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使得特色高等院校本科学生清晰掌握课程关系,提高教学质量,避免课程孤立性对学生接受知识能力的影响,基于院校特色基础课程,对课程关联性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本科教学课程群关联模型的构建模式。以基础课程为例,研究论证构建过程,建立课程群关联模型。通过课程群关联模型的构建,较好地梳理了不同专业之间课程的内在联系与知识结构,优化学生学习课程的脉络,提升学习效率,尤其适用于特色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并为其他院校本科教学课程群模型的构建提供帮助与参考。
关键词 特色高校本科教育;课程群关联模型;课程群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7-0077-02
课程群建设与课程体系结构优化,对提高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近年来的发展,高等本科教育课程体系与课程群的建设中取得大量成果。有学者针对“课程群”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实践进行了研究[1]。有学者以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特色专业为对象,对其课程群建设进行了探索与实践[2]。有学者提出一个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结构模式,从外部环境与内部结构的相互作用上区分了课程体系改革及优化必须考虑的因素,优化划分为5个基本环节[3]。有学者以软件工程专业为对象,展开课程体系与课程群建设的研究[4]。有学者针对课程集群嵌入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进行了研究与实践[5]。
综合文献分析,目前针对课程群建设的研究基本都是以某一专业或者独立学科为对象,而针对以特色基础课程为对象,建立课程群关联模型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
1 特色高等院校本科教育教学
特色高等院校以建设有自身特色的专业为重点,来培养学生具备某一特色领域的技术专长。比如交通类的包括航空航天类高等院校、铁道类院校以及船舶类院校,还有其他的农业类、林业类、矿业以及海洋类等多个类别的特色高等院校。为满足多种不同行业需求,特色高等院校在各国高等教育中都占有较重的比例,而其他综合类大学,也都具备在某一方面的特色,因此,特色高等教育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以上海海洋大学为例,上海海洋大学以海洋水产生命、海洋渔业、海洋工程以及食品等为发展重点,突出以海洋为特色,学校办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面向海洋行业的人才发展需要。本文以海洋类特色高等教育教学为入手点,展开对课程群体系与模型建设的研究。
2 基于特色基础课程的课程群分析
以特色基础课程为对象,在建立课程群关联模型之前,需要对相关课程进行分析归类。在海洋类特色高等工科院校中,流体力学是重要的特色基础课程,是学生掌握其他相应课程必备的基础。本文以工程流体力学为对象,作为共享基础,采用层次式递推方法研究建立课程群关联模型。以工程流体力学为底层共享关联对象,以专业为中层,构建以海洋科学学院、海洋工程学院和食品工程学院三个二级学院课程为顶层的课程关联模型。
依托培养计划与教学大纲,在分析整理课程教材、实验教材以及实践教材的基础上,顶层课程分析与归类内容包括:
1)海洋工程学科中与工程流体力学关联的课程主要包括工程流体、流体力学泵与风机、理论力学、流体力学、材料力学、液压与气动技术、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以及机械原理等。
2)食品工程学科中与工程流体力学关联的课程主要包括工程热力学、制冷空调自动化、热能与动力机械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传热学、自动化控制理论及系统、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流体输配管网、建筑概论以及建筑环境学等。
3)海洋科学学科中与工程流体力学关联的课程主要包括流体力学实验、海洋科学导论、气象学、物理海洋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数值计算方法、水域环境监测与保护、海洋生态学、海洋化学、海洋要素计算及预报、鱼类学、海洋渔业技术学、海洋调查方法以及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等。
3 基于特色基础课程的课程群关联模型的构建
综合上述分析的层次结构,基于工程流体力学特色课程,以专业为中转层,构建课程群关联模型,如图1所示。
4 结束语
课程群关联模型的构建能够使得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培养目标依托课程群来实现,理清课程之间的脉络,使得课程之间的联系性更加紧密,交互性与融会贯通性更强。课程群关联模型的构建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点、学科架构的能力。在分析特色高等教育院校的特征后,本文以特色基础课程为共享基础层,以相应专业为中层,以二级学院开设课程为顶层的层次化方式,构建了课程群关联模型,较好地梳理了课程结构体系,使得学生更容易了解掌握课程关系。以海洋类特色高等教育院校为例,基于工程流体力学课程,采用上述方法,构建了以工程、海洋与食品学院的课程群关联模型,实施后的效果良好。本文提出的模式方法,为其他特色高等教育院校的课程体系与课程群建设,提供了帮助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张丽萍,刘东升,林民.“课程群”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3(3):61-64.
