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1-029-01
科学探究学习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种潜能释放学习,它赋予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但是由于科学探究具有开放性和不稳定性的特征,所以在课堂上很容易出现因教师引导不当而实际探究效果低迷的状态。
回顾自己在7年的科学教学工作以及学校教务一线管理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反思、分析,可以说科学探究效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教师的认识不够到位,包括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学生原有的知识了解的欠透彻;其次是在探究实施的过程中运行低效,教师不能在预设和生成之间寻求到较好地平衡,有的是过重地看待“预设”,忽视了学生探究的主体性,探究的随意性很大,缺少必要的约束和反馈机制,探究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而这些都是我们追求科学探究有效性应竭力避免的。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对科学探究有效性的理解,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一、利用问题引领探究方向
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有的教师在创设了相应情景后就直接开门见山的向学生提出,这节课你们想研究什么?你们想探究什么?你们想观察什么?……通过思考讨论,学生能提出一大堆的问题,接着教师就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去探究,这样就回导致探究很难实施。因此作为科学教师应该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和引发点,精心设计有针对性和突破性的问题或问题群,提高学生思维的方向性和回答问题的有效性。
另外,在课堂讨论交流中,教师也可以顺着学生交流的语境,提出简单明快的、具有亲和力和鼓励性的插问,让学生更有信心说下去。如我在教学《小苏打和米醋的混合》这一课时,学生发现混合后的气体能使燃着的火柴棒熄灭,学生在交流中提出,这种产生的气体能使火柴熄灭,这种气体不助燃烧,这种气体不是氧气。(我追问了一句,你们觉得这种气体会使什么气体呢?)马上有学生回答是二氧化碳气体,因为我在《十万个为什么》中看到过,科学家还告诉我们可以把这种气体导入石灰水中,如果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种气体就是二氧化碳气体。我为学生的精湛回答而拍手,如果没有我的追问学生不会从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但我遗憾的告诉学生因为我们的实验室没有石灰水所以这个检验我们无法完成,等到初中我们大家就能亲身体验了。
二、利用材料有效调控课堂
材料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探究的方向以及对探究过程体验的深浅。教师运用有结构的材料,使学生进入探究活动,,但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如果材料过多又缺乏典型性,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从而使课堂失控。如我校有一位教师上《磁铁的磁性》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各种磁铁,研究磁铁的磁性,老师给每组学生准备了条形磁铁、蹄形磁铁、圆饼形磁铁、柱形磁铁,还有回形针、大头针、硬币(新版1角、旧版1角、5角、1元等)、钢珠、小刀、铁粉等,结果学生一拿到材料,就玩兴大发,吸了这个吸那个,还拿磁铁去吸身边的材料,老师在上面千方百计的提醒,但学生始终静不下来,造成课堂失控,致使探究活动与学习目标背道而驰。
三、利用“争辩”形成批判思维
在观察、描述中,将“争辩”作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引入科学课堂,营造宽松活跃的探究氛围。争辩中,学生不再唯师命而从,他们可以实话实说,各抒己见,敢于否定自己认为不正确的观点和方案,学会取长补短,提高自评和互评的能力,形成批判性思维。通过辩论,学生用事实说服了别人,提升了自身,形成了共识,发现了规律。
四、利用主导把握探究重点
在学生探究前,要让学生充分地讨论,讨论实验的各种细节,讨论探究的方法,讨论探究的计划,选择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在学生实验操作时教师要进行巡回指导,及时纠正操作时的错误做法。学生如果长时间得不出实验的结果,学生对实验就会失去信心和兴趣。但如果教师过多的指导,也不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诱发学生浮躁态度的滋生。
如在教学《蚂蚁》一课时,教师在学生观察小蚂蚁后进行交流。
学生1说:小蚂蚁有八只脚
同组的生2说:不对……
师:看来,小组间同学出现分歧了,是不是在观察中碰到了困难?有什么困难呢?
