拔运动员的路子越来越窄、训练与文化学习脱节、运动员升学就业难等。通过乐清市部分基层学校办专业运动队的经验总结,结合乐清市实际,探讨符合乐清市具体情况的办专业运动队选材管理的途经与方法,为乐清市体育训练体制改革,特别是为基层学校专业运动队的创建提供依据和建议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以乐清市体育局2003年命名的四所基层体育传统校即虹桥镇第一中学、育英学校、实验小学、万家学校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对“市队校办”校现状及训练体制进行深入研究,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 调查访问法
通过对部分“市队校办”校领导、老师、教练、运动员访谈,全面了解乐清市“市队校办”校训练现状,为推行“市队校办”训练模式提供实践依据。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通过调查,我们概括目前乐清市专业运动队选材训练管理现状如下:
3.1.1 乐清市“市队校办”校运动员生源现状乐清市“市队校办”校运动员来源途径:一是自己培养,二是学校制订特殊政策,对体育特长生特招而来;通过对上述四所学校2003-2005年省市注册194名田径运动员、195名游泳运动员、62名羽毛球-运动员、53名乒乓球运动员和59名排球运动员调查发现,各校运动员生源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培养这一途径,但极少是通过特招途径,这些特招运动员一般都具备较好的早期訓练基础,再通过各校2~3年的系统训练,完全有可能达到专业水平。
3.1.2 乐清市“市队校办”校选材现状乐清市“市队校办”校现阶段进行专业运动训练的必备条件不足。以选材这一运动训练必备的要素为例:生源是进行专业运动训练的必要前提。因各校专业运动选材现状因各校招生条件等诸多因素限制,首-先在招生范围上只限于从乐清市范围招生,其次在招生分数上有较大限制,再次受各校自身因素限制。这里主要指招生优惠条件,办学条件,学校政策法规等问题。
3.1.3 乐清市“市队校办”校项目布局现状乐请市“市队校办”校在运动项目的布局方面缺乏鲜明特点,在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上远未成熟。许多学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在一些项目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训练风格,取得了优异的运动成绩,而且与校园文化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虹桥镇第一中学的田径,实验小学的游泳在温州市都是一流水平。在市其它的市队校办校也逐渐注重运动项目的布局,形成有自己的特色的拳头项目,如育英学校的羽毛球、万家学校的乒乓球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已在温州也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对四所“市队校办”校调查发现,重点扶持1~2支运动队的学校占50%,实-践证明重视运动项目的布局并在运动训练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训练风格特点,并使之与校园文化相结合,是市队校办专业运动队的一个基本发展方向。
3.1.4 乐清市“市队校办”校训练现状
乐清市“市队校办”校训练是建立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及训练点的基础之上,就教练员队伍而言,目前四所学校的教练员都是由各校的体育教师兼任,没有一所学校有专职的教练员,而且,每一项目基本上是由1~2人负责,比如田径项目,一个教练员既要带短跑项目又要带中长跑项目,还要带投掷项目,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训练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此外,在训练时间上与专业训练队相比还是达不到训练要求,据调查了解,各校训练时间平均在1.5小时左右,训练均在早上和下午课外时间进行,无一所学校有专门的代表队训练时间,不能保证充足的训练量,这也是影响“市队校办”校训练质量的另一重要因素。
3.2 “市队校办”训练体制分析
3.2.1 与教育、体育部门紧密联系
“市队校办”校招生工作的基本途径都离不开教育、体育部门的配合,与教育、体育及各学校建立各种联系是做好运动员选材管理工作的基础。各校应该根据自己的项目特点和需要积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尽管各校的招生范围在乐清地区,但这个面很大,所以有计划、有步骤的做好这方面工作的难度也很大,我们只有根据运动项目的布局,突出重点、合理安排、选好人才,在运动员选材这一具有决定因素的环节上把好关做好工作,为下一步工作做好积极准备,打下良好基础。
3.2.2 建立一条龙人才培养体制建立一条龙人才培养体制是这些年市队校办专业运动队探索出的一条解决后备体育人才的新路。从初中到高中建立一条龙的训练体制,选拔那些智能条件好,又具备体育天赋的学生集中到“市队校办”基层校训练,形成一条龙训练网,是可行的途径。各校这方面已进行了有益的尝试,3年多的实践已初见成效,在训练和文化学习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近两年各校代表乐清市参加省、市两级青少年比赛成绩来看,共获得了省级冠军16人次,市级冠军47人次,个人前八名356人次,这些成绩都是“市队校办”训练模式带来的成果。3.2.3探索市队校办专业运动队的规律,发展校办专业运动队的道路。
