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媛(1981-),女,汉族,本科,研究方向:心电图。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合并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68例A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特征。
结果:室性早搏、心室颤动、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是AMI患者常见的合并类型。其中以合并心室颤动死亡率最高,达100%;非ST段抬高病死率高于ST段抬高,P<0.05。
结论:AMI患者合并心律失常各个类型均可发生,心室颤动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非ST段抬高是影响AMI心律失常预后的重要因素,应早期预防、及时控制。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电图ST段特征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105-0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具有起病急、进展快、预后差、病死率高等特点。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心肌梗死患者卒死的主要原因之一[1]。近年来,随着心电图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以及超声科医师对疾病认识的深入,AMI诊断率明显提高。本文就我院近年确诊的68例A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图检查结果及其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心电图用于对本病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68例A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均经全面检查,符合1979年WHO《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2],以及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2]。排除严重肝、肾功能衰竭及相关禁忌证者。其中,男40例,女28例;年龄39-81岁,平均(62.7±8.0)岁。梗死部位:前壁18例,前间壁26例,广泛前壁10例,高侧壁合并前壁6例,后壁3例,下壁4例,下壁合并正后壁1例。
1.2方法。采用瑞士席勒心AT-1CARDIOVITAT-1型12导联同步心电图机,由北京格瑞朗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患者入院后即刻记录导联心电图,72h内每天记录3-4次,之后1次/d,2周后7d记录1次。所有参数重复测量3次,取均值。上述操作由2位经验丰富的心电检查专业医师共同完成。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结果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律失常类型对死亡率的影响。68例AMI合并心律失常中,室性早搏45例,心室颤动6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6例,窦性心动过缓5例,窦性心动过速3例,心房颤动1例,束支传导阻滞1例,房性早搏1例。死亡8例,死亡率11.8%,其中死于心室颤动6例(8.8%),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1.5%),束支传导阻滞1例(1.5%)。
2.2ST段抬高对死亡率的影响。本组ST段抬高患者49例,死亡2例(2.9%);非ST段抬高19例,死亡6例(8.8%)。非ST段抬高病死率高于ST段抬高,二者比较,X2=4.01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AMI与心律失常。AMI发作时,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与失调,引起各类心律失常。AMI合并心律失常各个类型均可发生,室性早搏是最为常见的合并类型,本组占66.2%;心室颤动、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类型也较为常见,本组各占8.8%、8.8%、7.4%、4.4%、1.5%。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其诱发因素较多,包括由心肌缺血、损伤及坏死等引起心肌电不稳定性增加,使得室内传导延缓,发生折返激动,导致室颤阈值降低;AMI发作时患者循环中的儿茶酚胺与脂肪酸浓度增加,心肌自律性和应激性受损,是诱发各种心动过速与房/室性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3];梗死时由休克、心衰导致的血流动力学异常、缺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亦可诱发心律失常。
3.2AMI部位与心律失常。研究发现[2-3],心律失常与AMI部位有关。下壁心肌梗死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几率高,而前壁易发生快速心律失常。本资料中,下壁及下壁合并其他部位心肌梗死共5例,其中产生窦性心动过缓4例,束支传导阻滞1例。临床观察表明,后壁及下壁易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是影响心梗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前壁及前壁合并其他部位心梗共60例,其中54例出现了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室颤动等快速性心律失常。且这些心律失常多发生在前壁早期。快速心律失常易进展为心室颤动,是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本组6例合并心室颤动患者死亡率高达100%。
3.3AMI心律失常与ST段抬高。ST段是自QRS波群终点至T波起点间的连段,属心室缓慢复极过程。当AMI患者缺血性胸痛明显且持续时间≥20min,实验室检查示心肌坏死标记物浓度升高,并有动态演变,可考虑非ST段抬高心梗(NSTEMI)[4]。NSTEMI是否会对增加患者死亡率?目前临床尚无定论。本文ST段抬高患者共49例,死亡2例(2.9%);非ST段抬高19例,死亡6例(8.8%)。非ST段抬高病死率高于ST段抬高,P<0.05。提示非ST段抬高是影响AMI心律失常预后的重要因素,应早期预防、及时控制。其相关作用机制有待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毛小琼.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心电图分析[J].当代医学,2012,13(11):64-66
[2]任民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及其预防[J].中外医学研究,2011,09(18):27-28
[3]岑梅珠,刘凯东.35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临床预后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2,31(01):71-73
