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政府危机管理是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有效的危机管理不仅需要政府强有力的能力,而且公众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本文主要从政府危机管理的三个阶段,危机前、危机中和危机后,阐述公众在危机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对此进行相关分析。
关键词: 政府危机管理 公众 作用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里氏7.1级地震。灾难面前,我们如何应对?这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从2003年春天的“非典”,到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再到2010年的“玉树地震”,这都说明我国社会已进入危机频发期,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亟待提升。在灾难面前,我国政府积极应对,在一次次总结经验教训后,其处理危机事件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政府处理危机事件的能力还很欠缺。在这种形势下,提高政府危机管理水平,完善政府危机管理体系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政府危机管理,是指政府为了保护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使之不受巨大的损害,而针对突发事件进行的管理。危机处理能力作为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之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灾前的预警判断能力、灾中的组织协调能力、灾后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与此同时,公众的自救意识和自救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政府处理危机的进展。玉树地震发生后,政府的危机处理能力比汶川地震有明显提高,在救援中,一条自上而下、统一协调的指挥链已然成熟,并且来自四川卓有经验的部队不再是各自为战,而是以最快速度进入到最紧迫的地区进行救灾活动。然而,玉树地震死亡人数达到2192人,除了与当地的建筑物结构、地震发生的时间有关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比较弱,危机意识比较弱。因此在政府的危机管理中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公众在政府危机管理的作用
1.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危机是指具有严重威胁、不确定性和危机感的情境。
它包括危险和机会两个可以转化的领域,即如果处理得当可以大大减少损失,从而化险为夷,否则可能大大加剧损失。政府危机管理则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为应对各种危机所进行的信息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决策、计划拟定、措施制定、化解处理、动态调整、经验总结和自我诊断的全过程。
2.政府危机管理和公众的参与是密不可分的,必须有公众参与来保障和促进政府危机管理的实施。
防灾减灾是一个系统并且复杂的工程,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很难及时、有效地应对危机,而公众的参与能与政府的管理实现互补。在国外的教科书中,也把危机管理称为危机沟通管理,其原因在于,加强信息的披露、与公众的沟通和交流,同时争取公众的谅解与支持是危机管理的重要对策。
二、政府危机管理的不同阶段公众面临的困境
1.危机发生前公众的危机意识比较淡薄。
进入新世纪,我国社会已进入危机频发期,如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0年的“西南干旱”和“玉树地震”。面对危机事件,作为一个地震多发区,日本积累了自二战以来60多年的防灾减灾经验,无论是政府危机管理能力,还是公众的危机意识,都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可以说日本是最具危机意识的国家之一。例如,2008年9月1日,在日本首都东京一个小学内举行了地震演习,约有60万日本民众参加了这场全国性的地震演习。同时,日本教育部规定学校每个学期都要进行防灾演习。这种全民性的地震演习在我国是很少见的,而且我国公众的参与度是很低的,以至于一旦出现危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非常差,因而陷入了恐慌之中,这样很不利于政府危机处理的进展。
2.危机发生时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比较弱。
政府危机管理强调的是政府的责任和政府的反应能力,但就危机来说,它所考验的是整个社会的应对能力,而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地震发生时,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还比较弱,主要表现在,危机防范常识比较缺乏。尽管在四川地震中已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是地震发生后,公众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即使偶尔了解下地震常识,也是走形式,这虽然与社会的宣传度不够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公众的危机意识比较薄弱,以至于危机发生时,束手无策,只是等待政府来救助。而在日本却恰恰相反,据了解,日本公民对危机高度重视,每家都有地震发生时的必备物品,如有地震,公民可以很好地进行自救。而在青海玉树地震中,据统计,这样的例子是很少的,几乎没有。可见西方国家尤其是日本,公众处理危机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3.危机发生后公众心理脆弱,灾后重建的自主性比较差。
公众在危机面前属于“弱势群体”,心理素质非常脆弱,在危机发生后心理会受到重创,而且很多时候这种心理阴影具有潜伏性,非常容易在灾后的生活中随机爆发。因而,关注危机后公众心理的救助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在我国,灾后重建中政府的主导性比较强,而公众的自主性比较差。
三、对于如何增强公众在政府危机管理不同阶段作用的思考
1.培养和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
