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促进以素质教育为基本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赤壁之战》教学以课堂中主体间师生关系的形成为指导,教学过程注重学生自主阅读、探究发现,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并通过小论坛等活动设置营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增强学生的交流协作能力。
关键词:赤壁之战;自主阅读;引导发现;平等交往
《赤壁之战》是西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第十册的一篇具有历史题材性质的课文,根据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有关章节改编而成,讲述了东吴都督周瑜采用部下宿将黄盖的诈降和火攻计策,在赤壁以3万兵力打败曹操号称80万大军的故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课文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调兵遣将、波浪滔天、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使学生理解事情的经过,掌握作者写作的顺序,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能够从具体的作战过程中了解东吴以弱胜强的原因。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发现与交流协作的能力;理解与分析课文的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与概括文章的能力。
3.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并能领悟到应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战争的胜负。
二、教学过程
■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解字词。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始末。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歌曲结束,呈现作战图。
(设计意图:通过电视剧主题曲播放以熏陶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媒体展示作战图则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发现、互动交流的热情。师生形成“主体间”关系,营建学习共同体,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共同解读课文)
1.理解课题
师:“赤壁”是地名,指湖北省蒲圻县西北长江南岸的赤壁山,大家能否把题目变成一句话呢?
生:在赤壁进行的一场战斗。
师:如果把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结果也加进去,该怎么说?
生:东汉末年,曹操与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周瑜获胜,曹操惨败。
2.力量对比分析
师:战争开始时,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何?
生:曹操号称80万大军,东吴只有3万。
师:大家能否借用课文中的比喻来说说呢?
生:鸡蛋碰石头(以卵击石)。
师:战争开始时,双方所处的位置是怎样的?
生:曹操在北岸,周瑜在南岸。
跟随师生的对话,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双方作战的简图。
■
师:为什么周瑜仅有3万大军,却打败了曹操号称的80万大军呢?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进一步理解课题,深入了解战争开始双方的情况。围绕战争结果继续追问,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阅读发现)
(三)阅读思考,感悟发现
师:“火攻”是怎么提出来的?
学生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引出另一个关键人物:黄盖)
师:黄盖做了什么呢?
生:提出了火攻计划。
师:为什么要用火攻呢?
学生阅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画出关键词。教师引导:知己知彼,扬长避短,并在简图上标注。通过师生互动进一步分析原因:东吴兵力薄弱,硬打肯定不行;曹操的士兵都是北方人,坐不惯船,就用铁索把战船相连,造成了行动不便等不利因素。
师:实施“火攻计”需要什么条件呢?
生:东南风。
学习活动1:认识东南风。教师提出问题:大家知道东南风是怎么吹的吗?
生:往西北方向吹。(学生已在数学课中学习过地理方位,知道风的吹向)
师:大家都这么说,到底是怎样的呢?谁愿意来到黑板前画一画吗?
(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引导)
■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巧设疑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阅读发现,并就东南风吹的方向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其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来画出风向,以此强化学生对地理方位的认知,充分发挥其课堂学习的主体能动性)
(四)直奔重点,逐层剖析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火攻计”妙在哪里?分哪几步实施?
1.黄盖诈降
师:曹操生性多疑,黄盖是如何让他相信自己是真心投降呢?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教师引导发现:在给曹操的信里,黄盖态度恳切,敌我情形分析透彻,说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曹操骄傲自大,对此深信不疑。
学习活动2:角色扮演。教师扮演记者,学生自告奋勇扮演黄盖。围绕“为什么诈降一定能成功”“火攻计划准备怎么实施”展开采访活动。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引导学生从黄盖写给曹操的信中发现诈降一定能成功的原因,使学生充分理解知己知彼,并在阅读中了解火攻计划实施步骤,而角色扮演活动则在师生问答中强化了这一教学重点)
2.借风行船
教师提出问题:黄盖为什么选择在有东南风的那天发动火攻?东吴都利用了哪些有利条件?避免了哪些不利因素? (学生自主阅读,探究发现)
(1)天时:东南风。
(2)地利:曹操的人马驻扎在西北方向,东南风把火吹向西北。
(3)知己知彼,扬长避短:曹军的船只用铁索连在一起,战船及其帆篷、绳索、木板都是易燃之物,易于火攻。东吴发挥了擅长水战的优势,从而避免了长期相持、以少敌众的不利。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自主阅读教材,通过师生的交流协作,既解决了问题,又发展了学生积极思考、概括总结的能力)
3.火烧曹营
师:为什么大船要用幔子遮着?
