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持续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笔者认为,众多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分析不够全面,只是片面强调了外界的影响因素,而忽视了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例如,有学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大学扩招导致岗位不足,出现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造成国有大中型企业下岗职工和城市农民工数量累增等。然而,这些只是表面原因,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大学生职业素质欠缺,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在提出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法上,也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导向,诸如如何面试、如何写简历、如何掌握求职技巧等职业指导类书籍充斥市场。也有观点提出,只要学好专业知识就不愁就业。实际上,这些观点和做法都忽视了职业素质是大学生事业成功的基础这一事实。虽然许多有识之士指出加强职业素质的培养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但是如何具体操作实施,却没有深入涉及,大多只是停留在表层,不易把握。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以提高高职大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为中心,以院级教研教改研究课题“高职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研究”为蓝本,特别是在高职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具体实施途径上,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与有益尝试。
一、职业素质的内涵剖析
1.职业素质与职业素质教育的涵义
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职业素质的基本内容包括:职业意识、职业能力、创新能力、职业心理和人际交往能力等。职业素质教育是职业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它的内涵包括三个层次五大部分。第一个层次是心理发展层次,包括三部分,即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职业知能素质教育、职业审美素质教育;第二个层次是身心和谐发展层次,指职业身心素质教育;第三个层次是创业能力发展层次,指职业劳动素质教育。
2.现代“职业人”的特点
职业化是优秀职业人最显著的特征。所谓职业化,就是为了达到职业的要求所具备的素质和追求。职业化有很多外在的素质表现,如着装、形象和礼仪等;也有很多内在素质要求,如成熟的职业理念和心态、熟练高效的职业化方法和技能等。职业化员工就是“三有”,即术业有专攻、举止有分寸、处事有追求。
二、大学生职业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认为,就业难的根本问题是大学生职业素质较差。目前,大学生职业素质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观念不强
大部分学生从填报志愿、迈入校门,甚至临近毕业,都对职业概念不很清楚,进校后没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因此,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不能有效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学习方案缺乏计划性,不能及时有效地了解和掌握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另外,由于缺少良好的职业规划,大部分学生不能主动地有选择性地学习对自己将来有用的知识,得过且过,造成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而这种浪费所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2.职业心理素质较差
有些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用人单位所需求的员工心理素质要求相差甚远。例如,有些大学生在社会上跳槽频繁,有的甚至还不知道自己是否能胜任工作就要求就走人,给人一种缺乏信誉的感觉。有的人遇事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公司能够给自己什么,而不是自己能对公司有什么贡献。有些大学生缺乏主人翁精神、敬业精神,将公司对自己的培养只当成自己今后个人发展的资本积累,没有感恩之心。有些大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工作“兴奋期”短,很快就开始缺乏工作热情等。种种现象,折射出大学生不成熟的心态、不完备的心理素质。这也成为当今大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的绊脚石,影响了大学生早日成才与成功。
3.职业技能不足,知识结构相对单一
大学生在就业时表现出的职业能力不足,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尤其是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以及缺乏一专多能的素质等。
4.缺乏应有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个大学生的考试成绩,只反映了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对于企业所需要的责任心、诚信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职业素质,是从纸面上衡量不出来的。尤其是一个学生的行为习惯问题、态度问题、心态问题以及个人道德水平与修养等,对于一个人的职业素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在校大学生参加此方面训练实践的机会并不多,缺乏应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制约了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