生1:蚂蚁很小,看不清楚。
生3:蚂蚁还要爬来爬去,很难看清楚。
生4:把小蚂蚁放在水中的泡沫上观察或把蚂蚁放到水中的瓶盖里。
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请其他小组一起来想想办法。
生5: 我们可以把蚂蚁放在昆虫盒里观察。……
在学生观察小蚂蚁的过程中,教师细心观察,发现了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学生亲身感受后,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寻找解决的办法,并提供材料(如水、昆虫盒、泡沫、瓶盖、放大镜等),让学生再进行观察,发现更多的细节。
五、利用评价培养探究习惯
在科学探究中,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应从多角度全方面的进行考虑,评价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只要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有了进步的表现和自己的独特见解我都适时进行表扬,哪怕只是一点点。如能把自己的发现(及时是错误的发现)与大家分享的、能积极思考问题的、探究中能与同学友好协作的、能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只要有某一方面值得表扬的,我绝不吝啬我的鼓励。
真正走进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作是沟通、合作、互动、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科学探究活动,从而实现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科学探究学习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种潜能释放学习,它赋予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但是由于科学探究具有开放性和不稳定性的特征,所以在课堂上很容易出现因教师引导不当而实际探究效果低迷的状态。
回顾自己在7年的科学教学工作以及学校教务一线管理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反思、分析,可以说科学探究效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教师的认识不够到位,包括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学生原有的知识了解的欠透彻;其次是在探究实施的过程中运行低效,教师不能在预设和生成之间寻求到较好地平衡,有的是过重地看待“预设”,忽视了学生探究的主体性,探究的随意性很大,缺少必要的约束和反馈机制,探究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而这些都是我们追求科学探究有效性应竭力避免的。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对科学探究有效性的理解,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一、利用问题引领探究方向
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有的教师在创设了相应情景后就直接开门见山的向学生提出,这节课你们想研究什么?你们想探究什么?你们想观察什么?……通过思考讨论,学生能提出一大堆的问题,接着教师就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去探究,这样就回导致探究很难实施。因此作为科学教师应该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和引发点,精心设计有针对性和突破性的问题或问题群,提高学生思维的方向性和回答问题的有效性。
另外,在课堂讨论交流中,教师也可以顺着学生交流的语境,提出简单明快的、具有亲和力和鼓励性的插问,让学生更有信心说下去。如我在教学《小苏打和米醋的混合》这一课时,学生发现混合后的气体能使燃着的火柴棒熄灭,学生在交流中提出,这种产生的气体能使火柴熄灭,这种气体不助燃烧,这种气体不是氧气。(我追问了一句,你们觉得这种气体会使什么气体呢?)马上有学生回答是二氧化碳气体,因为我在《十万个为什么》中看到过,科学家还告诉我们可以把这种气体导入石灰水中,如果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种气体就是二氧化碳气体。我为学生的精湛回答而拍手,如果没有我的追问学生不会从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但我遗憾的告诉学生因为我们的实验室没有石灰水所以这个检验我们无法完成,等到初中我们大家就能亲身体验了。
二、利用材料有效调控课堂
材料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探究的方向以及对探究过程体验的深浅。教师运用有结构的材料,使学生进入探究活动,,但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如果材料过多又缺乏典型性,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从而使课堂失控。如我校有一位教师上《磁铁的磁性》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各种磁铁,研究磁铁的磁性,老师给每组学生准备了条形磁铁、蹄形磁铁、圆饼形磁铁、柱形磁铁,还有回形针、大头针、硬币(新版1角、旧版1角、5角、1元等)、钢珠、小刀、铁粉等,结果学生一拿到材料,就玩兴大发,吸了这个吸那个,还拿磁铁去吸身边的材料,老师在上面千方百计的提醒,但学生始终静不下来,造成课堂失控,致使探究活动与学习目标背道而驰。
三、利用“争辩”形成批判思维
在观察、描述中,将“争辩”作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引入科学课堂,营造宽松活跃的探究氛围。争辩中,学生不再唯师命而从,他们可以实话实说,各抒己见,敢于否定自己认为不正确的观点和方案,学会取长补短,提高自评和互评的能力,形成批判性思维。通过辩论,学生用事实说服了别人,提升了自身,形成了共识,发现了规律。
四、利用主导把握探究重点
在学生探究前,要让学生充分地讨论,讨论实验的各种细节,讨论探究的方法,讨论探究的计划,选择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在学生实验操作时教师要进行巡回指导,及时纠正操作时的错误做法。学生如果长时间得不出实验的结果,学生对实验就会失去信心和兴趣。但如果教师过多的指导,也不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诱发学生浮躁态度的滋生。
如在教学《蚂蚁》一课时,教师在学生观察小蚂蚁后进行交流。
学生1说:小蚂蚁有八只脚
同组的生2说:不对……
师:看来,小组间同学出现分歧了,是不是在观察中碰到了困难?有什么困难呢?
生1:蚂蚁很小,看不清楚。
生3:蚂蚁还要爬来爬去,很难看清楚。
生4:把小蚂蚁放在水中的泡沫上观察或把蚂蚁放到水中的瓶盖里。
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请其他小组一起来想想办法。
生5: 我们可以把蚂蚁放在昆虫盒里观察。……
在学生观察小蚂蚁的过程中,教师细心观察,发现了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学生亲身感受后,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寻找解决的办法,并提供材料(如水、昆虫盒、泡沫、瓶盖、放大镜等),让学生再进行观察,发现更多的细节。
五、利用评价培养探究习惯
在科学探究中,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应从多角度全方面的进行考虑,评价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只要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有了进步的表现和自己的独特见解我都适时进行表扬,哪怕只是一点点。如能把自己的发现(及时是错误的发现)与大家分享的、能积极思考问题的、探究中能与同学友好协作的、能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只要有某一方面值得表扬的,我绝不吝啬我的鼓励。
真正走进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作是沟通、合作、互动、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科学探究活动,从而实现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