生:里面是芦苇。
师:为什么船上要铺着火硝、硫磺呢?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引导:这些材料容易引火。
师:大船后面为什么要连着小船?(学生自主阅读,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教师问题启发,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自主阅读,在师生对话中,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黄盖船只伪装得好,并且考虑周全,为撤离做好充分准备)
4.周瑜追杀
师生互动,概括总结3个关键人物的表现:周瑜:统率三军、击溃曹军;黄盖:献计火攻,火烧曹营;曹操:骄傲自大,大败而逃。
(设计意图:教师基于教学重点创设问题情境,在师生平等的交往协作中营建学习共同体,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对教材内容共生共享,不仅理解与掌握火攻计划的妙处与实施步骤,还深化了对文中3个关键人物的认识,在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中实现了共同发展)
(五)指导朗读,升华认识
学习活动3:感情朗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倒数第二自然段(火光照得……)
师:同学们希望以怎样的语气来读这段话呢?
生1:我以高兴的语气读。(生1满怀喜悦,情绪高涨地大声朗读)
生2:我以伤感的语气读。(生2心情沉重,低沉悲伤地朗读)
生3:“火攻计”成功了我很高兴,但那么多无辜的士兵被烧死了,我很难过,想以悲伤的语气来读。(生3心情沉重地朗读)
(教师点评,利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火烧曹营片断)
师:看完了影视资料,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吧。
生1:黄盖太聪明了,居然想到“火攻计”。
生2:“火攻计”实施很成功。
生3:东吴太残忍了,无数鲜活的生命瞬间葬身火海。
生4:建立和谐社会,不应该有战争。
……
(设计意图:从教材文字到视听画面,充分刺激学生的不同感官,使其由抽象叙述上升至直观感受。在学生感情朗读及看后情感表达时,教师认真倾听学生不同的声音,既肯定学生具有一颗善良的心,又引导学生不管从战争的角度还是从历史发展来看,作为一脉相承的炎黄子孙都应该情同手足,而不是自相残杀,由此引发学生对无辜士兵的同情,培养其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六)发散思维,拓展延伸
学习活动4:小论坛。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问题:假如历史可以改写,你认为赤壁之战谁胜最好? 指导学生自由结成小组展开讨论。
观点1:曹操胜了好,可以减少人员伤亡。
观点2:东吴胜了好,可以保东吴百姓平安。
观点3:讲和最好,战争死伤最多的总是无辜百姓,如果没有战争,老百姓就会过得好一些。
……
教师归纳总结:周瑜获胜只是保住了东吴百姓的平安,却造成了长达72年的混战。而讲和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长期对峙对老百姓的危害最大。如果曹操胜利就可以早些统一三国,减少灾难。
教师进一步追问:曹操要想获胜,应该怎么做呢?(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总结: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这是赢得战争的根本准则。
师:如果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课文,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呢?
(师生互动,启发引导。总结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6要素)
生:东汉末年,为了一统天下,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周瑜仅有3万人,曹操号称80万,结果周瑜采用黄盖的火攻计划获胜,曹操惨败,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教师总结:以后我们在阅读叙事文章时,也应该从课题入手,逐渐加入这6个要素来概括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小论坛启迪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思考,加强交流与协作的意识。教师一方面肯定学生的观点各有道理,另一方面则正确引导学生要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赤壁之战,并由此强化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同时,从对课文的学习迁移到其他叙事性文章,培养学生的概括与表达能力)
(七)趣味结课,引导阅读
师:对于大家今天的精彩表现,老师准备了一份精美的礼物。(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成语大派送”)
(学生一起诵读成语,进一步强化字词的认知,整体感知故事的发展)
师:东吴的胜利造成了三国长达72年的混战,后来怎样了呢?