三、构建全方位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对于如何培养职业素质,职业院校有较多的做法,或是过分重专业技能,或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关职业道德方向的理论灌输,或是由团委学生组织开展的各类活动等。这些活动大部分都强调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对职业素质的培养难成气候,往往任其发展,流于形式。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地处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产业密集,家族企业较多。70%左右的生源来自本地。毕业生受到家长和亲朋的影响,梦想当小老板的比例较高,就业岗位相对充裕,选择余地较大。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学生的就业压力相对不大,但是怎样提高就业质量,是学生和家长关心的重要问题。
四、全方位职业素质培养的途径
1.职业素质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的始终
学生在大学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为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因此,职业素质教育与就业指导活动应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要从新生入学开始到毕业结束。从课程设置到培养目标、从课堂教学到实践教学、从专业技能训练到人文素质培养、从专业思想教育到职业道德教育,多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全过程地强化大学生的职业意识。
从大一开始,专业指导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让学生了解将来应该从事的职业范围和将要担当的社会角色,并根据个人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有所考虑。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之后,就会有更高的学习积极性,能创造性地学好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有意识、有目的地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专门编制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手册》,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规划自我;借助霍兰德职业测评量表和MBTI职业性格测评等工具,让学生认识环境、认识职业,初步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并对目标具体分析、自我反馈和总结,学生每学期期末填写完后请班导师、辅导员进行指导。
2.通过举办各种职业指导讲座,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有其目标价值,具有超前性和导向性的特点,对人们能够产生吸引和激励作用。所以,在大学时代只有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价值观,才能把大学生的思想引到积极、健康的方向,激发他们的精神动力,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大学生职业理想定位科学,可以对今后的一生起到“启明星”式的导向作用。笔者举办了50多场职业素质培养和就业指导讲座,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讲座嘉宾来源广泛,从学院领导、企业经理、政府部门主管到专家学者、优秀校友,到行业骄子等,还制定了专门的讲座管理办法,学生从中受益匪浅,由最初的被动听讲、劝导动员到目前的座无虚席、热情参与、积极互动,形成了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
3.通过课程教育、学生骨干培训以及就业主题班会等形式,提高大学生必备的职业技能
多元智能理论提出者、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一个人的智能是以组合的形式构成的。每个人都是具有多种能力的组合体,人的智能是多元的。除了言语—语言智能、逻辑—运动智能的两种基本智能以外,还有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认知智能等。一个人的特长,能够直接影响职业发展的效率。
个体的个性会影响其行为习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特点和人格特征,各种人格都有其相适应的职业。人们要想在职业生活中充分地显示自己的个性特点,实现自己的个性要求,获得尽可能大的自由感、满足感和适应感,那么,在择业前,就应该了解自己的个性类型及其职业兴趣及能力倾向。职业指导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大学生的兴趣、能力与工作机会相匹配的问题,帮助大学生寻找与其特性相一致的职业。学院开设了职业素质类选修课和职业发展协会与就业委员骨干培训班,开展了就业主题班会等活动,内容包括职业素质、就业指导、职业礼仪、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多个方面,学生在社团、班级内充分参加活动,锻炼自己、增强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学院还开展了一系列职业指导活动,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制作大赛、“我的求职故事”制作比赛、职场礼仪模拟演示会等,帮助学生认识到个性形成和发展中自身的能动作用,让他们主动培养和增强有利于自己选择职业素质。
4.引导学生利用假期、实习期,走向社会进行实践活动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产学研一体化,学校与企业无缝衔接,这个接口就是学生的职业素质水平。学生高水平的职业素质是企业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职业素质教育在学生职业素质开发和提升过程中肩负着重要责任。
大学生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引导大学生利用周末、“五一”、“十一”假期和寒暑假走向社会,了解自身专业发展的市场行情,了解社会和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大学生除参加由学校、学院和社会联合举办的有组织的见习活动外,还可以利用自身的社会关系,如朋友、亲戚等,联系合适自己的单位进行社会实践,使自己对社会和企业有一定了解,为以后顺利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5.职业心理的培养
笔者所在学院将心理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按年级、分层次、分目标进行,将教育责任落实到人,上下齐动,各部门联合。每年新生一入校,学院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对有异常心理表现的学生跟踪调查,及时回访,解决各类“心灵阴霾”。与此同时,学院建立了班级(学生)、系、学工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学院四级心理危机预防体系。其中,在团体辅导和个体心理咨询中特别关注大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大学生在未来择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如职业角色意识、积极心态培养、抗挫折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塑造、交往能力培养以及成功心理的培养等。这些素质在学生日后的工作过程中与其个人的职业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
