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纲五伦”辨析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niu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学”多议伦常,而中国伦常的精神内核是什么?陈寅恪将其概括为“三纲六纪”,他在《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中说:
  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Idea者。若以君臣之纲言之,君为李煜亦期之以刘秀;以朋友之纪言之,友为郦寄亦待之以鲍叔。其所殉之道,与所成之仁,均为抽象理想之通性。
  “纲纪”说被视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是对各组伦常关系的高标准设计,如遇到李煜这样孱弱的君主,则期之以刘秀那样英明的君主;遇到卖友的郦寄,则期之以鲍叔牙那样忠诚的朋友。
  两汉以来的纲常说将“三纲”与“五伦”并列论之(所谓“三纲五常”、“纲常名教”),推尊为中国文化的极境。其说较早的完整表述见之东汉班固撰《白虎通》之“三纲六纪”一目:
  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六纪者,谓诸父、兄弟、族人,谓舅、厂师长、朋友也。……
  何谓纲纪?纲者,张也。纪者,理也。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疆理上下、整齐人道也。
  无论是汉至清对“纲常名教”的推崇,还是近代将其在“旧礼教”名下加以摒弃,都是把“三纲”说与“五伦”说捆绑在一起,以“三纲”为纲,“五伦”为目。然而,此种概括并不完全符合中国思想史实际,置之概念生成史考察,“三纲”说与“五伦”说虽然都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宗法观念的表现,有着相通性,但二者又颇相差异,分别代表中国伦常观念的两种走势,不宜笼统处置,应当予以分梳,加以区别对待。而这种分梳与区别对待,或许正是当下国学教育的关键。

(一)伦理观的两种旨趣


  宗法社会的人伦观,并非铁板一块,而有单向独断论和双向协调论两种系统,形成两种旨趣不同的传统。一种传统以“三纲”说为代表,最典型的表述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认定尊者、长者拥有绝对权威和支配地位,卑者、幼者唯有屈从的义务。近人张之洞说:“故知君臣之纲,则民权之说不可行也;知父子之纲,则父子同罪、免丧、废祀之说不可行也;知夫妇之纲,则男女平权之说不可行也。”
  足见“三纲”说作为单向独断论的绝对主义伦理观念,构成专制政治的伦理基础,抵制民主、平权诉求。
  另一种表述则是“五伦”说,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其间包含着人际间的温情、理解和信任,而且是相对性的、双向性的要求。这种“五伦”说集中反映在《尚书》、《左传》、《孟子》、《老子》等先秦典籍的民本主义表述中。
  简言之,民本主义的上下关系论要领有二:
  第一,下是上的基础,民众是立国根本。
  《尚书》的“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此一精义的著名表述。老子从贵与贱、高与下的辩证关系立论:“故贵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此非以贱为本耶。”正是从这种下是上的基础,民众是立国根本的认识出发,孟子发出千古名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第二,民意即天意,民心即圣心。
  《尚书》载周武王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又称:“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老子则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以君臣一伦而言,“五伦”说对君与臣两方面都提出要求,如孟子所指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民本主义者的一个经常性论题,是“爱民”、“利民”,反对“虐民”、“残民”。孟子反复劝导国君“保民而王”,荀子则有警句:“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八百载后,唐太宗与魏征君臣对中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名论承袭于此。