教师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故事:72年后,西晋大将王濬吸取了赤壁之战的历史教训,做到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所以顺江而下直捣金陵,灭掉东吴,完成统一。
(设计意图:“成语大派送”不仅是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肯定,还能帮助学生灵活运用课文词语,并进一步感知故事的发生发展。课外阅读则增强了学生的文化基奠,激发其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同时强化了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三、教学反思
反思课堂教学,其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教学理念:注重师生的平等交往
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两者通过交流与协作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共生共享。这种理念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中,尤其在东南风绘制、角色扮演、感情朗读、小论坛学习活动设置与开展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2.教学目标与内容:基于多媒体技术实现重构
课堂教学中,教师以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基本理念,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获取课堂教学相关的媒体资源,通过加工与再创造实现与课堂学习内容的整合。例如:在新课导入时,教师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与呈现作战图,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讲解火烧曹营过程中,为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赤壁之战,培养其热爱和平的情感,教师利用多媒体视听资源重现火烧曹营的历史,为学生营建了类似真实的学习情境,实现课堂学习德育目标的培养。
3.教学方法:结合小学生认知特点混合化
由于小学生具有年龄小、注意力分散、学习缺少自我引导与控制等特征,课堂上,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法,以维持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其充分发挥课堂学习的主体能动性,促使“教”与“学”的相互作用在师生的平等会话中有效发生,确保顺利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例如:教学过程,结合教学重点针对“诈降”与“火攻计划”组织角色扮演活动,并围绕“火攻实施步骤”采取启发引导、阅读发现等方法,在师生的平等交往中逐层解决了教学重难点;讲解“火烧曹营”时设置感情朗读环节,实现德育目标的培养;为培养学生学会从历史发展观看问题,教师围绕“战争谁胜最好”引导小组自由讨论。混合教学法的恰当应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还促进其自主阅读、交流协作、探究发现等能力的培养,在师生平等交往中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还理解了学习过程,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参 考 文 献]
[1]郭浩.主体间性:师生关系新视角[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1).
[2]张俭民,肖云龙.主体间性:师生交往关系的本质属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
(责任编辑:符 洁)
关键词:赤壁之战;自主阅读;引导发现;平等交往
《赤壁之战》是西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第十册的一篇具有历史题材性质的课文,根据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有关章节改编而成,讲述了东吴都督周瑜采用部下宿将黄盖的诈降和火攻计策,在赤壁以3万兵力打败曹操号称80万大军的故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课文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调兵遣将、波浪滔天、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使学生理解事情的经过,掌握作者写作的顺序,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能够从具体的作战过程中了解东吴以弱胜强的原因。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发现与交流协作的能力;理解与分析课文的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与概括文章的能力。
3.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并能领悟到应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战争的胜负。
二、教学过程
■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解字词。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始末。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歌曲结束,呈现作战图。
(设计意图:通过电视剧主题曲播放以熏陶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媒体展示作战图则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发现、互动交流的热情。师生形成“主体间”关系,营建学习共同体,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共同解读课文)
1.理解课题
师:“赤壁”是地名,指湖北省蒲圻县西北长江南岸的赤壁山,大家能否把题目变成一句话呢?
生:在赤壁进行的一场战斗。
师:如果把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结果也加进去,该怎么说?
生:东汉末年,曹操与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周瑜获胜,曹操惨败。
2.力量对比分析
师:战争开始时,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何?
生:曹操号称80万大军,东吴只有3万。
师:大家能否借用课文中的比喻来说说呢?
生:鸡蛋碰石头(以卵击石)。
师:战争开始时,双方所处的位置是怎样的?
生:曹操在北岸,周瑜在南岸。
跟随师生的对话,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双方作战的简图。
■
师:为什么周瑜仅有3万大军,却打败了曹操号称的80万大军呢?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进一步理解课题,深入了解战争开始双方的情况。围绕战争结果继续追问,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阅读发现)
(三)阅读思考,感悟发现
师:“火攻”是怎么提出来的?
学生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引出另一个关键人物:黄盖)
师:黄盖做了什么呢?