从危机发生的概率上来讲,是比较小的,但危机发生的不确定性,危机处理时间的紧迫性,要求政府及整个社会必须提高危机意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危机意识是危机管理的起点,政府官员和社会公众的危机意识、应对危机的能力是政府危机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进行危机的警示宣传,使公民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
2.对公众开展危机管理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公民自救互救能力,形成较强的全面危机应对能力。
(1)开展危机教育,并纳入学校教材中。
危机教育任重道远,在发生自然灾害时,在职业救助者无法提供职业救助时,人们需要进行自我危机管理。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人类最基本的两种反应是战斗和逃亡,使人们陷入危机有以下两种原因:人们缺乏最基本的危机训练,对正在发生的危机非常陌生;人们一般对不经常发生的信号感到陌生,因而不知所措。为了避免以上情况发生,我们唯一的方法就是把这种危机教育纳入日常生活中去,这样就可以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例如日本,十分重视防震前的教育,居民非常清楚所住地址的紧急通道。在布置房间时,易倒易碎的物品通常不放在无遮挡的地方。每个家庭都准备维持2—3天的食物和饮水,并且定期进行更新。此外,家长还会向孩子灌输一种思想:地震虽然可怕,但怯懦更为可怕,地震中能够幸存的人,往往都是敢于面对厄运、顽强的坚韧者。可见,日本的危机教育落到了实处。我们应该吸取经验教训,大力加强危机教育,并把危机教育落到实处,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其纳入学校的教材中。
(2)进行危机前的模拟演练,提高整体防控危机的能力。
避免面对危机时措手不及,我们可以进行实地情境演练,在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做得比较好。除了掌握地震中逃生的常识,家中灭火器常备检查外,学校也应定期组织地震演习。国内外经验证实,是否经过演练培训,结果是大不一样的,组织好有针对性的演练培训,有助于提高公众的心理素质,这样遇到紧急状态就会临危不乱,同时可以提高民众自我处理危机的能力,从而获得更多的逃生机会。
3.加强危机后公众的心理援助,并且注重重建的自主性。
危机发生后灾区人必然受到巨大的心理创伤,例如会出现长时间焦虑、恍惚、注意力不集中、抑郁症、睡眠障碍、心慌、失眠等。危机之后的人们不仅需要人、财、物的支持,灾难造成的巨大心理创伤也急需获得治疗。《科技日报》称,玉树地震发生后不久由10名副教授以上专门从事心理救援的专家、100多名研究生及300多名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组成的一支心理救援队伍,赶到灾区进行心理救援。同时灾后重建也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不但政府要起主导性的作用,民众的参与也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张国庆.公共行政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胡白静.中国危机管理报告[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2007.
[3]郭济.中央和大城市政府应急机制建设[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卢涛.危机管理[M].人民出版社,2008.
[5]张强,种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6]SAPS与政府公共政策课题组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的政府应急能力建设——源于SAPS危机的思考,2003.
[7]刘玉梅.突发事件心理承受能力影响因素探析.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4.
关键词: 政府危机管理 公众 作用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里氏7.1级地震。灾难面前,我们如何应对?这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从2003年春天的“非典”,到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再到2010年的“玉树地震”,这都说明我国社会已进入危机频发期,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亟待提升。在灾难面前,我国政府积极应对,在一次次总结经验教训后,其处理危机事件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政府处理危机事件的能力还很欠缺。在这种形势下,提高政府危机管理水平,完善政府危机管理体系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政府危机管理,是指政府为了保护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使之不受巨大的损害,而针对突发事件进行的管理。危机处理能力作为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之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灾前的预警判断能力、灾中的组织协调能力、灾后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与此同时,公众的自救意识和自救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政府处理危机的进展。玉树地震发生后,政府的危机处理能力比汶川地震有明显提高,在救援中,一条自上而下、统一协调的指挥链已然成熟,并且来自四川卓有经验的部队不再是各自为战,而是以最快速度进入到最紧迫的地区进行救灾活动。然而,玉树地震死亡人数达到2192人,除了与当地的建筑物结构、地震发生的时间有关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比较弱,危机意识比较弱。因此在政府的危机管理中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公众在政府危机管理的作用
1.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危机是指具有严重威胁、不确定性和危机感的情境。
它包括危险和机会两个可以转化的领域,即如果处理得当可以大大减少损失,从而化险为夷,否则可能大大加剧损失。政府危机管理则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为应对各种危机所进行的信息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决策、计划拟定、措施制定、化解处理、动态调整、经验总结和自我诊断的全过程。
2.政府危机管理和公众的参与是密不可分的,必须有公众参与来保障和促进政府危机管理的实施。
防灾减灾是一个系统并且复杂的工程,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很难及时、有效地应对危机,而公众的参与能与政府的管理实现互补。在国外的教科书中,也把危机管理称为危机沟通管理,其原因在于,加强信息的披露、与公众的沟通和交流,同时争取公众的谅解与支持是危机管理的重要对策。
