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时常会听有些学生说自己在“画美术”,心中不免有点纳闷。此话出于孩子之口还则罢了,部分家长也会不假思索的说“我让孩子画美术”。听此话,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我们不禁要问,我们多少年来的美术教育究竟都干了些什么?观今天美术教育之浪潮,席卷全国,可谓波澜壮阔。学校美术教育已不能满足需要,各类美术培训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我们面前,可学画的孩子仍然在说着“画美术”的字眼,我们又要发问美术教育你究竟意欲何为?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还能听到“画美术”的说辞,至少使人想到两点:其一,大多人根本不了解什么是美术,简单的把美术等同于绘画,而置建筑、雕塑、工艺设计等美术门类于不顾;其二,在大多人眼里,绘画只是技法练习,而置性情修养、人格修养、个性发展以及创造性培养于不顾。岂不知对学生一生发展来讲,美术教育和学习的目的绝非单纯的技法练习,也不是素质教育的初衷。
美术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因为它肩负着传承优秀文化、丰富精神生活、培养创造性思维、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唤醒趋于缺失的人文精神的重任。因此,美术教育应重新审视自身目的和方法,从以下诸方面实现自身的价值:
1.美术教育应注重道德、人品的塑造。关于美术的德育功能,古人早有论述,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这是对艺术在社会教育及人的道德伦理的形成方面的肯定。儒家思想造就了中国人中庸的性格,但其在人的道德养成方面的说教,对人的发展来讲是功不可没的。儒家孔孟均重道德教育,在他们看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论语·述而》)。所谓“志于学”主要指的是做人教育。就今天来讲,所谓“人才”,也是“人”在先,而“才”在后。所以,有无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以说是一个人发展的前提。
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功利的社会。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对美术教育的作用都持忽视态度,因为它跟学生升学没有直接利害关系。所以出现“小学重视,初中轻视,高中忽视”的状况。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美术教师,如能使学生消除美术无用的偏见,对其存在的价值有正确的认识并保持学生多样的个性和创造力,那已经是在人的道德塑造上迈出了一步,绝非易事。因为,我们每天都享受着美术带来的方便,却对它视而不见,这本身就是对知识的不尊重,是态度问题,也是德性问题。在生活中,从艺之人因未知其他领域的知识而被别人嗤之以鼻,视为“白痴”,而从事其他专业者,面对伟大的艺术品时却大声说:“我们不懂”,不屑之情溢于言表。是讽刺还是自豪?不,是无知,是无德,是无修养。在学校中,所谓“文化课”与“音体美”之间界限分明,等级森严。人们通常认为文化课中不包括音体美,这是非常可笑的事情,是对文化的曲解,是教育的可悲,是德养的匮乏,是人文精神的缺失。好吧,我们且不说别人,美术教育机构和美术教育者难道不知此情?可大多美术教育机构课程安排不合理,培养人才目标不明确,有些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竟然不开大学语文。美术教师花言巧语,忙的不亦乐乎,但所教学生口口声声还要“画美术”,无奈执着的老师还要“手把手”禁锢学生思想,请问究竟为何?所以,美术教育再不能钻入单纯技法的怪圈,更不能成为赚钱的手段,而要为“人”负责。要对人负责,就需以优秀的作品感染人,通过美术教育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潜移默化的塑造其高尚的人格。
2.美术教育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价值的重要性,强调人的精神追求(对真善美的追求),它是任何一个精神健康的人的生活之根,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价值和本质。但事实证明,我们在不断追求科技进步和发展的同时,冷落了人文精神;在一味追求学习进步和考试成绩的同时,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的教育理念下,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门心思为考分”,长期以来造成了“知识愈多,思维愈死”“物质愈发达,精神愈衰退”的现状。美术教育也在长期的被冷落中淡忘了自身的重任,而这恰恰不是一个社会进步的象征。