[4]于文江,尚杰,孙海涛,等.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对应导联ST段改变不同类型的临床预后[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2,11(08):622-625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合并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68例A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特征。
结果:室性早搏、心室颤动、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是AMI患者常见的合并类型。其中以合并心室颤动死亡率最高,达100%;非ST段抬高病死率高于ST段抬高,P<0.05。
结论:AMI患者合并心律失常各个类型均可发生,心室颤动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非ST段抬高是影响AMI心律失常预后的重要因素,应早期预防、及时控制。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电图ST段特征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105-0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具有起病急、进展快、预后差、病死率高等特点。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心肌梗死患者卒死的主要原因之一[1]。近年来,随着心电图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以及超声科医师对疾病认识的深入,AMI诊断率明显提高。本文就我院近年确诊的68例A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图检查结果及其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心电图用于对本病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68例A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均经全面检查,符合1979年WHO《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2],以及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2]。排除严重肝、肾功能衰竭及相关禁忌证者。其中,男40例,女28例;年龄39-81岁,平均(62.7±8.0)岁。梗死部位:前壁18例,前间壁26例,广泛前壁10例,高侧壁合并前壁6例,后壁3例,下壁4例,下壁合并正后壁1例。
1.2方法。采用瑞士席勒心AT-1CARDIOVITAT-1型12导联同步心电图机,由北京格瑞朗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患者入院后即刻记录导联心电图,72h内每天记录3-4次,之后1次/d,2周后7d记录1次。所有参数重复测量3次,取均值。上述操作由2位经验丰富的心电检查专业医师共同完成。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结果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律失常类型对死亡率的影响。68例AMI合并心律失常中,室性早搏45例,心室颤动6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6例,窦性心动过缓5例,窦性心动过速3例,心房颤动1例,束支传导阻滞1例,房性早搏1例。死亡8例,死亡率11.8%,其中死于心室颤动6例(8.8%),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1.5%),束支传导阻滞1例(1.5%)。
2.2ST段抬高对死亡率的影响。本组ST段抬高患者49例,死亡2例(2.9%);非ST段抬高19例,死亡6例(8.8%)。非ST段抬高病死率高于ST段抬高,二者比较,X2=4.01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AMI与心律失常。AMI发作时,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与失调,引起各类心律失常。AMI合并心律失常各个类型均可发生,室性早搏是最为常见的合并类型,本组占66.2%;心室颤动、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类型也较为常见,本组各占8.8%、8.8%、7.4%、4.4%、1.5%。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其诱发因素较多,包括由心肌缺血、损伤及坏死等引起心肌电不稳定性增加,使得室内传导延缓,发生折返激动,导致室颤阈值降低;AMI发作时患者循环中的儿茶酚胺与脂肪酸浓度增加,心肌自律性和应激性受损,是诱发各种心动过速与房/室性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3];梗死时由休克、心衰导致的血流动力学异常、缺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亦可诱发心律失常。
3.2AMI部位与心律失常。研究发现[2-3],心律失常与AMI部位有关。下壁心肌梗死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几率高,而前壁易发生快速心律失常。本资料中,下壁及下壁合并其他部位心肌梗死共5例,其中产生窦性心动过缓4例,束支传导阻滞1例。临床观察表明,后壁及下壁易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是影响心梗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前壁及前壁合并其他部位心梗共60例,其中54例出现了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室颤动等快速性心律失常。且这些心律失常多发生在前壁早期。快速心律失常易进展为心室颤动,是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本组6例合并心室颤动患者死亡率高达100%。
3.3AMI心律失常与ST段抬高。ST段是自QRS波群终点至T波起点间的连段,属心室缓慢复极过程。当AMI患者缺血性胸痛明显且持续时间≥20min,实验室检查示心肌坏死标记物浓度升高,并有动态演变,可考虑非ST段抬高心梗(NSTEMI)[4]。NSTEMI是否会对增加患者死亡率?目前临床尚无定论。本文ST段抬高患者共49例,死亡2例(2.9%);非ST段抬高19例,死亡6例(8.8%)。非ST段抬高病死率高于ST段抬高,P<0.05。提示非ST段抬高是影响AMI心律失常预后的重要因素,应早期预防、及时控制。其相关作用机制有待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毛小琼.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心电图分析[J].当代医学,2012,13(11):64-66
[2]任民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及其预防[J].中外医学研究,2011,09(18):27-28
[3]岑梅珠,刘凯东.35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临床预后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2,31(01):71-73
[4]于文江,尚杰,孙海涛,等.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对应导联ST段改变不同类型的临床预后[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2,11(08):622-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