3.2.3.1 市队校办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市队校办,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场地等资源,真正把广大青少年作为体育工作的对象,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3.2.3.2市队校办是训练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改变传统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走以体育与教育紧密结合的青少年业余训练路子,这不仅能有效解决队员的学习与切【练的矛盾,同时也促进了业余训练项目和布局的优化整合。
3.2.3.3 市队校办对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实行市队校办,有效地拓宽了体育后备人才选才的渠道,改善业余训练的环境,丰富训练的形式,有利于社会体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最终有利于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论
4.1 通过“市队校办”的模式在基层学校办专业运动队,能将体育资源和教育资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能协调处理好运动员学习和训练的关系,培养高科技、高素质的体育人才,有效地推动我们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
4.2 要进行科学选才,善于在培养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学习体育运动的技能、增强体质的基础上,重点发现、培养和输送有潜力的优秀体育苗子,要特别重视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选拔、训练体育后备人才。
4.3 合理设置训练项目,设置训练项目要和省、市布点的重点项目相衔接;同时要建立教练员和体育教师联络交流制度,实行项目培训训练负责人制度,确保业余训练的时间和质量。
4.4 要建立健全各项体育竞赛制度,积极发挥竞赛杠杆的作用,认真组织市、县(区)和学校的体育竞赛活动。市级要每年组织实施好体育基地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各类竞赛活动,促进各校的训练工作。
4.5 要建立健全优秀后备人才输送、成才跟踪奖励机制,形成一套完善的激励政策。
4.6 要在合理布局的前提下,积极鼓励良性竞争,推进基层学校办高水平运动队自主发展。
4.8 要加强体育师资和教练员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综合素质好、业务水平高、作风过硬、战斗力强的教练员、体育师资队伍。
[关键词]基层学校;专业运动队;训练;市队校办
1 引言
长期以来,青少年的业余训练一直由各级少体校承担,这种体制相对封闭、独立,具有专业化程度高、力量集中的优势,为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这种单一的业余训练模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体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其弊端日益显现:选拔运动员的路子越来越窄、训练与文化学习脱节、运动员升学就业难等。通过乐清市部分基层学校办专业运动队的经验总结,结合乐清市实际,探讨符合乐清市具体情况的办专业运动队选材管理的途经与方法,为乐清市体育训练体制改革,特别是为基层学校专业运动队的创建提供依据和建议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以乐清市体育局2003年命名的四所基层体育传统校即虹桥镇第一中学、育英学校、实验小学、万家学校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对“市队校办”校现状及训练体制进行深入研究,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 调查访问法
通过对部分“市队校办”校领导、老师、教练、运动员访谈,全面了解乐清市“市队校办”校训练现状,为推行“市队校办”训练模式提供实践依据。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通过调查,我们概括目前乐清市专业运动队选材训练管理现状如下:
3.1.1 乐清市“市队校办”校运动员生源现状乐清市“市队校办”校运动员来源途径:一是自己培养,二是学校制订特殊政策,对体育特长生特招而来;通过对上述四所学校2003-2005年省市注册194名田径运动员、195名游泳运动员、62名羽毛球-运动员、53名乒乓球运动员和59名排球运动员调查发现,各校运动员生源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培养这一途径,但极少是通过特招途径,这些特招运动员一般都具备较好的早期訓练基础,再通过各校2~3年的系统训练,完全有可能达到专业水平。
3.1.2 乐清市“市队校办”校选材现状乐清市“市队校办”校现阶段进行专业运动训练的必备条件不足。以选材这一运动训练必备的要素为例:生源是进行专业运动训练的必要前提。因各校专业运动选材现状因各校招生条件等诸多因素限制,首-先在招生范围上只限于从乐清市范围招生,其次在招生分数上有较大限制,再次受各校自身因素限制。这里主要指招生优惠条件,办学条件,学校政策法规等问题。
3.1.3 乐清市“市队校办”校项目布局现状乐请市“市队校办”校在运动项目的布局方面缺乏鲜明特点,在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上远未成熟。许多学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在一些项目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训练风格,取得了优异的运动成绩,而且与校园文化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虹桥镇第一中学的田径,实验小学的游泳在温州市都是一流水平。在市其它的市队校办校也逐渐注重运动项目的布局,形成有自己的特色的拳头项目,如育英学校的羽毛球、万家学校的乒乓球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已在温州也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对四所“市队校办”校调查发现,重点扶持1~2支运动队的学校占50%,实-践证明重视运动项目的布局并在运动训练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训练风格特点,并使之与校园文化相结合,是市队校办专业运动队的一个基本发展方向。