生:提出了火攻计划。
师:为什么要用火攻呢?
学生阅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画出关键词。教师引导:知己知彼,扬长避短,并在简图上标注。通过师生互动进一步分析原因:东吴兵力薄弱,硬打肯定不行;曹操的士兵都是北方人,坐不惯船,就用铁索把战船相连,造成了行动不便等不利因素。
师:实施“火攻计”需要什么条件呢?
生:东南风。
学习活动1:认识东南风。教师提出问题:大家知道东南风是怎么吹的吗?
生:往西北方向吹。(学生已在数学课中学习过地理方位,知道风的吹向)
师:大家都这么说,到底是怎样的呢?谁愿意来到黑板前画一画吗?
(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引导)
■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巧设疑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阅读发现,并就东南风吹的方向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其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来画出风向,以此强化学生对地理方位的认知,充分发挥其课堂学习的主体能动性)
(四)直奔重点,逐层剖析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火攻计”妙在哪里?分哪几步实施?
1.黄盖诈降
师:曹操生性多疑,黄盖是如何让他相信自己是真心投降呢?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教师引导发现:在给曹操的信里,黄盖态度恳切,敌我情形分析透彻,说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曹操骄傲自大,对此深信不疑。
学习活动2:角色扮演。教师扮演记者,学生自告奋勇扮演黄盖。围绕“为什么诈降一定能成功”“火攻计划准备怎么实施”展开采访活动。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引导学生从黄盖写给曹操的信中发现诈降一定能成功的原因,使学生充分理解知己知彼,并在阅读中了解火攻计划实施步骤,而角色扮演活动则在师生问答中强化了这一教学重点)
2.借风行船
教师提出问题:黄盖为什么选择在有东南风的那天发动火攻?东吴都利用了哪些有利条件?避免了哪些不利因素? (学生自主阅读,探究发现)
(1)天时:东南风。
(2)地利:曹操的人马驻扎在西北方向,东南风把火吹向西北。
(3)知己知彼,扬长避短:曹军的船只用铁索连在一起,战船及其帆篷、绳索、木板都是易燃之物,易于火攻。东吴发挥了擅长水战的优势,从而避免了长期相持、以少敌众的不利。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自主阅读教材,通过师生的交流协作,既解决了问题,又发展了学生积极思考、概括总结的能力)
3.火烧曹营
师:为什么大船要用幔子遮着?
生:里面是芦苇。
师:为什么船上要铺着火硝、硫磺呢?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引导:这些材料容易引火。
师:大船后面为什么要连着小船?(学生自主阅读,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教师问题启发,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自主阅读,在师生对话中,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黄盖船只伪装得好,并且考虑周全,为撤离做好充分准备)
4.周瑜追杀
师生互动,概括总结3个关键人物的表现:周瑜:统率三军、击溃曹军;黄盖:献计火攻,火烧曹营;曹操:骄傲自大,大败而逃。
(设计意图:教师基于教学重点创设问题情境,在师生平等的交往协作中营建学习共同体,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对教材内容共生共享,不仅理解与掌握火攻计划的妙处与实施步骤,还深化了对文中3个关键人物的认识,在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中实现了共同发展)
(五)指导朗读,升华认识
学习活动3:感情朗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倒数第二自然段(火光照得……)
师:同学们希望以怎样的语气来读这段话呢?