  至于夫妇一伦,“五伦”说则以“义”为标准,“夫妇以义事,义绝而离之”,“夫不义,则妇不顺矣”。这里强调的是一种双向性要求。
  在父子一伦上,主张“父慈子孝”,双向要求;
  在兄弟关系上,主张“兄友弟恭”,也是双向要求;
  朋友关系则讲究互利互助,“交友之旨无他,彼有善长于我,则我效之;我有善长于彼,则我教之。是学即教,教即学,互相资矣”,倡导朋友间互相取长补短,推崇的仍然是双向互济关系。
  梁启超慧眼卓识,将“五伦”的精义称之“相人偶”,也即人际间对偶关系的相敬互助。他指出:
  五伦全成立于相互对等关系之上,实即“相人偶”的五种方式。故《礼运》从五之偶言之,亦谓之“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人格先从直接交涉者体验起,同情心先从最亲近者发动起,是之谓伦理。
  这种对人际间在权利与义务两方面提出双向互助性要求,以形成较为和谐的人伦关系,在利益驱动的现代社会尤其显得宝贵与急需。二十世纪下半叶,东亚国家、地区创造经济奇迹,除利用最新科技成就,借用西方市场经济的竞争与激励机制以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东亚伦理的人际和谐精神得到现代式发挥,将企业和社会组合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命运共同体”,使管理者与劳作者在“和”的精神凝聚之下,形成长久、牢固的“合力”,而不是短暂的利用关系。这正是对东亚和合精义的创造性发挥,暗合了孟子的名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也暗合了荀子的名论——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与佛教的“丛林共住精神”也彼此契合——在管理架构上“各守其分,各尽其职”;在生活上,以众靠众,实践互敬互勉、无诤共住的和合僧团精神,共同遵守“六和敬”——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见和同解。
  此皆为可久可大的和谐之道。

(二)“五伦”说先于“三纲”说


  “三纲”说与“五伦”说旨趣各异,且其生成机制、成说时代,有性质之差、先后之别。   大体言之,“五伦”说形成于先秦,是宗法封建时代(本义上的“封建”,而非泛化的“封建”)的产物,较多地保留了氏族民主遗存和封建分权之义,蕴蓄着血亲温情,讲究的是“情理”。
  “三纲”说(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酝酿于战国,形成于秦汉,是皇权时代的产物,体现了君主专制覆盖下的垂直式独断,强调的是上对下的等级威权以及下对上的无条件屈从。
  人类在跨入阶级社会之前,经历了漫长的无阶级的氏族社会,其间孕育了氏族内部以血缘纽带维系的原始民主,在跨入阶级社会初期,如中国的商周时代建立的宗法封建社会,还保留着若干原始民主的遗迹,并在两周历史条件下演化为“民本”说与“五伦”说。而“三纲”说定形于秦汉以降的专制君主制时代,其强势的独断论为专制帝王和尊者、长者所喜好、所运用,虽然受到历代民本主义者和异端思想家的批判,然其主流地位从未动摇。
  时至近代,“三纲”说的元典性成为各思想流派别争论的焦点。
  张之洞在1898年撰写的《劝学篇·内篇》中亟言“三纲”说来源于圣人之道,肯定其元典性: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此《白虎通》引《礼纬》之说也。董子所谓“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之义,本之《论语》“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注:“所因,谓三纲五常。”此《集解》马融之说也,朱子《集注》引之。《礼记大传》:“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
  近代启蒙思想家则以“三纲”说为扬弃对象,如活动于香港的何启(1859—1914)、胡礼垣(1847—1916)在1899年撰写的《〈劝学篇〉书后》批评张之洞《劝学篇·内篇》宣扬的“三纲”说,指出“三纲”说有悖于人道,认为君臣、父子、夫妇之间应是平等关系,只应服从情理,不应以绝对的垂直纲纪加以强力控制。何启、胡礼垣特别揭示“三纲”说的非元典性:
  三纲之说非孔、孟之言也。
  三纲之说出于《礼纬》,而《白虎通》引之,董子释之,马融集之,朱子述之,皆非也。夫《礼纬》之书多资谶纬。以谶纬解经,无一是处,为其无实理之可凭也。