对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有效探索,是一项崭新而又充满挑战的工作,随着职业指导这项工作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未来的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一定会结出更多的硕果。
项目基金:中国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教研教改项目《高职大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项目编号:TYB0805。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一、职业素质的内涵剖析
1.职业素质与职业素质教育的涵义
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职业素质的基本内容包括:职业意识、职业能力、创新能力、职业心理和人际交往能力等。职业素质教育是职业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它的内涵包括三个层次五大部分。第一个层次是心理发展层次,包括三部分,即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职业知能素质教育、职业审美素质教育;第二个层次是身心和谐发展层次,指职业身心素质教育;第三个层次是创业能力发展层次,指职业劳动素质教育。
2.现代“职业人”的特点
职业化是优秀职业人最显著的特征。所谓职业化,就是为了达到职业的要求所具备的素质和追求。职业化有很多外在的素质表现,如着装、形象和礼仪等;也有很多内在素质要求,如成熟的职业理念和心态、熟练高效的职业化方法和技能等。职业化员工就是“三有”,即术业有专攻、举止有分寸、处事有追求。
二、大学生职业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认为,就业难的根本问题是大学生职业素质较差。目前,大学生职业素质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观念不强
大部分学生从填报志愿、迈入校门,甚至临近毕业,都对职业概念不很清楚,进校后没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因此,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不能有效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学习方案缺乏计划性,不能及时有效地了解和掌握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另外,由于缺少良好的职业规划,大部分学生不能主动地有选择性地学习对自己将来有用的知识,得过且过,造成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而这种浪费所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2.职业心理素质较差
有些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用人单位所需求的员工心理素质要求相差甚远。例如,有些大学生在社会上跳槽频繁,有的甚至还不知道自己是否能胜任工作就要求就走人,给人一种缺乏信誉的感觉。有的人遇事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公司能够给自己什么,而不是自己能对公司有什么贡献。有些大学生缺乏主人翁精神、敬业精神,将公司对自己的培养只当成自己今后个人发展的资本积累,没有感恩之心。有些大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工作“兴奋期”短,很快就开始缺乏工作热情等。种种现象,折射出大学生不成熟的心态、不完备的心理素质。这也成为当今大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的绊脚石,影响了大学生早日成才与成功。
3.职业技能不足,知识结构相对单一
大学生在就业时表现出的职业能力不足,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尤其是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以及缺乏一专多能的素质等。
4.缺乏应有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个大学生的考试成绩,只反映了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对于企业所需要的责任心、诚信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职业素质,是从纸面上衡量不出来的。尤其是一个学生的行为习惯问题、态度问题、心态问题以及个人道德水平与修养等,对于一个人的职业素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在校大学生参加此方面训练实践的机会并不多,缺乏应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制约了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
三、构建全方位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对于如何培养职业素质,职业院校有较多的做法,或是过分重专业技能,或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关职业道德方向的理论灌输,或是由团委学生组织开展的各类活动等。这些活动大部分都强调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对职业素质的培养难成气候,往往任其发展,流于形式。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地处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产业密集,家族企业较多。70%左右的生源来自本地。毕业生受到家长和亲朋的影响,梦想当小老板的比例较高,就业岗位相对充裕,选择余地较大。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学生的就业压力相对不大,但是怎样提高就业质量,是学生和家长关心的重要问题。
四、全方位职业素质培养的途径
1.职业素质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的始终
学生在大学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为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因此,职业素质教育与就业指导活动应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要从新生入学开始到毕业结束。从课程设置到培养目标、从课堂教学到实践教学、从专业技能训练到人文素质培养、从专业思想教育到职业道德教育,多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全过程地强化大学生的职业意识。