二、政府危机管理的不同阶段公众面临的困境
1.危机发生前公众的危机意识比较淡薄。
进入新世纪,我国社会已进入危机频发期,如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0年的“西南干旱”和“玉树地震”。面对危机事件,作为一个地震多发区,日本积累了自二战以来60多年的防灾减灾经验,无论是政府危机管理能力,还是公众的危机意识,都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可以说日本是最具危机意识的国家之一。例如,2008年9月1日,在日本首都东京一个小学内举行了地震演习,约有60万日本民众参加了这场全国性的地震演习。同时,日本教育部规定学校每个学期都要进行防灾演习。这种全民性的地震演习在我国是很少见的,而且我国公众的参与度是很低的,以至于一旦出现危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非常差,因而陷入了恐慌之中,这样很不利于政府危机处理的进展。
2.危机发生时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比较弱。
政府危机管理强调的是政府的责任和政府的反应能力,但就危机来说,它所考验的是整个社会的应对能力,而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地震发生时,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还比较弱,主要表现在,危机防范常识比较缺乏。尽管在四川地震中已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是地震发生后,公众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即使偶尔了解下地震常识,也是走形式,这虽然与社会的宣传度不够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公众的危机意识比较薄弱,以至于危机发生时,束手无策,只是等待政府来救助。而在日本却恰恰相反,据了解,日本公民对危机高度重视,每家都有地震发生时的必备物品,如有地震,公民可以很好地进行自救。而在青海玉树地震中,据统计,这样的例子是很少的,几乎没有。可见西方国家尤其是日本,公众处理危机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3.危机发生后公众心理脆弱,灾后重建的自主性比较差。
公众在危机面前属于“弱势群体”,心理素质非常脆弱,在危机发生后心理会受到重创,而且很多时候这种心理阴影具有潜伏性,非常容易在灾后的生活中随机爆发。因而,关注危机后公众心理的救助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在我国,灾后重建中政府的主导性比较强,而公众的自主性比较差。
三、对于如何增强公众在政府危机管理不同阶段作用的思考
1.培养和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
从危机发生的概率上来讲,是比较小的,但危机发生的不确定性,危机处理时间的紧迫性,要求政府及整个社会必须提高危机意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危机意识是危机管理的起点,政府官员和社会公众的危机意识、应对危机的能力是政府危机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进行危机的警示宣传,使公民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
2.对公众开展危机管理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公民自救互救能力,形成较强的全面危机应对能力。
(1)开展危机教育,并纳入学校教材中。
危机教育任重道远,在发生自然灾害时,在职业救助者无法提供职业救助时,人们需要进行自我危机管理。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人类最基本的两种反应是战斗和逃亡,使人们陷入危机有以下两种原因:人们缺乏最基本的危机训练,对正在发生的危机非常陌生;人们一般对不经常发生的信号感到陌生,因而不知所措。为了避免以上情况发生,我们唯一的方法就是把这种危机教育纳入日常生活中去,这样就可以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例如日本,十分重视防震前的教育,居民非常清楚所住地址的紧急通道。在布置房间时,易倒易碎的物品通常不放在无遮挡的地方。每个家庭都准备维持2—3天的食物和饮水,并且定期进行更新。此外,家长还会向孩子灌输一种思想:地震虽然可怕,但怯懦更为可怕,地震中能够幸存的人,往往都是敢于面对厄运、顽强的坚韧者。可见,日本的危机教育落到了实处。我们应该吸取经验教训,大力加强危机教育,并把危机教育落到实处,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其纳入学校的教材中。
(2)进行危机前的模拟演练,提高整体防控危机的能力。
避免面对危机时措手不及,我们可以进行实地情境演练,在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做得比较好。除了掌握地震中逃生的常识,家中灭火器常备检查外,学校也应定期组织地震演习。国内外经验证实,是否经过演练培训,结果是大不一样的,组织好有针对性的演练培训,有助于提高公众的心理素质,这样遇到紧急状态就会临危不乱,同时可以提高民众自我处理危机的能力,从而获得更多的逃生机会。
3.加强危机后公众的心理援助,并且注重重建的自主性。
危机发生后灾区人必然受到巨大的心理创伤,例如会出现长时间焦虑、恍惚、注意力不集中、抑郁症、睡眠障碍、心慌、失眠等。危机之后的人们不仅需要人、财、物的支持,灾难造成的巨大心理创伤也急需获得治疗。《科技日报》称,玉树地震发生后不久由10名副教授以上专门从事心理救援的专家、100多名研究生及300多名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组成的一支心理救援队伍,赶到灾区进行心理救援。同时灾后重建也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不但政府要起主导性的作用,民众的参与也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张国庆.公共行政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胡白静.中国危机管理报告[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2007.
[3]郭济.中央和大城市政府应急机制建设[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卢涛.危机管理[M].人民出版社,2008.
[5]张强,种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6]SAPS与政府公共政策课题组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的政府应急能力建设——源于SAPS危机的思考,2003.
[7]刘玉梅.突发事件心理承受能力影响因素探析.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4.