生1:我以高兴的语气读。(生1满怀喜悦,情绪高涨地大声朗读)
生2:我以伤感的语气读。(生2心情沉重,低沉悲伤地朗读)
生3:“火攻计”成功了我很高兴,但那么多无辜的士兵被烧死了,我很难过,想以悲伤的语气来读。(生3心情沉重地朗读)
(教师点评,利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火烧曹营片断)
师:看完了影视资料,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吧。
生1:黄盖太聪明了,居然想到“火攻计”。
生2:“火攻计”实施很成功。
生3:东吴太残忍了,无数鲜活的生命瞬间葬身火海。
生4:建立和谐社会,不应该有战争。
……
(设计意图:从教材文字到视听画面,充分刺激学生的不同感官,使其由抽象叙述上升至直观感受。在学生感情朗读及看后情感表达时,教师认真倾听学生不同的声音,既肯定学生具有一颗善良的心,又引导学生不管从战争的角度还是从历史发展来看,作为一脉相承的炎黄子孙都应该情同手足,而不是自相残杀,由此引发学生对无辜士兵的同情,培养其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六)发散思维,拓展延伸
学习活动4:小论坛。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问题:假如历史可以改写,你认为赤壁之战谁胜最好? 指导学生自由结成小组展开讨论。
观点1:曹操胜了好,可以减少人员伤亡。
观点2:东吴胜了好,可以保东吴百姓平安。
观点3:讲和最好,战争死伤最多的总是无辜百姓,如果没有战争,老百姓就会过得好一些。
……
教师归纳总结:周瑜获胜只是保住了东吴百姓的平安,却造成了长达72年的混战。而讲和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长期对峙对老百姓的危害最大。如果曹操胜利就可以早些统一三国,减少灾难。
教师进一步追问:曹操要想获胜,应该怎么做呢?(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总结: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这是赢得战争的根本准则。
师:如果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课文,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呢?
(师生互动,启发引导。总结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6要素)
生:东汉末年,为了一统天下,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周瑜仅有3万人,曹操号称80万,结果周瑜采用黄盖的火攻计划获胜,曹操惨败,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教师总结:以后我们在阅读叙事文章时,也应该从课题入手,逐渐加入这6个要素来概括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小论坛启迪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思考,加强交流与协作的意识。教师一方面肯定学生的观点各有道理,另一方面则正确引导学生要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赤壁之战,并由此强化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同时,从对课文的学习迁移到其他叙事性文章,培养学生的概括与表达能力)
(七)趣味结课,引导阅读
师:对于大家今天的精彩表现,老师准备了一份精美的礼物。(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成语大派送”)
(学生一起诵读成语,进一步强化字词的认知,整体感知故事的发展)
师:东吴的胜利造成了三国长达72年的混战,后来怎样了呢?
教师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故事:72年后,西晋大将王濬吸取了赤壁之战的历史教训,做到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所以顺江而下直捣金陵,灭掉东吴,完成统一。
(设计意图:“成语大派送”不仅是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肯定,还能帮助学生灵活运用课文词语,并进一步感知故事的发生发展。课外阅读则增强了学生的文化基奠,激发其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同时强化了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三、教学反思
反思课堂教学,其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教学理念:注重师生的平等交往
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两者通过交流与协作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共生共享。这种理念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中,尤其在东南风绘制、角色扮演、感情朗读、小论坛学习活动设置与开展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2.教学目标与内容:基于多媒体技术实现重构
课堂教学中,教师以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基本理念,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获取课堂教学相关的媒体资源,通过加工与再创造实现与课堂学习内容的整合。例如:在新课导入时,教师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与呈现作战图,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讲解火烧曹营过程中,为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赤壁之战,培养其热爱和平的情感,教师利用多媒体视听资源重现火烧曹营的历史,为学生营建了类似真实的学习情境,实现课堂学习德育目标的培养。
3.教学方法:结合小学生认知特点混合化
由于小学生具有年龄小、注意力分散、学习缺少自我引导与控制等特征,课堂上,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法,以维持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其充分发挥课堂学习的主体能动性,促使“教”与“学”的相互作用在师生的平等会话中有效发生,确保顺利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例如:教学过程,结合教学重点针对“诈降”与“火攻计划”组织角色扮演活动,并围绕“火攻实施步骤”采取启发引导、阅读发现等方法,在师生的平等交往中逐层解决了教学重难点;讲解“火烧曹营”时设置感情朗读环节,实现德育目标的培养;为培养学生学会从历史发展观看问题,教师围绕“战争谁胜最好”引导小组自由讨论。混合教学法的恰当应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还促进其自主阅读、交流协作、探究发现等能力的培养,在师生平等交往中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还理解了学习过程,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参 考 文 献]
[1]郭浩.主体间性:师生关系新视角[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1).
[2]张俭民,肖云龙.主体间性:师生交往关系的本质属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
(责任编辑:符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