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情境;学习兴趣;独立思考;合作讨论;辩论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2—0053—01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效交流是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核心,小组交流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和决定着合作学习效果的优劣。下面,笔者根据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结合新课程标准,从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出发,就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思想品德教学前,教师要做有心人,应主动地从现实生活中获取素材,以便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提供讨论资料,并进行适度的指导,评价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形式、效果和表现等,还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创设合理的、便于感知的情境,促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如何与他人互学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创设的情境应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保证学生不断实践所学技能,直到内化为他们自己的经验。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必须使其对学习感兴趣,应增强他们求知的欲望。在教学中,我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采用动画、讲故事、猜谜、游戏、表演等多种方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如,在学习“走进社区”一课时,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我把课题改为“走进村社”,将全班学生按村社分成六个小组,让他们讨论各村社的环境、交通、风俗及人文等方面的特点,并进行专题发言——“我村的能人×××”。因为学生对此比较熟悉,所以学习热情高涨,表现欲也特别强。这样做,激发了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鼓励独立思考,进行合作讨论
无论什么时候,学生的独立性是不容忽视的。对于学生来说,独立学习、独立思考与独立完成作业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学生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合作学习并不是要抛弃学生的独立性,这一点教师应当明确,必须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学生也要养成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再带着思考成果和困惑去参与交流的习惯。这样,能够保证每一个学习个体的个性都得到发展。只有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共性的结论才会趋于正确和深刻。毋庸置疑,讨论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基础之上,但学生独立思考时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此时,教师若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不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会影响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教师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讨论,使学生积极地去发现,主动地去探究,亲身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这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进而学会运用知识。
三、组织辩论活动,拓展合作深度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往往不敢发言。对此,教师要多加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并帮助其分析基础差的原因,解决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其克服心理障碍,轻装上阵。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意见分歧甚至争论不休时,教师可尝试将某一个小组的意见作为辩题,让大家对该组的意见发表见解。在具有团队性质的辩论中,学生更容易发现差异,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在思维的碰撞中,他们对问题的认识会更全面、更深刻,甚至有意外的收获。如,在学完“严也是一种爱”一课后,有学生提出:“有的家长不经子女同意私拆孩子的信件,这是不是一种爱?”我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把其作为讨论题目,让全班学生进行思考、讨论。经过讨论,他们得出了下列看法:这是家长关心子女成长的一种行为,是一种爱,但做法是不妥当的。这伤害了子女的心灵,不能算是“真正的爱”。我并没有立即肯定他们的看法,而是提出了与其看法相反的观点:“严不是一种爱吗?”并让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教学进入了又一个高潮。经过激烈的辩论,他们一致认为:适度的“严”是一种爱;过度的“严”就可能是害;错误的“严”则一定是害了,并且还商讨出对待这三种“严”的许多办法。这样做,不仅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而且提高了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2—0053—01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效交流是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核心,小组交流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和决定着合作学习效果的优劣。下面,笔者根据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结合新课程标准,从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出发,就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思想品德教学前,教师要做有心人,应主动地从现实生活中获取素材,以便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提供讨论资料,并进行适度的指导,评价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形式、效果和表现等,还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创设合理的、便于感知的情境,促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如何与他人互学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创设的情境应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保证学生不断实践所学技能,直到内化为他们自己的经验。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必须使其对学习感兴趣,应增强他们求知的欲望。在教学中,我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采用动画、讲故事、猜谜、游戏、表演等多种方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如,在学习“走进社区”一课时,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我把课题改为“走进村社”,将全班学生按村社分成六个小组,让他们讨论各村社的环境、交通、风俗及人文等方面的特点,并进行专题发言——“我村的能人×××”。因为学生对此比较熟悉,所以学习热情高涨,表现欲也特别强。这样做,激发了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鼓励独立思考,进行合作讨论
无论什么时候,学生的独立性是不容忽视的。对于学生来说,独立学习、独立思考与独立完成作业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学生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合作学习并不是要抛弃学生的独立性,这一点教师应当明确,必须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学生也要养成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再带着思考成果和困惑去参与交流的习惯。这样,能够保证每一个学习个体的个性都得到发展。只有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共性的结论才会趋于正确和深刻。毋庸置疑,讨论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基础之上,但学生独立思考时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此时,教师若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不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会影响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教师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讨论,使学生积极地去发现,主动地去探究,亲身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这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进而学会运用知识。
三、组织辩论活动,拓展合作深度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往往不敢发言。对此,教师要多加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并帮助其分析基础差的原因,解决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其克服心理障碍,轻装上阵。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意见分歧甚至争论不休时,教师可尝试将某一个小组的意见作为辩题,让大家对该组的意见发表见解。在具有团队性质的辩论中,学生更容易发现差异,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在思维的碰撞中,他们对问题的认识会更全面、更深刻,甚至有意外的收获。如,在学完“严也是一种爱”一课后,有学生提出:“有的家长不经子女同意私拆孩子的信件,这是不是一种爱?”我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把其作为讨论题目,让全班学生进行思考、讨论。经过讨论,他们得出了下列看法:这是家长关心子女成长的一种行为,是一种爱,但做法是不妥当的。这伤害了子女的心灵,不能算是“真正的爱”。我并没有立即肯定他们的看法,而是提出了与其看法相反的观点:“严不是一种爱吗?”并让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教学进入了又一个高潮。经过激烈的辩论,他们一致认为:适度的“严”是一种爱;过度的“严”就可能是害;错误的“严”则一定是害了,并且还商讨出对待这三种“严”的许多办法。这样做,不仅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而且提高了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