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实的课堂上,学生说错话 、做错题不可避免,他们犯错的过程实际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部分错误,可视为一种真实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教师应该怎么办?是以一个“错”字堵住学生的嘴巴?还是亲自把正确答案双手奉上?还是巧妙利用学生错误,发挥错误的价值,使之激活课堂?答案不言而喻. 如果教师能有效利用这些错误,将错误转化为再生资源,使学生明白错误原因,改正错误,进而围绕错误顺蔓摸瓜、循循善诱,展开 “生成教学”,定能收获错误带来的精彩.
一、挖掘错因,寻找教学真正起点
要合理有效地利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需要教师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善于捕捉在课堂上产生错误的瞬间,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在讨论中明晰出错的原因. 只有挖掘出错误原因,才能了解学生的已知水平,进一步寻找教学起点,调整授课策略,使学生在错误的漩涡中解脱出来,一步步向着教学目標靠近.
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时,我计划先从教室中学生的“行”与“列”入手,然后让学生描述某一名同学在教室中的位置,再一步步展开教学,可是当我说出:“请第一列的同学站起”时,最左边和最右边两列同学都站起来了. 我立刻意识到,学生的已知不同,导致部分同学在意识上产生了错误:这“第一列”到底是从左边数还是从右边数?这左、右又是怎样规定的呢?我没有立刻告诉学生,哪一列是真正的第一列,而是迅速调整思路,放慢速度,寻找本节课的真正起点. 分别叫起两列中一名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 一列说从他们的角度是从左数第一列,另一列说老师的角度是左数第一列,并且争论不休. 见其冲突争论得差不多了,已经到了统一说法的时候了,便告诉他们:左、右应该从观察者的角度区分. 至此,学生对左右的看法达成一致,为后面的教学铺平了道路. 试想:如果没有发现学生的这个错误,或者不去分析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而是直接快速告诉学生或干脆跳过去,在后面学习数对的过程中定会磕磕绊绊,效果甚微.
二、预设错误,培养学生辨别意识
要合理有效的利用学生的错误,教师可预设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产生的错误,根据教学内容故意设置一些思维“陷阱”,引诱学生出错,引起学生注意,引发冲突,挑起争议,以此为重点展开教学,让学生在“尝试错误”的活动中比较、思辨,从错误中寻求统一,从而达到突出重点或攻克难点的作用.
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师生共同得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后,为了突出性质中“末尾”的重要性,我特设置一练习:将1.090化简. 汇报时,生1:“1.090 = 1.09. ”“不对. ”生2站起大声说:“应该是1.090 = 1.9. ”面对生2的错误答案,我没有一棍子打死,而是把问题抛给他们:“说出你们各自的理由,让大家听听. ”生2:“化简就是把小数点后面的0去掉,1.090中有两个0,都去掉就是1.9,而且这样最简单. ”生1:“不对. 性质中说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而不是把小数点后面的0去掉. 1.090中虽有两个0,第一个不在末尾,所以不能去掉. ”生3接着补充:“如果1.090化简后是1.9,很明显它们的大小发生了变化,1.9﹥1.090,所以化为1.9不对. ”……在激烈的辩解后,生2彻底理解了性质内容. 设置这样一个习题,诱导学生出错,围绕错误,让他们在纠错中解决问题,胜过教师过多的强调的词语,达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三、巧用错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师在课堂中巧妙地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智力发展的教学资源,机智、灵活地引导学生从正反不同角度去修正错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利用错误,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这是深化认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办法.
在探求“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事先发给每个小组5根小棒:2厘米、4厘米、5厘米、6厘米、7厘米,让他们从中任选3根试拼三角形,并对拼摆情况做好记录. 汇报中,当生1说到“2厘米、4厘米、6厘米的小棒能摆成三角形”时,生2忽地站起:“不对,这三根小棒不能摆成三角形. ”“对,不能. ”“能. ”顿时争执声四起. 面对生1的错误造成的争执(这是因为小棒有粗细<线段却没有粗细之分>或测量有误差,造成在拼摆时的不准确),老师没有过早的给予评判,或直接告诉他们这种情况不能,或让他们课下继续研究,老师意识到这是培养孩子良好思维习惯的大好时机,所以老师很好的利用了学生的错误,将错误变成了有价值资源. 师先问了一句:“到底能不能摆成?怎么办?”生2说:“让我们对这种情况再摆一摆. ”“对. ”于是同学们再次操作. 再次拼摆后,大部分同学已认可不能摆成,但仍有几名同学还是认为能拼成. 面对这几个“执迷不悟”的同学,老师仍不急不躁,追问:“哪名同学有更好的办法让这几名同学心服口服?”生2:“老师,我们再在练习本上按2厘米、4厘米、6厘米画三条线段,看能不能画出三角形. ”于是又都在练习本上画起来. 经过这次的画图,全班同学的意见达成一致,老师则顺理成章地进行下面的教学. 在这一活动中,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采取拼一拼,摆一摆,再画一画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巧妙的利用错误,开发错误,让学生的思维进行了一次大训练,从而使学生真正明白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总之,错误不少,选择精巧,巧妙利用,变废为宝. 错误的价值有时并不在于错误本身,而在于师生共同析错、思错、纠错活动获得更多新的思考. 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个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并将学生的错误转化为再生资源,因势利导,巧妙运用,使学生的错误越来越少,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挖掘错因,寻找教学真正起点
要合理有效地利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需要教师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善于捕捉在课堂上产生错误的瞬间,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在讨论中明晰出错的原因. 只有挖掘出错误原因,才能了解学生的已知水平,进一步寻找教学起点,调整授课策略,使学生在错误的漩涡中解脱出来,一步步向着教学目標靠近.