[2]陆凤仪,徐格宁.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特色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3(1):18-20.
[3]孙根年.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观及系统方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6):139-144.
[4]彭佳红,曹晓兰,程研.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群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3(2):74-76.
[5]林雪明.课程集群嵌入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3(1):108-110.
关键词 特色高校本科教育;课程群关联模型;课程群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7-0077-02
课程群建设与课程体系结构优化,对提高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近年来的发展,高等本科教育课程体系与课程群的建设中取得大量成果。有学者针对“课程群”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实践进行了研究[1]。有学者以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特色专业为对象,对其课程群建设进行了探索与实践[2]。有学者提出一个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结构模式,从外部环境与内部结构的相互作用上区分了课程体系改革及优化必须考虑的因素,优化划分为5个基本环节[3]。有学者以软件工程专业为对象,展开课程体系与课程群建设的研究[4]。有学者针对课程集群嵌入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进行了研究与实践[5]。
综合文献分析,目前针对课程群建设的研究基本都是以某一专业或者独立学科为对象,而针对以特色基础课程为对象,建立课程群关联模型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
1 特色高等院校本科教育教学
特色高等院校以建设有自身特色的专业为重点,来培养学生具备某一特色领域的技术专长。比如交通类的包括航空航天类高等院校、铁道类院校以及船舶类院校,还有其他的农业类、林业类、矿业以及海洋类等多个类别的特色高等院校。为满足多种不同行业需求,特色高等院校在各国高等教育中都占有较重的比例,而其他综合类大学,也都具备在某一方面的特色,因此,特色高等教育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以上海海洋大学为例,上海海洋大学以海洋水产生命、海洋渔业、海洋工程以及食品等为发展重点,突出以海洋为特色,学校办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面向海洋行业的人才发展需要。本文以海洋类特色高等教育教学为入手点,展开对课程群体系与模型建设的研究。
2 基于特色基础课程的课程群分析
以特色基础课程为对象,在建立课程群关联模型之前,需要对相关课程进行分析归类。在海洋类特色高等工科院校中,流体力学是重要的特色基础课程,是学生掌握其他相应课程必备的基础。本文以工程流体力学为对象,作为共享基础,采用层次式递推方法研究建立课程群关联模型。以工程流体力学为底层共享关联对象,以专业为中层,构建以海洋科学学院、海洋工程学院和食品工程学院三个二级学院课程为顶层的课程关联模型。
依托培养计划与教学大纲,在分析整理课程教材、实验教材以及实践教材的基础上,顶层课程分析与归类内容包括:
1)海洋工程学科中与工程流体力学关联的课程主要包括工程流体、流体力学泵与风机、理论力学、流体力学、材料力学、液压与气动技术、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以及机械原理等。
2)食品工程学科中与工程流体力学关联的课程主要包括工程热力学、制冷空调自动化、热能与动力机械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传热学、自动化控制理论及系统、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流体输配管网、建筑概论以及建筑环境学等。
3)海洋科学学科中与工程流体力学关联的课程主要包括流体力学实验、海洋科学导论、气象学、物理海洋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数值计算方法、水域环境监测与保护、海洋生态学、海洋化学、海洋要素计算及预报、鱼类学、海洋渔业技术学、海洋调查方法以及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等。
3 基于特色基础课程的课程群关联模型的构建
综合上述分析的层次结构,基于工程流体力学特色课程,以专业为中转层,构建课程群关联模型,如图1所示。
4 结束语
课程群关联模型的构建能够使得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培养目标依托课程群来实现,理清课程之间的脉络,使得课程之间的联系性更加紧密,交互性与融会贯通性更强。课程群关联模型的构建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点、学科架构的能力。在分析特色高等教育院校的特征后,本文以特色基础课程为共享基础层,以相应专业为中层,以二级学院开设课程为顶层的层次化方式,构建了课程群关联模型,较好地梳理了课程结构体系,使得学生更容易了解掌握课程关系。以海洋类特色高等教育院校为例,基于工程流体力学课程,采用上述方法,构建了以工程、海洋与食品学院的课程群关联模型,实施后的效果良好。本文提出的模式方法,为其他特色高等教育院校的课程体系与课程群建设,提供了帮助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张丽萍,刘东升,林民.“课程群”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3(3):61-64.
[2]陆凤仪,徐格宁.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特色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3(1):18-20.
[3]孙根年.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观及系统方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6):139-144.
[4]彭佳红,曹晓兰,程研.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群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3(2):74-76.
[5]林雪明.课程集群嵌入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3(1):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