  三纲者,不通之论也。
  何启、胡礼垣在批评“三纲”说的同时,陈述“五伦”说的合理性,称其“通明”、“不偏”,保存了血亲和谐的双向互动理念。又进而指出,“五常之道,在孔子二千余年之前而已然”,即源自上古;同时,“凡尚理学如希腊等国,亦莫不以五伦为重”,足见“五伦”说是古今中外之通义。
  梁启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中,也区分“三纲”与“五伦”,他指出:后世动谓儒家言“三纲”“五伦”,非也,儒家只有“五伦”,并无“三纲”。这里说的“儒家”当然是指先秦原始儒家。梁氏此一辨析,与何启、胡礼垣相类似。
  综上可见,古人、近人都不乏对“三纲”说与“五伦”说加以分梳的努力,我们今日更应超越混淆二者的粗率思维,在扬弃“三纲”说的同时,用力开掘“五伦”说的宝贵精神资源,以发挥其社会协调功能。

(三)“五伦”说指示双向协和的社会秩序


  “五伦”说有别于专制主义政治伦理,它阐发的是对尊与卑、上与下的双向要求,具有协和性。所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分别对君和臣提出要求,“君礼”与“臣忠”互动,方能达成君臣和谐,同舟共济。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五伦”关系分别树立了“亲、义、别、序、信”等富于理性和人情的准则,并无绝对主义的要求。成书秦汉之际的《礼记·礼运》篇对先秦的“五伦”说作了总结,将父子、兄弟、夫妇、长幼、君臣这五组社会人际关系的双向互动概括为:
  父慈子孝 兄良弟悌 夫义妇听 长惠幼顺 君仁臣忠
  此后,关于“五伦”的双向性要求,还有多种大同小异的说法,最流行的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朋谊友信。”
  “五伦”说主要强调上下关系的协调,而“各守职分”(处在“五伦”关系诸层级的人各有责守,必须各尽义务)是达成和谐关系的要义所在。这一思路包含“良性互动”、“双向要求”诸要义,既是对专制独断论的一种抑制,也是对无政府及民粹倾向的一种防范与救治,有助于处理社会人际关系,如政府与民众关系、劳资关系、民族关系、医患关系、家庭关系等,以构建和谐社会。
  以政府与民众关系为例,片面的单向要求,或者是对下的“专断”,或者是下对上的“民粹”,都将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国家丧失稳定祥和。
  再以劳资关系为例,资方如果一味追逐利润最大化,置劳方利益于不顾,必将激化劳资矛盾,劳方如果强索超越企业承受力的要求,均有损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三以民族关系而论,大民族的沙文主义与少数民族的分离主义,都不利于民族团结、和谐共存。
  环顾社会的诸种双边关系,“五伦”说阐扬的“互动”与“双向要求”至关紧要。
  当然,传统的“五伦”说作为宗法等级社会的产物,侧重强调“义务”,尤其是下对上的义务,而基本没有涉及“权利”问题,没有对民众享受权利和运用权利(所谓“民享”与“民治”)给予法定性的肯定,故中国传统社会不可能充分实现社会和谐,秦以下专制皇权社会两千余年间,社会动乱此伏彼起,便是明证。社会主义的本义便在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成人际关系的祥和。我们今日创建和谐文化,应继承前人的优秀遗产,如“五伦”说在人际关系上的双向观照;同时也要超越前人,有所创发,如在义务与权利的统一上,实现上下层级的良性互动,这是社会长治久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其他文献
读了吟光《上山》,不禁为之动容。之前听她说研究论文是谈唐代大诗人王维,并没在意,后来她说她把论文改写、伸延成历史传记小说,未免有点愣然。原因是历史人物传记,坊间已为数不少。  读过文章,心里踏实得多了。作者胆识不小,她把陶渊明和王维放在一起评比,恍如一个出色的杂技演员挑战极限——她笔走险招,考验的都是真功夫!  王维和陶渊明,山水派、田园派的代表人物,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两大精神标杆。后人常将前者和
if和whether都是连词,两者都有“是否”的意思,但if还有“如果”“假如”之意,在使用上,两者有一定的区别。  1.if和wether均可引导宾语从句,其意为“是否”,常用在know,wonder,ask等一类动词之后。如:  I don’t know if/whether I shouldtell you.我不知道我是否应该告诉你。  注意:if/whether引导的宾语从句,可根据需要用