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时,我计划先从教室中学生的“行”与“列”入手,然后让学生描述某一名同学在教室中的位置,再一步步展开教学,可是当我说出:“请第一列的同学站起”时,最左边和最右边两列同学都站起来了. 我立刻意识到,学生的已知不同,导致部分同学在意识上产生了错误:这“第一列”到底是从左边数还是从右边数?这左、右又是怎样规定的呢?我没有立刻告诉学生,哪一列是真正的第一列,而是迅速调整思路,放慢速度,寻找本节课的真正起点. 分别叫起两列中一名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 一列说从他们的角度是从左数第一列,另一列说老师的角度是左数第一列,并且争论不休. 见其冲突争论得差不多了,已经到了统一说法的时候了,便告诉他们:左、右应该从观察者的角度区分. 至此,学生对左右的看法达成一致,为后面的教学铺平了道路. 试想:如果没有发现学生的这个错误,或者不去分析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而是直接快速告诉学生或干脆跳过去,在后面学习数对的过程中定会磕磕绊绊,效果甚微.
二、预设错误,培养学生辨别意识
要合理有效的利用学生的错误,教师可预设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产生的错误,根据教学内容故意设置一些思维“陷阱”,引诱学生出错,引起学生注意,引发冲突,挑起争议,以此为重点展开教学,让学生在“尝试错误”的活动中比较、思辨,从错误中寻求统一,从而达到突出重点或攻克难点的作用.
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师生共同得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后,为了突出性质中“末尾”的重要性,我特设置一练习:将1.090化简. 汇报时,生1:“1.090 = 1.09. ”“不对. ”生2站起大声说:“应该是1.090 = 1.9. ”面对生2的错误答案,我没有一棍子打死,而是把问题抛给他们:“说出你们各自的理由,让大家听听. ”生2:“化简就是把小数点后面的0去掉,1.090中有两个0,都去掉就是1.9,而且这样最简单. ”生1:“不对. 性质中说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而不是把小数点后面的0去掉. 1.090中虽有两个0,第一个不在末尾,所以不能去掉. ”生3接着补充:“如果1.090化简后是1.9,很明显它们的大小发生了变化,1.9﹥1.090,所以化为1.9不对. ”……在激烈的辩解后,生2彻底理解了性质内容. 设置这样一个习题,诱导学生出错,围绕错误,让他们在纠错中解决问题,胜过教师过多的强调的词语,达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三、巧用错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师在课堂中巧妙地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智力发展的教学资源,机智、灵活地引导学生从正反不同角度去修正错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利用错误,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这是深化认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办法.
在探求“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事先发给每个小组5根小棒:2厘米、4厘米、5厘米、6厘米、7厘米,让他们从中任选3根试拼三角形,并对拼摆情况做好记录. 汇报中,当生1说到“2厘米、4厘米、6厘米的小棒能摆成三角形”时,生2忽地站起:“不对,这三根小棒不能摆成三角形. ”“对,不能. ”“能. ”顿时争执声四起. 面对生1的错误造成的争执(这是因为小棒有粗细<线段却没有粗细之分>或测量有误差,造成在拼摆时的不准确),老师没有过早的给予评判,或直接告诉他们这种情况不能,或让他们课下继续研究,老师意识到这是培养孩子良好思维习惯的大好时机,所以老师很好的利用了学生的错误,将错误变成了有价值资源. 师先问了一句:“到底能不能摆成?怎么办?”生2说:“让我们对这种情况再摆一摆. ”“对. ”于是同学们再次操作. 再次拼摆后,大部分同学已认可不能摆成,但仍有几名同学还是认为能拼成. 面对这几个“执迷不悟”的同学,老师仍不急不躁,追问:“哪名同学有更好的办法让这几名同学心服口服?”生2:“老师,我们再在练习本上按2厘米、4厘米、6厘米画三条线段,看能不能画出三角形. ”于是又都在练习本上画起来. 经过这次的画图,全班同学的意见达成一致,老师则顺理成章地进行下面的教学. 在这一活动中,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采取拼一拼,摆一摆,再画一画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巧妙的利用错误,开发错误,让学生的思维进行了一次大训练,从而使学生真正明白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总之,错误不少,选择精巧,巧妙利用,变废为宝. 错误的价值有时并不在于错误本身,而在于师生共同析错、思错、纠错活动获得更多新的思考. 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个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并将学生的错误转化为再生资源,因势利导,巧妙运用,使学生的错误越来越少,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