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课堂上出现意外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意外的出现并不是坏事,而是证明教师为学生搭建发挥的舞台是宽广的,学生已有了创造的苗头。我们该坦然迎接生成,相信精彩就从这里开始。
一、直面点击
所谓直面点击就是正面解答。在对学生提出的浅层次的问题就直接做出正面的回答,可以由教师回答,也可以请其他学生帮助。例如:在上《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时,就有一个同学在课堂上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轮廓是什么意思?”因为这个词语没有探究的必要,不必浪费时间,学生一听就能明白。
二、顺水推舟
在语文课上,教师教学的预设问题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有可能不一致。对学生很感兴趣而又跟学习有关的问题,教师可以将计就计,不要抑制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2时,请学生谈谈从同学身上能够获得什么。举出某同学的某方面事例时,学生纷纷谈自己平时看到的情形,遗憾的是学生谈的事例不够细腻、不够深入。看到这样的情形,我们可以这样问学生:“你觉得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你更了解同学呢?”马上有学生想到了现场采访。
三、反面扣问
由于学生自身认识水平和生活阅历的局限,在与文本的对话不一定是一步到位的,甚至可能有悖于文本的价值取向,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背道而驰的观点,教师一定要指正,但不要急于否定,可以从反面入手,进行步步追问,使学生在争辩中认识到错误,加深理解,经历一个自悟的过程。这必将促进学生的心灵向美好的方向发展,使阅读教学的过程成为人的精神培育过程。
四、踢回问题
有时学生在提出了有探究性的问题后,教师并不直接回答,也不立刻否定,而是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其他学生解决,这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使课堂鲜活生动。
在教学《桂花雨》这篇课文“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搖桂花’”时,有一位学生从“赶紧”一词体会到了母亲要赶快把桂花摇下。这时,另一位同学举手说:“老师,我对这里有点疑问,课文刚才才说到,我要摇桂花,母亲总是说还早呢,这里怎么说母亲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由于问题出乎我的意料,于是,我表扬:“你真爱动脑筋。”继而顺势糊涂,转向其他学生道:“是呀,这前后不是矛盾吗?老师也不明白,大家能不能联系课文或实际帮助老师解开这个谜呢?先一个人解决,再在小组里交流讨论。”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后,纷纷在小组内陈述自己的看法。交流后迫不及待地想发言,各个脸上都漾起灿烂的笑容。至此看,把问题踢回给学生解决,学生探究后对课文的理解不再是浅层理解,而是用心去与作者和文本对话,进行情感的交流,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五、解读文本
一般情况下,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可以通过细读课文来自行解决的,这样,老师就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实践,亲历阅读过程,走进文本的言语深处,触摸作者的心灵,体验文本的情感。
在教学《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时,请学生质疑。一位学生问:“为什么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
师:真是个好问题,大家再仔细读读课文,思考思考。
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都在用心地读书、思考。过了一会儿,响起了学生的窃窃私语,举起了一双双自信的手。
……
学生的问题看似与教学没有多大关系,而实质上老师引领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解读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反而对文本有了更深的感悟,成为难以忘怀的精彩瞬间。
当然,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有许多不确定性,有些意外使生成变得千姿百态。面对“生成”,光套用这些方法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巧妙地处理。同时,教师还要有正确的教学理念,丰厚的人文底蕴,丰富的教学经验,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会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使意外精彩纷呈。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武进湖塘中心小学)
一、直面点击
所谓直面点击就是正面解答。在对学生提出的浅层次的问题就直接做出正面的回答,可以由教师回答,也可以请其他学生帮助。例如:在上《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时,就有一个同学在课堂上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轮廓是什么意思?”因为这个词语没有探究的必要,不必浪费时间,学生一听就能明白。
二、顺水推舟
在语文课上,教师教学的预设问题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有可能不一致。对学生很感兴趣而又跟学习有关的问题,教师可以将计就计,不要抑制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2时,请学生谈谈从同学身上能够获得什么。举出某同学的某方面事例时,学生纷纷谈自己平时看到的情形,遗憾的是学生谈的事例不够细腻、不够深入。看到这样的情形,我们可以这样问学生:“你觉得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你更了解同学呢?”马上有学生想到了现场采访。
三、反面扣问
由于学生自身认识水平和生活阅历的局限,在与文本的对话不一定是一步到位的,甚至可能有悖于文本的价值取向,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背道而驰的观点,教师一定要指正,但不要急于否定,可以从反面入手,进行步步追问,使学生在争辩中认识到错误,加深理解,经历一个自悟的过程。这必将促进学生的心灵向美好的方向发展,使阅读教学的过程成为人的精神培育过程。
四、踢回问题
有时学生在提出了有探究性的问题后,教师并不直接回答,也不立刻否定,而是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其他学生解决,这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使课堂鲜活生动。
在教学《桂花雨》这篇课文“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搖桂花’”时,有一位学生从“赶紧”一词体会到了母亲要赶快把桂花摇下。这时,另一位同学举手说:“老师,我对这里有点疑问,课文刚才才说到,我要摇桂花,母亲总是说还早呢,这里怎么说母亲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由于问题出乎我的意料,于是,我表扬:“你真爱动脑筋。”继而顺势糊涂,转向其他学生道:“是呀,这前后不是矛盾吗?老师也不明白,大家能不能联系课文或实际帮助老师解开这个谜呢?先一个人解决,再在小组里交流讨论。”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后,纷纷在小组内陈述自己的看法。交流后迫不及待地想发言,各个脸上都漾起灿烂的笑容。至此看,把问题踢回给学生解决,学生探究后对课文的理解不再是浅层理解,而是用心去与作者和文本对话,进行情感的交流,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五、解读文本
一般情况下,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可以通过细读课文来自行解决的,这样,老师就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实践,亲历阅读过程,走进文本的言语深处,触摸作者的心灵,体验文本的情感。
在教学《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时,请学生质疑。一位学生问:“为什么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
师:真是个好问题,大家再仔细读读课文,思考思考。
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都在用心地读书、思考。过了一会儿,响起了学生的窃窃私语,举起了一双双自信的手。
……
学生的问题看似与教学没有多大关系,而实质上老师引领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解读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反而对文本有了更深的感悟,成为难以忘怀的精彩瞬间。
当然,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有许多不确定性,有些意外使生成变得千姿百态。面对“生成”,光套用这些方法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巧妙地处理。同时,教师还要有正确的教学理念,丰厚的人文底蕴,丰富的教学经验,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会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使意外精彩纷呈。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武进湖塘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