亲爱的小孩,你是否感到孤独?  没有知心的朋友与你分担痛楚。  请让我靠近,让我找到通往你内心的路。    亲爱的小孩,你是否忍不住想哭?  失去亲人的你,耐不住寂苦。  就让我靠近,为你拭去泪珠,  别再失落,请向我诉说。  我不愿再凝望你的眼眶哭红,  我不愿看见你像片茫然的秋叶自卑飘落。    亲爱的小孩,别在黑暗的角落里彷徨,  你不会迷失方向,  我愿和你追寻心中的太阳。  敞开你的心扉
今天的人可能很难想象18、19世纪的欧洲人是怎样地热爱阅读。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卢梭出生于日内瓦,那里的居民有三分之一从事钟表制造、珠宝加工和纺织业,人民勤劳而衣食颇丰,但不尚奢侈,崇尚自由、理性和良知。工人们在闲暇时常常阅读孟德斯鸠、牛顿等人的著作(这对今天的来说简直不可思议)。卢梭回忆说:“每天吃过晚饭,我们就开始阅读这些书籍,往往通宵达旦。”这位思想家认为,童年时代的这段经历是自己
钱学森(1911-),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火箭专家。      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曾经说过:“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回到红色中国。”   1955年,世界“超音速飞行之父”冯·卡门亲口承认,自己的得意门生与得力助手钱学森在学术上已经超过了自己。在美求学期间,钱学森始终心系祖国,新中国成立后,他就积极联系回国事宜,因此受到当时的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
“儿郎伟”——敦煌卷子中有以此为名的歌词。唐玄宗天宝末内乱,吐蕃乘机攻占凉、陇诸州;宣宗年间,张义潮收复沙、瓜、伊等十一州,朝廷于沙州置归义军,历经张、曹二氏政权一百八九十年,“儿郎伟”就产生于这一时期,有二十二个卷子共五十九首,包括驱傩词、上梁文、障车文三个题材。唐代和宋代一些作家的作品也有这种歌词,但数量不多;明清时期,“儿郎伟”的创作依然不流行,仅有极少数文人应一时所需而作,从诸家诗文集中看
链接:60年中国科技成就的世界“首次”   1960年,我国原子核物理学家王淦昌领导的研究小组在世界上首次发现荷电超子的反粒子——反西格玛负超子。   1963年,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外科大夫陈中伟和钱允庆等医务人员成功地实施了世界上首例断手再植手术。   197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用花粉单倍体育种法培育出水稻新品种。   1983年,我国数理逻辑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唐稚松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可执行时
如今中国各省,唯有河南的乳名孑然立于《周易》六十四卦之中,是为“豫”。“豫”,原义为欢乐、逸豫,却被现代节奏带偏航道,愈显忧“豫”矣。好在“外来和尚会念经”,诗人不甚计较,他一眼发现此间美好,遂恬然移居,随处留情,极力开挖“豫”之宝矿。在木旻诗作中,河南之美如塵沙之遗珠,虽久不见天日,一旦托出,即层叠绽放,使人应接不暇。诗人之诗力亦因磨砺而得精进。  杜子美《戏为六绝句》诗云“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
惠特森先生教我们六年级的自然科学。在第一天上课时,他给我们讲了一种称为“卡蒂万波斯”的夜间活动的动物,这种动物的适应能力很差,以至在冰河时期就已经绝迹了。他边说边把一个颅骨传给我们看。我们都记了笔记,后来还进行了一次测验。  当他给我发还试卷时,我感到非常震惊。在我的试卷的每一个答案后面,都打了一个大大的红色的“×”。我这次考试不及格。肯定弄错了!因为我一字不差地把他讲的都写下来了。后来我才发现班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柔弱的女子,在异常激烈的竞选中,在看似毫无可能的情况下,后来居上,当选为芝加哥有史以来第一位女市长。如果把这件事写下来,肯定有吸引力,但因事情的复杂和过程的艰难,写起来也不会很容易。你看,聪明的作者总能举重若轻,有创新地表达。请看例文:  历史重演  两个小学生要从学校跑回家,他们一男一女,是孪生兄妹。你也许会觉得这样的开头太平常,缺乏故事性。但事实比你看到的要复杂。这是一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