托夫勒说:“今天世界上正飞快的发展着另外一种看法:进步再也不能以技术和生活的物质标准来衡量了。如果在道德、美学、政治、环境等方面日趋堕落的社会,则不能认为是一个进步的社会,不论它多么富有和具有高超的技术。”由此可见,美术教育也应重新审视其在人文精神培养方面的重要性,要大力加强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的培养。唤起人的创造力,唤起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真正使我们的学生有丰富的情感、敏锐的感知能力、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而不是刻板教条、冷冰冰的模式统一的标准件,更不是追求物质名利而忽视情感、精神和心灵的人。
3.美术教育要真正以培养创造性为目的。任何学科都不如美术学科那样能激起学生的丰富想象力,而创造性的因素正是在想象的体验活动中逐渐萌生的。正如美学家王朝闻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作,没有想象也没有艺术欣赏。”想象是帮助学生从当前所见、所闻、所感、所知的“此岸世界”通向崭新、可望、可及的“彼岸世界”的桥梁。黑格尔说的更为干脆:想象是创造的。可是,长期以来的美术教育非但没有给学生多少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反而给学生套上了思维的枷锁。同样是一组静物,美国的学生写生的结果与所摆之物大相径庭并各不一样,而中国学生则是跟静物分毫不差,如有不似者,将会以造型太差被嗤之。而这一对比恰恰给我们的美术教育留下了深深的思考。昔日“怀素夜闻嘉陵江水声而草圣益佳,张颠见公孙大娘舞剑器,而笔势益俊”(《林泉高致集·山水训》)。水声、舞剑看似与书法并无关联,而怀、张二人皆因此技法大进就是因为从中受到启发的缘故。多少从画者喜欢深入生活以激发灵感,可学生时代僵死的写生方式却让他们为之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当我们为没有把静物的形画好而苦恼的时候,美国学生很可能面对静物在思考人生的问题,或许,仔细思考的过程有时比草草的结果要有意义的多,所以,要让学生认识到美术在开发人的智力、开阔视野、培养创造性思维、树立创新意识等方面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对该科目的重视程度,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老师必须自己先转变观念。
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注重道德修养、人文精神培养和创造力开发的改革更是令人鼓舞。美术教育也应摆正位置,弄清目标,克服困难,力争为全民艺术素养的提高、为祖国下一代具有健康全面的身心发展作出自身应有的贡献。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还能听到“画美术”的说辞,至少使人想到两点:其一,大多人根本不了解什么是美术,简单的把美术等同于绘画,而置建筑、雕塑、工艺设计等美术门类于不顾;其二,在大多人眼里,绘画只是技法练习,而置性情修养、人格修养、个性发展以及创造性培养于不顾。岂不知对学生一生发展来讲,美术教育和学习的目的绝非单纯的技法练习,也不是素质教育的初衷。
美术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因为它肩负着传承优秀文化、丰富精神生活、培养创造性思维、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唤醒趋于缺失的人文精神的重任。因此,美术教育应重新审视自身目的和方法,从以下诸方面实现自身的价值:
1.美术教育应注重道德、人品的塑造。关于美术的德育功能,古人早有论述,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这是对艺术在社会教育及人的道德伦理的形成方面的肯定。儒家思想造就了中国人中庸的性格,但其在人的道德养成方面的说教,对人的发展来讲是功不可没的。儒家孔孟均重道德教育,在他们看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论语·述而》)。所谓“志于学”主要指的是做人教育。就今天来讲,所谓“人才”,也是“人”在先,而“才”在后。所以,有无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以说是一个人发展的前提。