从大一开始,专业指导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让学生了解将来应该从事的职业范围和将要担当的社会角色,并根据个人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有所考虑。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之后,就会有更高的学习积极性,能创造性地学好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有意识、有目的地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专门编制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手册》,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规划自我;借助霍兰德职业测评量表和MBTI职业性格测评等工具,让学生认识环境、认识职业,初步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并对目标具体分析、自我反馈和总结,学生每学期期末填写完后请班导师、辅导员进行指导。
2.通过举办各种职业指导讲座,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有其目标价值,具有超前性和导向性的特点,对人们能够产生吸引和激励作用。所以,在大学时代只有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价值观,才能把大学生的思想引到积极、健康的方向,激发他们的精神动力,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大学生职业理想定位科学,可以对今后的一生起到“启明星”式的导向作用。笔者举办了50多场职业素质培养和就业指导讲座,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讲座嘉宾来源广泛,从学院领导、企业经理、政府部门主管到专家学者、优秀校友,到行业骄子等,还制定了专门的讲座管理办法,学生从中受益匪浅,由最初的被动听讲、劝导动员到目前的座无虚席、热情参与、积极互动,形成了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
3.通过课程教育、学生骨干培训以及就业主题班会等形式,提高大学生必备的职业技能
多元智能理论提出者、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一个人的智能是以组合的形式构成的。每个人都是具有多种能力的组合体,人的智能是多元的。除了言语—语言智能、逻辑—运动智能的两种基本智能以外,还有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认知智能等。一个人的特长,能够直接影响职业发展的效率。
个体的个性会影响其行为习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特点和人格特征,各种人格都有其相适应的职业。人们要想在职业生活中充分地显示自己的个性特点,实现自己的个性要求,获得尽可能大的自由感、满足感和适应感,那么,在择业前,就应该了解自己的个性类型及其职业兴趣及能力倾向。职业指导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大学生的兴趣、能力与工作机会相匹配的问题,帮助大学生寻找与其特性相一致的职业。学院开设了职业素质类选修课和职业发展协会与就业委员骨干培训班,开展了就业主题班会等活动,内容包括职业素质、就业指导、职业礼仪、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多个方面,学生在社团、班级内充分参加活动,锻炼自己、增强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学院还开展了一系列职业指导活动,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制作大赛、“我的求职故事”制作比赛、职场礼仪模拟演示会等,帮助学生认识到个性形成和发展中自身的能动作用,让他们主动培养和增强有利于自己选择职业素质。
4.引导学生利用假期、实习期,走向社会进行实践活动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产学研一体化,学校与企业无缝衔接,这个接口就是学生的职业素质水平。学生高水平的职业素质是企业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职业素质教育在学生职业素质开发和提升过程中肩负着重要责任。
大学生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引导大学生利用周末、“五一”、“十一”假期和寒暑假走向社会,了解自身专业发展的市场行情,了解社会和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大学生除参加由学校、学院和社会联合举办的有组织的见习活动外,还可以利用自身的社会关系,如朋友、亲戚等,联系合适自己的单位进行社会实践,使自己对社会和企业有一定了解,为以后顺利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5.职业心理的培养
笔者所在学院将心理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按年级、分层次、分目标进行,将教育责任落实到人,上下齐动,各部门联合。每年新生一入校,学院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对有异常心理表现的学生跟踪调查,及时回访,解决各类“心灵阴霾”。与此同时,学院建立了班级(学生)、系、学工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学院四级心理危机预防体系。其中,在团体辅导和个体心理咨询中特别关注大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大学生在未来择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如职业角色意识、积极心态培养、抗挫折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塑造、交往能力培养以及成功心理的培养等。这些素质在学生日后的工作过程中与其个人的职业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
对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有效探索,是一项崭新而又充满挑战的工作,随着职业指导这项工作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未来的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一定会结出更多的硕果。
项目基金:中国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教研教改项目《高职大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项目编号:TYB0805。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