3.1.4 乐清市“市队校办”校训练现状
乐清市“市队校办”校训练是建立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及训练点的基础之上,就教练员队伍而言,目前四所学校的教练员都是由各校的体育教师兼任,没有一所学校有专职的教练员,而且,每一项目基本上是由1~2人负责,比如田径项目,一个教练员既要带短跑项目又要带中长跑项目,还要带投掷项目,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训练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此外,在训练时间上与专业训练队相比还是达不到训练要求,据调查了解,各校训练时间平均在1.5小时左右,训练均在早上和下午课外时间进行,无一所学校有专门的代表队训练时间,不能保证充足的训练量,这也是影响“市队校办”校训练质量的另一重要因素。
3.2 “市队校办”训练体制分析
3.2.1 与教育、体育部门紧密联系
“市队校办”校招生工作的基本途径都离不开教育、体育部门的配合,与教育、体育及各学校建立各种联系是做好运动员选材管理工作的基础。各校应该根据自己的项目特点和需要积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尽管各校的招生范围在乐清地区,但这个面很大,所以有计划、有步骤的做好这方面工作的难度也很大,我们只有根据运动项目的布局,突出重点、合理安排、选好人才,在运动员选材这一具有决定因素的环节上把好关做好工作,为下一步工作做好积极准备,打下良好基础。

3.2.2 建立一条龙人才培养体制建立一条龙人才培养体制是这些年市队校办专业运动队探索出的一条解决后备体育人才的新路。从初中到高中建立一条龙的训练体制,选拔那些智能条件好,又具备体育天赋的学生集中到“市队校办”基层校训练,形成一条龙训练网,是可行的途径。各校这方面已进行了有益的尝试,3年多的实践已初见成效,在训练和文化学习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近两年各校代表乐清市参加省、市两级青少年比赛成绩来看,共获得了省级冠军16人次,市级冠军47人次,个人前八名356人次,这些成绩都是“市队校办”训练模式带来的成果。3.2.3探索市队校办专业运动队的规律,发展校办专业运动队的道路。
3.2.3.1 市队校办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市队校办,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场地等资源,真正把广大青少年作为体育工作的对象,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3.2.3.2市队校办是训练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改变传统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走以体育与教育紧密结合的青少年业余训练路子,这不仅能有效解决队员的学习与切【练的矛盾,同时也促进了业余训练项目和布局的优化整合。
3.2.3.3 市队校办对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实行市队校办,有效地拓宽了体育后备人才选才的渠道,改善业余训练的环境,丰富训练的形式,有利于社会体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最终有利于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论
4.1 通过“市队校办”的模式在基层学校办专业运动队,能将体育资源和教育资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能协调处理好运动员学习和训练的关系,培养高科技、高素质的体育人才,有效地推动我们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
4.2 要进行科学选才,善于在培养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学习体育运动的技能、增强体质的基础上,重点发现、培养和输送有潜力的优秀体育苗子,要特别重视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选拔、训练体育后备人才。
4.3 合理设置训练项目,设置训练项目要和省、市布点的重点项目相衔接;同时要建立教练员和体育教师联络交流制度,实行项目培训训练负责人制度,确保业余训练的时间和质量。
4.4 要建立健全各项体育竞赛制度,积极发挥竞赛杠杆的作用,认真组织市、县(区)和学校的体育竞赛活动。市级要每年组织实施好体育基地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各类竞赛活动,促进各校的训练工作。
4.5 要建立健全优秀后备人才输送、成才跟踪奖励机制,形成一套完善的激励政策。
4.6 要在合理布局的前提下,积极鼓励良性竞争,推进基层学校办高水平运动队自主发展。
4.8 要加强体育师资和教练员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综合素质好、业务水平高、作风过硬、战斗力强的教练员、体育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