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功利的社会。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对美术教育的作用都持忽视态度,因为它跟学生升学没有直接利害关系。所以出现“小学重视,初中轻视,高中忽视”的状况。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美术教师,如能使学生消除美术无用的偏见,对其存在的价值有正确的认识并保持学生多样的个性和创造力,那已经是在人的道德塑造上迈出了一步,绝非易事。因为,我们每天都享受着美术带来的方便,却对它视而不见,这本身就是对知识的不尊重,是态度问题,也是德性问题。在生活中,从艺之人因未知其他领域的知识而被别人嗤之以鼻,视为“白痴”,而从事其他专业者,面对伟大的艺术品时却大声说:“我们不懂”,不屑之情溢于言表。是讽刺还是自豪?不,是无知,是无德,是无修养。在学校中,所谓“文化课”与“音体美”之间界限分明,等级森严。人们通常认为文化课中不包括音体美,这是非常可笑的事情,是对文化的曲解,是教育的可悲,是德养的匮乏,是人文精神的缺失。好吧,我们且不说别人,美术教育机构和美术教育者难道不知此情?可大多美术教育机构课程安排不合理,培养人才目标不明确,有些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竟然不开大学语文。美术教师花言巧语,忙的不亦乐乎,但所教学生口口声声还要“画美术”,无奈执着的老师还要“手把手”禁锢学生思想,请问究竟为何?所以,美术教育再不能钻入单纯技法的怪圈,更不能成为赚钱的手段,而要为“人”负责。要对人负责,就需以优秀的作品感染人,通过美术教育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潜移默化的塑造其高尚的人格。
2.美术教育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价值的重要性,强调人的精神追求(对真善美的追求),它是任何一个精神健康的人的生活之根,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价值和本质。但事实证明,我们在不断追求科技进步和发展的同时,冷落了人文精神;在一味追求学习进步和考试成绩的同时,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的教育理念下,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门心思为考分”,长期以来造成了“知识愈多,思维愈死”“物质愈发达,精神愈衰退”的现状。美术教育也在长期的被冷落中淡忘了自身的重任,而这恰恰不是一个社会进步的象征。托夫勒说:“今天世界上正飞快的发展着另外一种看法:进步再也不能以技术和生活的物质标准来衡量了。如果在道德、美学、政治、环境等方面日趋堕落的社会,则不能认为是一个进步的社会,不论它多么富有和具有高超的技术。”由此可见,美术教育也应重新审视其在人文精神培养方面的重要性,要大力加强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的培养。唤起人的创造力,唤起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真正使我们的学生有丰富的情感、敏锐的感知能力、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而不是刻板教条、冷冰冰的模式统一的标准件,更不是追求物质名利而忽视情感、精神和心灵的人。
3.美术教育要真正以培养创造性为目的。任何学科都不如美术学科那样能激起学生的丰富想象力,而创造性的因素正是在想象的体验活动中逐渐萌生的。正如美学家王朝闻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作,没有想象也没有艺术欣赏。”想象是帮助学生从当前所见、所闻、所感、所知的“此岸世界”通向崭新、可望、可及的“彼岸世界”的桥梁。黑格尔说的更为干脆:想象是创造的。可是,长期以来的美术教育非但没有给学生多少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反而给学生套上了思维的枷锁。同样是一组静物,美国的学生写生的结果与所摆之物大相径庭并各不一样,而中国学生则是跟静物分毫不差,如有不似者,将会以造型太差被嗤之。而这一对比恰恰给我们的美术教育留下了深深的思考。昔日“怀素夜闻嘉陵江水声而草圣益佳,张颠见公孙大娘舞剑器,而笔势益俊”(《林泉高致集·山水训》)。水声、舞剑看似与书法并无关联,而怀、张二人皆因此技法大进就是因为从中受到启发的缘故。多少从画者喜欢深入生活以激发灵感,可学生时代僵死的写生方式却让他们为之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当我们为没有把静物的形画好而苦恼的时候,美国学生很可能面对静物在思考人生的问题,或许,仔细思考的过程有时比草草的结果要有意义的多,所以,要让学生认识到美术在开发人的智力、开阔视野、培养创造性思维、树立创新意识等方面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对该科目的重视程度,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老师必须自己先转变观念。
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注重道德修养、人文精神培养和创造力开发的改革更是令人鼓舞。美术教育也应摆正位置,弄清目标,克服困难,力争为全民艺术素养的提高、为祖国下一代具有健康全面的身心发展作出自身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