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审美教育逐渐成为体现教育价值,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文字的信息價值,忽视其中的美学价值,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审美观念的塑造。基于此,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入手,结合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价值分析,探究相应的教学发展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审美教育 教学实践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7-0067-02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价值分析
审美教育是指运用一切具有美的形式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对个体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以达规范行为、美化心灵、激发想象等目的的一种教育过程。语文是小学阶段学生综合发展的主要学科,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学生习惯于将讲解与探究的重点放在文字层面,而忽视文字背后展现的美学价值。但是,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已成为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师应调整教学理念,重新认识审美教育价值,引导学生在文字中逐渐理解美、欣赏美,进而创造美。
审美教育是当前小学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从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来看,审美素养是人才的必备素质,审美与价值观的塑造密切相连,良好的审美情趣能够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并深刻理解爱国主义,树立家国情怀,同时接受良好的思想道德熏陶与约束,用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融入社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从学生的自身发展来看,审美教育能够让他们更好地辨别是非、美丑,当代小学生所面临的社会日益复杂,纷乱的信息不断冲击着他们的认知,让一些学生稚嫩的价值观在不良信息的干扰下走向歧途,而良好的审美教育则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审视对与错、美与丑,并发挥自身想象去探索美、创造美,进而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相关策略
1.赏析文字,体会语言美
文字是语言构建的基础,汉语在上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在发音结构、遣词造句、节奏韵律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表达方式,而这其中则蕴含着丰富的语言魅力。基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基础入手,引导学上赏析文字,体会文字中传递出的语言美。例如在《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用,王维作为诗人兼画家,喜欢利用文字“绘画”,其诗作的画面感通常十分鲜明,因此是欣赏语言美的重要素材,在这首诗中,教师可以从诗中描写的鹿柴附近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入手,引导学生从“空山”、“深林”、“青苔”等意象入手,体会寂静幽深中“人语”格外响亮的氛围,理解作者在动静结合的手法中营造的美学意境。
2.剖析形象,理解形象美
在中外优秀文学作品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比比皆是,这些人物的一言一行都凸显出鲜明的性格特点,并在作者的创作意图下成为美的具体的存在。基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从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剖析入手,挖掘人物言行举止背后蕴含的人性的价值,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类人物,体会人物的形象美。例如在《晏子使楚》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从“晏子”这一人物入手,从其一言一行中理解其在出使出国过程中面对君臣刁难做出的反击,进而挖据这一人物身上蕴含的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样才能让晏子的形象更加饱满,并潜移默化地为学生渗透正确的价值理念。
3.渗透生活,体会生活美
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美,但是我们却常常由于司空见惯而将它忽视。在小学语文审美教育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会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美好的事物,进而在探究与思考中提高应对生活的能力。例如在《春的颂歌》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将学生从沉闷的课堂中带领到大自然中,从自然的一草一木中观察春天的端倪,从生活的一点一滴中理解春天的魅力,进而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让生硬僵化的文字在生活氛围中、在自然情境中“活起来”,进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活中的美。
4.启发想象,体会创造美
审美教育对小学生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启发了其丰富的想象,让其对比、思考、联想中体验美、创造美。美好的事物并不仅存于我们的感官世界,更是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中,甚至从某些角度来讲,那些充满想象力的事物才是我们探索美学世界的根本动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想象的特点,引导其在想象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接受审美教育。例如在学习《女蜗补天》一课时,引导学生体会古代神话中想象的魅力,徜徉在想象的空间中,体会创造的乐趣。
三、结束语
总之,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审美价值塑造的关键时期,语文作为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学科,其中渗透着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基于此,教师应从小学生的认知特征出发,立足审美教育价值,对传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让小学生能够在文字的带领下,情感的驱动下学会辨别美、欣赏美、创造美,进而奠定正确的审美价值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志祥.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价值分析[J].学周刊,2016(36):120-121.
[2]张顺国.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分析[J].内蒙古教育,2015(15):63.
【关键词】小学语文 审美教育 教学实践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7-0067-02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价值分析
审美教育是指运用一切具有美的形式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对个体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以达规范行为、美化心灵、激发想象等目的的一种教育过程。语文是小学阶段学生综合发展的主要学科,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学生习惯于将讲解与探究的重点放在文字层面,而忽视文字背后展现的美学价值。但是,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已成为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师应调整教学理念,重新认识审美教育价值,引导学生在文字中逐渐理解美、欣赏美,进而创造美。
审美教育是当前小学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从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来看,审美素养是人才的必备素质,审美与价值观的塑造密切相连,良好的审美情趣能够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并深刻理解爱国主义,树立家国情怀,同时接受良好的思想道德熏陶与约束,用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融入社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从学生的自身发展来看,审美教育能够让他们更好地辨别是非、美丑,当代小学生所面临的社会日益复杂,纷乱的信息不断冲击着他们的认知,让一些学生稚嫩的价值观在不良信息的干扰下走向歧途,而良好的审美教育则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审视对与错、美与丑,并发挥自身想象去探索美、创造美,进而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相关策略
1.赏析文字,体会语言美
文字是语言构建的基础,汉语在上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在发音结构、遣词造句、节奏韵律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表达方式,而这其中则蕴含着丰富的语言魅力。基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基础入手,引导学上赏析文字,体会文字中传递出的语言美。例如在《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用,王维作为诗人兼画家,喜欢利用文字“绘画”,其诗作的画面感通常十分鲜明,因此是欣赏语言美的重要素材,在这首诗中,教师可以从诗中描写的鹿柴附近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入手,引导学生从“空山”、“深林”、“青苔”等意象入手,体会寂静幽深中“人语”格外响亮的氛围,理解作者在动静结合的手法中营造的美学意境。
2.剖析形象,理解形象美
在中外优秀文学作品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比比皆是,这些人物的一言一行都凸显出鲜明的性格特点,并在作者的创作意图下成为美的具体的存在。基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从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剖析入手,挖掘人物言行举止背后蕴含的人性的价值,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类人物,体会人物的形象美。例如在《晏子使楚》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从“晏子”这一人物入手,从其一言一行中理解其在出使出国过程中面对君臣刁难做出的反击,进而挖据这一人物身上蕴含的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样才能让晏子的形象更加饱满,并潜移默化地为学生渗透正确的价值理念。
3.渗透生活,体会生活美
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美,但是我们却常常由于司空见惯而将它忽视。在小学语文审美教育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会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美好的事物,进而在探究与思考中提高应对生活的能力。例如在《春的颂歌》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将学生从沉闷的课堂中带领到大自然中,从自然的一草一木中观察春天的端倪,从生活的一点一滴中理解春天的魅力,进而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让生硬僵化的文字在生活氛围中、在自然情境中“活起来”,进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活中的美。
4.启发想象,体会创造美
审美教育对小学生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启发了其丰富的想象,让其对比、思考、联想中体验美、创造美。美好的事物并不仅存于我们的感官世界,更是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中,甚至从某些角度来讲,那些充满想象力的事物才是我们探索美学世界的根本动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想象的特点,引导其在想象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接受审美教育。例如在学习《女蜗补天》一课时,引导学生体会古代神话中想象的魅力,徜徉在想象的空间中,体会创造的乐趣。
三、结束语
总之,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审美价值塑造的关键时期,语文作为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学科,其中渗透着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基于此,教师应从小学生的认知特征出发,立足审美教育价值,对传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让小学生能够在文字的带领下,情感的驱动下学会辨别美、欣赏美、创造美,进而奠定正确的审美价值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志祥.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价值分析[J].学周刊,2016(36):120-121.
[2]张顺国.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分析[J].内蒙古教育,2015(1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