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一、 引言:乘法分配律怎么证明?有什么用? 在一次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的教学实践研讨课上,两个学生的偶然提问引起了笔者和在座众多听课教师的思考和讨论。 这是四年级下册的一节“乘法分配律”的新授课。教师让学生从一个等式“(4+2)×25=4×25+2×25”出发,得到一个数学规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个规律就叫做乘法分配律,它还可以用字母表示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引言:乘法分配律怎么证明?有什么用?
全文查看链接
生(众):哇!巧妙!
全文查看链接
其他文献
教师在教学中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让教材本身所承载着的数学意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情感等释放出来,同时,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各种资源,提高数学课堂的实效,这是数学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下面笔者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发挥应有实效 追求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理解教材、用好教材是起点也是基点。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再加工、精加工,将简
[摘要]研究者采用单一被试实验设计,分析增加亲子互动对幼儿疑问句使用能力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个案被试幼儿每天提出问句的次数和类型数较亲子互动增加前有明显增多,亲子互动对个案被试幼儿形成疑问句的格式化倾向影响不大。研究结果提示,增加亲子互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幼儿疑问句能力的发展。另外,成人需根据幼儿的语言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语言教育。 [关键词]幼儿;疑问句使用能力发展;亲子互动;单一
编者按:2006年4月,由李向国同志率领的中共陕西省委党校代表团应邀访问越南第三区胡志明国家政治学院。期间,中越双方专家学者就“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国、越南的经验”举行国际学术研讨会。现将研讨会发言在本刊摘要刊发,以期有补於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关键词]山区建设;中国;越南;学术交流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7)1-0
“变异理论”不仅可运用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更能运用于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本文旨在通过“估计费用”这一内容的教学,探讨“变异理论”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的运用。 一、以往教学与问题反思 “估计费用”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与购物”单元中的内容。估算的思想一直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估算的要求有两个:一是第一学段能结合具体情景,
摘 要:“类比推理”与“探究性实验”是科学探索中获得新知识的两种重要的科学方法,也是进行科学思维训练的重要方法。在本节课中主要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化解了在探究性实验中的难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让学生完成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类比推理;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7-07
抽象函数是指只给出函数的某些性质而未给出具体表达式的函数,这类题概念抽象,隐蔽性强,灵活性大,综合程度也很高,因此同学们对这个知识点很难掌握,遇到这类问题往往是一筹莫展。下面三种方法能将抽象函数具体化,同学们掌握之后,此类问题可迎刃而解. 1.通过图象化抽象为具体 把问题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结合起来加以考虑,用几何图形直观地反映和描述数量关系,用代数方法来分析几何图形中蕴涵着的数量关系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这样的课堂从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确定,到学习过程的组织、反思、评价,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因素来展开的。正是基于这种思考,为了说明特色课的正确方向,本文对所听评的数学特色课进行了反思与研究,提出了课堂变学堂,特色成寻常的理念,并从先进理念、人本关注、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阐述与说明。 关键词:特色课;先进理念;人本关注;能力培养
“探究规律”是小学数学中一个比较特殊的学习内容。主要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下,对一个或一组数学现象进行观察分析,从“变化”的现象中发现“不变”规律的一种数学学习内容。在教材中它有两种存在形式:一是以单元形式存在的,如人教版中的“数学广角”“运算定律”等;二是渗透在各个单元中的专题,如积的变化规律、商的变化规律等。不论是哪一种形式,就内容的教学过程而言,其目的不仅在于通过探究获得“结论”,更重要的是在探究
蛇与蟾蜍的对话 蛇:蟾蜍老弟,这大好的时光,你不出去寻食,趴在这草棵下面干啥? 蟾蜍:唉!别提了。我不是受伤了吗?被一个人打断了腿——唉呀,你也受伤了,瞧你身上的血! 蛇:可不是吗?有些人总是恨我们,见了就要伤害。刚才我带着我的三个孩子在一所学校的墙根下找鼠洞时,我的三个孩子都被人打死了,幸亏我跑得快才保住了命。唉!我可怜的孩子。 蟾蜍:其实,我们都是人类的朋友。拿我来说吧,别看长得
数学概念本身有着严密的体系,且总是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和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发展演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也需要随着数学学习程度的提高,由浅入深,逐步深化。因此,教师必须处理好概念自身的连续性和学生学习的阶段性之间的矛盾,随着数学学习的深入,关注学生对同系概念含义的更新与重构,使概念趋于完善。然而在现实中,教师往往比较注重概念的阶段性学习,而忽视了在后续教学中的关联、更新与重构,造成概念顺应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